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风芹  张杰  朱玉广  王杰 《潍坊医学院学报》2009,31(3):196-198,F0003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眼压和前房深度的变化,探讨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发生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7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160例16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缓解后,40例(40眼)经UBM检查,发现有睫状体或脉络膜脱离。5例(5眼)临床前期眼检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和UBM分别测量这组病例急性发作时和发现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时的眼压和前房深度,并进行SPSS10.0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发作期眼压(50.8±5.6)mmHg,临床前期眼压(15.7±3.2)mmHg,急性发作期前房中央深度(1.662±0.235)mm,发作缓解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时眼压(8.3±3.5)mmHg,前房中央深度(1.573±0.180)mm。UBM图像分析示急性发作缓解后睫状体脱离。17例,脉络膜脱离23例。结论急性发作眼及临床前期眼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皆可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主要原因可能与眼压大幅快速下降有关。UBM在急,陆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前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睫状体脱离造成浅前房的形态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眼科传统B超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对青光眼术后睫状体脱离的患眼健眼的形态进行观察并对其测量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BM对B超不能诊断的睫状体脱离和脉络膜浅脱离,能特异性的进行检查诊断。其特征性表现为:巩膜与睫状体间存在无回声区,睫状体位置前移,前旋,睫状体平坦部向眼中轴部位移动,部分患可见睫状体平坦部呈层间分离,前房变浅的原是睫状突向前扭转,导致虹膜根部膨隆,晶体向前移位。所有睫状体脱离眼均为360度全周脱离,而非某一象限的脱离,不伴有脉络膜脱离的单纯睫状体脱离而致的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一般不致前房完全消失,保守治疗可奏效。结论:应用UBM检查可以对睫状体脱离造成的青光眼术后浅前房进行明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超声生物显微镜对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手术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手术前后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了解手术部位的形态、结构变化及其和临床疗效的关系,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21例外伤性睫状体脱离范围超过60°或低眼压持续时间超过6周的患者,进行直接睫状体复位术,在手术前后进行UBM检查。结果:术前UBM检查结果示所有患者睫状体与巩膜间均可探及无回声区,5例睫状体与巩膜未完全脱离,16例睫状体与巩膜360°完全脱离;12例睫状体与前房完全沟通,9例前房与睫状体上腔之间未见直接沟通。术后所有患者眼压回升,视力改善,UBM见原睫状体脱离部位均已复位,与巩膜之间未见间隙形成。结论:对于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经UBM检查后进行睫状体脱离缝合复位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眼压和前房深度的变化,探讨继发性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发生的原因。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160例(16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发现,40例(4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继发睫状体或脉络膜脱离,5例(5眼)临床前期眼检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测量急性发作前后和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时的眼压和前房深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作缓解后无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组的眼压为(12±5.2)mmHg(1mmHg=0.133kPa),中央前房深度为(1.662±0.235)mm,发作缓解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组眼压为(8.3±3.5)mmHg,中央前房深度为(1.373±0.180)mm。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组眼压比无脱离组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组的前房深度比无脱离组浅,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急性发作眼及临床前期眼在降眼压过程中皆可能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眼压过低或前房深度变浅,高度怀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可能,其主要原因可能与眼压大幅度快速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各种类型原发性青光眼的睫状体脱离发生情况,探讨睫状体脱离发生的机制,寻找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在其诊断及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5月~2009年12月收住入院的162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前常规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其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2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5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根据是否有睫状体脱离,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眼分为睫状体脱离组(A组)和无睫状体脱离组(B组),B组眼压控制正常后手术,A组术前予以降眼压、使用或不使用激素治疗后手术,观察两组前房深度、眼压及术后浅前房情况。结果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未见睫状体脱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仅急性发作期眼检出睫状体脱离,发生率为12.2%,余各期均未检出睫状体脱离。睫状体脱离激素治疗有效,治疗后恢复时间和脱离的高度相关。A组和B组术后浅前房均见于小梁切除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2)。