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前期亦称为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及二者合并存在三种状态,IFG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6~6.9mmol/L;IGT诊断标准为负荷后2h血糖7.8~11.0mmol/L;  相似文献   

2.
糖调节受损(IGR)是任何一种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中间阶段,其中又分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为提高IFG对发生2型糖尿病的预测能力,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近日提出了有关IFG下限诊断切点的建议(中华医学杂志,2005,83:1947):①降低IFG下限的诊断切点,即从6.1mmol/L降至5.6mmol/L。②IFG上限的诊断切点不变,仍为〈7.0mmol/L。由此,IGR可分为空腹血糖(FPG)≥5.6mmol/L,但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2 hPG)〈7、8mmol/L的单纯IFG;FPG〈5.6mmol/L,但OGTT 2 hPG在7.8~11.0mmol/L之间的单纯IGT及二者兼有等三种状态。③在下调IFG诊断切点后,所有FPG≥5.6mmol/L的个体均应接受OGTT,以将人群中的IFG+IGT划分出来,此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又称糖调节受损,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糖代谢异常,是糖尿病自然病程的一个前期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异常(IGT),二者可单独或合并出现。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IGT的定义是:OGTI"实验2h血糖7I8~11.0mmol/L;对IFG的定义是空腹血糖6.1~7.0mmol/L(若行OGTr实验2h血糖〈7.8mmol/L)。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前期的概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和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或两者兼有,判断标准IFG为空腹血糖6.1—6.9mmol/L,IGT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h血糖7.8—11.0mmoL/L。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提出的IFG切点为〉5.6mmol/L,  相似文献   

5.
糖耐量低减(IGT)按1999年WHO与国际糖尿病(DM)联盟(IDF)的诊断标准:空腹血浆血糖〈7.0mmol/L及口服75g葡萄糖进行糖耐量试验时2h血浆血糖(2hPG)≥7.8mmol/L但〈11.1mmol/L。IGT患者一般无典型的临床表现,但是潜在危险巨大。IGT是DM的前驱期,中医学目前没有其相对应的病名,近年来中医药防治IGT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现在通用的临床糖尿病诊断标准 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者,任意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为糖尿病患者;FPG〈6.11mmol/L并且餐后2h血糖(2hPG)〈7.77mmol/L,为正常;2hPG〉7.77mmol/L,但〈11.1mmol/L时为糖耐量损伤(IGT);FPG≥6.11mmol/L,但〈6.99mmo/L时为空腹血糖损伤(IFG)。  相似文献   

7.
糖耐量减低(IGT)是正常血糖代谢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依世界卫生组织(WHO)IGT的诊断为空腹血糖〈7.0mmol/L,成人口服75g葡萄糖2h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截止2003年中国已经成为糖尿病第二大国,拥有2380万糖尿病患者,仅次于印度。预计到201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将上升到6000万。目前广泛认为,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均经过IGT阶段。故IGT者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冠心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CHD)3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以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是否弥漫性病变和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三方面表示;根据空腹血糖(FPG)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浆葡萄糖(2hPG)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4组:血糖正常组(FPG〈5.6mmol/L且2hPG〈7.8mmol/L,97例)、单纯血糖受损组(5.6≤FPG〈7.0mmol/L且2hPG〈7.8mmol/L,99例)、单纯糖耐量受损组(FPG〈5.6mmol/L且7.8≤2hPG〈11.1mmol/L,111例)以及复合糖耐量受损组(5.6≤FPG〈7.0mmol/L且7.8≤2hPG〈11.1mmol/L,79例)。进行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较,对FPG、2hPG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空腹血糖受损组、糖耐量受损组、复合糖耐量受损组的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血糖正常组(P均〈0.05);尤以复合糖耐量受损组更严重;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两组间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无差异(P均〉0.05)。2h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437;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r=0.516;P〈0.05)呈正相关。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397;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r=0.435;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h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B=0.357,P〈0.05)、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β=0.367,P〈0.05)独立相关。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β=0.308,P〈0.05)、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β=0.293,P〈0.05)独立相关。结论IGT、IFG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9.
