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已证明诺氏疟原虫裂殖子疫苗免疫的恒河猴,对同源疟原虫的血传感染和蚊传感染都有极大的保护作用。恶性疟原虫裂殖子疫苗能使免疫夜猴产生特种异性的获得性免疫力,对同株和异株原虫感染皆有保护作用。 本文报告经崩解后的诺氏疟原虫裂殖子无细胞粗制抗原和组分抗原疫苗,对恒河猴免疫接种,获得了成功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我们用K(?)hler和milstein创建的杂交瘤技术,成功地得到两株抗人肝铁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淋巴细胞杂交瘤,命名为FP-1和FP-2。经体外培养,均能稳定分泌抗体。FP-1分泌的抗体_1(Ab_1)是针对人正常肝铁蛋白的单克隆抗体。FP-2分泌的抗体:(Ab_2)对肝癌组织铁蛋白起反应,同时对正常肝铁蛋白也有轻度反应。此两种单克隆抗体,可供研究人肝脏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3.
美海军医学研究所和美华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等单位的科学家们宣布,防人体恶性疟原虫子孢子期的免疫的可行性已确定。但过去不可能研制一种有效的子孢子疫苗,因为不能在体外培养疟原虫子孢子供减毒疫苗用,也不能分离足够量的疟原虫抗原供亚单位疫苗用。根据最近的进展,鉴定了免疫显性保护性表面抗原环子孢子蛋白,并克隆了其基因,现已可以生产足够量的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供制备疫苗用。 他们还和纽约大学医学院的人员一起研究了另一种制备疟疾疫苗的方法,即合成了氨基酸顺序与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分子的免疫显性部分相同的肽,抗这些肽的抗体能与恶性疟原虫免疫原及真的环子孢子蛋白起反应,并具有与防此原虫的保护性免疫力有关的生物活性。从东南亚、中非、南非等世界许多地方分离的恶性疟环子孢子蛋白都有这种肽的氨基酸顺序,因此是恶性疟疫苗的合理候选物。目前,利用连接在一种载体蛋白(如破伤风类毒素)上的重组环子孢子蛋白或合成肽的子孢子疫苗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根据美国国际开发署的科学家们的看法,这种疫苗在5年内应能供全世界使用。  相似文献   

4.
疟原虫红内期裂殖子的超微结构,国外已有很多研究。1961年,Rudzinska和Trager首次描述了鸭疟原虫(Plasmodium lophurae)裂殖子的部分结构。五年之后,Aikawa观察三个鸟疟原虫,对裂殖子的各种细胞器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述。此后其他作者又陆续对别的一些疟、原虫进行研究,进一步充实了裂殖子超微结构的知识。然而大多数作者观察的都是裂殖体内尚在形成中的或者用体外方法制备的裂殖子。真正自然状态的体内游离裂殖子,由于采样困难,至今还研究得很少,虽然Ladda等1969年报道过一次,但这次的主要贡献是对入侵过程的认识,而在结构上则显示得不大充分。此外,由于切片的局限性,常常难以看得很全面。因此,更深人地作些研究仍  相似文献   

