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151例IM患儿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 IM临床表现以发热、咽峡炎、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最常见,鼻塞、眼睑浮肿也是重要体征。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及EBV-IgM抗体检测可帮助确诊。更昔洛韦治疗IM效果确切。结论应重视IM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并提高确诊率,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更昔洛韦联合薄芝糖肽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2013年住院的65例EB病毒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联合薄芝糖肽;对照组单用更昔洛韦,两组其他辅助治疗相同,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热程,淋巴结缩小时间,异型淋巴细胞10%时间,转氨酶正常时间及EBV-DNA拷贝量1×103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薄芝糖肽治疗EB病毒感染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更昔洛韦治疗CM病毒感染已逐步得到肯定 ,而同属疱疹病毒感染的EB病毒感染目前还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在1999年4月~2001年5月使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25例 ,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对象1IM诊断标准为 :(1)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皮疹等 ;(2)外周血象中变异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10 %以上 ;(3)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和 (或 )血清E BV-IgM阳性[1]。选符合以上(1)(2)(3)三项或(1)(2)2项及(1)(3)二项诊断标准的IM患儿 ,作为观察对象 ,共47例。1.2一般资料IM患儿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 (下称治…  相似文献   

4.
纪婷婷 《妇幼护理》2023,3(11):2760-2762
目的 研究更昔洛韦治疗小儿 EB 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 2020 年 10 月至 2022 年 11 月收治的 55 例小儿 EB 病 毒感染随机分为参照组(27 例)和实验组(28 例)。参照组使用干扰素治疗实验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更昔洛韦治疗对比两 组的治疗有效性、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免疫功能及安全性。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发热、肝脾肿大、 咽痛、扁桃体肿大、淋巴结肿大),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 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更昔洛韦能够改善 EB 病毒感染患儿的免疫功能,加快患儿症状缓解速度。  相似文献   

5.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EB)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儿童易感,抗生素及一般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效.目前对EB病毒所致IM的诊治尚处于摸索阶段,为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儿童EB病毒所致IM的疗效和安全性,笔者将唐山市妇幼保健院2004年1月至2007年5月确诊为EB病毒所致IM患儿33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更昔洛韦组)228例及对照组(病毒唑组)105例的治疗观察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儿童时期较常见,主要由EB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为多脏器损害,如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可出现多系统并发症,甚至可继发其它恶性疾病。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本文旨在研究更昔洛韦治疗IM的疗效及耐药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徐丹 《浙江临床医学》2014,(12):1946-1947
目的:分析更昔洛韦治疗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EBV感染25例患儿,全组患儿给予更昔洛韦5mg/(kg?次),2次/d,连续10~14d静脉滴注治疗,并作疗效观察。结果25例EBV感染患儿病情均获得有效的控制,其中显效19例、有效6例、在治疗过程中发现1例患儿白细胞减少,但未达到停药标准,少数患儿伴发呕吐、恶心不良反应,无肝、肾功能损害。结论更昔洛韦对确诊为EBV感染相关疾病患者有显著疗效,能有效减轻临床症状,减少住院时间,且安全性好,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4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应用更昔洛韦治疗的临床分析,进一步了解更昔洛韦对本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04年2月至2006年11月确诊的4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选择更昔洛韦治疗,5ml(kg.次),每12h1次,疗程2周,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3例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无论从热退时间、咽峡炎消失、异型淋巴细胞降低等均有显著效果。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拟芩柴抗毒合剂治疗小儿EB病毒(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武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西医诊断为EBV感染IM,且中医辨证为气营两燔型的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疗程7~10 d;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芩柴抗毒合剂(组成:黄芩10 g,柴胡10 g,青蒿10 g,连翘20 g,牛蒡子10 g,赤芍10 g,桂枝6 g,牡丹皮10 g,鳖甲10 g,板蓝根20 g,陈皮10 g,甘草10 g)口服,每日1剂,疗程7~10 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情况及白细胞计数(WBC)、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丙氨酸转氨酶(ALT)等指标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并观察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3%(56/60)比76.67%(46/60),P<0.05〕,观察组发热持续时间(d:6.9±2.3比7.7±3.4)、体温恢复正常时间(d:2.9±1.4比4.8±1.7)、咽峡炎痊愈时间(d:7.2±3.3比8.0±3.2)、淋巴结缩小时间(d:6.6±2.1比10.2±2.0)、肝脏回缩至正常时间(d:7.8±1.7比9.6±2.0)、WBC恢复正常时间(d:7.22±1.78比10.67±1.97)、异型淋巴细胞比例恢复正常时间(d:7.24±1.86比11.15±1.65)、ALT恢复正常时间(d:8.44±1.83比11.43±2.65)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5)。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芩柴抗毒合剂治疗小儿EBV感染传染性IM气营两燔型,能有效改善IM患儿的临床症状,有助于肝脾肿大早期回缩,能促进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等检验指标及时恢复至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对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分析60例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更昔洛韦治疗前后血清TBIL、ALT、AKP、γ-GT的变化,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用更昔洛韦治疗后血清TBIL、ALT水平下降,肝脾回缩,所有指标的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未发现更昔洛韦的明显副作用,结论:正规应用更昔洛韦诱导、维持治疗,安全、有效、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1.