成人糖尿病发生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发病模式和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损害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以标准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诊断的糖耐量减低(IGT)307例和糖耐量正常(NGT)126例(年龄25-74岁)进行6年随访,初访时测定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0,60,120min之血糖及血浆胰岛素浓度,每2年重复做OGTT,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8mmol/L及/或OGTT试验2h血糖≥11.1mmol/L诊为糖尿病,以t检验,x^2检验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对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 结果:6年随访中发展为糖尿病的IGT有约70%来自胰岛素抵抗人群,另有约30%糖尿病患者在其IGT阶段并无明显胰岛素抵抗,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GT组基线胰岛 敏感性及胰岛素分泌功能与随访发生糖悄病者呈显著负相关I(OR值为0.41及0.39,P<0.01),在NGT人群中,胰岛素抵抗亚组6年后糖耐量恶化率远高于非胰岛素抵抗组(34.5%比13.4%,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仅胰岛素抵抗与糖耐量恶化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我国大部分成人糖尿病发病呈2个阶段模式;第一阶段从NGT发展为IGT,在此阶段胰岛素抵抗起主要作用;第二阶段从IGT发展为糖尿病,在此阶段胰岛 抵抗和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都起重要作用。β.  相似文献   

10.
欧文新  李繁 《广东医学》2006,27(8):1202-1203
目的探讨在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异常阶段的自主神经病变与随后发展为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有糖尿病史的近亲属,无临床症状而空腹及餐后血糖异常,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358例。排除高血压、肾脏疾病。按照WHO标准达糖尿病(DM)诊断标准者,并在1~3年发展为2型糖尿病者56例。在未达DM诊断标准前进行心脏、胃、膀胱自主神经功能测定。研究早期发现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病变的情况。结果按WHO标准2型糖尿病(DM),ADA标准空腹血糖异常(IFG)诊断DM。有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异常而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时,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病变就已存在。结论对5.5mmol/L〈FPG〈7.0mmol/L/L、7.0mmol/L〈2hPPG〈11.1mmol/L糖尿病近亲属应进行OGTT试验,检查及心、胃、膀胱等自主神经功能测定,以期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对这些高危人群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针对性治疗,以降低DM的血管并发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糖耐量减低(IGT)对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23例无糖尿病病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规进行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查,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来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FPG〈7.0mmol/L的108例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结果分为正常血糖组(NGR组,对照组)、糖耐量减低组(IGT组,观察组)和糖尿病组(DM组)。在第4、12周对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NIHSS评分。结果10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45例(41.7%)IGT患者,19例(17.6%)DM患者,44例(40.7%)NGR患者。对照组NIHSS评分和死亡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对照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糖耐量减低可能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合并IGT的患者病情重、预后差。IGT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此组中糖耐量正常341例,糖耐量减低297例,1986年初访时空腹血糖分别为4.66±0.027和5.59±0.047mmol/L,已表明增高,至1992年便分别增高为5.44±0.04和7.32±0.15mmol/L,P<0.0001。6年后NIDDM发病率逐步增高。COX成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的影响后,糖耐量减低组空腹血糖仍与NIDDM发病皇显著正相关(P一0.0001),均值5.19mmol/L亚组与小6lmmol/L亚组相比,NIDDM发病危险性增高,而6.50mmol/L患者NIDDM危险性更高。放空腹血糖水平是NID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无糖尿病(DM)症状受检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确定DM、糖耐量减低(IGT),同时测空腹血浆葡萄糖(FPG)、餐后两小时血浆葡萄糖(P2h-PG)浓度以探讨FPG、P2h-PG预测DM、IGT的价值。结果106例中检出DM12例,IGT24例,老年人患IGT达25%。FPG≥5.8mmol/L、P2h-PG≥7.8mmol/L时预测DM及IGT的敏感性分别为33.3%、91.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BMI≥25者DM、IGT检出率显著高于BMI<25者。结论:中老年及肥胖者,DM、IGF患病率高;预测DM和IGT,P2h-PG比FPG更理想,故P2h-PG可以取代FPG作为初筛DM、IGT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4.
