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对比两种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式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2年8月至2015年11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92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接受术式的不同对病例进行分组,其中传统式单孔组(传统组) 44例,改良式复孔组(改良组) 48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传统组住院时间、阴囊气肿发生率、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与改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传统组比改良组手术耗时更长、术后阴囊血肿发生率更高(P 0. 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为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改良式单孔法具有手术时间更短、术后阴囊血肿发生率更低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经脐双孔腹腔镜手术在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本院实施的125例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患儿腹腔镜手术治疗资料,并与95例传统开放手术病例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右侧腹股沟嵌顿性斜疝89例,左侧36例。其中85例麻醉后复位;35例腹腔镜直视下手法复位;5例难复性嵌顿疝经腹股沟小切口打开外环口后腹腔镜下复位。13例患儿合并其它临床问题,其中2例嵌顿肠管浆肌层撕裂;4例嵌顿肠管合并穿孔;3例合并阑尾炎;4例美克尔憩室,同时手术处理。平均住院时间(4.4±0.3)d,术后无切口感染、阴囊血肿发生。随访9~15个月,无睾丸萎缩、复发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右侧嵌顿80例,左侧15例,平均住院(7.4±4.3)d,术后切口感染3例,阴囊血肿10例,睾丸萎缩3例,复发3例。结论经脐双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是一种安全的微创手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特别是在处理复杂性嵌顿疝时优点更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手术在小儿腹股沟巨大嵌顿性斜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我们采用改良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巨大嵌顿性斜疝52例,均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后腹腔镜下辅助手法复位,对复位失败者于腹股沟外环体表投影处做1.5 cm小切口,松解嵌顿,均行腹腔镜下双荷包加缝脐内侧襞内环口高位结扎术(改良法)。结果 52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下辅助复位36例,手术时间(35.4±9.16)min,住院时间(4.5±1.5)d,腹腔镜下嵌顿松解16例,手术时间(54.9±13.6)min,住院时间(5.5±1.7)d。无输精管、精索血管损伤,无阴囊血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5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l4个月,术后无一例出现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切口疝、疝复发等。结论改良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巨大嵌顿性斜疝安全可行,疗效确切,腹腔镜下可同时发现和处理对侧隐性内环口未闭。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一孔法腹腔镜下疝内容物还纳、疝囊高位结扎的手术方法,探讨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新术式。方法对30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于全身麻醉下建立人工气腹,置入腹腔镜,于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处作1.5mm切口,刺入带线针,在腹腔镜监视下完成疝内容物手法复位、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全组平均手术时间16.5min(5~50min)。平均住院时间3.6d(1~8d)。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嵌顿物坏死、嵌顿物切除及中转开腹病例。患儿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腹部无疤痕。全组随访2~16个月,无阴囊水肿、睾丸萎缩等并发症,无1例复发。结论一孔法腹腔镜下疝内容物还纳、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疗效可靠,安全、美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术(即疝囊或鞘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140侧)经脐单孔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和鞘膜积液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脐单孔法内环口疝囊及鞘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76例(94侧),鞘膜积液42例(56侧)。118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发现对侧隐性疝20例,交通性鞘膜积液16例,单侧平均手术时间15min,双侧平均手术时间28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5d,无并发症,随访1—10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安全、有效,损伤小,痛苦少,康复快,无明显手术瘢痕、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腹横纹切口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采用下腹横纹切口手术治疗的57例嵌顿性斜疝患儿临床资料,分析该术式的可行性及优点。结果57例患儿手术时间:无肠管及睾丸坏死者,平均手术时间38.2(32~79)min;存在肠坏死而行肠切除肠吻合者,平均手术时间87.2(68~104)min;行睾丸坏死切除术者手术时间68min。住院时间:无肠管及睾丸坏死者(4±1)d,存在肠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者(6±1)d。疗效:患儿均恢复良好,切口美观,无粘连性肠梗阻,阴囊或阴唇无肿胀,切口无感染,随访1个月至2年无复发。结论下腹横纹切口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创伤小,更易处理病变,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疝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腹股沟疝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自上世纪初以来经腹股沟区疝囊高位结扎术(以下简称传统手术)被公认为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基本方法。随着临床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人们发现该手术方法有约10%的阴囊血肿发生率,有约0.53%~1.6%男性患儿术中被损伤输精管或附睾,有约0%~19%患儿术后可能出现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并且这些并发症与手术径路创伤有关。腹腔镜技术用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由于不需要解剖腹股沟管,不剥离精索组织,因而可有效地避免传统手术径路创伤和上述并发症发生,并以其可术中发现对侧隐性疝,切口美观,手术适应证广(治疗斜疝、复发疝、嵌顿疝、直疝均有报道)等优点,使此手术方式在临床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就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手术方法、探查对侧鞘状突未闭的特点及意义、腹腔镑下小儿腹股沟直疝手术特点及其手术并发症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腹股沟斜切口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 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收治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111例,56例采用腹腔镜(腹腔镜组)手术治疗,55例采用腹股沟斜切口(传统手术组)手术治疗,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结果 腹腔镜组:3例麻醉后,手法复位困难,放弃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31.4±10.2) min;术后通气时间(7.8±2.9)h;住院时间(3.3±1.1)d.