5.
抗工程菌产HBcAg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纯化的工程菌产HBcAg免疫Balb/C小鼠,将该鼠的脾淋巴细胞与鼠骨髓瘤细胞在聚乙二醇作用下融合,获得2株抗-HBc阳性、与工程菌茵体蛋白无交叉反应的杂交瘤细胞系.2个亚株经体外培养两月余,传代20次,液氮反复冻存、复苏3次,仍能稳定分泌抗-HBc.该细胞接种经石蜡油致敏的Balb/C小鼠腹腔,产生抗-HBc腹水.其中1株经鉴定,其抗体亚类为IgG2a.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抗人Tim-3单抗并评价其生物学活性,为干预Tim-3表达失调引发的疾病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制备重组人Tim-3蛋白,常规方法免疫BALB/c小鼠,筛选出阳性克隆,并对其识别、中和活性进行体内外验证,探讨其作为免疫干预手段的可行性。结果①获得一株能够分泌具有较好结合活性的抗人Tim-3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克隆号L3D),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亚型为IgG2a;②流式实验结果表明,该抗体能够结合人U937细胞上的Tim-3分子,且与小鼠RAW 264.7细胞上Tim-3有一定的交叉结合活性;③该抗体能够阻断Gal-9分子诱导的人THP1细胞凋亡,具有良好的体外中和活性;④体内注射L3D,显示该抗体能够显著加重脓毒血症模型小鼠病情,提高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显示出其良好的体内中和活性。结论成功制备一株分泌抗人Tim-3抗体的细胞株,其良好的结合及中和活性为基于Tim-3表达异常相关疾病的干预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B型肉毒类毒素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NS-1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用ELISA方法筛选有杂交细胞生长孔的上清液,其中有66.7%的孔可分泌肉毒毒素特异性抗体。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克隆化培养后,获得4株稳定的杂交瘤细胞系(3B10、3B11、3G12和4A5),在体外培养中均持续分泌抗体,培养液抗体效价达10~(-3)~10~(-5);注入BALB/C小鼠腹腔制备出富含抗体的腹水,抗体效价达10~(-6)~10~(-8)。经用A型和B型类毒素作特异性鉴定,表明抗体3G12及4A5与A型无交叉反应,为B型特异性的。抗体3B10及3B11与A型有弱交叉反应。Ig种类鉴定表明抗体3B10及3G12为IgG_1;抗体3B11及4A5为IgG_2。染色体检查证明4株细胞均为杂交瘤细胞。小白鼠体内进行中和保护力测定表明4种单克隆抗体对肉毒毒素均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使用不同血型的红细胞,对同一株恶性疟原虫进行体外培养,比较各血型红细胞的原虫感染率。结果表明,四种血型,均对恶性疟原虫感染敏感。然而在短期培养的试验中,第七天(D_6)采样检查时,B型血红细胞原虫感染率较高,O型血感染率较低,两者差别显著;A型和AB型居B型和O型之间。但每四天添加一次新鲜红细胞,连续长期培养时,各血型之间无明显差别。混合血和频繁改变血型对恶性疟原虫的生长也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具有中和功能的母本抗体基础上,进行人源化改造,获得具有相同功能的嵌合抗体.方法:本研究以一株具有中和活性的抗人BlyS鼠单抗(B20)为母本,将抗人BlyS鼠单抗B20的轻、重链可变区基因分别插入到含有人κ链和IgG1重链恒定区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了人-鼠嵌合抗体表达载体,转染真核细胞,通过ELISA、RT-PCR、免疫印迹、体外中和实验分别对嵌合抗体(CB20)进行检测.结果:RT-PCR结果显示,转染后细胞系有人-鼠嵌合抗体mRNA的转录;ELISA、免疫印迹实验鉴定表明,该嵌合抗体与人BlyS特异性结合;体外中和实验表明,此抗体能中和BlyS对B淋巴细胞促增殖效应.结论:成功地构建人-鼠嵌合抗体CB20.  相似文献   

10.
影响抗疟药现场体外药敏测定的某些因素单成启赵兴刘光裕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研究所北京100071应用体外微量培养技术,现场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敏感性,国内外已有报道〔1〕,但对影响体外药敏测定因素的报道很少。为提高现场体外药敏测定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磷酸萘酚喹对人恶性疟原虫体外药效测定单成启,高徐生(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研究所北京100071)磷酸萘酚喹是我所药化室设计合成的抗疟新药。动物药效学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对伯氏鼠疟原虫正常株和抗氯喹株的抗疟效价均高子氯喹和其它抗疟药。为探索...  相似文献   

12.
自1976年Trager等首次报道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成功之后,我国高敏新等也相继报道培养成功。这一方法的建立为体外筛选抗疟药提供了可能性。近年来国内已采用这一模型测定了恶性疟原虫FC-Cl株对氯喹、青蒿素等药物的敏感性。但对其它常用抗疟药如乙氨嘧啶、奎宁、伯喹等的敏感性测定尚未见报道。我们参照管惟滨法进行了这一研究,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虫株 FCC-1株系1077年自海南岛一恶性疟  相似文献   

