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辨治范畴,通常按上消、中消、下消辨证论治,其中年老体弱及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多以下消论治.  相似文献   

2.
试论肾虚血淤与消渴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渴”可见于现代医学之糖尿病。历代医家多认为其主要病机在于阴虚燥热,治疗均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原则。笔者在仲景治“消”思想启迪下,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观察探索,认为肾虚血淤乃消渴之主要病机,补肾活血为治疗消渴之基本大法。肾虚血淤致“消”渊源于仲景消渴与肾虚血淤之关系,源于仲景。如《金匮》云:“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而无热,此为阴伏,是淤血也。”“阴伏”乃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阴潜藏于下,阳浮越于上之意。从仲景治  相似文献   

3.
从肝论治消渴(糖尿病)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疾病,是多因子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现已突破了传统的三消分治及以肾为中心脏腑的论治框架,提出了许多新论。笔者认为从肝论治消渴更能提高疗效,经研究而提出“以肝为中心调控脏腑气血津液”辨治消渴之论,以供同道参考。1以肝为中心辨治消...  相似文献   

4.
消渴从湿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或伴有消瘦、尿甜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它可包括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但不能认为消渴与糖尿病等同。中医认为消渴的主要病理是:肺燥、胃热、肾虚所致,且三者又可互相影响,而关键是以肾阴亏虚为主。因患者的病因与体质不同,在临床上肺、胃、肾的症状表现各有偏重,遂有上、中、下三消之别,故传统的治则均以生津养阴为主,而上消重在清肺润燥,中消重在清胃通便,下消重在滋阴补肾;倘因病久而阴损及阳,以致肾阳亦衰者,则治宜温阳滋肾,阴阳兼顾。按照上述的理论指导临床,如辨证明确,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从气虚论治初探湘潭市中医院(411100)张赛,艾建畸主题词糖尿病/中医病机,糖尿病/中医药疗法,补气,滋阴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其病机主要是燥热偏盛、阴津亏耗。消渴治疗之大法是“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因而至今将其作为治疗消渴的用药依据。目前消渴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很多病人"三多一少"症状并不典型,若仍固守传统的上、中、下三消辨治  相似文献   

7.
任继学教授辨治糖尿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志文  周洪 《河北中医》1991,13(6):18-18,14
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体瘦无力为特征。著名中医学家、长春中医学院任继学教授,对本病辨治有独到见解,选方用药尤具特色,兹将其经验简介如下。 1 突破三消局限,证候宜分为六自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指出消渴具有“三多”症状后,多数医家根据其症状偏重不同,而分为上消、中消、下消进行论治。即上消主肺燥,中消主胃热,下消主肾虚。任老根据临床征象及多年的细心观察,参合现代医学的多项理化检查,认为三消症状互见为多,且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证候复杂,阴阳错综,难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古代一些医家认为“病本在肾”,“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近年来,我们以治肾为主,以益气养(肾)阴为治疗原则治疗糖尿病31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1例中均为Ⅱ型糖尿病。其中...  相似文献   

9.
六经津液辨证论治消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渴又名消瘅、三消、消,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特征,类似于西医学的糖尿病。传统上,中医多以“三消”论治消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病机多主为阴虚燥热。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消渴的病机、辨证方法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有从脾论治者,有从肾论治者,有重  相似文献   

10.
消渴之名 ,首见于《内经》,历代医学文献对本病论述颇详。《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 ,提出“三消”症的治疗方法。后世医家以本症“三多”症状的主次 ,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类 ,认为上消病在肺 ,中消病在胃 ,下消病在肾。病因病理主要由于素体阴虚 ,复因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劳欲过度而作 ,治疗上按“三消”论治。上消为肺热化燥 ,治宜清肺生津 ;中消为胃热 ,治宜清胃热 ;下消为肾阴不足 ,治宜以滋肾阴为主。笔者通过对本病的观察及学习前人的经验 ,对本病的病因病机 ,略呈管见 ,以就正于同道先进。1 消渴主因 ,责之于肾消渴虽有上、中、下…  相似文献   

