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甘草泻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活动期UC(寒热错杂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以美沙拉嗪肠溶片1.0g/次,4次/d,口服。观察组予以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甘草泻心汤,对照组予以单纯的甘草泻心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并记录2组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肠道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B)与大肠杆菌(E)的比值]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血清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的变化,并评估肠镜下肠黏膜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2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B/E比值明显上升,大肠杆菌数量下降(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大(P0.05);2组血清D-乳酸和DAO指标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值较对照组更大(P0.05);同时2组肠镜下肠黏膜评分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值较对照组更大(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甘草泻心汤治疗UC患者可纠正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并可修复肠黏膜屏障,改善肠镜下肠黏膜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益气解毒化瘀方对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凝血状态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益气解毒化瘀方联合西药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对照组(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各30例,疗程为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Mayo、Baron内镜评分、ESR、CRP以及关于UC凝血状态的相关指标(PLT、MPV、FIB、D-D、PT)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Mayo、Baron内镜评分、ESR、CRP、PLT、FIB、D-D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PV及PT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益气解毒化瘀方治疗UC有显著疗效,有改善慢性复发型活动期UC患者的疾病活动指数,内镜评分,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的作用。并可通过上调UC患者体内血清MPV水平,下调血清PLT水平、延长PT以及降低血浆FIB、D-D、ESR、CRP水平来改善UC的凝血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对患者炎性因子与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符合入选标准的UC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给药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静滴治疗,疗程均为30d,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炎性因子及凝血指标。[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TNF-α、IL-6及IL-8等3种炎性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上述3种炎性因子水平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IB、PLT及MPV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FIB和PLT水平下降显著,MPV水平增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观察到不良反应,但程度轻微。[结论]美沙拉嗪联合丹参注射液能减轻UC患者炎性反应,降低血液高凝状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方法5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30例)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28例),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和P选择素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9%(P〈0.05);治疗组在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P选择素方面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P选择素的水平,有效缓解心绞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C反应蛋白(CRP)对炎症件肠病活动性的评价.方法 分析75例活动性和26例缓解期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血小板参数、CRP的水平及其间的关系,比较临床严重程度对血小板参数及CRP的影响.结果 活动性炎症性肠病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和CRP水平明显高丁缓解期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明显低于缓解期患者,两组筹异有显著性(P<0.05);重度炎症性肠病患者PUF和CRP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炎症性肠病患者,MPV明显低于巾度炎症性肠病患者(P<0.05);中度炎症性肠病患者PLT和CRP水平高于轻度患者,MPV水平低于轻度患者(P<0.05).活动性炎症性肠病患者严重程度分别与PLT和CRP之间呈正相关(r=-0.83,P<0.05;r=0.89,P<0.05),与MPV水平呈负相关(r=-0.38,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和CRP水平能反映活动性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指标在初治涂阳肺结核(SPPTB)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分别检测234例初治SPPTB患者治疗2月前后和39例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和血小板压积(PCT)5项血小板相关指标。分析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其与痰涂片结果的关联性。结果初治SPPTB患者PLT、PCT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均P=0.00),MPV、PDW、P-LCR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均P=0.00);2月末痰涂片转阴组和2月末痰涂片未转阴组5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2月末痰涂片转阴组治疗后PLT和PCT均显著降低(均P=0.00),MPV、PDW和P-L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月末痰涂片末转阴组治疗后5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治SPPTB患者初次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级别与PLT、MPV、PDW、P-LCR、PCT 5项指标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PLT和PCT可作为初治SPPTB患者诊断和疗效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冰硼愈疡汤联合太宁复方角菜酸酯栓治疗左半结肠型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及肠黏膜IL-8和NF-κB mRN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左半结肠型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2例,随机将其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46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采取太宁复方角菜酸酯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冰硼愈疡汤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症状积分、肠镜检查评分、肠黏膜IL-8及NF-κB mRNA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65%明显较对照组的80.43%高(P0.05);治疗后2组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肠镜检查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肠黏膜IL-8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肠黏膜NF-κB mRNA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半结肠型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应用冰硼愈疡汤联合太宁复方角菜酸酯栓,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能有效降低肠黏膜IL-8、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肠愈宁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疗效。[方法]96例UC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8例,治疗组采用自拟方剂肠愈宁颗粒为主方进行治疗,与单纯采用西药治疗48例进行对照(对照组),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Ig)、补体(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77.08%(P0.05);治疗组肠镜改变、Ig、C3、TNF-α和IL-8的改善均优于时照组(均P0.05)。[结论]肠愈宁颗粒治疗UC疗效明显,有较好的抗炎、调节免疫、改善肠道运动功能、促进溃疡修复及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理肠汤灌胃结合溃疡灵灌肠治疗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正常)组、模型组、中药治疗小剂量(小剂量)组、中药治疗大剂量(大剂量)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其中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均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溶液制作大鼠模型,成功后大、小剂量组分别予大、小剂量理肠汤灌胃及溃疡灵灌肠;SASP组予SASP溶液灌胃,各组灌药时间均为14 d。[结果]大剂量组肠黏膜组织学损伤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小剂量组、SASP组肠黏膜组织学损伤评分亦低于模型组(P0.05),但小剂量组和SASP组疗效相近(P0.05)。[结论]理肠汤灌胃结合溃疡灵灌肠治疗大鼠实验性UC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理肠汤通过"微生物-脑-肠轴"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作用。[方法 ]治疗组以理肠汤联合柳氮胺吡啶肠溶片,单纯服用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为对照组,干预脾虚湿困型UC患者,对比2组患者肠道微生态、血清脑肠肽、短链脂肪酸的改善情况。