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可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经皮质激素治疗能痊愈,术前有睫状体脱离者不会增加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术前行UBM检查,能有效的发现睫状体脱离,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来我院经治的56例(56只眼)外伤后导致的睫状体脱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形态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56只眼均明确探查出睫状体脱离。其中21例为睫状体上腔与前房沟通型,35例为睫状体与巩膜间连续裂隙样断离。结论 UBM检查分辨率高,不受屈光间质浑浊的影响,能清晰显示睫状体脱离的形态、部位和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睫状体囊肿与高眼压的关系.方法:对200例397只眼,单眼或双眼存在眼压高而前房轴深约3 mm的患者行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探查高眼压眼的前房、睫状体、虹膜及房角的结构.结果:UBM检查高眼压眼397只眼中分别有218只眼前房角开放,房角呈宽角,有40只眼前房角虽然开放,但呈窄角.上述258只眼房角开放但高眼压眼UBM检查均探及其睫状体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睫状体囊肿.另外有139只高眼压眼前房角也呈开放状态,均为宽角,但UBM未探及上述眼有睫状体囊肿.此139只高眼压眼中有7只眼UBM探及有不同程度的房角后退.结论:部分高眼压患者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可探及睫状体部有囊肿存在,睫状体囊肿的数量和大小或与眼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青光眼患者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临床上确诊为青光眼的患者施行UBM检查.结果 1300例(1520只眼)青光眼中,发现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60例(70只眼),检出眼占被检眼数的4.61%.其中单发性囊肿37例(43只眼)占61.43%,多发性囊肿23例(27只眼)占38.57%.虹膜睫状体囊肿大小不一,最大的囊肿直径3.99 mm.最小的囊肿为0.21mm.共检出囊肿108个,其中位于颞侧占44.44%;下方占38.89%;鼻侧占10.19%;上方占6.48%.结论 UBM对青光眼疾病临床诊断分型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是一种新的客观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2年12月本院眼科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138例共169只眼作为研究对象,积极降低患者眼压,并对UBM检查发现的睫状体脱离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169只眼(急性发作期)中有43只眼并发睫状体脱离(25.44%);发生睫状体脱离者与未发生者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比较,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巩膜与睫状体夹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睫状体厚度、小梁与睫状体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睫状体脱离患者前房角镜检查示房角均未完全关闭,至少有2个时钟点未关闭。结论:UBM可以对睫状体脱离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指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的治疗并随访观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外伤性睫状体脱离诊断及术后随访的意义。方法利用UBM检查眼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患者27例,观察前房的变化,确定睫状体脱离的范围和程度,制定手术方案,并对睫状体缝合复位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所有睫状体脱离患者均表现为巩膜与睫状体之间存在一无回声区,19例患者可探查出睫状体离断口,前房与睫状体上腔之间直接沟通。可见不同程度的前房变浅,16例患者表现为360°全周的睫状体脱离。手术后23例睫状体复位,二次手术后睫状体全部复位,随访期间前房保持稳定,未况复发。结论UBM具有无创伤、高清晰度的优点,适用于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诊断及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1.
钟珊 《医学文选》2000,19(6):873-874
浅前房是青光眼滤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睫状体脉络膜脱离(CCD)是青光眼滤光术的浅前房的主要原因。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角膜损伤、虹膜前后粘连、瞳孔膜及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现将我院1390例行青光眼滤过术患者1456只眼术后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情况进行临床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连续收集1985年以来我院施行青光眼滤过手术患者1390例1456只眼,术后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67例69只眼,男36例,女31例,年龄7~78岁,平均56.6岁。1.2 临床表现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1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1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5眼,继发性青光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指导眼钝伤所致睫状体断离复位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经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确诊睫状体断离,并进行经典的巩膜瓣下的睫状体缝合复位术的56例(56眼)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行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AS-OCT)检查,观察睫状体断离在AS-OCT中的表现,并与UBM检查结果相比较。同时比较该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眼压、视力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致伤原因主要为多种异物击伤(42.9%)和拳击伤(32.1%),术前眼压10 mmhg共44人(78.6%),均出现浅前房。ASOCT表现为前房浅、睫状体脱离、睫状体附着处与巩膜分离、睫状体脉络膜上腔与前房沟通,图像特点与UBM检查结果类似,但对于睫状体断离范围部分患者有半个钟点位的差异。睫状体缝合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标准对数视力表)提高者44眼(78.69%),术后眼压(15.4±2.337)mmHg,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90,P0.01)。结论对于眼钝伤睫状体脱离患者,可以通过AS-OCT检查来确诊有无睫状体断离,并指导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13.
