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非低张法口服水对胃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患者口服温开水量约1000~1500ml,先采用仰卧位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经胃镜活检、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胃癌资料分析。结果56例病变中位于胃窦部27例,胃体部8例,胃底贲门部16例,全胃及大部分受侵者5例。结论非低张法螺旋CT能显示胃癌的直接征象,MSCT在胃癌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和胃双重造影对胃癌的分期诊断及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法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4例胃癌病人的CT和胃双重造影影像资料及手术、非手术的治疗方法。结果早期癌28例,行R0、R1手术;胃周围淋巴结转移胃癌82例,行绝对根治术及扩大根治术;腹膜转移广泛粘连、脏器转移胃癌30例,2例梗阻症状严重者行姑息手术,其它支持疗法;14例出现腹水者,选择中医药治疗。结论CT和胃双重造影方法是诊断胃癌准确、全面的方法,对胃癌治疗方法的选择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胃癌诊断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胃镜活检、手术病理确诊的28例胃癌病例的临床与CT资料,并根据螺旋CT表现对28例胃癌进行术前CT分期.[结果]胃癌的螺旋CT表现主要为胃壁增厚、胃壁多层结构破坏、胃腔内软组织肿块影,可伴溃疡、胃周浸润、淋巴结转移,增强后病变胃壁异常强化,术前C...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张水充盈法在胃癌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及意义.方法:68例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稀释泛影葡胺充盈胃,观察组采用温开水充盈胃,行上腹部CT平扫,观察病变部位的显影效果、病灶检出情况及影像学分期与术中分期符合情况.结果:对照组34例患者,原发灶栓出31例,5例CT片有伪影发生,局部浸润检出率37.5%,影像学分期与手术分期符合率55.9%,观察组34例患者原发灶检出34例,所有CT片无伪影发生,局部浸润检出率91.7%,影像学分期与手术分期符合率70.6%,两组原发病灶栓出率无明显差异,观察组伪影率低于对照组,局部浸润检出率及影像学与手术分期符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低张水充盈胃行CT平扫,能够清晰显示胃癌的病变范围及浸润程度,是胃癌理想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胃间质瘤(GST)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的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生长方式、形态、大小、密度及强化程度、有无淋巴结及其他器官转移。结果:35例病灶均为单发,位于胃体17例、贲门胃底14例、胃窦4例。肿瘤内部密度多不均匀,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钙化4例。瘤体最大者14cm×10cm×9 cm。肿块位于胃腔内13例,突向腔外者13例,同时向胃腔内外生长者9例。17例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21例病灶增强静脉期进一步强化。结论:G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急性胸腹部创伤120例患者(2017年1月到2019年3月间)纳入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实施X线及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总结检查结果。结果:多层螺旋CT检查对创伤的诊断准确率与X线检查对比更高,差异显著(P0.05)。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对锁骨骨折、肋骨骨折、气肿、肺部损伤、胸腔积液、肝脏损伤、脾脏损伤、肾脏损伤、盆腔血肿或积液、肠系膜撕裂伤的诊断准确率与X线检查对比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诊断的效果良好,准确率高,可有效辅助疾病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探讨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6例进展期胃癌的一般资料和CT检查方法。结果46例胃癌中发现周围浸润22例(48%),发现淋巴和/或远处转移36例(78%)。结论螺旋CT在胃癌定性诊断、大体分型及手术切除评估等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进展期胃癌的术前评估准确率。方法:使用正确的胃部CT方法,按照不宜手术的标准对所有56例进展期胃癌进行术前评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54例壁厚5~33mm,2例壁厚不明显而有强化;9例浸及食管下端,21例浸及胃周脂肪层/网膜;胃周等淋巴结肿大17例,肝转移等6例,盆腔肿块1例,腹水2例。宜手术的37例中,32例得到手术根治;不宜手术的19例中,3例得到手术根治;17例局限性胃癌中,14例得到手术根治;39例弥漫性胃癌中,21例得到手术根治。结论:只要正确把握胃部的CT检查方法,就可充分发挥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的术前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胸腹部创伤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化州市中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96例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胸部创伤52例、腹部创伤44例。所有患者全部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96例患者中,多层螺旋CT检出81例实质脏器损伤;15例空腔脏器损伤,81例实质脏器损伤中假阳性9例,假阴性2例,15例空腔脏器损伤中假阳性5例,假阴性3例。多层螺旋CT诊断实质脏器损伤的灵敏度97.29 %;空腔脏器损伤灵敏度为76.9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急性胸腹部创伤的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诊断实质脏器损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相比之下,空腔脏器损伤的灵敏度略低。  相似文献   

10.
