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樊建红 《光明中医》2012,27(5):1018-1019
外阴营养不良既往称之为外阴白斑,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病变.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疼痛,外阴局部或弥漫性皮肤及黏膜脱色、变白;组织粗糙,肥厚,增生或角化变硬,或萎缩变薄,皲裂,弹性降低或消失,甚至组织粘连溃疡,红肿溃烂.  相似文献   

2.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由于患者外阴皮肤黏膜多呈白色,故亦称外阴白色病变,最早称为外阴营养不良[1].临床表观为外阴瘙痒、疼痛,局部或弥散性皮肤黏膜色素脱失、变白,或角化变硬、萎缩变薄、弹性降低或消失,严重影响外观及生活质量.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是妇科常见疑难病症之一.2009-07-2011-12,我们采用云南白药外涂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56例,结果下.  相似文献   

3.
<正>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根据1987年国际外阴疾病研究协会与国际妇科病理学家协会共同制订的新的外阴皮肤疾病分类法,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分为外阴鳞状上皮  相似文献   

4.
外阴白斑是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种慢性疾病,因病变部位皮肤和黏膜多呈白色,故又称其为外阴白色病变。该病为世界疑难疾病,西医对其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确。胡小荣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外阴白斑以肝肾阴虚、血虚生风为主要病机,以滋肾壮水、补肝血、祛风止痒为治疗原则,采用中药内外合治,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粘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分为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外阴硬化性苔藓及其他外阴皮肤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归属于"阴痒"范畴。阴痒是妇科常见病。  相似文献   

6.
外阴硬化性苔癣和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因病变部位皮肤和黏膜色素脱失(或减退)多呈白色,故又称其为外阴白色病变,俗称外阴白斑。临床上该病多以病变局部皮肤色素脱失,粗糙、硬化以及病变部位瘙痒、疼痛等自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普遍认为,外阴白斑的瘙痒的原因有虚实两类,即风、湿、热、虫实邪引起的气血失和与血虚风燥所致的肌肤失养;《内经》对痒证的病因病机又责之于"心"之为病。故治宜滋补肝肾、通调气血、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宁心安神。吾师李灵芝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创白斑膏,今与张智龙教授"调神止痛针法"相结合,治疗外阴白斑所致阴痒症,以求双管齐下,缓急兼顾,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7.
外阴白色病变俗称外阴白斑,是一种女性外阴皮肤黏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减退性的一组慢性疾病。西医多以"外阴营养不良"等命名,没有特殊治疗方法,仅能对症治疗或用激素及手术治疗,临床效果不理想。1998年8月~2011年8月,笔者采用中药内外合治外阴白色病变3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外阴白色病变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它是指一组女阴皮肤、粘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过去将皮肤和粘膜变白、变粗或萎缩的外阴病变.称为“外阴白斑”。1975年国际外阴病研究会决定取消此病名,而改为“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即“外阴白色病变”。此病确切病因尚不明.有人曾用移植皮肤的方法推论可能是外阴深部结缔组织中神经血管营养失调而导致覆盖其上的皮肤发生病变。  相似文献   

9.
正外阴白斑又称外阴营养不良、外阴营养障碍、外阴白色病变等,是因女性外阴皮肤黏膜组织变性引起局部色素减退脱失、弹性减退的一种疾病。该病主要体征表现为外阴皮肤黏膜变白、增厚粗糙、变硬、脱屑、皲裂、溃疡,甚至大小阴唇萎缩消失。外阴瘙痒难忍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并伴有阴道干涩、性生活困难等。根据其组织病理变化的差异,可  相似文献   

10.
<正>女性外阴皮肤、黏膜失去正常色泽呈白色或花白等,伴有阴部瘙痒、疼痛及其他症状者,称外阴白斑~([])。临床治疗多注重个人经验,手术治疗后复发率较高,故现多以药物治疗。我们应用滋阴燥湿方熏洗治疗外阴白斑取得较好的效果。1现状分析外阴白斑的病因病机认识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基因、自身免疫、性激素缺乏或性激素受体下降等有关。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可能与外阴潮湿、分泌物长期刺激致外阴瘙痒而反复搔抓有关系。外阴瘙痒为主要症状,瘙痒时间从发病开始,也有达20年,瘙痒剧烈程度不分季节与昼夜。局部可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色素减退,常有水肿、皲裂及散在的表浅溃疡。患者因长期受外阴瘙痒  相似文献   