并对比患者结肠镜下黏膜评分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组在双歧杆菌、乳杆菌、酵母菌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SP、SS、乙酸、丙酸的调节优于对照组(P0.05);对患者肠镜下黏膜变脆易损及黏膜损害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理肠汤对脾虚湿困型UC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调和肝脾理气止痛方治疗消化性溃疡(PU)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将PU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服用调和肝脾理气止痛方治疗,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治疗;用药6周后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2组在溃疡愈合率、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溃疡愈合患者1年复发率方面,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可显著上调胃黏膜MUC(黏蛋白)5AC蛋白的表达(P<0.01);下调内皮素-1A受体(ETA R)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调和肝脾理气止痛方治疗PU具有明显优势,其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MUC5AC蛋白的表达改善胃黏膜黏蛋白屏障保护作用、下调ETA R蛋白的表达改善胃黏膜血流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10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2例,予以常规用药(强心、利尿、扩血管)+咪哒普利治疗;治疗组52例,在常规用药+咪哒普利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治疗,疗程12~16周,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心率及血压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31%:73.08%,P0.05);治疗组治疗后LVESd较治疗前显著降低[(49.86±5.20)mm:(61.80±4.58)mm,P0.05],且较对照组(57.65±4.20)mm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LVEF均有明显增高(P0.05~0.01),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48.84±4.45)%:(37.58±3.15)%,P0.05],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0.01),且舒张压[(69.4±12.98)mmHg:(75.97±13.62)mmHg]、心率[(70.99±10.7)次/min:(75.73±9.4)次/mi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在常规用药+咪哒普利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及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方法对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收治的112例UC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PN+EN)及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两组均接受4周治疗,4周后对各组治疗前后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总蛋白(TP)、体质量指数(BMI)进行对比,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11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经EN+PN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83.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TP[(65.32±6.78)g/L vs(59.81±6.98)g/L,P0.05]、PA[(267.23±63.48)g/L vs(245.38±57.39)g/L,P0.05)]、ALB[(36.2±6.89)g/L vs(29.2±5.79)g/L,P0.05]、BMI[(23.45±3.02)kg/m2vs(21.34±3.07)kg/m2,P0.05]均有明显的增高。结论对UC患者进行肠外肠内高营养治疗的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炎清对受损肠黏膜修复和二胺氧化酶(DAO)的影响。[方法]将60例结肠黏膜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并以3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正常)组。治疗组用肠炎清,对照组用美沙拉嗪肠溶片。疗程均为6周。观察2患者组治疗前后肠镜下黏膜镜像评分及DAO水平的变化,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2患者组治疗前后肠镜下黏膜镜像评分有明显改善(P〈0.01);2患者组治疗前后DAO活性有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组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炎清能够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修复受损肠黏膜,降低DAO活性,从而降低肠道通透性,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溃愈散灌肠联合高压氧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探讨治疗UC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120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溃愈散联合高压氧治疗)、中药(灌肠散)对照组、西药对照组,疗程均为30d,观察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控制及3个月后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100.0%,明显高于中药对照组(85.0%)和西药对照组(65.0%),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复发率较西药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溃愈散灌肠治疗UC具有良好的效果,联合高压氧治疗可以提高其疗效,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2013年于我院就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20mg/d,每日早晨空腹服用;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d,每日早晨空腹服用,其他治疗方法同治疗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5.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镜下显示治疗组痊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治疗组的复发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30.00%),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奥美拉唑而言,雷贝拉唑有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及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屈莉红  李杨  王介非 《肝脏》2014,(9):653-655
目的:探讨血必净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7例,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29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T、APTT、FIB、D-D和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第3、7天PLT和FI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均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3天PLT和FIB均下降,PT、APTT均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7天PLT、FIB、PT、APTT均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PLT和FIB升高,PT、APTT缩短,D-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可改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DIC和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健脾益气活血方对脾虚型血小板聚集缺陷症糖盏蛋白(glycocalicin,GC)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该病的可能机制。[方法]127例脾虚型血小板聚集缺陷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中药组82例用健脾益气活血方治疗,西药组45例用安络血治疗,2组均治疗2个月;观察2组治疗后脾虚症状改善、止血疗效及血小板聚集恢复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治疗前后及52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浆GC含量。[结果]中药组脾虚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7.81%、西药组为64.44%,中药组止血总有效率为89.02%、西药组为37.78%,中药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率64.63%、西药组仅4.44%;2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治疗前GC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药组治疗后患者的GC含量下降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气活血方降低脾虚型血小板聚集缺陷症患者高于正常的GC含量,抑制GPⅠbα过度水解可能是其止血和恢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疗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术前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对其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e clotting time,AC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市中心医院2008~2012年共41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LT计数和年龄分为4组:I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II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Ⅲ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Ⅳ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4组肝素化后5~10 min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ACT。ACT〉480 s为抗凝满意;ACT〈480 s为肝素相对耐药;如追加肝素至50~60 mg/kg后ACT仍达不到480 s,则为肝素耐药。结果Ⅳ组与Ⅱ组相比,AC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6.12±201.93)s vs.(837.02±150.54)s,P〈0.05];且肝素相对耐药(ACT〈480 s)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2%(11/83)vs.1.1%(2/187),P〈0.05]。Ⅲ组与I组A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PLT计数增高且年龄〉14岁的患者,容易引起ACT缩短,引发肝素相对耐药的可能性较大。而年龄〈14岁,即使PLT计数偏高,也较少出现肝素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