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层次的人体     
中西医认识人体的两个不同角度——西医着眼于功能、中医着眼于层次,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人体结构认识——西医的人体是网络结构、中医的人体是层次结构。人体的层次结构即:人体由不同层次的功能组成。中医从不同层次功能间关系的角度理解人体生理、病理。以入静养生为例,中医认为: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和干扰,是人体与生俱来的、重要的内在致病源。入静养生的原理在于解除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和干扰,使低层次功能得以"舒展",从而消除人体这一与生俱来的、重要的内在致病源。  相似文献   

2.
中医养生学将"养神"置于首要地位,并通过修养道德、怡悦心情、入静坐忘等途径达到养神的目的,同时养神活动也遵循"因时制宜"的原则.中医养生学的这种特色,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视道德、精神涵养的传统.养神实质上是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展开的养生活动,而顺时养神则是在人与自然界、宇宙关系层面展开的养生保健活动.因此,养神与顺时养神充分体现了中医养生学"自然-社会-心理-生物"模式的整体养生观.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中医保健养生侧重生理养生,近代则主要讲生理和心理养生,而当代则特别强调生理、心理和哲理养生。这“三理”养生反映了中医养生不同层次的三种效应观。兹分述如下:第一层是生理养生古人养生,注重四道。一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锻炼,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二是静养之道,就是适当休息,可减少消耗,怡神健体;三是食养之道,就是均衡营养,可使饮食有节,二便通畅;四是居养之道,就是起居有常,可使精神愉快,情绪安定。守此四者,如能“不妄作劳”,慎房事,节情欲,避外邪,重内调,并辅以必要的自我保健和药物治疗,则可以健康长寿。今天看来,这种单…  相似文献   

4.
气血理论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就是气血由弱转强、继之由盛转衰的过程。气血的变化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说:"气血充盈,百病不生。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著名医家朱丹溪在《血证论》中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血失和是百病丛生的根源,中医养生一贯重视人体气血的动态平衡,强调养生就要做到"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传统中医学家发明了运动、理疗、调节饮食、药物养治等诸多调和人体气血的养生之法,帮助人体气血和谐,"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杨璞 《养生大世界》2014,(12):48-49
<正>冬至将至,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冬至一阳生"、"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简单地说便是这个时候是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的时机。此时,如果大家保健养生比较科学,有利于健康过冬,甚至能为来年春天的健康贮备能量。为此,中医为您推荐几种适合于冬至的养生方法。冬至阳气生两种"饺子"助养生形象地说,冬至时节,要用好两种"饺子"来帮助自己养生。第一种饺子是用来吃的,俗话说"冬至饺子带喝汤,不怕身上起冻疮"。也许您还不知道,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中医保健养生侧重生理养生,近代则主要讲生理和心理养生,而当代则特别强调生理、心理和哲理养生。这“三理”养生反映了中医养生不同层次的三种效应观。兹分述如下: 第一层是生理养生。古人养生,注重四道。一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锻炼,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二是静养之道,就是适当休息,可减少消耗,怡神健体;三是食养之道,就是均衡营养,可使饮食有节,二  相似文献   

7.
万事万物,莫不讲求一个"理"字。笔者体会,养生当从"生理""心理""哲理"入手,谓之"三理"养生。生理养生巧方法动静有时。所谓"动则生",是从生理机制上来讲的,动可以活络筋骨、疏通气血。但是运动不能过分,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进行适度的锻炼。最好的运动方法是太极拳功夫,正是:"度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行云流水,襟袍如霁月光风,气概如泰山乔岳。"  相似文献   

8.
刘逢军 《双足与保健》2010,(7):15-17,14
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中医养生的本质,使民众树立唯物辩证的养生观,是中医养生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相似文献   

9.
从中医养生的渊源、发展、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分析认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预防观是中医养生的核心和关键,亦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和目的;"顺乎自然、燮理阴阳"的天人相应整体观是中医养生的精髓和重点,亦是中医养生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固守精微、摄养精神"的形神合一生命观是中医养生的内涵和要领,亦是中医养生的终极目标和归宿。  相似文献   