11.
正外阴营养不良在不同时期有多种不同命名,如外阴白色病损、外阴白斑或外阴白色病变等,其主要的特征是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色素改变和变性的一种疾病。外阴营养不良这一称谓是由1975年国际外阴疾病研究协会(ISSVD)命名的。外阴营养不良按照病理类型分为3种:外阴鳞状细胞增生型、硬化性苔藓型和混合型。本病以外阴奇痒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晚期常伴有外阴瘢痕萎缩、阴道口狭窄、同房疼痛等,甚至癌变,此病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  相似文献   

12.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指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因病变部位皮肤和黏膜多呈白色,又称其为外阴白色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外阴奇痒难忍,局部湿疹样变,病变区增厚或变薄,失去弹性,肤色变白,外阴多有萎缩。2000年5月-2007年5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外阴营养不良指妇女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色素改变的慢性妇科疾病,又被称为外阴白色病变、外阴白斑、外阴上皮非瘤样变等,临床上以外阴瘙痒、干涩疼痛,皮肤黏膜变白、皴裂、萎缩等为主要表现。本病治疗困难,易复发,严重影响患病妇女的工作生活。祖国医学对本病无明确记载,大多数学者认为当属"阴痒"、"阴疮"范畴。现代医学对于外阴营养不良的诊断已完善,但治疗方法仍有欠缺,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多采用糖皮质激素类软膏局部  相似文献   

14.
正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是外阴皮肤及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综合病变,包括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性病变,外阴硬化性苔藓和两者的混合病变。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性病变主要的体征是,外阴局部皮肤增厚,粗糙,变硬,脱屑,皲裂,溃疡,渗出,伴外阴瘙痒,夜间加重奇痒难忍。外阴硬化性苔藓的主要体征是,外阴及肛周皮肤局部色素脱失,萎缩变薄,皮肤失去弹性,萎缩,阴道干涩性交困难,甚至大小阴唇萎缩消失,尿道口萎缩排尿困难。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病程  相似文献   

15.
<正>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因其以外阴皮肤和黏膜的色素减退变白为主要表现,故临床上称为外阴白斑~([1])。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为妇科常见的一种慢性外阴疾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因其瘙痒症状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由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暂无统一的诊疗规范,治疗标准缺乏统一性,临床上许多西医治疗方法虽能暂时控制其症状,但复发率高,且副作用明显。因此,探索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外阴白斑也叫女阴白斑,系指出现在妇女阴部皮肤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白色病变,可向两下肢内侧,会阴及肛门蔓延,但很少侵犯尿道口及前庭。其表现为阴部瘙痒,皮肤干燥、肥厚、失去弹性。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妇女。据报道一半的外阴癌与外阴白斑有关。 目前,治疗外阴白斑中西医均无良策。我患本病多年,曾在北京的几个大医院  相似文献   

17.
女性外阴白色病变,亦称“外阴白斑”。是女阴皮肤粘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目前其病因尚不明了,亦无特殊治疗。近年来我们用九针治疗该病15例,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外阴白色病变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曾被称为外阴白斑、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等[1].多表现为外阴瘙痒、外阴皮肤粘膜发白、粗糙、增厚皲裂、溃疡、弹性减退,甚至大小阴唇萎缩消失,阴道口狭窄,性交疼痛,性交困难.其病程长,复发率高,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疑难病.费何等[2]指出西医对其确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定论,目前尚没有能彻底治愈该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外阴白色病变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粘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疼痛、外阴局部或弥散性皮肤粘膜脱色、变白;组织粗糙、肥厚、增生或角化变硬、或萎缩  相似文献   

20.
正外阴硬化性苔藓(VLS)是以外阴及肛周皮肤萎缩、变薄,颜色呈白色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既往也称为外阴白斑,外阴白色病变~([1])。该病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发病率约为1/300~1/1 000,恶变率在2%~5%,在幼女及绝经后女性高发~([2-4])。西医治疗以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黄体酮或丙酸睾酮等,并可配合物理治疗。目前此类治疗存在用药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