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婴儿肝炎综合征222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2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特点,针对常见病因行相关检查,以协助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7月本院儿科诊治的22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各项检测资料(实验室检查、肝胆B超、核素扫描、肝活检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惠儿中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年龄以1~3月多见,有163例占73.4%.本组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的病因,以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有84例占37.8%、先天性胆管闭锁有82例占36.9%为主,其次为遗传代谢性疾病有14例占6.3%,其他病因的婴儿肝炎综合征有20例占9.0%,另有原因未明婴儿肝炎综合征有22例占9.9%.结论:本组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构成依次为CMV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遗传代谢性疾病.对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应尽早行常见相关病毒学检测及肝胆B超、核素等检查.  相似文献   

2.
60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作了多病毒病原学检查,结果表明:CMV、HBV、HAV、EBV 风疹病毒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毒病因。  相似文献   

3.
高志男 《吉林医学》2009,30(2):113-114
目的:近年来,婴儿肝炎综合征发病呈上升趋势。因此,提高对患儿的护理水平,在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方法:通过对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及时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护理有效的配合治疗。结果:通过对23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的护理,使患者和家长对此类疾病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沟通了护患关系,减少了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死亡率。结论: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婴儿肝炎综合征王岱明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200032)婴儿肝炎综合征是指6个月以下婴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肝脏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综合征。经检查后明确为遗传代谢性疾病或胆道病变者,就不再用此名称。近年来,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引起了普遍重...  相似文献   

