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rALR与新生大鼠肝细胞脾内移植联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36h后随机分为6组:(Ⅰ组:造模对照组;Ⅱ组:脾脏注射生理盐水1ml,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d;Ⅲ组:脾脏注射rALR 1ml(50μg/(kg·d)),腹腔注射rALR 1ml(50μg/(kg·d));Ⅳ:脾脏移植2×107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d;Ⅴ组:脾脏移植2×107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rALR 1ml;Ⅵ组:脾脏移植2×107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CsA1ml(10mg/(kg·d)).比较各组生存率.术后第1、5天、14天获取肝组织,观察病理变化.术后第1、2、5、12天采血,检测肝功能指标.结果:Ⅱ组存活时间与Ⅰ组比较无差异.Ⅲ组最长存活时间为118h,肝脏病理及肝功能改变情况基本同Ⅰ组和Ⅱ组.Ⅳ组有部分长期存活,2周生存率为33.3%.Ⅴ组两周存活率显著高于Ⅳ组(75%对33.3%,P<0.02),Ⅵ组和Ⅳ组2周存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功能及病理情况在Ⅳ、Ⅴ、Ⅵ组有明显改善,尤以Ⅴ组最为显著.)结论:应用rALR联合新生大鼠肝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促进肝功能恢复及改善肝脏病理状况.  相似文献   

2.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微胶囊包裹肝细胞 (microencapsulatedhepatocyte)腹腔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机制与可行性 ,评价生物膜功能。 [方法 ]D -氨基半乳糖 (D - gal)诱发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模型 ,分成 4组 :Ⅰ组生理盐水组 ;Ⅱ组空微胶囊对照组 ;Ⅲ组促肝细胞生长素 (hepatocytegrowthfac tor ,HGF)组 ;Ⅳ组微囊化肝细胞组 ,观察 2周存活率、肝功生化指标的变化 ,2周后收集腹腔内微胶囊 ,观察其形态与功能。 [结果 ]Ⅳ组存活率较Ⅲ、Ⅱ、Ⅰ组有明显改善 (分别为 6 6 .7%、2 0 .0 %、1 3.3%、2 0 .0 % ,P <0 .0 5 ) ,其他组间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 ;Ⅳ组自移植后 2 4h起白蛋白 (ALB)、总胆红素 (TBIL)、凝血酶原时间 (PT)较其他组有明显改善 (P <0 .0 5 )。 2周后收集的空微胶囊形态完整 ,微囊内肝细胞部分保持存活。 [结论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可以明显改善肝功能衰竭大鼠的存活率 ,显著改善肝脏生化功能。生物微胶囊可以有效阻断免疫排斥作用 ,保护移植肝细胞 ,有利于其发挥生物功能。  相似文献   

3.
张玲  廖晓辉  刘杞  宋晓英 《重庆医学》2003,32(6):647-649
目的 探讨在庆大霉素所致急性肾衰大鼠肾组织中肝再生增强因子(ALR)的表达部位、表达量变化及其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的关系。方法 建立由庆大霉素所致的中毒性急性肾衰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实验第4、6、8、12、16、21天肾组织中肝再生增强因子的表达和分布情况以及小管上皮细胞增生程度。结果 ALR在正常肾组织内主要表达于髓质区的髓襟、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在实验第4天除了在上述部位表达增强外,在皮质区损伤和再生的近端小管上皮细胞有弱表达,第8天在上述部位表达最强,第12天在皮、髓质区表达开始下降,至21d几乎恢复到正常水平;在正常及肾衰大鼠肾小球内未见ALR表达。对照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指数(PI)为0.6%,实验组第4、6、8、12、16、21天的PI分别为10.4%、17.4%、34.2%、19.2%、8.4%、3.8%。皮质、髓质区ALR表达阳性的面积与小管上皮细胞PI成正相关(r分别为0.913和0.954,P<0.01)。结论 ALR在庆大霉素所致中毒性急性肾衰大鼠肾脏组织表达明显增强,且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程度成正相关。提示肝再生增强因子参与了中毒性急性肾衰的病理改变过程,其作用可能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异种肝细胞移植防治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伟  蔡端  芮晓晖 《上海医学》2004,27(11):828-831