超声生物显微镜和房角镜诊断睫状体脱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和房角镜在判断睫状体脱离的断离口范围上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329例(329只眼)睫状体脱离接受手术治疗者,术前行详细的UBM检查,其中192只眼同时接受房角镜检查,术中将两种不同方法检查的结果与术中探查到的实际情况作详细对比,并回顾性总结分析对比结果.结果 一次性手术成功311只眼,成功率94.5%;二次手术18只眼再次进行UBM检查,手术成功率100%,房角镜检查结果与UBM检查结果对比吻合119例,占61.9%.结论 准确判定睫状体脱离的断离口范围是睫状体复位手术成功的关键,而UBM检查是目前准确判定断离口范围的唯一准确的检查手段,与房角镜检查比较方便、准确,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睫状体复位联合玻璃体切割在治疗伴有睫状体脱离的复杂眼外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严重眼外伤患者27例,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探查所有外伤眼睫状体360°全周脱离,离断口的范围在3~5个钟点。术前视力光感~眼前手动,平均眼压(6.03±3.25)mmHg。伴随症状包括轻度角膜血染、外伤性扩瞳、前房积血、虹膜根部离断、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等。所有患眼施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睫状体修补术,其它操作包括晶状体切除、虹膜离断口修补、视网膜复位或巩膜外穿刺放液等。结果术后UBM显示所有患眼睫状体复位。所有外伤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1月平均眼压(19.33±5.05)mmHg。24眼(88.89%)屈光间质清晰,所有患眼随访期间视网膜、脉络膜在位。结论对于睫状体离断口范围超过2个钟点的复杂眼外伤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睫状体修补术可有效恢复眼球的解剖结构,并保存有效的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在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UBM对1 1 6 5例 (2 1 2 7只眼 ) ,无眼外伤、手术史的患者进行眼前段检查。结果  1 1 6 5例 (2 1 2 7只眼 )中发现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 6 0例 (77只眼 ) ,检出率占被检眼数的 3 6 2 %。其中单发性囊肿 37例 (4 8只眼 )占 6 2 34% ,多发性囊肿2 3例 (2 9只眼 )占 37 6 6 %。囊肿水平直径最大 4 2 3mm ;最小 0 33mm ;平均 (1 1 5± 0 6 7)mm。囊肿垂直直径最大1 86mm ;最小 0 1 7mm ;平均 (0 6 5± 0 2 9)mm。 77只眼共检出囊肿 1 1 2个 ,其中位于颞侧 5 1个 ,占 4 5 5 4 % ;下方 4 5个 ,占 4 0 1 8% ;鼻侧 1 0个 ,占 8 93% ;上方 6个 ,占 5 36 %。结论 UBM能客观地检测出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 ,提供囊肿的大小、位置及数量信息。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好发于颞侧及下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的眼前节结构变化. 方法:对50例78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前及术后1个月进行UBM检查,观察眼前节结构的变化,同时监测手术前后的眼压和术后疗效. 结果:UBM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手术后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虹膜夹角、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巩膜睫状体夹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虹膜厚度(IT)、虹膜悬韧带距离(IZD)、虹膜晶状体夹角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脱离药物治疗后,手术后眼压稳定在正常范围(10~21mmHg),视力均好于手术前. 结论:单纯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使房角尚未完全粘连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房角开放、前房加深,有效控制眼压.利用UBM检查可快速、有效、准确地观察眼前节结构,有助于早期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7.
超声生物显微镜和房角镜诊断睫状体脱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和房角镜在判断睫状体脱离的断离口范围上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29例(329只眼)睫状体脱离接受手术治疗者,术前行详细的UBM检查,其中192只眼同时接受房角镜检查,术中将两种不同方法检查的结果与术中探查到的实际情况作详细对比,并回顾性总结分析对比结果。结果一次性手术成功311只眼,成功率94.5%;二次手术18只眼再次进行UBM检查,手术成功率100%,房角镜检查结果与UBM检查结果对比吻合119例,占61.9%。结论准确判定睫状体脱离的断离口范围是睫状体复位手术成功的关键,而UBM检查是目前准确判定断离口范围的唯一准确的检查手段,与房角镜检查比较方便、准确,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前节形态特点。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6例(40眼,病例组)。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6例(1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0例(24眼);同期另择正常对照者24例(对照组,40眼),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行眼部UBM及A超检查,记录各相关数据,并作组间比较。结果UBM检查结果示,两组间除睫状体厚度Ⅱ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检查指标(前房深度、500μm处小梁虹膜开放距离、小梁睫状体距离、巩膜睫状突夹角、睫状体厚度Ⅰ、睫状体面积Ⅰ、睫状体面积Ⅱ)存在明显差异(P〈0.05或001)。A超检查结果示,病例组患者前房深度及眼轴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晶状体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睫状体形态具有前部横截面积大、睫状突位置前移、睫状体厚度薄的特点,表明睫状体前部体积增大可能是导致睫状突位置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姜兴华  唐冲  代友明 《四川医学》2006,27(8):873-874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并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接受小梁切除术及准分子激光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302例(326眼)中24只眼术后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在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4只眼中,小梁切除术23只眼(8.58%),准分子激光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1只眼(1.72%),术前眼压〉40mmHg者14只mmHg者14只眼(58.33%),术后同时伴浅前房20只眼(83.33%),术后眼压在0—5mmHg者19只m(79.16%)。结论 明确青先眼滤过手术后并发脉络膜脱离的原因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可达到预防及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睫状体囊肿与周边前房深度及眼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眼压略高于正常范围(22-25mm Hg)的患者152例296眼,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其进行眼前节检查。结果 152例296眼中检出合并睫状体囊肿51例91眼,占被检眼数的31%。39例眼睫状体囊肿位于睫状沟(76%),12例眼睫状体囊肿位于睫状冠(24%);其中单发囊肿28例(55%),多发囊肿23例(45%)。测量平均中央前房深度(2.56±0.32)mm,无睫状体囊肿区域周边前房深度平均(0.47±0.13)mm,检出睫状体囊肿区域平均周边前房深度(0.35±0.1)mm。眼压略高于正常范围伴有睫状体囊肿患者占受检患者的比例为31%。结论睫状体囊肿在眼压略高于正常范围的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多位于睫状沟,常见于颞下象限,对中央前房轴深影响不大,但可以使周边房角变浅,增加房角粘连范围,引起眼压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