晚期胃癌非手术治疗以往通常采取全身静脉化疗、生物制剂及中药等治疗,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成熟和发展,笔者对晚期胃癌尤其是贲门部及胃体小弯侧胃癌采取经腹腔干胃左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介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1999年6月—2003年6月收治的晚期贲门部及胃体小弯侧胃癌非手术住院治疗患者81例,TNM分期为Ⅲ、Ⅳ期,均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行肝胆胰彩超检查及常规检查,无介入治疗禁忌证。临床表现:81例均有上腹及剑突下隐痛、上腹胀满、消瘦、贫血,进行性吞咽困难43例,伴黑便26例,锁…  相似文献   

11.
45例残胃癌的X线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胃切除术不断增多 ,残胃癌也有不断上升趋势。由于胃大部分切除后变形等诸多原因 ,对残胃常规的钡餐检查和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易致漏 /误诊。笔者收集了本院经残胃双重造影确诊的残胃癌 4 5例进行探讨 ,以其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4 5例 ,均为胃、十二指肠溃疡作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的原发癌。术前术后均有病理及 X光照片证实。男 36例 ,女 9例。多发生于手术后 5~ 2 5年 ,平均 15年。1.2 技术方法 :1采用残胃双重造影 ,纤维胃镜检查。2对残胃双重造影检查应用 80 k V~ 10 0 k V技术。 3首先灭吐灵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检查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6月~12月的34例经手术证实的结肠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CT诊断与分期的准确性。,结果:本组34例患者CT检查发现18例患者肠腔或肠壁局限’性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界清楚,27例患者呈现结肠壁环形、半环形增厚;肠腔狭窄和形态不规则12例,淋巴结转移6例。结论:CT检查对中晚期结肠癌诊断和分期具有一定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2例疑似输尿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B超或尿路X线平片检查均难以确诊,进而行多层螺旋CT输尿管曲面重建,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2例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确诊,其中37例患者为尿路结石,3例患者为输尿管占位病变,2例患者为阑尾炎;且经多层螺旋CT检查可清晰显示患者结石大小、形态及位置。结论: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是一种高效、可靠、便捷的诊断方式,将其应用于输尿管结石的诊断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检查、MRI检查以及CT检查对于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效果及准确率。方法:随机选取湖南省肿瘤医院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间收治胃肠道淋巴瘤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检者均予以超声检查、MRI检查以及CT检查,观察检查情况,以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作为检验金标准,分别评估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情况。结果:患者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胃淋巴瘤14例(包括胃体5例、胃底3例、胃窦2例以及胃体与胃窦累及4例)、肠道淋巴瘤11例(包括单发小肠3例、单发回盲肠2例、回盲部累及回肠1例、回盲部累及升结肠1例、单发结肠3例以及直肠1例)。对比三种检查方法的检出情况,超声检查的准确率72.00%(16/25)、MRI检查的准确率92.00%(23/25)、CT检查的准确率80.00%(20/25)。结论:应用MRI检查对胃肠道淋巴瘤进行诊断的准确性相比于超声检查以及CT检查方法较为准确,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浅谈多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3年间于我院诊断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97例,所有患者均行肺部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主肺动脉栓塞5例,第2级左右肺动脉栓塞19例共34支,第3级肺叶动脉栓塞265支,第4级肺段动脉栓塞共526支,第5级亚段肺动脉栓塞289支;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不久将来有望成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000年1月~2010年12月经胃镜(或手术)后病理确诊的青年人胃癌(≤35岁)52例就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病理分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组青年人胃癌52例,占同期收治胃癌的6.9%,青年人胃癌发病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临床缺乏特征性表现,较早发生转移,容易误诊。