目的 探讨异种肝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防治效果及其免疫排斥反应。方法 建立大鼠 90 %肝切除肝功能衰竭模型。切肝术前 1d分别植入豚鼠肝细胞和大鼠肝细胞 ,建立异种移植组、同种移植组及未移植对照组。观察受试大鼠的存活时间及切肝术后 2 4h血液生化指标改变 ,观察植入肝细胞被排斥的情况及受体总补体活性 (CH5 0 )、异种抗体IgG、IgM水平变化。 结果 ①未移植对照组中位存活时间为 2 1h ,同种移植组为 5 6h ,异种移植组为 4 0h。同种移植组及异种移植组存活时间均较未移植对照组延长 (P <0 .0 1和 0 .0 5 )。②异种移植组血糖和凝血酶原时间 (PT)改善较明显 (P <0 .0 5 ) ,同种移植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血糖、PT均有明显改善 (P <0 .0 5或 0 .0 1)。③受体CH5 0和异种抗体IgM水平下降与植入异种肝细胞排斥过程同步。结论 异种肝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有防治作用 ,补体和异种抗体IgM与排斥反应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从新生牛肝提取再生刺激因子(cHSS),并观察其对D—Galn所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救治效果。Wistar大鼠注射D—Galn(2.2g/kgBW)24h后分组进行试验,观察2周存活率分别为:(1)生理盐水组55.5%;(2)乳猪肝细胞生长素组50%;(3)cHSS组88.5%。第(3)组与第①、②组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表明新生牛肝中存在肝再生刺激物质,可显著提高药物性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ALF)大鼠模型,观察其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及肝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方法 将雄性SD大鼠经腹腔注射D-胺基半乳糖(D-GaIN)800 mg/kg和LPS 8 μ g/只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模型(模型组),并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分别于注射D-GaIN/LPS后2、6、12、24、48h时留取大鼠血及肝脏标本;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SOCS-1和SOCS-3蛋白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tFN-γ水平;TUNEL法检测原位细胞凋亡.结果 模型组大鼠各时点的血清TNF-α、IFN-γ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均P〈0.01),且均于造模后6h时达峰值,后逐渐降低;模型组大鼠造模后6、12、24、48h时肝组织凋亡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模型组大鼠各时点的肝组织SOCS-1和SOCS-3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1).且均于12 h达峰值,后逐渐降低.结论 急性肝功能衰竭可诱导体内SOCS表达上调,其改变可能与TNF-α、IFN-γ水平的变化及肝细胞凋亡密切相关,提示SOCS可能在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理过程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将豚鼠肝细胞植入D-氨基阗乳糖诱导的肝衰大鼠脾内,观察逆转肝衰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移植组的两周生存率明显大于对照组;脾内移植的异种肝细胞生存短暂。提示:异种肝细胞移植可以治疗肝衰;其机理需考虑与刺激受损肝细胞再生和/或增强受体对肝功能衰竭的耐受力有关,单纯的低谢支持作用的能力可能较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再生增强因子真核表达质粒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保护作用。方法PCR扩增的大鼠肝再生增强因子基因与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重组 ,重组后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细胞内 ,扩增后提取重组的pcDNA3质粒。将重组的 pcDNA3质粒 (2 0 0 μg/kg)和生理盐水分别注射到 5 0 ?L4复制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腹腔。在CCL4染毒后 4h开始注射 ,存活超过 96h计为存活 ,观察肝再生增强因子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保护作用。结果 pcDNA3 ALR重组质粒目的基因与文献报道的大鼠ALRcDNA序列相同。pcDNA3 ALR重组质粒应用后 ,肝功能衰竭大鼠存活率 4 0 % ,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的存活率 (1 5 % ,P <0 .0 1 )。结论肝再生增强因子基因能明显提高CCL4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田佳  张墨阳  周忠义  谢晓红 《海南医学》2016,(19):3105-3108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与肝再生增强因子联合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以期为肝脏组织工程修复提供依据。方法建立肝衰竭大鼠模型40只,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脐血干细胞移植组(移植组,采用腹腔移植2×107脐血干细胞)、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肝再生增强因子组(联合组,采用腹腔移植2×107脐血干细胞联合注射肝再生增强因子50μg·kg-1·d-1)和肝再生增强因子组(增强因子组,采用腹腔注射肝再生增强因子50μg·kg-1·d-1),每组各10只。用DAPI标记肝细胞。大鼠肝衰竭造模成功后,经治疗一个月后分别取四组大鼠的肝组织制作冰冻切片,并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中DAPI标记的细胞计数。