于庆坤  杨建春  阚淑月  芦珊珊 《临床荟萃》2008,23(16):1194-119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爱泼斯坦-巴尔(EB)病毒感染引起,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方法.更昔洛韦是对EB病毒有很高活性、疗效显著与安全性较好的广谱抗DNA病毒药,但对婴幼儿感染患者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的研究较少,我们用更昔洛韦治疗138例IM患儿,观察其对患儿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2组,更昔洛韦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干扰素组则给予干扰素雾化治疗,比较2组患儿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总体治疗效果、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与随访结果。结果更昔洛韦组患儿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显著早于干扰素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干扰素组(P 0. 05);治疗后,更昔洛韦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ALY%)、谷丙转氨酶(ALT)与CD8+水平均显著低于干扰素组,CD4+与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干扰素组(P 0. 05);更昔洛韦组治疗后复查白细胞(WBC) 20×109/L与ALY% 10%者占比均显著低于干扰素组(P 0. 05); 2组患儿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相较于干扰素雾化治疗方式,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EB病毒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干扰素治疗,研究组采用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包括体征症状消失时间、病毒转阴状况、免疫功能)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体征、症状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EB病毒核心抗原免疫球蛋白G转阴率为96.67%,稍高于对照组的9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EB病毒衣壳抗原免疫球蛋白M转阴率和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免疫功能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抑制/杀伤性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水平低于对照组,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成熟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B病毒感染患儿接受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可显著改善其免疫功能,对病毒转阴及体征、症状消失有促进作用,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4.
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疗效。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将26例IM患儿随机分为α-干扰素(IFN-α)组(对照组)10例和更昔洛韦(GCV)组(治疗组)16例,在一般对症治疗基础上,IFN-α组用IFN-α100万U/d,肌肉注射,疗程5d,GCV组用GCV 10mg/(kg.d)加5%葡萄糖100~200m l静脉滴注(>1h),疗程5d。对总有效率、显效率及患儿对药物的耐受性等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GCV组退热和咽峡炎好转平均时间均较IFN-α组明显缩短;GCV组/IFN-α组肿大的淋巴结、肝脏脾脏缩小一半所需平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异型淋巴细胞、CK-MB及肝功能恢复正常例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CV组显效率[62.5%(10/16)]高于IFN-α组(30%),但组间总有效率[93.7%(15/16)和80.0%(8/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本组患儿中短期使用GCV未引起WBC降低,且对PLT和血清Cr值均无影响。结论GCV组使IM部分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所需时间短于IFN-α组,虽然GCV与IFN-α对IM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但GCV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IFN-α组,且短期使用GCV治疗小儿IM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近年来,纤维蛋白胶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更昔洛韦是一种有效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广谱抗病毒药物。故选择此药物进行胶联羊膜缓释药膜的初步探索。目的:观察更昔洛韦-纤维蛋白胶-羊膜复合物的缓释特性,探索临床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新方法。方法:体外实验:将纤维蛋白胶与更昔洛韦混合后与羊膜黏合,制成更昔洛韦-纤维蛋白胶-羊膜复合物,观察更昔洛韦的体外缓释情况。体内实验:新西兰大白兔右眼为实验组在兔眼表作更昔洛韦-纤维蛋白胶-羊膜移植;左眼为对照组滴1g/L更昔洛韦眼液,每2h滴100μL。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试不同时间点房水中更昔洛韦的质量浓度。结果与结论:体外释放实验显示,24h后更昔洛韦的累计释放率为(45.67±5.32)%,48h后为(63.42±4.68)%,96h后释放趋于平衡。动物实验表明:实验组房水中更昔洛韦浓度随时间逐渐降低。第1天时,实验组房水药物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第2,3天,实验组房水更昔洛韦质量浓度稍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第4,5天,实验组房水药物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在体外及体内条件下,更昔洛韦-纤维蛋白胶-羊膜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可望成为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6.
孙婷  毛春燕 《妇幼护理》2023,3(19):4595-4597
目的 探究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 60 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接受利巴韦林。研究组 接受更昔洛韦治疗。每组各 30 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退 热、淋巴结肿大消退、咽峡症状缓解、肝肿大消退、脾肿大等症状消退时间明显要比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的 T 淋巴细 胞亚群指标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白细胞计数及 C 反应蛋白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缩短症状改善时间,改善免疫功能,减低白细胞计数,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10mg/(kg·d)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d)治疗,对两组平均退热天数和疱疹消退天数及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平均退热天数和疱疹消退天数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儿童EB病毒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确诊10例病人用更昔洛韦治疗,每次5mg/kg(每次静点大于1小时)每日2次,连用14d。根据临床症状改善判断疗效并观察更昔洛伟的副作用。结果:临床痊愈7例,好转3例。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一周后恢复正常,无明显副作用。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儿童EB病毒性脑炎效果明显而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接受更昔洛韦联合清肝利胆口服液治疗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70例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联合口服清肝利胆口服液治疗。结果: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黄疸症状消退、血清抗CMV-IgM转阴、肝回缩、尿CMV-DNA转阴、脾回缩等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口服清肝利胆口服液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通过采用相应的护理,能有效提高治疗的临床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 12 4例确诊为IM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IM发病 3岁以下占 5 1.6 % ;发热、咽峡炎、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典型临床表现发生率均在 90 %以上 ,而鼻塞、眼睑水肿、皮疹、尿少等不常见临床表现发生率也较高 (约占 10 %~ 32 % ) ;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 >10 % 92例 (72 .6 % ) ,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2 2 .9% (2 5 / 10 9) ,VCA IgM阳性 76 .7% (2 3/ 30 ) ,EBV DNA阳性 16例(16 / 4 3) ,合并支原体感染 32 .4 % (12 / 37)。干扰素或更昔洛韦治疗组均较利巴韦林和莪术油组的临床症状、体征恢复快 (P <0 .0 5 )。结论IM发病年龄呈提前趋势 ,且合并支原体感染者增多 ,其临床表现既相对集中 ,又呈多样性。VCA IgM和EBV DNA检测可提高对不典型IM的早期诊断。干扰素、更昔洛韦明显提高IM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