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穴位微循环注定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健康人体本态下背部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及艾灸命门后对其影响,为经络(穴)的特异性及灸法的作用原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19例健康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激光散斑血流视频监测系统监测安静状态下艾灸命门30 min、灸后30 min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探寻督脉皮肤微循环灌注量特征。结果:安静状态下健康人体督脉皮肤血流微循环灌注量高于膀胱经第一侧线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P<0.05);艾灸命门可使健康人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升高。结论:督脉与膀胱经穴位微循环灌注量存在差异;艾灸命门后,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可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动态可视化微循环技术是采用可视化技术,结合荧光标记、高速录像、电镜等方法观察微循环的变化,将静息图片转换为动态可视图形的技术。近十年来,国内研究者采用此技术,针对心脏、软脑膜、肠系膜微循环展开研究,动态观察活血化瘀单体、单味中药与中药复方对微动脉/微静脉管径、红细胞流速、白细胞黏附、血小板聚集、微血管通透性、过氧化物产生及血浆白蛋白漏出等的影响,阐释了活血化瘀中药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机理。进一步优化微循环检测技术,发挥动态可视化微循环技术直观优势,系统评价中药多部位、多靶点的作用机制及与中西药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未来微循环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体、动态分析穴位埋线后经穴局部微循环血流灌注变化的规律,探讨穴位埋线疗法局部刺激效应的时效特点。方法: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aser doppler flowmeter,LDF),获取右侧上巨虚(ST37)埋线前后多个时间点足三里(ST36)、上巨虚(ST37)、下巨虚(ST39)的微循环血流灌注(PU),比较分析不同穴位之间及同一穴位埋线前后不同时间PU值的差别。结果:①埋线前及埋线后第8天,埋线侧3个穴位的PU值无显著性差异,从埋线后即刻至第7天,ST37的PU值显著高于非埋线穴位ST36和ST39(P0.01);非埋线左侧3个穴位的PU值无显著性差异;埋线穴位ST37血流灌注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呈现二次函数的特征(P0.01)。②右侧ST37埋线后不同时间点的PU值明显高于埋线前(P0.01);在埋线前及埋线后第8天,两侧ST37的PU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其余时间点,右侧ST37的PU值显著高于左侧(P0.01)。③埋线后即刻至埋线后第6天,ST37右-左PU差值显著高于非埋线穴位ST36、ST39的差值(P0.01)。结论:埋线能引起埋线穴位的血流灌注量显著增加,持续时间约7d,血流灌注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呈现二次函数的特征。从穴位的血流灌注量来分析,埋线疗法对穴位的刺激效应约为7d。  相似文献   

5.
电针不同穴位对家兔微循环障碍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电针改善微循环障碍作用的穴位相对特异性。方法 :把家兔造成微循环障碍模型后 ,随机分为人中组 ,阳陵泉组和对照组 ,以相同的波型、频率和强度分别电针刺激人中组的人中穴和阳陵泉组的阳陵泉穴 ,对照组不作针刺 ,比较电针前、后各组微血管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人中组电针后微血管流速比电针前快(P<0 01) ;阳陵泉组电针前、后微血管流速变化不大(P>0 05) ;且阳陵泉组电针后与对照组比较微血管流速无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 :电针人中穴对微循环障碍有改善作用 ,电针阳陵泉穴对微循环障碍无改善作用 ,提示电针对微循环障碍的改善存在穴位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休克复苏高渗液组织灌注对微循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近几年对休克的进展,休克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各种休克基本病理都是有效血液循环减少和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迅速补充循环血量和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有效血液循环,现已成为治疗休克的基本措施。国内外医学专家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微循环学说,认为微循环急剧变化及障碍,引起组织有效液体灌流量严重术是造成休克的病理改变基础,造成了微循环前毛细血管痉挛及关闭状态,使组织水肿,及毒素阻滞,从而使休克在临床诊断和治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充分证明及认识到补液的复苏住抗休克中的重要性,并开始对补液性质证实和讨论。60年代初已有学者已经开始对高渗液体对抗休克的动物实验研究,用小剂量7.5%氯化钠溶液救治12名难治性终末晚期低血容量休克病人。其中有11例迅速得到逆转及救治,血压回升,尿量增加,意识恢复,休克纠正。临床应用的首次成功引起了医学专家者们对高渗液抗休克的关注。高渗液抗克的机理也成为研究重点之一。大量文献报道高渗液能改善血液动力学变化,对心功能,血压恢复、心脏、心率的恢复及代谢,组织灌注恢复,使休克得到明显纠正,并且降低脑外伤动物的颅内压。近期发现高渗液能抑制休克后肺损伤,也降低继发感染的可能性,在临床应用取得了可观满意的效果。目前一般认为,小剂量高渗液,抗休克的主要机理是从水肿的内皮c及细胞中动员内源性液体,使血容量增加,使微循环前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重新开放,从而纠正休克引起的血容不足,随着高渗液对抗休克机弹的研究深入,对高渗液复苏及抗休克状态组织灌注高度重视及对微循环变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8.
