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单独使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由来已久,目前尚无满意疗效。目前已证实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可定向分化血管内皮细胞并能形成新生血管,其中VEGF在EPC定向分化、体内动员、体外扩增及转染EPC后定向移植治疗周围缺血性疾病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对VEGF在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和基因转染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是动脉硬化发生的重要促进因素。外周循环来源于骨髓的内皮祖细胞(EPC),对血管损伤后再内皮化和促进缺血组织内源性血管形成起重要作用。这些结果提示EPC与缺血性疾病发生有密切关系。一、EPC数量与缺血性疾病关系血管内皮完整性体现了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和修复能力的平衡。过去认为,内皮细胞修复主要依赖周围内皮细胞移行和增生。但内皮细胞是终末分化细  相似文献   

3.
何乐人  庄洪兴 《中国美容医学》2009,18(8):1213-1217,1220
自Asahara于1997年首次提出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t cells,EPC)以来,有关EPC的研究日益增多。EPC是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的前体细胞,又称为血管母细胞(angioblast),不仅参与胚胎血管生成,而且EPC也参与出生后的血管新生过程,在治疗缺血性疾病、防止血管再狭窄及促进血管创伤愈合等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和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目前有关EPC的来源、分化、动员、鉴定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基于内皮前体细胞(EPC)移植的治疗性血管新生,成为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和缺血性疾病的新的治疗措施,从20世纪70年代Folkman提出血管生成的概念,经过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导入的治疗性血管新生到内皮前体细胞移植治疗性血管新生,对血管新生的认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回顾了EPC移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并对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源于骨髓/外周血/脐带血的EPC移植有可能成为缺血性疾病治疗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基于内皮前体细胞 (EPC)移植的治疗性血管新生 ,成为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和缺血性疾病的新的治疗措施 ,从 2 0世纪 70年代Folkman提出血管生成的概念 ,经过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导入的治疗性血管新生到内皮前体细胞移植治疗性血管新生 ,对血管新生的认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回顾了EPC移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 ,并对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源于骨髓 /外周血 /脐带血的EPC移植有可能成为缺血性疾病治疗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骨髓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严重的慢性缺血性疾病临床治疗相当棘手 ,“治疗性的血管新生”是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案 ,即应用血管生长因子或其基因 ,促进缺血组织周围的血管新生和侧肢循环建立 ,改善局部组织供血。新近研究表明 ,这种血管生长因子的促血管新生作用 ,其实质是通过动员骨髓中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内皮祖细胞(EPC) ,向缺血组织游走并分化为内皮细胞 (EC) ,而发挥其血管新生效应[1] 。这种骨髓来源的EPC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重症缺血性疾病新的治疗靶点 ,已迅速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一、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1.内皮祖细胞的起源和分布 :胚胎时期的血管…  相似文献   

7.
成年人的外周血、骨髓和脐带血中存在一类能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的前体细胞,这种细胞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和血管再生,类似于胚胎期的成血管细胞,称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它不仅参与胚胎时期的血管生成,而且在出生后微血管新生、损伤血管内皮修复和功能维持中仍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脐血来源内皮祖细胞促进裸鼠皮瓣存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将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引入皮瓣缺血组织中,初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在皮瓣缺血组织中促血管发生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从人脐血中分离培养CD133+内皮祖细胞,将体外扩增的EPC局部注射于裸鼠超长皮瓣模型中,观察EPC转归及参与皮瓣血管重建的情况;通过观察皮瓣坏死面积及微血管增生情况,评价EPC在皮瓣缺血组织中再血管化能力。结果EPC组皮瓣坏死面积明显小于空白组(P〈0.05)、真皮下层组织灌流量大于对照组(P〈0.05);荧光示踪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EPC参与皮瓣血管重建。结论EPC参与血管重建,具有促进血管新生,加速缺血组织血管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血管新生与多种难治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其失衡可致血管新生相关疾病。内皮祖细胞(EPC)在血管新生及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其具体作用和分子机制将为血管新生相关疾病带来曙光。笔者就EPC在血管新生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血管新生与干细胞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的血管新生(neovascularization)有两种情况。一种由组织中既存的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游走,形成新的血管网,称为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在正常机体,只在随性周期变化的卵巢和子宫等特殊器官能够观察到。病理情况下,在关节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癌症时可以看到显著的血管新生,治疗上需要抑制。与此相反,器官、组织缺血时侧支血管的形成,以及创伤愈合,在治疗上需要加以促进的血管新生。另一种情况是由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形成新的血管,称为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 ,与胎儿期血管发生的机制一致。最近研…  相似文献   

