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国明教授认为消渴病和郁证在病机上联系密切,认为两者的关系符合张景岳提出的"因病致郁""因郁致病"。消渴合并郁证病位不离乎肝,又不止于肝,心、肺、脾、肾均可涉及,且日久则常兼化火、瘀阻、痰凝,变证多端,虚实相兼,寒热错杂。其主要病机为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滞。辨证多分为以下六种证型:肝郁血虚型、瘀血阻络型、痰热瘀结型、心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气虚型;临证多采用疏肝健脾、清热豁痰化瘀、健脾养心、滋肾养阴、健脾益肾佐以安神。文章从消渴合并郁证的病因病机、辨治经验入手,结合验案浅谈庞国明教授辨治消渴合并郁证的临床经验,具有善辨病性、抓主证、立主方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肝扶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与治法,明确本病以肝郁脾虚为本,并在此基础上易损及心、肾。缕析肝郁脾虚证验方抑肝扶脾汤的组方配伍、炮制原则,阐释其治疗要义,并举肝郁脾虚、肝脾及心、肝脾及肾三则案例以示临床应用。[结果]肝脾不和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核心病机,且肝脾损伤有轻重、缓急之不同,其中肝郁脾虚者肝气较旺,脾气亦亏虚,往往病情更加缠绵。抑肝扶脾汤针对肝郁脾虚而设,治疗突出抑肝与扶脾并重,适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由验案可见,肝脾及心治兼宁心安神,肝脾及肾治兼温补脾肾,其目的均为平衡肝脾。[结论]抑肝扶脾汤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有效验方,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临床文献报道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证素分布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2),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候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提取证型总数为619个,以肝肾亏虚、风寒湿痹、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痰瘀痹阻、风湿热痹最为常见.病位证素依次为肾、肝,与经络、脾、胃等相关.主要病性证素为湿、寒、热,以湿邪为首,发病与痰、瘀关系密切.证素组合形式有6种,以两证素构成证候形式所占比例最高,其中又以两病性证素组合最为常见.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肾,初期以邪实为主,日久导致气血阴阳亏虚而见虚实夹杂表现,痰、瘀是病程中的重要病理产物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经验,从脏腑经络定位、主要证型、专症专药三方面探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及体会。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肾及相关经络,主要证型为气血瘀滞型、寒湿阻络型、肾气亏虚型,阐述运用活血祛瘀、散寒除湿、滋补肝肾方剂及相关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分布规律和证候内部特征,从而为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对符合选择标准的文献中证候及证候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最常见证候依次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蕴结)、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气郁结、肝郁血瘀、血瘀证、脾肾两虚.证候要素有:病位方面为肝、胆、脾、肾、胃、中焦、络;病性方面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湿、热、气郁、血瘀、毒、寒、水、痰.结论通过总结本病的常见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候要素,为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的标准化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肝、胆、胰疾病的主要症状有黄疸、胁痛、肝脾肿大及腹水等。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若因时邪外袭或酒食不节或情志内伤而肝脾受病,疏泄、运化功能失常,以致湿与寒、热相搏,蕴伏中焦,胆汁外溢肌肤而发黄疸;气、血、水积于腹内而成腹水;气机郁结,淤血停积,胁络痹阻而发胁痛;日久渐积成肿块。此外,肾为阴阳之本,肾虚可致脾阳虚衰或肝阴不足,也可引起腹水、胁痛等症。一般来说,肝胆胰疾病在急性期多表现为湿热蕴脾、肝胆实热、寒湿困脾、蛔扰上逆等证型;若病程较长则可形成肝气郁结、淤积肝胆、水饮内停  相似文献   

7.
曾庆琪教授认为血精症肝肾阴虚是其本,湿热蕴结、瘀血阻络为其标,脾肾两虚乃其失精失血之结果,治疗重视恢复精室的“藏泄”功能,以滋阴降火为治疗血精之常,清热化湿为治疗血精之变,补益气血为治疗血精之本,凉血止血为治疗血精之标,临证治疗分为:肝肾阴虚型,方选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加止血药化裁;湿热蕴结型,方选龙胆泻肝汤合小蓟饮子化裁;瘀血阻络型,方选失笑散合桃红四物汤化裁;脾肾两虚型,方选十全大补汤合鹿角胶丸加减.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证素特点,分析DILI患者中医证素的分布特点,以及DILI各分型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方法将103例DILI患者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瘀积型和混合型,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频次、频率的描述分析。结果 103例DILI患者病位证素前五位顺序为脾、肝、胆、胃、肾;病性证素前四位顺序为湿、火热、气虚、气滞。以DILI不同分型进行统计学分析,肝细胞损伤型患者主要病位证素顺序为脾、肝、胆,病性主要证素顺序为湿、火热、气虚;胆汁瘀积型患者病位证素顺序为脾、肝,病性主要证素顺序为湿、气虚、火热、气滞;混合型患者病位证素顺序为肝、脾、胃,病性主要证素的顺序为湿、火热、气滞。结论 DILI的核心病位多与脾、肝、胆,与胃、肾相关。其病理演变多以湿、火热、气虚、气滞为主。其三种分型中,肝细胞损伤型病位多在脾、肝、胆,其病理演变多以湿、火热、气虚为主;胆汁瘀积型病位多在脾、肝,其病理演变多以湿、气虚、火热、气滞为主;混合型病位多在肝、脾、胃,其病理演变多以湿、火热、气滞为主。  相似文献   

