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泄泻集说     
泄泻之本,大都出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脾胃受伤所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精华之气,不能输化而泄泻作矣。泄者大便溏泻,或作或止;泻者大便直  相似文献   

2.
泄泻一病,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婴幼儿更为多见.<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说明泄泻之病变主要在于脾胃.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正所谓:"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  相似文献   

3.
小儿泄泻,多由饮食不节,起居失适,感受外邪,脾胃受伤所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精华之气不能输化,清浊不分,合污而下,并走大肠而泄泻作矣。泄者如水之泻势犹舒缓,泻者大便直下,水去如注。病症虽有轻重,而病因总属伤脾。脾受湿而不能渗,并走大肠,遂致泄泻,故泄泻多由湿矣。余业医五十余年,从一九三二年起,将“平胃散”改为汤剂以适用于小儿。临床处方常以“平胃汤”为基础加减治疗小儿泄泻,多获良效。观平胃汤之组方,苍术苦温辛烈,运脾燥湿以为君;厚朴苦温,行气除湿消满为臣,又以陈皮理气化痰,芳香醒脾,更以甘草调和脾  相似文献   

4.
陈桂香 《中医药导报》2002,8(5):295-295
泄泻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肠炎 ,究其原因主要与湿有关 ,所谓“湿胜则濡泄” ,又《医学心悟·泄泻》云 :“湿多成五泻 ,泻之属湿也。”笔者在临床上以治湿为主采用芳香化湿、清热利湿、温中化湿、健脾燥湿、淡渗利湿五法治疗甚效 ,现举例如下。1 芳香化湿法张× ,女 ,2 9岁 ,1998年 5月 2 8日就诊。因贪凉而致腹泻 2天 ,泄泻清稀 ,腹痛肠鸣 ,脘闷食少 ,稍感恶寒发热 ,肢体疼痛 ,苔白稍腻 ,脉濡。证属外感寒湿脾失健运 ,治宜芳香化湿解表 ,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处方 :藿香 10g 佩兰 10g 白术 10g 茯苓 10g 陈皮 6g 厚朴 10g …  相似文献   

5.
脾阴虚泄泻浅识镇江市中医院(212003)王姗红脾阴虚泄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而言之者甚少。昔贤有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萃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依据脾胃受损的不同原因,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阳虚...  相似文献   

6.
浅谈脾虚泄泻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 ,泄指大便稀薄 ,时作时止 ,其势缓者 ;泻指大便直下 ,如水倾注 ,其势急者。二者合称为泄泻。泄泻致病原因很多 ,有寒泻、热泻、湿泻、食泻、虚泻、暑泻等 ,而虚泻又有脾虚泻、肾虚泻。本文仅就脾虚泄泻予以讨论。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 ,临床上以脾虚泄泻最为多见。脾虚泄泻乃因脾虚湿胜 ,湿邪为患 ,困扼脾胃 ,致运化失常 ,则成濡泄。脾失健运 ,水谷不化精微 ,湿浊内生 ,混杂而下 ,发生泄泻。脾虚泄泻 ,临床常有误诊者。不少人在论述脾虚泄泻时 ,均以“大便稀溏”作为其主要症状 ,但验之临床 ,并非尽然。1 大便先干后溏…  相似文献   

7.
泄泻症状见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水样大便。本病《内经》谓“泄”,有“濡泄”、“飧泄”、“洞泄”、“注泄”等称。汉唐医书多称“下利”,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历代医书对泄泻的病因、病机及证治,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景岳全书·泄泻·论证》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熟腐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说明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脾胃功能障碍和湿邪所胜。《张聿青医案·泄泻》:“上则嗳气,下则便泄,厥气不和,克制脾土。”这说明本病与肝旺克  相似文献   

8.
久泻即慢性腹泻,治疗颇为棘手。因其病因错杂,务须辨识入微,知常达变,才能取得满意疗效。兹将笔者辨治心得,浅述如下。1脾虚夹滞,运脾胜于补脾“泄泻之本,无不由乎脾胃”。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久泻之因,多缘脾失运化,水谷不归正化而起,水酿为湿,谷反为滞...  相似文献   

9.
久泻治验     
罗理藩 《福建中医药》2004,35(2):F003-F003
泄泻初起,多因饮食不节、受寒、疲劳所致。此时由于病程短暂,病在肠胃,治之较易。如治不及时或反复发作,以致脾不健运,湿从内生而成久泻,治之较难。《内经》日:“湿胜则濡泄”,濡的含义就是湿性缠绵的意思。脾气主升,脾虚健运失职,清气不能上升,以致大便溏泄,即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属脾气  相似文献   