11.
人脐血内皮祖细胞体内促进血管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人脐血内皮祖细胞(EPC)在裸鼠体内缺氧状态下分化成内皮细胞的现象,初步研究其促进血管重建的作用。方法:根据EPC表面标记CD133,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培养EPC。设计EPC裸鼠成瘤实验,观察瘤体内血管增生情况;将荧光标记的EPC注射于裸鼠腹部皮瓣中,观察EPC参与皮瓣血管重建情况;将EPC接种于聚羟基乙酸(PGA)中,移植于裸鼠皮下,观察EPC参与血管重建。结果:原代EPC贴壁后呈梭形,从第7天开始数量明显增加,呈克隆状生长。透射电镜观察到成熟内皮细胞最具特征性的细胞器——weibel-Palade小体。裸鼠成瘤实验:抗人vWF免疫荧光显示大量EPC参与肿瘤血管生成;裸鼠皮瓣实验:荧光标记EPC参与裸鼠皮瓣血管生成;PGA移植实验:抗人vWF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显示EPC参与血管生成。结论:EPC参与血管重建,具有促进血管新生,加速缺血组织血管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是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属干细胞群体。EPC起源于骨髓的原始细胞,类似于胚胎期的成血管细胞(angioblast)。骨髓中的EPC增生后进入血液循环,某种因素影响下在病变部位黏附、增殖,参与生理性血管新生、器官再生修复和病理性血管新生。近年的研究发现,刺激骨髓动员EPC,使循环EPC的数量增加,是促进急、慢性肾脏损伤后修复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这给肾脏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内皮祖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皮祖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能够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对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极其重要。1997年,Asahara等人首次分离并证实成年人外周血中存在着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并在体内证实了其生成血管的能力。近年来,内皮祖细胞移植在心脑血管疾病,创伤愈合等血管类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现有的研究认为,来源于骨髓的内皮祖细胞(EPC)可通过生成内皮细胞参与体内新生血管形成。内皮祖细胞一旦释放人血液循环,将定殖于血管损伤部位,并参与血管内皮的再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15.
补肾生血药促进大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补肾生血药对缺血后肢大鼠外周循环中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PC)的影响及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喂食补肾生血药,1周后细胞培养观察外周血EPC数量变化,4周后检测缺血组织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大鼠外周血培养的EPC(89.1±10.3/mm2)明显高于对照组(48.6±7.5/mm2)(P<0.01),缺血组织微血管密度(288.76±12.54)和VEGF表达(0.233±0.014)均高于对照组(224.84±5.87),(0.162±0.018,P<0.05),且外周血EPC数量与微血管密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补肾生血药通过动员骨髓EPC的迁移、分化、促进局部的血管新生,达到改善供血目的。  相似文献   

16.
含内皮祖细胞的组织工程皮肤体外构建及裸鼠移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构建含内皮祖细胞(EPC)和成纤维细胞的组织工程复合皮,初步研究EPC在组织工程皮肤移植中促血管发生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从人脐血中分离培养CD133+血管内皮祖细胞,以聚羟基乙酸(PGA)为真皮基质,接种EPC和成纤维细胞,其上覆盖表皮细胞膜片,构建组织工程复合皮,覆盖裸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结果EPC和成纤维细胞能均匀贴附于PGA支架纤维材料上,并逐渐伸展为梭形或多极状。裸鼠移植实验表职,实验组创面愈合早于对照组,可见EPC参与大量新生小血管形成,真皮支架5周完全降解。结论EPC参与血管重建,具有促进血管新生,加速缺血组织血管化的作用。应用PGA+纤维蛋白凝胶,制备含EPC和成纤维细胞的活性真皮替代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特性。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及其在烧伤创面修复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它能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诱导新生血管形成。VEGF的生物学效应是通过特异的膜受体flt1、KDR及flt4等介导实现的,内皮细胞是VEGF的靶细胞。烧伤是常见的创伤之一,烧伤创面的修复反映了从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到新生血管形成及过度增殖的变化过程,临床表现为体液渗出、创面愈合、瘢痕形成。大量研究证实各个阶段均有VEGF参与,现检索相关文献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Jagged 1在生理性和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中的表达变化,为肿瘤的治疗寻找新的靶点。方法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其Jagged 1的表达。建立鸡胚尿囊膜动态血管发育模型,免疫荧光化学和Westernblot检测不同发育时期尿囊膜血管中Jagged 1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正常结直肠组织和大、中、小三种尺寸的结直肠癌肿块中Jagged 1的表达。结果 (1)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Jagged 1是细胞跨膜蛋白,表达于细胞膜上。(2)成功建立鸡胚尿囊膜动态血管发育模型,其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Jagged 1随着血管的发育而表达,随血管密度、血流量增加而表达上调。(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Jagged 1在结直肠癌中广泛表达,而在正常皮肤及结直肠组织中表达较少,Jagged 1的表达量同肿瘤的体积有关。结论 Jagged 1在内皮细胞、血管发育初期和肿瘤新生血管中表达上调,表明其可能是新生血管形成的早期事件,参与诱导下游新生血管形成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骨髓干细胞移植促进缺血肢体血管新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0,他引:1  
我们通过建立大鼠肢体缺血模型。采用骨髓内皮祖细胞(EPC)移植于缺血肢体,观察缺血组织血管新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在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内皮祖细胞(EPC)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取大鼠外周血分离出EPC,观察其在体外的培养和扩增情况,对培养的EPC进行检测,同时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并分析.结果 成功分离出外周血中的EPC,在平面培养时,各时间点经VEGF诱导的EPC(实验组)其增殖情况均优于无VEGF诱导的EPC(对照组),P<0.01.在由鼠尾胶原凝胶制成的三维基质中EPC向胶原基质内生长,1 d内即可出现向胶原内的出芽及浸润,并逐渐形成分支样结构; 实验组生长快,向胶原基质内浸润速度快、出芽快,管状结构粗大; 而对照组生长慢、出芽慢,管状结构细小,向胶原内浸润的深度浅,网状结构稀疏,不完整; 实验组各时相三维基质中新生血管数目均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 鼠尾胶原凝液可以诱导EPC参与血管新生的迁移、增殖、发芽等步骤; EPC三维基质模型可用于新生血管的研究.VEGF能动员和诱导EPC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