结果移植组肝脏归巢及定植的干细胞为(12.6±2.0)个细胞/100倍视野,多于增强因子组的(8.1±3.4)个细胞/100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因子组到肝脏归巢及定植的干细胞又多于对照组的(3.1±3.4)个细胞/100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肝脏归巢及定植的干细胞为(18.1±3.4)个细胞/100倍视野,多于以上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干预手段对脐血干细胞归巢、定植于肝脏有一定影响,联合组的干细胞归巢率优于单行移植组和增强因子组。因此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肝再生增强因子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急性肝衰竭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移植对大鼠实验性肝衰竭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羽  白雪帆  张海  张岩 《医学争鸣》2002,23(10):896-899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肝细胞经腹腔、门静脉移植对D-氨基半乳糖 (D- gal)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 D- 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 ,诱导后 6 0 h,分 4组进行治疗实验 , 组 :经门静脉移植 2× 10 7肝细胞 ,同时肌注环孢霉素 A(Cs A) 10 mg· kg- 1 ; 组 :经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1m L ,同时肌注 Cs A 10 mg· kg- 1 ; 组 :经腹腔移植 4×10 7肝细胞 ; 组 :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2 m L ,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病理变化 .结果  组大鼠存活率与 组无明显差异 (42 % vs 37% ,P>0 .0 5 ) ,肝脏功能、病理无明显改善 . 组大鼠存活率显著高于 组 (75 % vs 33% ,P<0 .0 5 ) ,肝脏功能、病理均有部分改善 .结论 经腹腔移植同种异体肝细胞可明显改善 D- 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 ,部分改善肝功能、病理 ;经门静脉移植同种异体肝细胞不能改善D- 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及病理改变 .  相似文献   

12.
13.
李羽  王军  徐哲  张岩  白雪帆 《医学争鸣》2006,27(10):879-882
目的: 观察永生化胎肝细胞及胚胎肝细胞经脾脏移植对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分3组进行治疗实验,Ⅰ组: 经脾脏移植永生化胎肝细胞2×107个;Ⅱ组: 移植原代胚胎肝细胞2×107个;Ⅲ组: 脾脏注射生理盐水1 mL,各组大鼠同时肌肉注射环孢霉素A(CsA) 10 mg/kg. 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肝脏病理变化情况. 结果: Ⅰ组及Ⅱ组大鼠存活率均显著高于Ⅲ组大鼠(72.2% vs 22.2%, 61.1% vs 22.2%, P<0.01),肝脏功能及肝脏病理均有改善, Ⅰ组与Ⅱ组之间大鼠存活率无明显差异(72.2% vs 61.1%, P>0.05). 结论: 经脾脏移植胚胎肝细胞可明显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该永生化胎肝细胞可以成为肝细胞移植研究中的理想细胞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胚胎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ALF)的疗效及能否成为移植细胞源.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人胚胎肝细胞增殖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其ALB、细胞角蛋白-18(CK-18)的表达; D-氨基半乳糖(D-gal)药物诱导ALF的实验动物模型;人胚胎肝细胞移植治疗ALF的动物模型,包括移植组与对照组在肝功能指标[ALT、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的差异性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植入脾脏中的人胚胎肝细胞ALB及CK-18的表达.结果 培养第5天左右细胞数量达到最高峰,每天完成4~5次分裂,胚胎肝细胞的生长曲线呈抛物线型.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提示其具有表达ALB、CK-18的功能; D-gal 1.6 g/kg腹腔注射72 h后大鼠ALF模型制备成功;移植第3~5天后,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肝功能(ALT、AST、ALP、TBIL)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植入脾内的肝细胞具有分泌并表达CK-18、ALB的功能.结论 人胚胎肝细胞脾内移植能有效治疗ALF,并可能成为肝细胞移植的靶细胞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门静脉动脉化异位辅助肝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和肝动脉血供对移植肝早期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切除85%肝脏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n=20),异位辅助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加肝动脉血供建立;B组(n=20),异位辅助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C组(n=10),为对照组。