13.
用初乳和血清IgA免疫Balb/c小鼠的脾细胞与SP_2/O和NS-1瘤细胞融合,以ELISA双抗原夹心法检测获得5株杂交瘤细胞。其中3株(1D1、5C3、11A7)分泌抗人游离和结合型λ轻链;2株(4G12、14A6)分泌抗人游离和结合型K轻链。4G12与结合型K链反应比游离K链好。这些细胞株在长达1年的培养中仍能稳定分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经液氮冻存10个月后杂交瘤细胞仍保持原有的特性。用固相抗原竞争ELISA试验表明,两个抗K链McAb是针对不同的抗原位点,而3株抗λ链则针对相同的抗原位点。用于检测副蛋白和本周氏蛋白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把McAb4G12-HRP和1D1-HRP混合,用于检测-EB病毒早期抗原(EA)和壳抗原(VCA)抗体被证明是满意的,同时试用于抗核抗体的检测也获得了初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制备抗A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α(CPTα)单克隆抗体 (mAb)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利用工程菌株E .coliM15 /pQE30 CPTα表达的重组A型CPTα带有 6个组氨酸 (6×his)标签的特性 ,经Ni NTA螯合亲和层析方法纯化后 ,用纯化的重组CPTα免疫BALB/c鼠 ,以常规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HAT选择性培养和间接ELISA进行筛选 ,并分析其亚类及中和保护作用。结果 :获得一株能稳定分泌抗CPTα的mAb杂交瘤细胞株 4E2 ,其分泌抗体亚类为IgG1。该mAb与重组CPTα和天然CPTα均可发生特异性反应 ,并可保护小鼠抵抗 2倍最小致死剂量CPTα的攻击 ,属中和性抗体。结论 :应用纯化的重组CPTα成功地获得了特异性的中和抗体mAb 4E2 ,为A型CPTα诊断抗体和治疗性抗体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低强度635 nm激光照射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及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第2代SD大鼠BMSCs以InGaAsP半导体激光(635 nm,60 mw)不同能量密度(0,0.5,1.0,2.0和5.0 J/cm2)照射,24 h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BrdU法绘制BMSCs增殖曲线.结果 低强度635 nm半导体激光照射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大鼠BMSCs的增殖,最佳能量密度为0.5 J/cm2;大鼠BMSCs能够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分泌VEGF、NGF;5.0 J/cm2低强度半导体激光照射能够显著促进BMSCs分泌VEGF、NGF.结论 635 nm波长低强度半导体激光照射能够显著促进体外培养的大鼠BMSCs增殖及分泌功能,且与照射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伯氏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过程。结果表明,在距离很近时,游离裂殖子和红细胞有相互接近的趋势。接触后,红细胞呈凹陷状包围裂殖子,同时,相互间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联系着。顶端固定式附着和周围活动性联结。前者似起着牵引作用,后者则有助于在流动环境中包围活动的完成。包围的进展不一定完全对称。与约氏疟原虫相比,伯氏裂殖子多侵犯成熟红细胞,入侵中,虫体无明显变形;而约氏疟原虫多入侵幼龄红细胞,凹陷口部,虫体有较明显的缢痕。  相似文献   

