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泗河 《山东医药》2012,52(36):1-2,33
骨外固定的历史远早于内固定,1840年法国外科医生Malgaigne首先使用骨外固定技术治疗胫骨骨折.二次世界大战时,在挽救战争中的骨折伤员及创伤后肢体残缺的过程中,一度促进了外固定器械、技术与基础研究的发展.但在Ilizarov生物学理论、外固定技术没有在世界传播之前,外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作用原理类似于内固定,主要应用于治疗骨折及完成有限的肢体延长和畸形矫正,这个阶段可将其称为"传统骨外固定技术".2006年6月~ 2010年10月,我先后出席了美国巴尔迪摩、俄罗斯库尔干、埃及、西班牙召开的"国际ASAMI(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和世界骨外固定技术大会"[1],深深感到,以Ilizarov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外固定技术与经典外固定相比,在基础理论、器械性能、医疗理念与治疗范围、学科属性等方面,皆有突破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洪增 《山东医药》2008,48(26):115-115
混合式骨外固定器(HESF)在骨折治疗中可通过调整钢针布局、数量、直径、跨度(包括全针、半针和连接杆有效长度)和连接器的结构部件而改变骨固定结构力学性质,实现调控骨愈合力学环境,促进骨愈合,控制和改变骨形态.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将HESF用于67例胫骨近端复杂性骨折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erbert钉内固定结合HoffmannⅡ外固定支架治疗距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Herbert钉内固定结合HoffmannⅡ外固定支架治疗的22例闭合性距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评分)进行踝与后足功能评价。结果 22例患者术后随访1-2年(平均23个月),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距骨缺血性坏死1例,无骨髓炎、骨不连或畸形愈合,无钉道深部感染及松动。AOFAS评分优7例(90-100分),良9例(75-89分),可4例(50-74分),差2例(〈50分),优良率为73%。结论Herbert钉内固定结合HoffmannⅡ外固定支架能维持骨折复位和关节稳定,治疗距骨颈骨折疗效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外固定架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吸引(VSD)治疗骨折术后骨及钢板外露的效果。方法下肢骨折术后钢板及骨外露患者11例,拆除原内固定钢板,使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端,缺损创面采用VSD。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皮肤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患肢功能恢复满意,未发生骨不愈合、骨感染或伤口感染。结论外固定架固定联合VSD治疗骨折术后骨及钢板外露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5.
李卫华  黄雷 《山东医药》2010,50(44):30-31
目的探索使用外固定架临时固定、微创截骨、快速矫正畸形、髓内针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的新方法。方法共治疗膝关节内外翻畸形8例患者,其中胫骨平台骨折后内翻畸形4例,股骨髁外翻3例和股骨髁内翻1例,术中仅对1例行自体髂骨植骨,其余病例均未植骨。术后即开始膝关节非负重功能锻炼。结果患者截骨端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个月,平均矫正角度为14°,术后双下肢力线片的胫骨近端内侧角或股骨远端外侧角与健侧对比相差约3°。结论外固定架临时固定、微创截骨、快速矫正畸形、最终使用髓内针或锁定钢板内固定具有容易调节、精确矫正畸形、固定稳定和无需植骨等优点,是治疗膝关节干骺端内翻或外翻畸形的一种可靠方法 。  相似文献   

6.
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模拟股骨颈骨折后以加压螺丝钉单钉固定、双钉固定、双钉固定后在骨折区植骨的力学性质,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参数。方法 取24个正常国人急性头部外伤的新鲜尸体股骨标本,人为造成股骨颈骨折,以加压螺丝钉单钉固定、双钉固定、双钉固定骨折区植骨后进行压缩、弯曲、扭转实验研究。结果 分别得出了单钉固定组、双钉固定组、双钉固定植骨组压缩载荷-位移、弯曲载荷-位移、扭转扭矩-扭转角数据。结论 压缩实验双钉固定组、双钉固定植骨组在相同载荷作用下位移小于单钉固定组,在相同弯矩作用下,双钉固定组,双钉固定骨组位移小于单钉固定组,在相同扭矩作用下双钉固定组、双钉固定植骨组扭转角小于单钉固定组。  相似文献   