解析亚健康状态--血糖偏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女45岁,半年多来易生疖子,创伤不易收口,全身皮肤干燥,外阴奇痒,月经紊乱,性欲降低,还出现菱形舌炎,即舌的中央舌乳头萎缩。经实验室检查除空腹血糖为6.8mmol/L以外,未发现其他异常。众多的研究资料表明,由糖代谢正常发展到糖尿病之间有一历时数年或更久的过渡阶段,通常称为糖耐量减低即平时所说的血糖偏高。根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修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建议,其中有空腹血糖在6.0~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OGTT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IG…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GC)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诱导治疗过程中糖代谢异常情况,临床特点及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本院肾内科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使用GC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住院患者104例,所有病例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监测血糖,类固醇糖尿病(SDM)的患者记录各点血糖均值,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10例新诊断未干预治疗的胰岛素非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出现糖耐量异常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结果(1)SDM发病情况:104例肾病患者在治疗期间22例(21.2%)发生了SDM,糖耐量低减(IGT)48例(46.2%);发生糖尿病的平均天数为9.6d,最短为3d。(2)影响因素:①8例空腹血糖异常(IFG,血糖〉6.1mmol/L,〈7.0mmol/L)患者中7例(87.5%)发生了SDM。(星加例年龄〉40岁患者中14例(46.6%)发生SDM,余均为IGT。③22例体质指数〉30患者中10例(45.4%)发生SDM。上述因素叠加SDM的发生率为100%(5/5)。④24h尿蛋白量[(5.7±2.9)g/L]、血浆白蛋白【(27±9)g/L]与SDM无直接相关性。(3)血糖情况:SDM以午餐及晚餐后2hA糖增高为主,SDM早餐后2h血糖与午、晚餐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及早餐后与对照组NIDD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转归:48例IGT患者随访24~48周,随着cc逐渐减量及停用,停用降糖药物血糖基本正常;22例SDM中6例(54.5%)泼尼松减量至(0.50±0.09)mg/(kg·d)时,餐后2h血糖8.0mmol/L;6例泼尼松减量至10mg/d时餐后2h血糖正常。2例(9.1%)糖尿病随访68周持续存在,继续用胰岛素治疗。结论肾病患者发生SDM时间短,IFG易患SDM;SDM的血糖以午、晚餐后血糖升高为主;SDM患者随着GC的减量,高血糖大多可缓解,IGT患者早期干预均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讨罗格列酮对糖耐量减低(IGT)的干预治疗对代谢性指标的治疗价值。方法:通过对57例IGT患者为期6个月的小剂量罗格列酮临床治疗观察,体重指数(BMI)、腹围/臂围、血尿酸、血脂、尿微量白蛋白(尿A/C)、肝肾功、血压等项目进行监测。结果:服药6个月、24个月后复查该57例患者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恢复正常;高胰岛素状态得到好转并接近正常;腹围/臂围比下降;甘油三脂大致恢复正常;脂肪肝好转、肝功、肾功正常;血压控制较好。尿微量白蛋白(尿A/C)较前明显好转,腹围/臂围〈0,9。空腹血糖〈6.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5.8±2.2mmol/L。在服药期间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无低血糖发生。结论:经为期24个月的临床观察表明罗格列酮干预治疗IGT,可达到显著降低糖尿病的代谢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左晶  马春野 《吉林医学》2008,29(15):1260-1261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干预老年糖耐量减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糖耐量减低患者54例,给予罗格列酮4~8mg,1次/d1:3服,连服24周。治疗前、后监测空腹及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功及肾功。结果:治疗前空腹、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分别为(6.11±0.09)mmol/1、(8.23±0.19)mmol/1、17~53(26)mU/1、(3.2±0.2)mmol/1,治疗后分别为(5.00±0.27)mmol/1、(8.01±1.13)mmol/1、11~39(15)mU/1、(1.8±0.1)mmol/1,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罗格列酮治疗老年糖耐量减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糖耐量减低(i mpaired glucose toleranc,IGT)是指空腹血糖(FBG)〈7.0mmol/L;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7.8mmol/L,且〈11.1mmol/L的状态。IGT是可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高危状态。我国南通市35岁以上人群调查结果显示IGT患病率达10.91%。近年来,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的资料均提示IGT患者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发达国家的资料说明,占人口约5%的糖尿病患者消耗10%的国家卫生事业费。我国的有关调查证明,糖尿病医疗费用的增长迅速,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林芹 《中国热带医学》2008,8(5):874-875
目的探讨健康干预对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14例IGT患者进行1~3年饮食和运动干预,并定期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OGTT等。结果1~3年饮食和运动干预后,IGT患者转变为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糖耐量正常者明显增多,P〈0.05。结论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可使IGT患者向糖耐量正常转归,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低(IGT)患者吡格列酮干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经饮食控制、运动疗法1个月后的糖耐量减低患者35例,予吡格列酮15mg,口服,每日1次,连服4周。吡格列酮治疗前、后及6个月后分别检测空腹和餐后2h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尿常规。结果吡格列酮治疗前、后及6个月后餐后2h血糖分别为(9.2±0.9)mmol/L、(5.9±1.2)mmol/L、(6.6±1.6)mmol/L,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与6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吡格列酮治疗糖耐量减低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