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拿大蒙特利尔皇家维多利亚医院Brophy报道,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如果同时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能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危险增加。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为无活性的药物前体,在体内经细胞色素P4503A4酶(CYP3A4)的作用转化为活性成分。在PCI术后,氯吡格雷是常用的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抗血小板药物,阿托伐他汀可能与氯吡格雷的无活性药物前体竞争性结合CYP3A4,从而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冠心病患者接受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 mg/d及低分子肝素5000 U/12 h治疗,5 d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mg/d(阿托伐他汀组,30例)和瑞舒伐他汀10 mg/d(瑞舒伐他汀组,30例)。在服用氯吡格雷之前(基线值)、加用他汀类药物之前及服用他汀类药物3d后,用全血阻抗法分别测定不同浓度二磷酸腺苷(5、10、20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与基线值比较,服用氯吡格雷5 d后和加服他汀类药物治疗3 d后,2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有所升高,而瑞舒伐他汀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细胞色素3A4途径代谢的阿托伐他汀及不经细胞色素3A4代谢的瑞舒伐他汀,短期内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方法:2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被随机分入阿托伐他汀组(n=10)、普伐他汀组(n=9)和对照组(n=10),每组病人均接受阿斯匹林(ASA)、氯吡格雷和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结果:治疗3d后,三组血小板活化指标PAC-1和CD62P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均<0.05;各组上述两个指标的下降值两两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经细胞色素P4503A4(CYP3A4)途径代谢的阿托伐他汀不抑制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前瞻性评价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 人选连续101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稳定性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支架术患者,分为普伐他汀组(228例)、氟伐他汀组(179例)、阿托伐他汀组(481例)和对照组(127例).比较各组术后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不同浓度(2、5、10、20 μmol)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1 min(ADP-1)、5 min(ADP-5)和最大血小板聚集力(ADP-M)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4组患者基础临床情况(除年龄、高血压及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率外)和冠状动脉病变和(或)支架术情况相似,术后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普伐他汀组0.9%、氟伐他汀组1.1%、阿托伐他汀组1.0%、对照组0.8%,P>0.05)和ADP-1、ADP-5、ADP-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0.21,P=0.001)、氯吡格雷总量(B=7.30,P=0.002)及低分子肝素的使用(OR=6.71,P=0.01)是影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独立决定因素.结论 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无明显影响,而年龄、氯吡格雷总量及低分子肝素使用是决定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观察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有无相互作用。方法:对照组为25例健康受试者,ACS组为66例ACS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阿托伐他汀20mg/d,5d后暂停阿托伐他汀,继续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口服4d,分别于第5天、第9天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量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两组差异。结果:对照组第5天和第9天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分别为(5.76±0.87)ng/dl和(5.67±0.88)ng/dl(P=0.351),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4.25±16.37)%与(47.61±16.67)%(P=0.083)。ACS组第5天和第9天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分别为(5.96±0.87)ng/dl和(5.86±0.97)ng/dl(P=0.115),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7.70±15.07)%与(47.02±15.45)%(P=0.622)。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结论: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相关性良好,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未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A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刘昱圻,王绍军,田萌男)(5):492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刘新兵,黄红漫,曹国良,等)(1):52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和不同他汀联用在短期内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并观察对PCI术后心肌损伤以及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60名ACS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10mgqd)组(30例)以及氯吡格雷和氟伐他汀(40mgqd)组(30例),分别测定联合用药前、用药后24小时、1周血小板聚集率,PCI术后24小时测定心肌损伤标志物,观察术后1周、半年临床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联合用药24小时、1周血小板聚集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PCI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未显著升高,两组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CS患者常规用量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未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联用不同种类的他汀类药物时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别,揭示其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是否存在影响,明确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方法将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30例,入院后3d内口服阿司匹林300mg/d,后改为100mg/d至两周;联合用药组40例,阿司匹林服用如前,同时加用氯吡格雷75mg/d。