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廖民涛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8,(1):70-70
随着每年使用起搏器和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患者数目不断的增长.这些仪器引起的感染也越来越普遍。超过6%的使用起搏器或植入式除颤器的患者出现了感染.且感染率增长加快的速度超过了植入率。这些感染中,有些是轻微的,但也有些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2.
3.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心源性猝死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据估计约有 5 %~ 17%的置入ICD的患者因心动过缓而需要起搏治疗[1~ 4] 。虽然早期的ICD没有起搏功能 ,但当今绝大多数ICD具有单心腔心室起搏功能 ,然而研究表明 ,患者更应选择保证房室顺序收缩的起搏系统 ,特别是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5~ 7] 。虽然目前已有几种正在研究的ICD带有双腔起搏功能 ,但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最近的研究表明 ,在现有的ICD上加上双腔起搏功能面临许多困难[8] ,其中之一是由于ICD过度感知噪声或重复计… 相似文献
4.
2 亚太地区、中东地区、南美及加拿大部分1973年在Groningen(荷兰 )召开第Ⅳ次国际心脏起搏学术会议时所报告的起搏器应用调查中 ,亚洲地区只有日本的少数资料。 1976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Ⅴ次起搏学术会议上 ,亚洲国家及地区中增加了中国香港、新加坡及以色列的资料。 1979年在Montreal召开的第Ⅵ次世界心脏起搏学术会议上公布了包括七个南美洲及八个亚太地区的心脏起搏应用调查资料。本资料由 15个亚太国家及地区 ,2个中东国家 (伊朗、以色列 ) ,3个南美国家 (阿根廷、乌拉圭、巴西 )及加拿大医生所提供的资料综合而成… 相似文献
5.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对由于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疗效已经得到充分肯定.但是ICD在临床上有时出现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共存,并发生相互影响现象,严重的可能导致ICD对心室颤动(室颤)感知低下,从而威胁生命.我院心内科从2000年4月至2004年4月间共为5例原有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植入ICD.现将初步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3 欧洲部分据来自 2 0个欧洲国家的调查资料显示 ,1997年度在2 877所医院共置入 2 0 6 6 6 2台起搏器 ,其中首次置入15 5 0 79台。相当于每百万人口 36 4台 ,首次置入为 2 75 /百万人口。表 8示一次起搏器置入的统计资料。表 8 1997年度 2 0个欧洲国家起搏器应用调查 国家 人口(百万人 )百万人口总置入数(台 )百万人口首次置入数(台 )首次置入平均年龄(岁 )男性患者首次置入率 ( % )女性患者首次置入率 ( % )奥地利 8.0 0 5 70 435 79.0 0 5 347比利时 10 .0 0 75 35 85 74.97485 2克罗地亚 4.80 2 0 0 16 170 .80——捷克 10 .5 0 5 394… 相似文献
7.
8.
定义和概念猝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北美和欧洲,猝死是影响健康人群的主要社会问题,每年有50万人发生摔死;美国每年有40万人摔死。摔死的主要原因是致命性快速定性心律失常,包括空速(VT)和室额(VF)。尽管在美国等先进国家,已有十分先进的院外心肺复苏设备和机构,训练有素的基层急救人员和快速的空中急救系统,但院外发生心脏骤停而复苏成功或自然恢复者不到25%,死亡率仍高达75%。复苏成功否的关键是发生心脏骤停后至开始心脏复律的时间,因此,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A[j-tomatic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nbrilla… 相似文献
9.
黄碧宏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6,12(1):66-68
本文讨论了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作用及其副作用,在防治心源性猝死方面的主要临床系列研究的结果。也讨论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及其临床研究的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而具有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除颤器已经开始进入临床治疗心力衰竭,但是仍然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研究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0.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埋置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方正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8,12(1):11-12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埋置技术王方正1人员和设备条件1.1人员应有一组从事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专业队伍,术者应是熟练掌握起搏器安置技术和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心内科医生,还应有熟悉ICD使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护士配合。1.2手术间ICD的埋置必须在无菌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心脏同步化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再同步化治疗的26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再同步化治疗的方法和疗效。结果患者均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年龄(57.0±11.6)岁,男22例(84.6%,22/26),其中再同步化转复除颤器16例(62%,16/26),非缺血性心肌病22例(85%,22/26),9例(35%,9/26)有慢性房性心律失常,2例需外科植入左心室心外膜电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QRS波时限由(161±29)ms缩短为(137±1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9)级vs.(3.2±0.6)级,P≤0.01];射血分数比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13.3%vs.24.9%±6.8%,P≤0.01)。6分钟步行距离、血清脑钠肽浓度以及左心室舒张或收缩末内径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随访(2.5±1.7)年,7例(27%,7/26)死亡,其中2例心源性猝死。结论心脏同步化起搏治疗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逆转心肌重构,减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13.
在第一代无导线起搏器(LP)的基础上,依托技术的发展,具有房室顺序起搏功能的新一代LP(Micra AV)应运而生,初步临床应用显示能实现房室顺序起搏。与多种起搏方式联合应用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探索也获得了许多新进展:(1)多个LP植入心脏实现起搏通信;(2)LP和无线心脏再同步系统融合;(3)LP与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识别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继鸿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9,13(1):52-56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准确有效地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是其良好的心动过速的识别功能。临床医生理解和熟悉ICD的识别程序和功能,既能更深地了解ICD的工作原理,也能提高ICD植入后的程控和随访水平。1ICD对R波(QRS波)的感知ICD的感... 相似文献
16.
李津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7,(4):62-62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句古老的谚语,不适用于那些因心律失常而安装植入式心脏除颤器或者起搏器,并在死后将其带入坟墓的人。目前,很多除颤器和起搏器要么跟着它的主人一起火化,要么被取出当作医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 ,71岁。 1992年因病窦综合征置入永久性VVI型起搏器 ,1998年后因扩张型心肌病多次出现室性心动过速 ,药物治疗无效 ,于 2 0 0 1年 6月置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两种治疗器械并存 ,无相互干扰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9例均为男性,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ORS波时限>130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0mm,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伴二尖瓣返流,均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病史。观察患者CRT-D置入前,置入后1,3,6,12,24及36个月的心功能各项参数变化、生活质量(QOL)评分以及并发症、心血管事件。结果随访22.6±6.7(13~35)个月,发生术中心力衰竭加重和术后电极脱位并发症各1例;CRT-D治疗期间无死亡,LVEF、心功能NY-HA分级等心功能评价指标术后持续改善,QOL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3例发生12次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均被CRT-D成功纠治。结论CRT-D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力衰竭导致的病死率;同时还可防治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9.
对22例埋置了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晕厥史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ICD的治疗效果,22例中扩张型心肌8例,肥厚型心肌病2例,冠心病7例,QT延长综合症1例,4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证实有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心室颤动(VT/VF)发作,ICD具有多项治疗及信息储存记忆功能(即第三代),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平均随访7.1(1~23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更换时原左心室导线处理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共10例患者,分为以下3组:拔除原导线组、保留原导线植入新导线组和续用原导线组。患者的处理主要根据CRT起搏器更换前的阈值测试和术中心脏静脉造影结果,以及是否存在和原导线相关的并发症。导线的拔除都在心脏静脉实时造影下进行,以防出现心脏静脉撕裂。结果拔除原导线组中有4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导线的拔除。保留原导线组中患者均保留了原导线,植入了新的左心室导线。续用原导线组中的患者根据术前的阈值测试续用了原导线。结论对CRT患者原左心室导线的拔除在心脏静脉造影监测下进行是安全、可行的,困难者则可保留原导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