10.
关于引起泄泻的致病因素,祖国医学认为: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而致泄泻,故有“无湿不成泻”,“湿胜则濡泄”之说。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密切,脾虚不运,水谷不化,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理论。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第一至第五版都把导致泄泻的病因归纳为以下五种: 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皆能致泻,但以寒、湿、暑、热之邪致泻最多见。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而导致泻泄发生。3.情志失调:平时脾胃素虚,复因忧思恼怒,精神紧张,情志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而成泄泻。4.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亦可遂成泄泻。  相似文献   

11.
慢性泄泻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笔者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自己治疗此证的心得体会,将慢性泄泻的治疗归纳为如下七法: 一、运脾化湿法脾虚则生湿,湿盛能困脾,脾失健运,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分,湿积为饮,饮流肠间而致泄泻不止。临床上既有脾虚失运之证,亦有湿邪困脾之象。症见泄泻反复发作大便溏薄,或呈水样,小便短少,胃脘胀满,身重倦怠,舌苔白腻,脉濡弱。治宜健运脾气,分利水湿。方用胃苓汤加减:苍术、厚朴、陈皮、桂枝、茯苓、泽泻、前仁、滑石。脾虚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认为,泄泻之病因多责之以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则濡泄""湿多成五泄"之论.关于治疗,《伤寒论》云:"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最早提出了"利小便"之法.《景岳全书·泄泻》称"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泄自止".明清时期著名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将治泄分为九法,而利小便之淡渗之法居首,并提出了用五苓散,六一散等方,明确了《伤寒论》治泄之法,提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相似文献   

13.
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病症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 ,脾常不足 ,无论感受外邪 ,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幼幼集成》中曰 :“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盖胃为水谷之海 ,而脾主运化”,“若饮食失节 ,寒温不调 ,以致脾胃受伤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精华之气不能输化 ,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小儿腹泻的病症可根据病因、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为伤食泻、风寒泻、脾虚泻和湿热泻 ,进行分辨寒热 ,审察虚实 ,辨证施护。1 伤食泻本症常由于饮食不节 ,乳食积滞所致 ,症见脘腹胀满 ,腹响或腹胀满 ,泻后痛减…  相似文献   

14.
泄泻之症,古代医家分类不一,而小儿顽固性腹泻,多为脾虚泻,如《幼幼集成》记载:“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使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由于脾胃同属中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二者又互为表里,故“胃以降则和,脾以升为健”。余自拟加减乌梅参苓白术汤在临床上治疗小儿顽固性腹泻30余例,效果显著。处方:乌梅15克明党参10克炒白术5克炒扁豆6克淮山药10克炒苡仁10克莲子5克砂仁3克炮姜6克。若阳虚者加附子、补骨脂、五味子。小儿顽固性泄泻,临床症见患儿形体消瘦,腹部虚胀,面黄懒食,精神倦怠,食后作泻,泻物不化,绿便或蛋花便,腹痛多哭,泻后即止,脉沉细或沉迟,舌淡苔白等,用此方颇为有效。  相似文献   

15.
总结吴文尧教授从"湿胜则濡泻"论治泄泻经验。吴文尧教授认为"湿胜则濡泻"反映了泄泻的主因,中医辨治应该顺应"脾喜燥恶湿"的生理特点,并且重视"湿胜则濡泻"理论,立足健脾化湿之法,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6.
曹济民老中医致力于中医儿科事业数十载。笔者随曹老学习,亲聆教诲,受益良多。现将曹老对中医儿科见解,择其一、二,以见薪传。疗泄泻识病详审病机泄泻病位主在脾胃。正如《景岳全书·泄泻》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从临床所见,小儿泄泻以湿热泻多见,且易传变而伤阴伤阳。对此儿科医生应以重视。湿泻多起病较缓,大便日行十余次或更多,色淡水样,臭气不甚,神靡腹满,口干不渴,舌苔白腻。湿胜濡泻是其病机。治宜温  相似文献   

17.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且复发率高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我国U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病率为11.6/10万[1]。本病属中医的"痢疾""泄泻"范畴。《景岳全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历代医家认为UC最主要的病机在于各种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18.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引起泄泻的病因很多,有外感六淫,饮食失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体虚久病等,而主要病因是脾虚运化水湿无权,湿成病邪。《景岳全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熟腐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相似文献   

19.
婴幼儿泄泻又称小儿消化不良,笔者治疗偶有心得,论述如下. 1 致病机理 泄泻病因主要责之于脾胃,古文献<幼幼集成>中记载:"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气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寒湿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化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  相似文献   

20.
正泄泻主要症状是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一般是由于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引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湿盛则濡泻"、"春伤于风,夏生飱泻",认为风寒湿热都可以致泻,并有长夏多发的特点。《医学心悟·泄泻》载:"湿多成五泻,泻之属湿也,明矣。然有湿热,有寒湿,有食积,有脾虚,有肾虚,皆能致泻,宜分而治之。"~([1])《景岳全书·泄泻》载:"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2]),提出了运用分利之法来治疗泄泻的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