于两周时采静脉血,应用比浊法分别测定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又将联合用药组随机分为细胞色素氧化酶(CYP)3A4代谢的他汀组(A组,服阿托伐他汀10mg~40mg或辛伐他汀40mg或洛伐他汀40mg)和非CYP3A4代谢的他汀组(B组,服氟伐他汀80mg或普伐他汀20mg)各20例,两周时采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如前(仅观察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联合用药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两种不同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其中以ADP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下降更显著,联合用药组阿司匹林抵抗(AR)与阿司匹林半抵抗(ASR)总发生率较单用阿司匹林组明显为低(P<0.05);CYP3A4代谢的他汀与非CYP3A4代谢的他汀组相比较,在与氯吡格雷联用时,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氯吡格雷可明显减少阿司匹林抵抗,从而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成为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基石,而替格瑞洛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与氯吡格雷相比,起效更迅速,对血小板抑制作用更加显著,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即他汀类药物因为其药理作用的多效性,除调脂外,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和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在治疗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的一级、二级预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细胞色素P4503A4 (cytochrome P4503A4,)代谢的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与同样经过CYP3A4代谢的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主要是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的生成)在临床上联合应用时,这些药物之间可能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是否影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方法选取7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所有病人均连续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与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及他汀药物不少于7 d。39例病人口服经CYP3A4途径代谢的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钙或辛伐他汀片)为CYP3A4途径代谢组,37例病人口服非CYP3A4途径代谢的降脂药物(氟伐他汀缓释片)为非CYP3A4途径代谢组。采用比浊法测定两组二磷酸腺苷(ADP)(5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两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发生机制与不同代谢途径他汀药物相互作用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2种他汀类药物对不同细胞色素P450酶(CYP)2C19基因型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CYP2C19基因型检测的老年ACS患者200例,根据服用他汀类药物及CYP2C19基因型分为6组:阿托伐他汀+快代谢组(A组)40例,瑞舒伐他汀+快代谢组(B组)40例;阿托伐他汀+中代谢组(C组)46例,瑞舒伐他汀+中代谢组(D组)46例;阿托伐他汀+慢代谢组(E组)14例,瑞舒伐他汀+慢代谢组(F组)14例。在使用氯吡格雷前(基线)、联合服用他汀类药物前(治疗前)及服用他汀类药物7 d(治疗后),测定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随访6个月,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与基线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A组、B组、C组、D组、E组和F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较治疗前更低[(3.9±0.2)%vs(5.2±0.3)%;(3.8±0.2)%vs(5.3±0.3)%;(4.9±0.4)%vs(5.3±0.3)%;(5.0±0.3)%vs(5.1±0.4)%;(5.0±0.4)%vs(5.2±0.3)%;(4.9±0.5)%vs(5.1±0.4)%,P<0.05];治疗后在相同基因代谢类型中,A组与B组、C组与D组、E组与F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在不同基因代谢类型中,A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C组和E组(P<0.05),B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D组和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E组,D组与F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他汀类药物对于同一代谢基因型组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没有影响,对于不同代谢基因型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有影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受到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药效及副反应是否因为合用他汀药物而受到影响。方法124例临床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均给予氯吡格雷300 mg顿服,继75 mg/d,随机分为合用氟伐他汀80 mg/d组、合用阿托伐他汀10mg/d组和对照组,给药前及治疗2周后分别测定其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常规。结果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3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幅度无显著性差异,3组均未发现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患者。结论联合应用氟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后,氯吡格雷药效及副反应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13.
【】 目的 观察对CYP3A4酶有抑制作用的替格瑞洛联合经CYP3A4酶代谢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短期内的安全性及对降脂作用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ACS患者共244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 替格瑞洛组(以下简称为替格瑞洛组)和阿托伐他汀 氯吡格雷组(以下简称为氯吡格雷组)。收集入院24小时内和院外一个月内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及血清肌酐(Scr)水平,同时计算LDL-C达标率。结果 替格瑞洛组在肝功能损害、肌肉毒性及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上均高于氯吡格雷组(2.8%比0.7%,1.9%比0.7%,4.47%比3.04%),但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在LDL-C达标率上,替格瑞洛组为53.3%,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的38.0% (P=0.017,P<0.05)。两组在降低CHOL、TG水平上,替格瑞洛组要略优于氯吡格雷组(18.09%比17.93%,6.23%比2.58%),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短期内替格瑞洛对经肝酶CYP3A4代谢的阿托伐他汀的安全性影响较小,整体安全性较好,且在相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下,替格瑞洛联合阿托伐他汀在LDL-C达标率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共154例NSTE-ACS的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后,随机分为服用阿托伐他汀组(74例)及服用瑞舒伐他汀组(80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mg)5 d、氯吡格雷(75 mg)5 d以上或术前12 h以上顿服氯吡格雷300 mg及阿司匹林片300 mg,于术前服抗血小板药前、手术当天、术后3、7 d及术后1、6个月抽取静脉血测定二磷酸腺苷(ADP)(浓度为10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观察住院期间及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服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用氯吡格雷(75 mg)5 d或顿服300 mg能达到明显的血小板聚集率抑制作用,血小板聚集率在阿托伐他汀组由基线的(57.2±10.3)%降至手术当日的(32.5±11.2)%,而瑞舒伐他汀组分别为(59.1±9.8)%和(30.4±10.1)%(均为P<0.01),而且这种抑制作用稳定持续至6个月之后。