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内淤积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汁淤积 (Cholestasis)意指胆汁的滞留 ,自肝细胞基底外侧膜 (basolateralmembrane)至胆管与十二指肠连接处的任何部位胆汁流通受阻 ,皆可导致胆汁淤积。梗阻发生在胆总管或肝外胆管 ,俗称肝外胆汁淤积或外科黄疸 ,如肝细胞或肝内微胆管缺陷引起胆汁流通障碍 ,俗称肝内胆汁淤积或内科黄疸 ,二者治疗绝然不同 ,涉及手术与非手术治疗问题 ,即便外科黄疸 ,大部分能行手术治疗 ,也有部分不宜手术治疗。一、诊断程序对黄疸患者首先根据病史、体检和生化实验 ,大致确定是否为胆汁淤积或梗阻性黄疸。进一步确诊主要…  相似文献   

2.
陈萃  李杰  郑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7):4309-4310
梗阻性黄疸(OJ)在外科临床上较为常见,是由于患者肝内小胆管、毛细胆管、肝总管或胆总管发生机械性阻塞所致,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且发病率随患者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1,2〕。目前,临床多采取腹部B超或X线检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经皮穿刺肝胆管造影、核黄胆系造影或血管造影等进行临床诊断,可确定病变部位、性质或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3,4〕。本实验旨在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下胆道内支架引流术对老年OJ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3.
梗阻性黄疸的MRCP表现(附47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梗阻性黄疸的MRCP表现,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4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MRCP表现.结果 恶性梗阻性黄疸25例,其中肝门胆管癌6例,胆囊癌2例,胆总管腺癌4例,胰头癌、十二指肠腺癌各3例,胰头转移瘤7例.良性梗阻性黄疸22例,其中炎性梗阻3例,胆囊或胆总管结石伴炎症13例,术后瘢痕、胆总管囊肿、十二指肠息肉各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典型MRCP表现为肝内胆管呈"藤蔓"征,胆管突然截断,断端圆钝形态不规则,呈偏心性或向心性狭窄或充盈缺损.良性梗阻性黄疸的MRCP表现为肝内胆管呈"枯树枝"征,胆总管逐渐变窄或其内形态规则的充盈缺损,断端锐利、平直或倒杯口状或圆锥状.结论 MRCP是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MRI对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肝外恶性黄疸病人行CT及MRI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对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具有相近定位诊断价值,对于显示肝外胆管呈软藤状或枯树状扩张较特异征象,MRCP最有意义,在定性上,CT,MRI在各段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诊断上各有优势,对于肝门段和胰腺上段,梗阻胆管部位显示,CT,MRI大致相近,在胰头段,对于显示梗阻胆管部位胆壁增厚,胰头增大,钩突形态,增强薄层CT显示较好,而对于无胰头和钩突增大情况下,肿瘤侵及胰头和钩突,MRI显示较好,对于胰头癌患者,MRCP还可显示较特异的扩张胰胆管呈分离状态;对于壶腹区小肿瘤所致梗阻性黄,在屏气口服造影剂情况下,CT薄层扫描有意义辅以低张十二指肠造影。结论:判断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部位,性质,侵及范围,切除可能性评估,有无转移,CT,MRI检查相互结合,必要时辅以它检查,起着决定性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占民  王爱华 《山东医药》2002,42(16):59-60
肝内胆管结石约占胆石症的 1 7.3 % ,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合并有肝外胆管结石。我国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者约占 50 % ,这是外科处理的难点和关键。1 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与结石的数量、分布范围、是否有胆管狭窄有密切关系。周围型胆管结石可无临床症状 ,而Ⅰ、Ⅱ级肝内胆管结石 ,特别是肝门胆管结石合并有狭窄 ,多有反复右上腹痛 ,伴有畏寒、高热、黄疸 ,类似于肝外胆管结石梗阻的Charcot三联征 ,梗阻完全可出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肝胆管炎的五联症表现。如果一肝叶 (或肝段 )的结石造成不完全的肝管梗阻 ,可能仅出现短暂的…  相似文献   