徐虹 《新中医》2020,52(18):143-145
目的:观察在脑卒中早期微循环障碍患者中应用针刺及穴位贴联合专项护理的效果。方法:将脑卒中患者56例分为研究组28例与参照组28例。2组均给予针刺及穴位贴治疗。参照组采用基础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用专项护理方法,对比2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与改良Rankin量表(mRS)变化。结果:经过干预,参照组总有效率为71.42%,研究组为89.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研究组社会参与、情绪、记忆与思维、交流评分均高于参照组,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及穴位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早期微循环障碍,但需要专项护理措施作为支撑。护理人员应该结合治疗方案、患者病情、个人诉求制定专项护理方案,提升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正常大鼠微循环的调节作用,探讨足三里穴与胃的特异性效应。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三阴交1组、2组,足三里1组、2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及三阴交1组、足三里1组束缚7天,三阴交2组、足三里2组连续电针7天,第8天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分析仪监测各组大鼠胃、肠、肝、脑等器官表面微循环。结果电针各组大鼠胃微循环较本组电针前及同时间点正常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0.05),且电针1min时足三里2组大鼠胃微循环较足三里1组及三阴交2组提高(P0.05)。电针中三阴交2组、足三里2组大鼠肠微循环较本组电针前明显提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针刺对各组大鼠肝及脑微循环的影响均不明显(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有效调节正常大鼠胃、肠微循环血流量,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作者应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对3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人体背部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进行观察,发现健康人体身柱穴与其周围穴位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存在差异性,身柱穴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高于周围穴位大椎、神道、肺俞、心俞诸穴,从而提示身柱穴皮肤微循环血流旺盛,可能是身柱穴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因素,建议临床治疗时多选用身柱穴。  相似文献   

11.
12.
对心脑血管病血瘀证患者应用激光多普勒显微检测技术及其他多指标定量分析,初步提示患者的微循环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这一量值变化与健康成人或同龄组健康老人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同时还伴有血液流变性、红细胞变形性(RCD)、血小板聚集性(PA)等多指标改变。相关性分析表明,微循环障碍程度与 PA、RCD 呈一定的线性相关,即血流越呈滞缓,血小板聚集性越高,红细胞变形能力越差。进一步对微循环障碍的机制作了多因素比较分析,认为这可能是血液多种病理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穴位动态过程的科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腧穴的大小和功能强弱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论的问题。联系在腧穴发展历史的初始阶段形成的"以痛为输"的经典概念和现代医学体表-内脏联系理论中内脏病变在体表的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现象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出了腧穴的大小和功能强弱随内脏功能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概念及其相应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动态浊度法定量检测替硝唑注射液中内毒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替硝唑注射液进行细菌内毒素动态浊度法检查实验,建立定量检测替硝唑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实验方法。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00年版附录检测细菌内毒素动态比浊法。结果替硝唑注射液用定量鲎试剂检测无干扰因素影响,内毒素回收率在50%~200%范围内。结论细菌内毒素动态比浊法定量检查替硝唑注射液中的内毒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中风为临床多发病,我科于1994年6月~1997年6月,应用赤芍注射液治疗中风,同时对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130例患者均为CT确诊为脑梗塞、脑出血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40~80岁.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2~76岁.  相似文献   

16.
