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125例于2005年1月-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表明,125例患者发病中位年龄41岁,男女比为1∶1.78;治疗前平均血小板计数(28.59±23.05)×109/L;69.1%(67/97)的患者有风湿免疫检查异常;肝炎病毒和细小病毒B19携带率分别为37.3%(22/59)和44.8%(26/58);慢性患者CD3+T细胞为(62.7%±14.11%),在急性患者为(55.44%±14.31%)。慢性患者CD19+B细胞为(12.83%±6.96%),在急性患者为(19.47%±6.93%);91例患者行骨髓细胞膜抗体检查显示,54.9%(50/91)的患者抗体阴性,45.1%(41/91)患者抗体阳性;急性患者阳性率63.0%(17/27),在慢性患者为37.5%(24/64);激素联合环孢素治疗有效率为81.7%(49/60),部分难治性患者对RCP化疗或硫唑嘌呤细胞毒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57.14%(4/7)和40.0%(2/5)。结论:ITP患者常合并病毒感染或风湿免疫学异常,急性患者以体液免疫功能亢进为主,慢性患者则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亢进;骨髓细胞膜抗体阳性的患者多是急性患者,因此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或药物组合,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7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科自2002年9月至2003年12月30日共收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37例,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本研究探索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N)的合理化诊治流程及策略。以1例CN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按序检测ELA2、GFI1、HAX1及WASp致病基因突变情况,而后检测其中性粒细胞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的表达水平,并评价G-CSFR的突变发生情况。依上述步骤对患者进行临床及病因学诊断并实施随访。结果表明,参照诊断标准该患者诊断为无遗传背景的非综合征性CN;ELA2、GFI1、HAX1及WASp基因测序分析均无突变发生;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G-CSFR表达正常,G-CSFR胞内段无获得性截短性突变。结论:本研究以1例CN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了CN的合理化诊治策略及流程,并证实该患者为无已知致病突变基因存在的散发的非综合征性CN病例。  相似文献   

5.
6.
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小儿时期少见的血液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引起严重感染。现将我院2000—01/2007—12收治的23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1~14(平均6.5)岁,以学龄儿童多见,均以急性起病。  相似文献   

7.
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血液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引起严重感染。现将我院2008-01/2009-02收治的28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均符合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1],男18例,女10例,年龄1~14(平均3.5)岁。其中新生儿6例,婴儿12例,幼儿6例,学龄前儿童2例,学龄儿童2例。以婴幼儿多见,均以急性起病。发热28例,低热5例,中等度热16例,高热7例,热程5~7 d;咽痛10例;咳嗽16例;淋巴结肿大4例,为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18例,均为充血性斑红疹,2~7 d自然消退;肝脾肿大5例,呕吐5例,腹泻6例,惊厥2例,黄疸1例;伴有肺炎17例,表现为剧烈咳嗽或百日咳样咳嗽,8例肺部可闻及细湿口罗音,胸片有点片状影11例,大片状影5例。28例白细胞总数(2.1~4.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低于(1~1.5)×109/L,血红蛋白、血小板正常,骨髓象排除其他血液病,病原学检查,15例血支原体IgM抗体,呈现阳性,滴度≥1∶160,支原体IgG抗体恢复期比急性期抗体滴度高4倍以上,3例EB病毒抗体,VCA IgM阳性,3例巨细胞病毒抗体IgM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特点及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01-2007—07收治的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80例临床资料。结果:小儿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与感染、药物、放射线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特点有发热、精神萎靡、乏力、贫血、皮疹等多种表现。结论:小儿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因复杂,以病毒感染为主,临床表现多样,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笔者分析了38例药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不包括抗肿瘤药物所致)患者的用药史、家族史及文化背景,发现有14例存在滥用药,6例有家族过敏史,11例对疾病用药情况及相关检查认识不够,其余7例与间断用药有关。采取向患者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加强用药宣教,仔细询问病史。教育特殊病人慎用药等措施以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儿各免疫指标的变化以及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18例脓毒症及36例严重脓毒症患儿于发病3d、7d分别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和IgG、IgA、IgM,同时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和预后转归,其中死亡病例5例归入死亡组。同期19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结果:脓毒症组发病3d内的CD4+、CD19+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较正常组和严重脓毒症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IgA、IgM在发病3d内各组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发病7d复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体液免疫功能,死亡组CD3+、CD4+、CD8+、IgG、IgA均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脓毒症的免疫状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不同,随着病情进展免疫抑制状态持续并恶化预示了疾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卡泊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性霉素B组和卡泊芬净组,分别采用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两性霉素B组总有效率(72.0%)与卡泊芬净组患者(76.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性霉素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6.0%)明显高于卡泊芬净组(P<0.05)。结论卡泊芬净早期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临床效果满意,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急性白血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时发热的经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粒细胞缺乏出现发热时,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加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治疗的临床疗效的比较。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观察了10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或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出现发热时,对3种治疗方案的反应。结果: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单药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时严重感染的疗效较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加阿米卡星好。而美罗培南的不良反应较亚胺培南少。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经验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时发热的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及单纯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肝硬化合并肝癌及单纯肝癌患者各40例,同期无肝病诊断史的健康人40名为对照。