7.
骨外固定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骨科新技术,其采用外固定器,通过固定、加压、牵引等方法治疗骨折、矫治骨干与关节畸形及延长短缩肢体。自1991年以来,我们对476例骨科疾病患者行骨外固定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克氏针、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的稳定性,为临床上研究距骨颈骨折内固定最佳力学环境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 获取健康男性志愿者左足及胫腓骨远端骨CT扫描信息,利用Mimics软件对距骨行三维建模;所有数据以点云格式输出到Geomagic软件编辑,得到模型实体,把所有数据以IGES格式输出;之后导入到Ansys软件中,利用该软件对克氏针、螺钉造模并模拟距骨颈骨折模型,分别用空心螺钉、克氏针对骨折进行固定,而后分别对模型赋予单元类型和属性建立有限元模型.在模型的胫距关节的距骨关节面垂直施加2100N的压力进行非线性分析.结果 后侧入路内固定骨折面接触压力最大为7.23 MPa,骨折间隙最小为0.199 451 mm;前侧入路内固定分别为6.991 MPa、0.249 261 mm.螺钉内固定的骨折面接触压力最大为7.23 MPa,骨折间隙最小为0.199451 mm;克氏针分别为6.958 MPa、0.242006 mm.多根固定的骨折面接触压力最大为7.23 MPa,骨折间隙最小为0.199 451 mm;单根固定分别为6.976 MPa、0.243 946 mm.结论 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可对克氏针、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的稳定性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最适用于距骨颈骨折内固定的最佳力学环境;双螺钉由后向前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的稳定性优于其他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骨折内固定治疗的观念已由机械力学固定向有效生物力学固定转变 ,但有效生物力学固定技术大多因价格昂贵、操作复杂而不能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1999年以来 ,我院对 5 0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采用有限简单组合固定的方法治疗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5 0例中男 40例、女 10例 ,年龄 12~ 5 4岁、平均 3 2岁。骨折位于肱骨 2例、尺骨 8例、桡骨 12例、胫骨 2 0例、股骨 8例。治疗方法 :常规手术切开至骨折处 ,尽量不剥离骨膜 ,不破坏骨折和骨块与软组织之间血运 ,仅清除骨折处血肿及软组织 ,轻巧复位。根据骨折类型 (长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骨不连所致骨缺损的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应征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6年来收治长骨缺损性骨不连79例的临床资料。采用髓内、髓外植骨、加压钢板治疗41例;交锁髓内钉固定方法治疗25例,其中股骨4l例,胫骨19例;肱骨6例;采用Hizarov技术治疗13例,其中股骨2例。胫骨l1例,结果全部骨不连均顺利愈合.骨缺损均得到修复。植骨内固定方法骨愈合时间4-24个月,平均6个月,患肢早期负重及关节活动恢复较快。结论应将局部软组织情况作为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植骨内固定方法要求植骨充分、内固定牢靠,强调植骨方式对骨结构重建有重要意义;对有骨与软组织损、骨外露的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应采用Hizarov技术。  相似文献   

11.
正肱骨外科颈骨折是指位于肱骨解剖颈2~3 cm处的骨折,该部位为松质骨向皮质骨过渡的移行部位,为力学薄弱区,此类骨折多由直接暴力引起,常发生于老年人群~([1])。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发生与骨质疏松有明显的相关性,其特点有骨松质稀疏、骨皮质较薄,低能量的创伤即可造成骨折,骨折类型常为粉碎性,骨折断端常发生骨质丢失,易伴有患侧肩关节不稳定,复位及固定困难,常损伤肱骨头的血液供应,影响骨折愈合,导致骨折不愈合,治疗难度大~([2-3])。PHLOS锁定钢板固定技术遵循了目前通用的弹性生物学内固定的原则,适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目前已在老年肱骨近端骨  相似文献   