6.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组由胆管系统管腔内、外或管壁本身的恶性病变引起的胆管机械性阻塞。临床表现主要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变深、粪色变浅呈陶土色,皮肤瘙痒,伴或不伴肝区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与超声、多排螺旋CT(MSCT)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梗阻性黄疸的部位及病因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128例患者行超声、MSCT及ERCP检查,其中35例患者行MRCP检查。结果在梗阻部位的诊断上,四种方法对肝内胆管和胰头部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CP对肝外胆管梗阻的诊断准确率与MR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著高于超声和MSCT;在病因诊断上,对于胆系结石、胆管炎和胰头癌的诊断准确率,四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CP、ERCP和MSCT对于胆管癌诊断准确率均优于超声;此外,ERCP在诊断乳头部肿瘤、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时优于超声和MSCT。结论 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部位(尤其是肝外胆管和十二指肠乳头部)及病因(胆管癌、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所致梗阻性黄疸的ERCP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所致的胆管梗阻的影像特点,评估通过ERCP治疗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 从2000年5月至2003年3月,292例因HCC所致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共行ERCP诊疗358例次。患者年龄(51.9±10.6)岁,术前血清总胆红素为(232±158)μmol/L。ERCP时记录下其胆管影像特点,260例接受了内镜下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括约肌切开及胆管内坏死组织清除、鼻胆管引流术、塑料或金属支架置入和多方法联合应用。观察术后2周内患者体温、胆汁引流量和肝功能的变化,依据这些指标确定疗效。结果 根据放射影像的特点,将患者分成5种类型:Ⅰ型为肝内胆管狭窄或梗阻型(5.9%)、Ⅱ型为肝门部狭窄或梗阻型(19.0%)、Ⅲ型为肝外胆管狭窄或梗阻型(18.4%)Ⅳ型肝门部胆管内癌栓型(49.4%)和Ⅴ型胆管内游离瘤栓型(7.3%)。267例次治疗后患者接受随访,黄疸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者占82.0%,其中血清胆红素显著降低者为 65.5%。结论 ER-CP对于诊断和姑息性治疗HCC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疸的鉴别诊断可极为复杂,为了设计最适宜的诊断策略,必须考虑各种具体试验方法的可靠性、费用和危险性,并对各类黄疸的预后有充分认识。本文分析1002例黄疸病人的存活情况。作者过去曾报道过前500例,本文总结全部病例的主要特征。患者:年龄均>15岁,于1976年~1981年间住入Hvidovre医院。黄疸均经生化确诊。除体检和15项临床化验外,进一步作超声图、肝闪烁图、胆管直接造影(ERCP或PTC)和肝活检(经皮、腹腔镜或静脉)。多数作病理解剖。作出最后诊断前至少观察3个月。患者中1/4在观察期内死亡。随访时间从入院日起计为2~7年。主要分析限于第一次黄疸的病例,共784例,占全部病例的78%。结果:黄疸的诊断归纳成4大类:急性无梗阻性黄疸,慢性无梗阻性黄疸,良性梗阻性黄疸和恶性梗阻性黄疸。4类中包括23个诊断。每组患者分别按生存3  相似文献   

10.
一、发展过程简介自1956年Kidd报告了经皮肝穿胆管造影(PTC)之后,伴随PTC技术的发展,开始了胆道介入放射学的历史时期。到七十年代初用经皮肝穿刺保留导管引流法对梗阻性黄疸减黄、减压,已作为一种非手术方式的新的治疗方法。1974年Molnar等报告过对梗阻性黄疸病人先以PTC查出胆道梗阻部位和梗阻病因,继行经肝胆道解压治疗者共11例,接着由于细针肝穿胆管造影的应  相似文献   

11.
阿苯达唑连续治疗肝泡球蚴病伴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阿苯达唑连续治疗肝泡球蚴病伴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对6例患者采用阿苯达唑每日每公斤体重20mg连续治疗。结果黄疸均于治疗后1~2.5个月消退,血清胆红质逐渐降至正常。治疗前B超或(和)CT检查均显示肝内不均质实质性病变,肝门区模糊,胆总管或右叶胆管未显影,肝内胆管明显扩张。1例伴有胆总管与胰管扩张,脾静脉增粗,脾显著肿大。2例分别于停药后9年和3年复查时,肝内病变几乎完全钙化,可能治愈。4例仍在治疗中。治疗1年时复查,6例肝内病变明显好转,肝内胆管扩张消失。肝功能复查,除2例球蛋白升高外,均转为正常。表明阿苯达唑治疗肝泡球蚴病伴梗阻性黄疸有较好效果,长期连续治疗未见明显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可见到某些阻塞性黄疸病例,往往难于确定其阻塞原因,致治疗无所依从;且少数病例因而导致错误手术,但手术所见并无肝外胆管阻塞。过去曾疑为肝内胆管病变所致,被称为肝内阻塞性黄疸。以后的研究发现在这些病例中,大多数未能找到任何肝内胆管分枝  相似文献   