分别抽取对照者及肝癌患者外周血,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水平变化: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值;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体液免疫(Ig A、Ig G、Ig M)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两组肝癌患者CD3、CD4、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均0.05),而肝硬化合并肝癌CD3、CD4、CD4/CD8比值与单纯肝癌患者相比明显下降(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两组肝癌患者Ig A、Ig G、Ig M明显上升,而肝硬化合并肝癌较单纯肝癌患者lg A、lg G、lg M值上升更为明显(P均0.05)。结论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免疫功能下降较单纯肝癌患者下降更为明显。因此,改善肝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重建机体防御系统是很重要的治疗措施,同时监测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对估计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21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免疫功能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21例MPP患儿(病例组)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检测体液免疫功能(IgGI、gA、IgM、C3、C4,CH50)和细胞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同时以健康儿童20例作对照(对照组)。结果在急性期和恢复期,MPP患儿Ig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gA、CD3+、CD4+、CD4+/CD8+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而C3、CH50则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急性期和恢复期机体免疫功能无明显差异。结论MPP患儿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明显低下状态,B细胞功能受损,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失调,补体系统被激活,患儿免疫功能恢复较慢,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功能对MPP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免疫功能状态。 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就诊的ITP确诊患者40例,其中慢性22例(慢性组)、新诊断9例(新诊断组)、持续性9例(持续性组),24名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h1、Th2、Th17、Treg、Breg细胞的表达。ITP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多组之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 结果ITP患者Th1、Th1/Th2高于健康对照组[(16.88±9.02)% vs(8.83±5.30)%、(10.9±9.08)% vs(4.61±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753,P=0.001;Z=-3.596,P=0.001),Th17、Breg、Th17/Treg低于对照组[(1.02±0.37)% vs(1.41±0.38)%、(1.35±1.37)% vs(2.07±0.86)%、(1.01±0.37)% vs(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41,P=0.002;Z=-5.963,P=0.001;Z=-1.693,P=0.009)。新诊断组、持续性组和慢性组3组的Th1、Th1/Th2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6.12±7.72)% vs(13.11±3.83)% vs(18.75±10.38)% vs(8.83±5.3)%、(11.63±8.77)% vs(7.77±3.43)% vs(12.03±10.65)% vs(4.61±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4.83,P=0.002;Z=13.363,P=0.004);3组的Th17、Breg、Th17/Treg均低于健康对照组[(0.91±0.28)% vs(0.98±0.54)% vs(1.07±0.33)% vs(1.41±0.38)%、(1.77±1.58)% vs(1.14±0.52)% vs(1.26±1.54)% vs(2.07±0.86)%、(0.15±0.07)% vs(0.16±0.09)% vs(0.18±0.01)% vs(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0.04,P=0.018;Z=35.731,P=0.001;Z=3.200,P=0.030);3组Th2细胞和Treg细胞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Th1、Th1/Th2、Th17、Breg、Th17/Treg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TP免疫发病机制包括T和B细胞功能紊乱,T细胞表现为Th1/Th2与Th17/Treg失衡。不同分型ITP患者免疫细胞表现差异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331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对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发病占83.69%;男女发病比例为1.88:1。②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四种类型:a、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同时减少(54.68%);b、白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比率明显增高〉75%,中性粒细胞数减少(25.98%);c、白细胞总数减少,分类正常,中性粒细胞数可减少或正常(13.29%);d、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率降低,中性粒细胞数正常(6.04%)。③病程第1周内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占77.64%。白细胞总数减少者75.83%在1周内恢复,而中性粒细胞减少者一周内恢复者仅占59.52%。(垒)伴发疾病中呼吸道疾病占82.18%,幼儿急疹次之占5.44%。⑤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其次为肺炎支原体。结论①男性婴幼儿、学龄前期患儿为高发人群。②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多发。③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类型与淋巴细胞有很大关系,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可能是一种保护性的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8.
围手术期胰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胰腺癌患者细胞功能的表达。方法: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胰腺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和手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和NK细胞的百分率。结果:胰腺癌患者外周血CD3^ 、CD4^ 百分率和CD4^ /CD8^ 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下。在介入治疗后1周下降更显著,但在手术前(介入后3-4周)有所恢复,在手术后出现再次下降;NK细胞比率变化无显著差别。结论:胰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表达低下,介入化疗和手术创伤可加重抑制细胞免疫功能的表达,临床上应注意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测定肠易激综合征(IBS)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Ig)的水平变化,探讨IBS与机体体液免疫之间的关系,以及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65例IBS患者血清Ig含量。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BS患者的IgM无明显改变(P>0.05),交替型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腹泻型患者IgG、IgA相对增多(P<0.05),便秘型患者IgA相对增高(P<0.05)。经药物治疗后的腹泻型患者IgG相对增高(P<0.05),IgA相对降低(P<0.05)。结论 各型IBS患者血清Ig的变化,提示IBS可能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异常有关,药物能够改善机体的免疫状况。血清Ig测定可以作为判断药物治疗IBS患者疗效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