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半头面汗出,在现代医学认为是植物神经紊乱内分泌失调所致。本病在祖国医学《内经》中早有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明·张介宾注释:“有病偏汗者,或左或右,浸润不止。气血有所偏沮,久之则卫气不固于外, 相似文献
3.
李淑焕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8):744-744
穆某,女,30岁,本院职工,2003年2月15日就诊.3 d前出现身痛、发热,体温39℃,肌注安痛定4 mL后,汗出不止至今,平静时头额及全身潮湿,动则大汗淋漓,请吾诊治.刻诊:发热,体温38℃,咽痛,周身痠痛,心慌,气短,烦躁不安,失眠多梦,每夜睡眠约4 h,乏力,舌质淡,尖红,苔白腻,脉细.诊为气虚外感寒湿,外邪入里化热.先予益气清热、解表化湿剂.药用银翘散合玉屏风散加减: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防风、淡豆豉、薄荷、黄芪、白术、牛蒡子、羌活、独活、炒酸枣仁.3剂,水煎服,日服3次. 相似文献
4.
5.
6.
患者 ,男性 ,5 5岁。于 2 0 0 0年 6月 2 0日就诊 ,自诉汗出 5年 ,动则尤甚 ,形寒畏冷 ,虽值盛夏 ,身著 3层外衣仍不觉暖 ,双膝双踝关节均以棉垫覆于其上 ,伴胸痛彻背 ,后背凉 ,入夜尤甚 ,口干 ,口苦 ,舌质紫暗 ,苔白腻 ,脉缓弱无力。经查心电图示V5、V6导联T波倒置 ,余正常 ,超声心动示左房稍大 ,左室顺应性减低 ,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四诊合参辨证为阳虚兼有湿热 ,遂以桂枝加附子汤合薏苡附子散加减拟方如下 :制附子、黄芩、炙甘草各 10g ,桂枝、白芍、瓜蒌、薤白、郁金、龙胆草各 15g ,薏苡仁 30g ,柴胡、五倍子各 2 0g ,日 1剂 ,… 相似文献
7.
8.
9.
10.
代某,女,68岁,1997年4月就诊,患者因醒即汗出,汗出如浴15年来诊。15年前无明显原因,患者凌晨一睁眼即开始周身出汗,汗出量大,可浸透内衣,每于起床后则易受风寒,秋冬尤甚,曾服用上百剂中药汤剂及六味地黄丸、归脾丸、逍遥丸等不见效,后听说大枣与浮小麦熬水饮用可治此疾,即坚持饮用,共用大枣20斤,浮小麦3斤,仍无效。今来诊,见其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自诉肢冷畏寒,食纳一般,二便如常,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据症辨为表虚卫外不固,汗液外泄所致。予玉屏风散,黄芪300g,白术100g,防风100g,三味熬水代茶饮用,10天后,… 相似文献
11.
<正> 侯××,女,51岁,工人。1983年8月20日初诊。自述1979年春季一次劳动中,汗出濈濈,微受风寒,尔后稍一活动,其汗濈濈然而出,不能自止,若稍加休息,其汗则止。由于经常汗出,感冒频发,服解表药后,汗出更甚。每到晚间入睡,虽汗止但全身骨蒸潮热,揭被取凉,又自感寒栗。终年顽疾不愈,致使身体倦怠无力。曾按营卫不和投桂枝汤无显效,按气虚卫表不固投玉屏风散治之无功,施滋阴清热、收敛固涩之法罔效,故失去病愈信心。望其汗出满面,淋漓点滴,内衣均亦湿透。细询病情,每当汗出时,胸间自觉有一股热气从内向外蒸发,即刻汗出濈濈率氯ツ暌嗑?舌质红,舌边隐见瘀斑,脉沉缓稍涩。余踌躇再三,忆及王清任氏有:“竟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也”。遂投血府逐瘀汤加味以活血化瘀、滋阴降火.拟方: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2克 相似文献
12.
14.
15.
16.
<正> 笔者运用朱良春教授自拟培补肾阳汤(仙灵脾10克,仙茅10克,山药15克,甘杞子10克,紫河车6克,甘草5克)随症加味,结合针灸治愈1例口轮匝肌抽搐长达7年的儿童,现介绍于下。匡某,男,15岁,1987年2月15日就诊。患儿7年前被狗咬伤,因狗已被人打死,无法辨别是否狂犬,家长请一草医配了1料预防狂犬病的中药内服。3天许,患儿颜面部口轮匝肌出现急促的、不自主的抽搐,并逐 相似文献
17.
18.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对治疗汗出异常颇有心得。现举例如下。1 醒则下肢汗出吴某,男,58岁。2003年6月17日初诊。患者近半年来每日早晨及午睡醒来,觉两大腿、胭窝汗出涔涔,甚至能看到一颗颗汗珠从毛孔里出来。8年前曾有相同出汗经历,经中药治疗治愈。舌质淡红、苔薄白根腻,脉沉取双关独弱,中取弦劲,右寸脉偏洪。细思人醒时卫气从里出表,独下肢出汗必是足太阳经留有湿邪,《内经》云:“肾有邪,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