10.
音乐与养生益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心理学认为音乐能养生益寿,文章从"声"与"心"的关系对其进行了理论探讨,从物理效应、心理效应、生理效应和社会交际效应探索其养生原理,提出有选择、有节制的音乐养生原则,进而浅析音乐养生的曲调选择.  相似文献   

11.
人生拴马桩     
鲁湾 《科学养生》2014,(10):1-1
<正>初始,修炼之人在静坐时往往静不下心来,不能很快入静,心猿意马。"把意念集中到自己的丹田处",这就是大师给出的拴马桩。佛家经典著作《维摩经》在谈到不能入静时认为"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这里指的若干种方法中主要的就是各种"拴马桩"。道家为了达到静坐养生的目的,也想出了许多入静的法子,这些法子就是"拴马桩"。"拴马桩"只是在入静的过程中把千头万绪的思绪先集中到一点  相似文献   

12.
宋桂敏  崔鸿峥  薛凌  李飞 《新中医》2015,47(8):279-281
目的:观察中医养生调护对原发性高血压控制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98例根据不同的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74例和中医养生组124例。2组均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对照组根据指南进行非药物疗法干预。中医养生组则采用饮食养生指导等多种养生手段进行干预。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6月的随访。记录治疗后血压达标率,进行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测量;记录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治疗后中医养生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养生组血压达标率82.26%,高于对照组6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养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10%,低于对照组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养生组平均随访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养生更有助于血压的达标,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是有效的非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13.
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及其现代系统工程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整体恒动的自然观与生命观的指导下,中医养生学建立了"顺应自然-适应社会-形神健康"的康寿自然养生模式.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盼望着长寿.追溯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养生需要从顺时养生、运动养生、文化养生、饮食养生、调控养生、药物养生等6个方面综合调理,不能单打一,从而形成现代中医养生系统工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长生不老,始终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在中国古代,追求长生的努力更是源远流长。中国传统的养生思想最重要的是"生","生"就是指人的生命的存在。房室养生就是要达到目的是:益寿长生、子嗣优生及性、祛病防病。房中养生术所重视的是"生",而达到"生"是通过房中术或与气功、导引相结合来修炼,使气旺、精足而神生。  相似文献   

15.
用系统论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肾藏精是中医藏象理论中肾的重要生理功能,因而"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重要内容。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是一个概括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学的系统。因此,中医"肾藏精"理论中的肾不仅包括肾的解剖学概念,还包括了肾的生理病理功能。文章通过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用系统论的原理讨论肾与精之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形动”和“神静”是中医养生学中比较重要的两种养生方法。历代中医学家在养生方法中常常会强调,“形宜动,神宜静”,即人的形体需要适当的运动,而“神”则需要静养。中医学认为,形动有益於人体气血运化,脏腑经络功能协调正常;神静亦有益于人体养精养形,阴阳调和,精气血旺盛;形动和神静二者结合适宜,则可延年益寿、却病防癌。  相似文献   

17.
目前,"健康教育"意识日益重要,中医再次凸显出了在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中医传统养生观念符合民众对于健康保健的需求,因此推广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成为了中医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合理开发与开展"中医养生文化旅游"项目,可有效利用中医药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道教文化与中医养生密切相关。本文从道教文化的本源和基本思想及其发展方面阐述了道教文化和中医养生学的关系。道教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医养生已在我国有较悠久的历史,健康养生则是人们永远关注的话题。通过分析中医未病养生、防病于先的理念,再结合对中医不同养生方法的归纳总结,来探讨中医在养生治疗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在全球面临亚焘康及老龄化的今天,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心理更加迫切,"中医养生热"经久不衰。然而中医养生传播中出现了一些夸大其辞、弄虚作假、违背科学常理等"假丑恶"现象,引起老百姓无所适从、失望甚至反感。为此亟需给中医养生正本清源、去伪存真,还中医养生"真善美"的本来面目。中医养生传播内容的"真"加上中医养生传播形式的"美",就能达到中医养生传播效采丽"善"。中医养生之"真"既有科学之"真",又有人文之"真"。中医养生科学之"真"表现在中医养生学的科学性上。虽然中医脏腑、经络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人体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