5.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指1岁以内婴儿(其中包括新生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肝功能损害和肝脾肿大等临床症候群。我们对40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血清作了多病原学检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1989~1994年间,我院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高胆红素血症,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对象:本组婴儿肝炎综合征按1981年全国小儿肝炎座谈会上所订的婴儿肝炎综合征诊断标准,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6例,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IHS)的病因、临床表现。方法:对确诊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51例病例资料及临床观察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原学检查巨细胞包涵体病毒(CMV)感染最多见,占41.18%,其次是单纯疱疹病毒(HSV),占15.67%等。结论:CMV、HSV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因,对母孕期CMV、HSV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是阻断IHS的有效途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IHS是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减轻后遗症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36例疗效观察姜万银1李娟2李林3婴儿肝炎综合征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西医对本病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价值,现就我院儿科1990年1月至1997年3月收治的68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住院期间采用中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确诊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37例病例资料进行临床观察及护理.结果 通过对37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护理使患儿家长对此类疾病有了较深的理解,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并发症和死亡率.结论 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婴儿肝炎综合征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和非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儿肝炎综合征临床特征及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巨细胞病毒感染和非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儿肝炎综合征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中,肝脾大小及谷丙转氨酶值,较非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儿肝炎综合征存在差异.而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总胆汁酸值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常见病因,应及早诊断,尽早应用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更昔洛韦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抗DNA病毒治疗的药物,诊断明确后应及早应用.同时应加强孕期保健和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1.
郑智育 《中外医疗》2009,28(17):85-86
目的分析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巨细胞病毒(CMV)肝炎和非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特征的差异,分析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疗效。结果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中,肝脏大小在巨细胞病毒和非巨细胞病毒肝炎存在差异,而总胆红素(TB),直接红素(DB),丙氨酸转氨酶(ALT),胆汁酸值均无显著性差异,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效果显著。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因,应及早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同时应加强孕妇保健及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病机复杂、证候多变,该文通过从中医证候分布研究、中医证候特征研究、证候演变规律研究、证候要素研究等方面对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与思考。今后应考虑人群、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扩大样本量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分布调查研究与证候演变规律的前瞻性研究,在大规模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与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基于证候要素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诊断标准,为临床研究与辨证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程明宇 《九江医学》2006,21(4):46-48
目的:了解妊娠期肝病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类型的分布特征,对围生儿及产后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2006年我院收治的142例妊娠期肝病的孕产妇的病历资料,对病毒性肝炎的病因构成及临床类型构成、妊娠期特有肝病类型构成和妊娠期肝病对围生儿及产后结局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妊娠期肝病患者中,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VHP)106例(占74.65%),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26例(占18.31%),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6例(占4.23%)。VHP中乙肝100例(占94.34%)。肝损害与肝炎分度一致;新生儿Apgar评分及出生体重在轻中度组无明显改变,在重度组明显降低。ICP均发生于孕晚期,AFLP均发生于孕晚期(36w~38w)起病急骤,发展迅猛,多呈暴发性肝损害,对母儿影响较大。HELLP综合征发生于37周,肝功能全面损害,产后迅速恢复,对胎儿影响明显。结论:妊娠合并肝病以VHP、ICP及AFLP常见,VHP以乙肝居多,均可增加妊娠及分娩时母婴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笔者应用酶联葡萄球菌A蛋白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检测了15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双份血清内CMV抗体,5例有4倍升高,1例只有2倍升高,经血清学证实为巨细胞病毒肝炎。15例婴儿肝炎综合征中6例为巨细胞病毒肝炎,表明CMV是婴儿病毒肝炎的主要病因之一。文中对6例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及如何评定测定到CMV抗体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对慢性乙肝中医证候蛋白质组学规律的探索研究中,发现慢性乙肝五种中医证型患者与正常人比较,存在多个蛋白质表达差异,其中,免疫球蛋白J链(IG-J)与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改变有较强的相关性。探讨免疫球蛋白J链作为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可能性,为临床乙肝纤维化的无创伤性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中医临床辨识慢性乙肝中医证候纤维化反应状况提供可供参考的客观化指标,最终为进一步探讨慢性乙肝中医证候本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中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症状,揭示肝胆湿热证的证候特点。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内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候的临床表现,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篇文献进行资料汇总,分析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症状及舌脉分布规律。结果:70篇慢性乙型肝炎关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症状共30个,以尿黄、口苦、纳差纳呆、胁肋胀痛、脘腹胀闷、身黄、目黄、恶心、乏力、口干、大便黏滞、大便干、厌油腻为常见症状。舌象多为舌红苔黄腻,脉象多为弦滑数。结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于2004年5月湖北宜昌拟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中的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可能存在与临床不符之处。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中医证候判定标准和分布规律一直是中医药学科长期追寻的目标。目前多采取"病证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探索具体疾病的中医证候规律。中医证候规律研究只有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以证-方-效这一中医临床诊治思维方式为纲,才更具指导意义。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高发病率的重大传染病,中医药已在控制肝脏炎症、抗肝纤维化、调控免疫、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一定优势,因此,将慢性乙型肝炎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中医四诊信息结构化数据采集平台、规范信息采集和统计分析,开展中医证型诊断标准的临床再验证等基础性研究,可为中医证候规律研究提供良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周燕 《中国现代医生》2014,(8):34-35,3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AV、HEV感染的临床特点,并总结其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7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其重叠病毒的种类分为Ⅰ组66例与Ⅱ组113例。结果Ⅱ组患者丙氨酸酶基转移酶、血清总胆红素与凝血酶原时间较高,出现重症肝炎、肝性脑病与腹水的人数较多(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较重叠HAV感染的病情重,并发症多,可造成患者的死亡,应尽早进行治疗与预防。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cidence, severit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immunological features relevant to liver involvement in 135 cases of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hirty-five patients with definite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for liver involvement by the abnormalities of the liver enzymes,bilirubin level and liver biopsied section.Results The liver involvement in 30 patients (22.2%) could be etiologically ascribed to Sjogren's syndrome itself. The clinical spectrum and severity of this entity differed widely, 36.6% showed no relevant clinical symptoms, however jaundice was found in 46.7% of patients. Six patients showed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 73.3% of all patients with liver involvement responded to steroid and immunosuppressive drugs, yet with a tendency to relapse(two cases). Liver cirrhosis was developed in five cases. The spectrum of serum autoantibodies in the patients with liver involvement showed no difference from those without liver involvement. Most of them were compatible with the serum profile of autoimmune hepatitis type-1.Conclusions Liver involvement was complicated in 22.2% patients of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non-specific and the main pathological change was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Sjogren's syndrome with liver involvement and type-1 autoimmune hepatitis could be only ascribed to other systemic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jogren's syndr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