13.
经皮经肝胆管内支架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经肝胆管内支架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黑龙江省医院(150036)朱春兰朱雅琪恶性胆管梗阻(MBO)是指由原发性胆管癌和胰癌或肝癌压迫或其它部位癌肿淋巴结转移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而言。胆管癌发生于肝总管或以上者称为恶性肝门部胆管梗阻(MHBO),它在临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癌肿侵犯胆管引起梗阻性黄疸的各种影象学诊断进行对比研究,着重讨论证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的价值和其它影象学的特征。资料来源收集1988~1990年因癌肿侵犯胆管内、外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62例,男46例,女16例。平均年龄52.6岁,所有患者均有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化验上的改变。发现黄疸至住院平均为22.4±8.2天。全部病例均进行肝胆酶谱学(TB.ALT.ASTAKP、γ-GT)检查和超声检查,其中经CT检查者47例,ERCP者27例,PTC者37例,腹腔动脉造影(SCA)者14例。  相似文献   

15.
《肝脏》2016,(12)
<正>恶性梗阻性黄疸是外科临床较为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一般指胆道、壶腹部或附近组织恶性病变等各种原因所致的胆道梗阻,多数由于肝胆、胰腺或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生长、浸润导致肝内毛细胆管瘀滞或肝内外胆管梗阻扩张。大多数恶性阻塞性黄疸确诊时已属晚期,由于肿瘤位置特殊,加上患者的一般耐  相似文献   

16.
1984年Mirrizzi首先提出Mirrizzi综合征后,国内外陆续有报道。Mirrizzi综合征是胆囊结石中不常见的并发肝外胆管狭窄,临床上出现反复发作的胆管炎、黄疸等综合病征。由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压迫肝总管,引起不同程度的胆道梗阻,临床上出现梗阻性黄疸、胆绞痛、胆管炎等症状,结石长期嵌顿,临床症状反复发作,可使胆囊管和肝总管侧壁发生慢性局灶性溃疡、坏死,引起胆囊胆管瘘。  相似文献   

17.
ERCP,B超,CT诊断肝外梗阻性黄疸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细胞性黄疸根据B超和实验室检查容易鉴别,而肝外梗阻性黄疸在临床上病因诊断比较困难。尤其胰头癌、十二指肠乳头癌和胆管肿瘤起病隐袭,病人就诊时黄疸较深,往往已届中晚期,病因诊断明确晚,给治疗带来困难。本文对肝外梗阻性黄疸进行B超、CT、ERCP同期检查,探讨其对病因诊断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8.
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64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经验,探讨其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64例患者均采用X线透视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疽。根据梗阻部位的不同解剖决定放置支架的方式。结果:64例患者中,50例植入单支支架于肝总管或(和)胆总管,14例植入2支以上支架于总管和分支胆管,其中2例肝内胆管支架的桥接通过肝实质。58例患者2周内血清胆红素降低75%以上。结论:经皮肝穿刺刺内支架植入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ECC)是起源于肝外胆管包括肝门区至胆总管下端胆管的恶性肿瘤,确诊时胆道受侵犯压迫常合并出现梗阻性黄疸,患者多处于中晚期而丧失根治性切除机会.随着介入技术及医学材料的发展,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或胆道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stent,PTBS)已成为解除胆道梗阻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发现胆道支架联合局部治疗可显著延长胆道通畅时间.本文综述关于PTCD/PTBS治疗肝外胆管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进展,评价其临床疗效,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20.
毕玉华  张清泉 《山东医药》1989,29(12):17-18
肝癌引起阻塞性黄疸,多因癌肿大,累及肝门或肝门区而直接压迫胆管所致,临床上常认为癌肿已属晚期而放弃手术探查。但笔者发现,少数肝癌可直接侵入肝内胆管,沿胆管内向下生长或形成癌栓后脱落至肝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