17.
白介素8和干扰素α对离体培养的子宫内膜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介素 8(IL 8)和干扰素α(IFN α)对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子宫内膜细胞的影响。方法 收集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进行体外培养、纯化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鉴定纯化的细胞。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IL 8(0 1、1、5、10、5 0ng/ml)和IFN α 2b(10、5 0、10 0、10 0 0、10 0 0 0U/ml) ,对腺上皮细胞进行培养 ,2 4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状况。同时 ,用含有 1ng/mlIL 8的培养基对内膜细胞进行培养 ,2 4h后用透射电镜观察IL 8对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影响。结果 细胞的增殖与IL 8的含量有着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 ,并且在IL 8浓度为 10ng/ml时最为显著(P <0 0 5 )。电镜观察发现在 1ng/ml的IL 8的作用下 ,内膜细胞功能活跃 ,分泌旺盛 ,可见细胞外有胶原产生。而IFN α 2b对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P <0 0 5 )。结论 本研究明确了IL 8和IFN α 2b对内膜细胞的影响 ,并且发现IL 8可以使内膜细胞分泌胶原纤维增多 ,这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IL 8可能是通过自分泌或者旁分泌的方式参与发病的。IFN α 2b是一类免疫正调因子 ,它可以调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免疫刺激疗法有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两种鼠疟原虫红内期的体内游离裂殖子。除了与以前报告相类似的各种超微结构成分外,还观察到几个新的结构和特点:(1)裂殖子顶突中央有一个深约100nm、宽约50nm的口样结构——顶凹。可能在入侵中有吸着的作用;(2)裂殖子的整体结构有粗糙和细密两种类型,这可能是反映了有性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河豚毒素(TTX)的小鼠多克隆抗体,研究抗体中和TTX的效果,以探讨开发TTX抗素素的可能。方法:以中国鲎血蓝蛋白(TTH)为载体,通过甲醛与TTX化学连接,制成人工抗原(TTXTTH)并免疫BALB/c小鼠;以福氏佐剂诱导腹水抗体。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清和腹水抗体质量;将TTX与抗体在体外共温育而被中和,然后腹腔注射于KM小鼠,作体内攻毒实验,检验抗体的抗毒活性,并计算抗体的免疫当量。结果:经人工抗原免疫并福氏佐剂诱导,获得了20株具有不同亲和力的腹水抗体,与血清抗体具有同质性,其表观亲和力为10-4~10-7M。抗体可在体外和体内、完全或部分地中和毒素的毒性,有效保护中毒动物免于死亡。抗体体外中和毒素,最高可保护1.5×LD的TTX攻击,动物全部活存(1LD=14μg/kp,i.p.);抗体的最高免疫当量达1300μgTTX/L腹水;抗体的抗毒活性与抗体滴度、亲和力和质量因子显著相关(分别为P<0.05,P<0.01,P<0.001)。抗体在体内预防4d时,可保护1.3×LD的TTX攻击动物活存。结论:TTX小鼠腹水多克隆抗体可在体外和体内有效中和毒素,其抗毒活性依赖于抗体质量,提示了免疫防治对抗河豚毒素中毒的希望。研究提出的抗体“质量因子”是评价抗毒素质量的有效参数。  相似文献   

20.
HBV DNA疫苗诱导健康及HBV转基因小鼠细胞免疫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BVCTL表位多肽体外刺激或冲击免疫效 (E)、靶(T)细胞 ,以观察DNA疫苗诱导健康及HBV转基因 (Tg)小鼠细胞免疫效果。结果发现 ,DNA疫苗能有效诱导健康BALB/c小鼠CTL活性 ,活性强弱与E/T比值及其上清液中IFN γ分泌水平有一定关系。HBsAg表位多肽(pp2 0 )体外刺激DNA疫苗免疫组效应细胞 ,培养上清IL 1 2释放水平 (2 1 1 3± 39 8pg/ml)明显较对照组 (86 7±2 7 1 pg/ml)高(P <0 0 5 ,t=4 4 82 )。DNA疫苗免疫HBVTg小鼠诱导CTL活性 (1 2 7%± 6 7% )较蛋白疫苗免疫对照组(1 7%±3 2 % )高(P <0 0 1 ,t=3 6 2 9) ;其效应细胞体外受 pp2 0刺激后分泌IL 1 2水平 (4 0 0± 30 1pg/ml)明显高于同期空载体免疫对照组 (3 8±3 0 pg/ml,P <0 0 5 ,t=2 376 )。采用在体电脉冲法DNA疫苗接种的 5只HBVTg小鼠中 ,于 4周时有 2只血清HBsAg阴转 ,并于 8周时出现抗 HBs阳性 ,而对照组中无一例血清HBsAg发生变化。表明HBVDNA疫苗能有效诱导健康及HBVTg小鼠细胞免疫应答 ,提示其通过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作为抗HBV免疫治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