所有患儿恢复良好,切口美观,Ⅰ期愈合;术后阴囊或阴唇肿胀轻,无血肿;无粘连性肠梗阻;随访1~15个月无复发.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间(40.7±11.6)min;术后通气时间(15.3±2.8)h;住院时(5.8±1.4)d.切口较长;术后阴囊或阴唇肿胀重,7例出现阴囊血肿,3例切口少许渗液,1例感染;随访2~17个月,2例术后复发;8例术后对侧出现疝.结论 腹腔镜与传统腹股沟斜切口手术比较,具有切口美观,术后阴囊或阴唇无血肿,可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疝,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应用自制腹腔镜疝修补针行腹股沟斜疝内环口关闭术15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内环口关闭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经验。方法自制腹腔镜疝修补缝合针行腹腔镜下内环口关闭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54例。结果154例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无手术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2d。结论腹腔镜下内环口关闭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简单、安全、可行、效果好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由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58例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患儿作为经脐单部位腹腔镜组;选择同期55例经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小儿腹股沟嵌顿斜疝患儿作为开腹手术组进行比较。结果经脐单部位腹腔镜组中57例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早期1例腹腔镜下复位困难,转传统开放手术。经脐单部位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平均为(25. 5±10. 5) min,开腹手术组平均为(37. 0±15. 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 756,P 0. 05);切口长度经脐单部位腹腔镜组平均为(0. 5±0. 2) cm,开腹手术组平均为(3. 5±1. 5)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 487,P 0. 05);术中出血量经脐单部位腹腔镜组平均为(2. 5±2) m L,开腹手术组平均为(16. 5±10. 5) 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 772,P 0. 05);术后排气时间经脐单部位腹腔镜组平均为(10. 8±6. 3) h,开腹手术组平均为(20±11. 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 547,P 0. 05);住院天数经脐单部位腹腔镜组平均为(2. 5±1. 5) d,开腹手术组平均为(4. 5±1. 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 676,P0. 05);并发症发生率经脐单部位腹腔镜组为1. 7%,开腹手术组为9. 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 081,P 0. 05)。结论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嵌顿性斜疝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目的介绍经脐单孔改良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探讨其运用价值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4月经脐单孔用腹腔镜镜头辅助完成疝囊高位结扎11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5个月至4岁3个月,平均11个月,男性102例,女性8例,单侧89例(右侧62例,左侧27例),双侧21例,巨大疝18例,复发疝8例。结果110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其中28例术前诊断单侧腹股沟斜疝,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斜疝,同时手术。手术时间单侧10~13 min,双侧18~25 min,患儿术后第2天出院,随访1~6个月,所有患儿无复发、医源性隐睾、睾丸萎缩、线结排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脐单孔改良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疗效确切、更加美观,节省人力,优于传统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1岁以内婴儿先天性食管裂孔疝的疗效及预后。方法1999年3月至2011年7月作者对19例先天性食管裂孔疝患儿实施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患儿平均年龄0.52岁,其中0-30d3例,31d至1岁16例。对患儿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评估,以“呕吐、恶心”,“呼吸道感染”和“营养情况”做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食管钡餐造影(GI)和24h食管PH值监测,并对比结果。结果均采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及胃底折叠术,其中Nis-sen-Rosetti’s术8例,改良Thai术11例,无中转开腹病例。平均手术时间120(90-170)min,平均住院时间9.25(5-12)d。术后随访伴呕吐及胃食管反流2例,吞咽困难1例,复发l例。食管裂孔疝引起的综合症状VAS评分术前为5.84±1.54,术后1、6、12个月分别为1.74±1.85、1.22±1.78、0.61±1.79,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婴儿严重胃食管反流的先天性食管裂孔疝,疗效好,恢复快,微创美观、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不同年资的医师在不同时期行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腹膜外鞘状突未闭结扎术的手术效果,探讨该技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我科同一手术团队6名医师完成的120例该术式的手术资料。根据主刀医师已从事腹腔镜手术的年资分为A组(年份3年,3位医师)、B组(年份3年,3位医师)。每位医师取完成的前20例患者,各组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4阶段(每组15例/每阶段),分别比较各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放手术率、术后住院时间、短期及长期并发症情况,制定学习曲线。结果各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均小于10 mL,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均于术后次日出院,4例出现短期并发症,均无长期并发症发生。A组医师手术时间第2~4阶段明显短于第一阶段;B组医师手术时间第3~4阶段明显短于第1~2阶段。结论具有一定腔镜手术基础的医师,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腹膜外鞘状突未闭结扎术的学习曲线约为5例;腔镜手术基础欠丰富的医师,该手术的学习曲线约为10例。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腹膜外鞘状突未闭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安全有效、美观微创、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值得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方式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优缺点.方法 将180例临床确诊为单侧腹股沟斜疝的患儿,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小切口手术组,每组各90例.腹腔镜手术组采用腹腔镜辅助下内外结合腹膜外疝囊高位环扎术;小切口手术组采用下腹小横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通过对腹腔镜手术组及小切口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等方面的比较来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同时在术后3d及半年后对手术患儿进行门诊随访,以了解两种术式的预后情况.结果 腹腔镜手术组患儿手术时间较小切口手术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3岁以下年龄段比较中差异显著(P<0.05);组内比较中,小切口手术组3岁以上年龄段患儿手术时间较3岁以下患儿短(P<0.05),而腹腔镜手术组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清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短期恢复进食后,腹腔镜手术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小切口手术组高.