11.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日渐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古人就其证分为上、中、下三消,以饮多病在肺为上消,食多病在胃为中消,尿多病在肾为下消。《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石室秘录》云:“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其揭示了三消一证的本质,确属真知灼见,临床往往三消并见,仅在表现程度上有或多或少或轻或重而已,究难截然分开,且亦有病久…  相似文献   

12.
总结吕仁和教授辨治糖尿病的学术观点,旨在明析其关于消渴病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分期辨治的学术思想和抓主症、审病机、辨病位综合论治的诊治经验.临证重视将《黄帝内经》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对糖尿病进行分期辨证论治,认为脾瘅期核心症状为肥胖,消渴期应注重"除陈气",微型癥瘕形成是导致消渴期向消瘅期发展的关键,以及消瘅期的主要...  相似文献   

13.
论肝与消渴     
消渴古又谓“消瘅”、“消中” ,主要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 ,阴血津液亏虚、燥热内生。《灵枢·五变》云 :“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然而 ,历代医家治消多重肺、胃、肾 ,主张“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我们在临床中发现 ,消渴病患者大多有情志异常特点 ,与肝气功能失常关系尤为密切。诚如《灵枢·本藏》所言 :“肝脆善病消瘅易伤。”兹就肝与消渴的关系予以探讨。1 肝主疏泄 ,维持气化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尿甜为主要临床特征 ,主要病机是脏腑气化失调而阴血津液亏虚、燥热内生。中医认为阴血津液产生于气化运…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在中医属"消渴","膈消","消中"等范畴,历代论述颇多,大多认为糖尿病是由肺、肾、胃功能失调所致,多以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胃为治疗原则.自1999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Ⅱ型糖尿病21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黄国庆  邱笑琼 《新中医》2013,(1):180-181
中医学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的范畴,其主要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糖尿病之阴虚历代医家多认为以肾阴虚为主。《石室秘录》谓:"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渴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肾水之不足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提出:"消渴,小便反多,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无力,消瘦。多饮而渴为上消;多食易饥为中消;多溲膏浊为下消。其病机是积热伤阴,治以滋阴清热为法。临床将其分为胃热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肾阴亏损型等3个方面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7.
真武汤治疗糖尿病2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真武汤治疗糖尿病26例临床观察石家庄市井陉一矿医院武海亭(050100)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临床上以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如膏如脂,形体消瘦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古代文献有关消渴的论述甚丰,其病机多以阴虚燥热立论,以致于滋阴清热成为治...  相似文献   

18.
祖国传统医学称为糖尿病为消渴病,将其症候进行三消辨证,认为口渴引饮为上消,易饥多食为中消,小便频数尿如脂膏为下消,其病本虚标实.戴元礼在<证治要诀·消渴>中说:"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虚."现代中医专家进而将糖尿病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三大证型,更突出糖尿病的虚证病机.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配合应用黄芪治疗糖尿病,取得较好疗效.现结合相关文献,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杨友鹤老中医糖尿病辨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友鹤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60余载,对于糖尿病的诊治颇具经验,现择其要者,简介如下。1辨治大法11阴阳分型,注重肝郁糖尿病即中医之消渴,历代医家多认为其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并倡上、中、下三消分型,如《证治准绳》中所云:“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  相似文献   

20.
从脾虚论治老年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陕西中医》2004,25(11):1052-1054
老年糖尿病多属于 2型糖尿病 ,在中医属“消渴病”范畴。关于消渴病的中医病机 ,历来偏重于“阴虚燥热”,且以上、中、下三焦分病位 ,故有上、中、下三消。近世从临床及理论研究发现“气阴两虚”是消渴病的主要病机 ,而且瘀血伴随着糖尿病的始终 ,脾虚在消渴病的发病及发展中渐受到重视 ,笔者在诊治糖尿病的临床实践中发现 ,脾虚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极其重要病机 ,尤其是老年糖尿病 ,因而在临床提倡从脾虚辨治老年糖尿病 ,收到较好疗效 ,试述如下。1 历代关于脾虚致消渴的论述 消渴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篇》:“此肥美之所发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