观察肝衰组和移植组大鼠生存情况、肝功能变化、残肝和移植肝病理结构改变以及肝动脉血供对移植肝早期功能影响。结果 A组和B组大鼠2周生存率分别是85.7%和64.3%,C组大鼠48h存活率为0。移植肝再灌注后,A组胆汁分泌率比B组明显增高(P<0.05),术后2周内,A组血清ALT、GGT、Tbil值显著降低(与B组比较,P<0.05)。移植术后14天,A组和B组残肝细胞都明显增生,肝功能恢复正常,而移植肝开始萎缩,肝细胞变性,汇管区有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辅助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为急性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作用,使原肝再生,肝功能恢复正常,而移植肝逐渐萎缩丧失功能。在大鼠辅助肝移植中,肝动脉血供有助于改善移植肝早期功能,防止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肝祖细胞(HPCs)移植后不同浓度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小鼠模型肝脏修复情况,评价HPCs对肝损伤的修复能力,为评估HPCs移植疗效建立理想的肝衰竭模型。方法:96只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0.1% CCl4组、0.5% CCl4组、2.0% CCl4组、10.0% CCl4组)和实验组(0.1% CCl4+HPCs组、0.5% CCl4+HPCs组、2.0% CCl4+HPCs组和10.0% CCl4+HPCs组)。空白对照组小鼠灌胃给予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灌胃给予不同剂量CCl4。CCl4造模后1 d,将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小鼠常规麻醉后切开腹腔,实验组小鼠经脾脏注射HPCs,阴性对照组小鼠注射等剂量无菌生理盐水。动态观察小鼠生命体征,监测其存活率;采血检测小鼠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取肝脏计算肝脏指数;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Hoechst33342标记外源性HPC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移植HPCs在肝脏中的分布情况及肝脏标志蛋白细胞角蛋白18(CK18)和白蛋白(ALB)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0.1%和0.5% CCl4组小鼠存活率、肝脏指数、AST和ALT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病理学检测,肝细胞有自我修复作用,HPCs移植治疗的效果不明显。与2.0 %CCl4组比较,2.0%CCl4+HPCs组小鼠AST和ALT活性及肝脏指数降低(P<0.01),存活率增加(P<0.01);病理学检测可见肝细胞再生和大量外源性肝细胞,CK18和ALB表达与内源性肝细胞相当,HPCs移植治疗有效。10.0%CCl4组和10.0% CCl4+HPCs组小鼠2 d内全部死亡,无法评估HPCs的治疗效果。结论:HPCs移植可提高急性肝衰竭模型小鼠存活率,改善AST和ALT活性,对肝损伤具有较强的修复能力;且2.0%CCl4诱导的ICR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能有效反映HPCs移植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介入治疗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方法 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年3月至2015年10月出现的34例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介入处理方式和长期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均行经肝动脉置管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21例溶栓过程中联合支架植入,3例合并脾动脉盗血行脾动脉栓塞。技术和临床成功率均为91% (31/34)。2例出现与介入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肝动脉1年、2年、3年及5年通畅率分别为82%、73%、57%和57%。患者的无阻塞中位生存期达94个月。结论 介入治疗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获得了良好的近期与远期疗效,可作为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诊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伴腹腔感染的疗效。方法:对例急性肝功能衰竭伴腹腔感染的患者行急诊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移植术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感染控制。随访3.5年,肝功能正常,未发生排斥反应,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学习。结论:严重感染不是肝移植的绝对禁忌证,急性肝功能衰竭伴严重腹腔感染者行肝移植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