术后短期随访发现小切口手术组阴囊肿胀的发生率高于腹腔镜手术组.而半年后随访,小切口手术组8例出现对侧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组未发现对侧疝.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均能有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恢复较小切口手术佳,可发现对侧隐性疝;但操作技术及器械要求较高,手术开展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肠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我们收治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肠坏死患儿71例,其中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32例,为腹腔镜手术组,同期采取常规手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肠坏死39例,为常规手术组,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家属满意度等临床资料,评价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在该病治疗中的优劣。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术后随访1~15个月,平均6.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61±21)min,早期出现阴囊红肿(术后3 d以内)30例,患侧复发1例;常规手术治疗组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6.1个月,平均手术时间(58±25)min,早期阴囊红肿(术后3 d以内)38例,患侧复发3例,两组手术时间、早期阴囊红肿及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腹腔镜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6.1±1.2)d,后期阴囊红肿(3 d)8例,患侧复发1例,睾丸下降不全1例,无肠粘连梗阻病例;常规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6.9±1.1)d,后期阴囊红肿(3 d)35例,睾丸下降不全8例,肠粘连梗阻6例。腹腔镜手术较常规手术在住院时间,后期红肿、睾丸下降不全、肠粘连梗阻等术后并发症比较具有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肠坏死与常规手术相比,创伤小,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可一并处理隐匿疝,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下重复肾半肾切除术手术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后腹腔镜途径和改良经脐腹腔镜途径实施小儿腹腔镜下重复肾半肾切除术的效果,评估两种手术途径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0年10月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等收治的腹腔镜重复肾半肾切除术患儿临床资料.后腹腔镜组27例,为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连续收治的病例;改良经脐腹腔镜组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性肝管空肠吻合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中期疗效,探讨腹腔镜下肝管空肠吻合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09年10月作者采取腹腔镜下肝管空肠吻合术治疗的218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临床资料,并将1993年9月至2001年9月行开放性肝管空肠吻合术的200例患儿作为对照,对其诊疗情况及术后恢复、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手术时中位年龄分别为4.16岁(7d至18岁)、4.59岁(13d至17岁),中位随访时问分别为38个月、14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病例数超过35例时,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前明显缩短(P〈0.01),至2009年,与开放手术组相比,平均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3.04±0.98)hVS(2.95±0.91)h,P=0.557)]。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平均失血量约(9.08±6.13)mL,而开放手术组约(35.33±33.2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腔镜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恢复饮食时间及引流时间均较开放手术组明显缩短(P〈0.001),腹腔镜手术组术后并发症较开放手术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腹腔镜下肝管空肠吻合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安全可行,其中期疗效与开放手术相似,甚至优于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Amyand’s疝(Amyand’s hernia,AH)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作者收治的18例AH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儿中,男性17例,女性1例,中位年龄1.2岁(23d至5岁3个月)。临床特点:腹股沟区肿块18例,呕吐11例,发热10例;9例白细胞增高;5例腹部X线检查显示肠梗阻;3例彩超可见阑尾“双边”影,2例见条索状低回声。治疗方法:10例因合并阑尾炎,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时一并切除阑尾;8例仅行疝囊高位结扎术。18例均痊愈出院。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单纯性阑尾炎5例,化脓性阑尾炎3例,坏疽性阑尾炎2例。结论小儿AH临床少见,I型AH处理上跟一般嵌顿疝相同,将阑尾直接还纳入腹腔;Ⅱ、Ⅲ型AH则需行阑尾切除。根据术中情况正确处理不同类型的AH,一般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Indications for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remain controversia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 of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 in infants with older children.

Methods

Retrospective single centre review of all patients <16?years of age (n?=?380)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 over a 5-year period (Jan 2005?CDec 2009). Outcom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infants (??12?months of age) with older children (1?C15?years).

Results

There was a trend towards higher recurrence rate in older children than in infants (4?% vs. 1?%; p?=?0.17). Total complications and complications requiring surgery were similar in both age groups. There was one testicular atrophy in an infant who had an incarcerated inguinal hernia. The incidence of bilateral inguinal hernia and contralateral patent processus vaginalis (PPV)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infants (total 61?% compared with 35?% in older children).

Conclusions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 in infants is safe and carries acceptable complication and recurrence rates. The laparoscopic approach may be particularly beneficial in infants since it allows simultaneous closure of a contralateral PPV and bilateral herniae. The outcome of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 in older children requires further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