6个月时两组间总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比15.0%,P>0.05),两组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术、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出血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接受冠脉支架置入术的NSTE-ACS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后,短期内未发现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产生显著影响,且两组间的近期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性期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对血小板聚集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02例ACS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普伐他汀组(P组)和阿托伐他汀组(A组),两组均予氯吡格雷300mg顿服后,75mg/d维持。P组予普伐他汀。入院后24h内和第14天分别测定TC、HDL-C、LDL-C、血小板聚集率(PAR)、肝功能,并统计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两组TC、HDL-C、LDL-C水平在基础状态和第14d,差异无显著性(P>0.05);(2)P组或A组PAR在治疗后和基线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P、A两组在治疗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3)心血管死亡、再发心肌梗塞复合终点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与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安全有效,两组效果相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在冠脉支架术后随访患者中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长期联用产生的药物相互影响。方法105例冠心病患者,入院第2天随机服用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66例行PC I术者入院当日加服氯吡格雷。共分为5组,A组23例,阿托伐他汀20 mg/d+氯吡格雷,B组20例,阿托伐他汀40 mg/d+氯吡格雷,C组23例,普伐他汀20 mg/d+氯吡格雷,D组20例,单用阿托伐他汀20 mg/d,E组19例,单用阿托伐他汀40 mg/d。分别在入院第1天及出院随访1、3月测定A、B、C组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指标,并进行比较,测定各组的血脂等指标,分别比较A和D组、B和E组血脂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各组患者临床特征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组患者首次及随访1、3月测定的血小板功能指标CD62P、CD63、MPA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中各指标1、3月比基线均略有所下降(P<0.05),但1月和3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62P、CD63、MPAR互为正相关(P<0.05);A和D组、B和E组在首次及治疗1、3月后相比较,血脂等在两对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支架术后40 mg/d以下的阿托伐他汀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较长时间联用,两药之间相互无明显影响,合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晚近发现,临床上患者对氯吡格雷的治疗反应各有不同,推测与其药代药动学皆有关。通常,氯吡格雷的活性代谢主要是通过肝药酶P450(cyp)所完成,其中包括CYP1A2。而吸烟又可诱导CYP1A2活化,既而推测由此可增强氯吡格雷的活性代谢,而干扰或影响其抗血小板作用。本文旨在就吸烟对氯吡格雷所介导的血小板抑制作用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PAS综合疗法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抗氧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制剂、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干预作用。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正常饮食及高脂饮食6周后高脂组再分为3组:高脂组,高脂 阿托伐他汀2.5 mg/(kg.d)组,高脂 普罗布考(1.0 g/d) 氯吡格雷5 mg/(kg.d) 阿托伐他汀2.5 mg/(kg.d)PAS组,继续喂养4周后观察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分别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斑块部位内膜病变程度和炎症细胞的表达。结果高脂组主动脉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病变内有大量巨噬细胞聚集。阿托伐他汀和PAS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明显减轻,斑块部位内膜面积和厚度下降,巨噬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与高脂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联合治疗组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抗氧化、抗血小板、他汀联合用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炎症具有明显的干预作用,其作用优于单纯使用阿托伐他汀,说明联合治疗对于稳定斑块、以及干预缺血事件的发生较单纯使用他汀类药物更具有临床应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的抗血小板聚集联合他汀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小卒中住院期间复发进展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1月—2015年3月符合条件的TIA/小卒中病人共527例,查阅住院资料,根据抗血小板聚集及降脂治疗强度分别分为3组,阿司匹林肠溶片+20mg阿托伐他汀钙片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片+20mg阿托伐他汀钙片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40mg阿托伐他汀钙片组,回顾性分析复发进展情况。结果各组间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情况无统计学意义。TIA 3组复发进展率分别为18.9%、11.9%、10.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随治疗强度增加复发进展率有所降低。小卒中3组复发进展率分别为15.6%、6.3%、4.5%(P0.05),其复发进展率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使用双抗联合中高强度他汀治疗,可能降低早期复发进展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合用对兔髂腹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联合组)。通过髂腹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高脂喂养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检测各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凋亡蛋白bcl-2、bax在髂动脉内膜的表达,以及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观察动脉内膜、中膜的病理学改变,测量其厚度和面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他汀组和联合组PDGF mRNA表达、bcl-2/bax比值、血脂、血清hs-CRP及内膜增生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合用可协同抑制兔AS模型的动脉内膜增生,其对减轻临床AS患者的内膜增生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