12.
骨骼是人体代谢活跃组织,骨骼不断进行骨转换以维持结构的完整性和力学强度。骨骼所处微环境较为复杂,细胞外囊泡、microRNA、活性氧、激素及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和微环境理化性质都参与调控骨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系统间的交流,从多环节调控骨转换。本文综述骨微环境对骨转换的影响及其机制,为防治骨骼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应力负荷是骨质量和骨骼几何形状的主要调节因子.骨细胞信号网络通过感知骨骼力学负荷而发挥作用,是应力负荷的主要传感器.骨细胞死亡后发生骨重建,骨骼力学负荷减小或丧失.骨折后所致长期卧床、局部制动导致骨细胞凋亡和骨吸收,引起严重的骨质疏松.通过分析骨骼适应应力负荷的机制,骨细胞感受机械刺激和骨骼的力学负荷,力学负荷对骨骼的作用和应力负荷与骨重塑过程的分子调控等,可以探讨应力负荷与骨骼结构及与骨重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1992年起应用国产Bastiani外固定器治疗下肢骨折及骨不连43例,效果满意。本文着重就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 男31例,女12例。股骨粗隆骨折2例,股骨干骨折3例,胫骨骨折24例,股骨骨折骨不连3例,胫骨骨折骨不连11例。20例行闭合复位,Bastiani外固定器固定;9例行切开复位,拉力螺钉固定碎骨块,然后安置外固定器;10例骨不连,先取出内固定物,再安置外固定器;另4例骨不连,因无内固定,直接安置外固定器,未切开清理骨折端;其中进行植骨术3例。43例均应用加压器。  相似文献   

15.
1982~1992年,我院共收治四肢长骨干骨不连30例。本文对原治疗失败原因和再治疗方法进行分析讨论,以吸取教训。一、资料分析本组男21例,女9例;年龄为14~65岁,平均35岁。发生于胫腓骨18例、股骨6例、尺桡骨4例、肱骨2例,病程6~18个月,平均8.6个月。1.原治疗失败原因:原治疗采用接骨板内固定18例,胫骨粗隆骨牵引3例,小夹板外固定4例,石膏外固定3例,骨圆针交叉固定及髓内针加石膏外固定各1例。造成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机理和疗效。方法对21例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史患者(其中带锁髓内钉内固定6例,钢板内固定8例,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4例,外固定支架固定3例;尺骨骨折2例,肱骨骨折4例,股骨骨折6例,胫骨骨折9例)。均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2~3次。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经2次体外冲击波治疗后21例中16例获得骨折愈合,治疗3个月无明显骨痂生长5例,再行第三次体外冲击波治疗,2例获得骨折愈合,最终成功18例,治愈率为85.7%。2例患者出现局部表浅皮肤破损,治疗中未观察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无需住院、疗效确切等优点,对促进骨不连愈合有较好的作用,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外固定器加植骨治疗胫骨骨不连接40例武警山东省总队医院(250101)王洪亮冯承泉毕复海1988年10月至1996年8月,我院采用外固定器加压外固定加植骨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接患者40例,术后2.5~5个月均获骨性愈合,疗效满意。1资料与方法1.1...  相似文献   

18.
尤海峰 《山东医药》2012,52(36):9-11
最初,外固定技术主要用于骨折的固定,靠外固定架固定骨折远近端,其稳定性优于石膏或夹板等间接外固定方式。第一个现代的外固定架是由美国医生Parkhill于1897年设计,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改进,如今较为流行的为环形支架、单边支架、单边与环形组合支架及多平面支架。  相似文献   

19.
2002年7月-2007年10月,我们共收治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14例,均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并取自体松质骨一期植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刘磊  孙琳 《山东医药》2011,51(24):18-19
椎弓根是连接椎体与椎板之间最坚强的骨性结构,是连接椎体和椎弓的力学桥梁,通过椎弓根进行螺钉固定为重建脊柱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力学基础,从而为脊柱后路内固定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法。尽管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已于成人手术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