组织病理学类型以低分化腺癌和粘液细胞癌居多,占82%。临床分期以胃癌的生长方式以Borramnn分型Ⅲ、Ⅳ多见(40例,77%)。结论:青年人胃癌并非少见,女性多见,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病灶以胃窦部最多见,进展期癌占多数,形态以Ⅲ型最多见,Hp阳性率高。青年胃癌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率低,误诊率高,预后差,临床晚期癌多,病理组织学分化差,胃镜及病理检查是诊断胃癌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进展期胃癌CT影像学特征,提高CT对进展期胃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或胃镜活检证实为进展期胃癌患者为观察组,随机抽取早期胃癌及胃溃疡25例作为对照组,均行CT检查。观察肿瘤部位、病灶形态特点,是否存在淋巴结受累及远处转移等讨论其CT表现特征。结果:进展期胃癌CT影像学与早期胃癌及胃溃疡的相比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胃壁增厚、受侵胃壁强化、软组织肿块、癌性溃疡、邻近组织及器官侵犯、腹腔内淋巴结转移及脏器转移等,其中蕈伞型癌4例(11%)、局限溃疡型癌7例(20%)、浸润溃疡型癌15例(33%)、浸润型癌10例(36%)。结论:进展期胃癌的CT表现具有其特点,分辨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对本病作出正确的诊断,能清晰显示胃癌向周围组织侵犯及腹腔内转移情况,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胸腹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利津县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疑似胸腹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于利津县中心医院急诊科治疗。对患者开展X线及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差异,以手术为确诊依据,分析多层螺旋CT对胸腹部创伤的检出价值。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胸腹部创伤的敏感性及准确性高于X线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部创伤诊断中,X线检查漏诊气胸、胸腔积液、皮下气肿、肋骨骨折、纵膈气肿、纵膈血肿、肺不张、肩胛骨骨折、肺挫伤各1例;多层螺旋CT漏诊纵膈气肿、纵膈血肿各1例。腹部脏器创伤诊断中,X线漏诊膈肌损伤、胰腺损伤、肾脏损伤、脾脏损伤、肠系膜撕裂伤、腹盆腔积血、肝脏损伤各1例;多层螺旋CT漏诊肠系膜撕裂伤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在临床检查中具有特殊优势,在胸腹部创伤的诊断过程中,准确性高,敏感性强,因而可作为胸腹部创伤的急诊诊断方式,值得在临床检查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CT对胸膜弥漫性结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良恶性胸膜弥漫性结节的CT特征,提高定性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组织学或临床证实的良恶性胸膜弥漫性结节的常规CT及高分辨率CT表现,其中6例应用人工气胸CT观察。结果65例中胸膜转移瘤47例,胸膜结核5例,弥漫型胸膜间皮瘤5例,矽肺4例,胸膜斑4例。本组恶性的CT特征:壁层胸膜结节样增厚、壁层胸膜不规则增厚(厚度>10 mm)、环状胸膜增厚及纵隔胸膜增厚。良性者显示胸膜多均匀性增厚、线状粘连与钙化。结论CT尤其是高分辨率CT对胸膜弥漫性结节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56例SAH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52例患者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CTA检查结果并与DS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56例患者中,CTA检出动脉瘤43例,动静脉畸形(AVM)5例,静脉窦血栓3例,阴性5倒;在同时接受DSA检查的患者中,发现动脉瘤45例,动静脉畸形(AVM)5例,阴性1例,其中除1侧CTA发现并经临床证实的动脉瘤DSA检查为阴性外,其余全部证实CTA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A对SAH的病因诊断是一种无创、快速、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脑血管立体成像技术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可显示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及周边关系,有助于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难度的评估,可作为急诊SAH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