针刺对急性脑梗塞大鼠脑微循环灌注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关玲  石现  杜元灏 《针刺研究》2002,27(1):29-32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脑梗塞的机理。方法 :采用血管内皮细胞荧光染色及白细胞荧光示踪法 ,结合显微录像系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 ,动态定量地观察了针刺对MCAo后 3、6、2 4hr软脑膜微血管形态、密度、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 :①模型组各时段微血管内皮细胞着色差 ,组织渗出荧光多 ,针刺组明显好于模型组。②各时段模型组缺血区软脑膜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 ,针刺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③各时段模型组缺血区软脑膜微血管血流速度降低 ,而针刺组流速较模型组明显提高。结论 :针刺能及时有效地改善MCAo后脑微循环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金纳多对心肌梗死再灌注兔冠脉微循环的影响和保护作用。[方法]选取4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金纳多治疗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5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模型。观察指标:①左室心肌无复流面积;②左室心肌梗死面积;③血清肌钙蛋白T(cTnT)、C反应蛋白(CRP)含量。[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金纳多治疗组心肌无复流面积和心肌梗死面积均显著减少(P<0.05);②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TnT和CRP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金纳多治疗组cTnT和CRP含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金纳多能有效地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冠脉微循环障碍,具有保护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头穴穴位注射改善早期脑瘫患儿大脑微循环作用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寻一种疗效确切的小儿早期脑瘫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穴注组、西药组,每组60例.穴注组给予头穴穴位注射脑蛋白水解物,穴取百会、风池、运动区等,每穴注入0.5~1 mL;西药组采用脑蛋白水解物10 mL静脉点注.观察两组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脑血流变化.结果:穴注组总有效率为91.4%,优于西药组的73.7%(P<0.05);穴注组能显著改善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ed)、平均血流速度(Vm),降低血管阻力指数(RI)(均P<0.05),且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均P<0.05).结论:头穴穴位注射法能显著改善患者脑部微循环,对小儿早期脑瘫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正常人面部穴位温度和血流灌注量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人体面部穴区温度和血流灌注量的观察,了解正常人面部穴区温度和血流灌注量的特征,并且为面部穴位红外热像图用于面部疾病评价和利用热像图进行针刺选穴提供参考值。方法:使用红外热像仪和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观察健康人安静状态下面部穴区温度和血流灌注量情况,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数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面部穴区温度值最高为双侧攒竹穴35.3±0.75℃;温度最低为左侧颊车穴34.25±1.22℃。穴区血流灌注量值最大的为右侧攒竹穴1.29±0.42PU;最小的为右侧丝竹空0.76±0.30PU。温度较高者血流值也较大。双侧温度差值和血流灌注量差值较小,二者双侧差值的自身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人面部左右侧穴区温度和血流灌注量对称性较好,面部穴区的温度和血流灌注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利用热像和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所做的面部穴区正常值观察,为面部疾病的评价和利用热像图选穴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灸学科的核心问题是腧穴,穴位敏化的研究是针灸学领域原创性重大科学命题。前期研究指出,穴位敏化指机体从生理的“静息态”转变为病理的“激活态”的动态过程,穴位敏化演化过程涉及的机制及物质基础仍需深入研究。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穴位敏化的研究结果,从3个方面:①穴位敏化发生的外周微理化环境;②穴位敏化发生的中枢机制;③穴位敏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探索穴位敏化发生的科学基础及归纳总结其动态过程,旨在为更好的理解穴位敏化的生物学意义和未来穴位敏化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