9.
对肾科医家治疗慢性肾衰竭辨证分型文献的证型和证型因子进行频数分析,发现文献中共涉及证型28种,以脾肾气(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脾虚湿滞5种证型为主;证型因子19种,以阴虚、阳虚、气虚、湿浊、血瘀5种证型因子为主。提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脾肾,累及五脏;病性虚实夹杂、寒热交错;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湿热、水气、血瘀、外感、风动、风燥为标,治疗上主张病证结合,兼顾脾、肾、肝三脏。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0例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分析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中医病位、病性证素分布规律特点。【结果】(1)中医病位:肾的证素积分最高,其次为脾和经络;肾、脾、经络的证素积分与肝、心、肺、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中医病性:实性证素主要为痰、血瘀、湿,其比率为痰>血瘀>湿。虚性证素主要为阴虚、气虚和阳虚,其比率为阴虚>气虚>阳虚。(3)证素分布:肾病中阴虚证素积分最高,脾病中气虚证素积分最高,经络证素中血瘀积分最高。【结论】肾、脾、经络是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主要病位;本病虚证以阴虚、气虚和阳虚偏重,实证以痰、血瘀、湿偏重;临床多见肾阴虚证、脾气虚证及瘀血阻络证等证型。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异同。针对脂肪肝特点认为:病机是气滞、痰湿、瘀浊;和肝、脾、肾三脏功能密切相关;临床辨证将脂肪肝分为痰湿困脾、肝郁气滞、瘀浊阻络三个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2.
老师认为绝经前后诸症的病机特点是肾虚,肾中阴阳失衡,肾、心、肝、脾多脏受损之证.治疗当平衡阴阳,燮理诸脏,身心同治.  相似文献   

13.
刘敬霞教授认为,脑动脉硬化症病因错综复杂,是多因素致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脑,与肾、脾、肝关系密切。痰瘀互结闭阻脉络是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临证上,衷中参西,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审证求因,治以益气通络为大法,自拟芪蛭五藤饮为基础方,随证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14.
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107例,按中医辨证分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观察不同证型的血清HBV-DNA水平、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及其与中医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各证型血清HBV-DNA水平呈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湿热中阻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分布,而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HBV-DNA转阴率)呈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分布,湿热中阻型与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血清HBV-DNA水平的高低不是其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PHBC)的中医证素特点和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回顾性收集PHBC患者572例,使用自拟《PHBC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进行中医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的四诊信息采集,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PHBC的中医证素特点和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收集调查表的83个症状条目因子分析,KMO统计量为0.843,Bartlett球型检验P<0.001,共提取出16个公因子,筛选出具有意义的症状66项,主要涉及病位证素为肝、脾、肾,病性证素为血瘀、气虚、气滞、阴虚、阳虚、湿热、水湿、水停.根据病性、病位证素归纳出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脾气虚、肝气郁结、水湿内阻共7类中医证候.采用聚类分析探讨本病的证候分布,依次为瘀血阻络(26.92%)、湿热蕴结(16.96%)、水湿内阻(14.86%)、脾肾阳虚(12.41%)、肝肾阴虚(11.71%)、肝气郁结(10.66%)、脾气虚(6.47%).结论 PHBC的基本中医证候可分为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脾气虚、肝气郁结、水湿内阻,从证候分布规律和病机特点来看,瘀血阻络证是PHBC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之一.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衰的中医分型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虚、瘀、浊,基本证型主要为肾气虚证、肾(肝)阴虚证、肾(脾)阳虚证、瘀血证、湿浊(毒)证,上述证型可以相互转化或兼见,故临床应根据具体病情辨证论治,灵活选药治疗.  相似文献   

17.
聿青先生以仲景之书为宗,而斟酌刘、李、朱、薛家之说,论病处方,变化万端。其于临床长于调肝,创治肝九法;重视先后天之脾肾,倡脾肾同补;诊法长于舌脉,尤擅查腻苔;针对湿温一门颇具心得;用药不囿,多有创新,随症加减;临证治病审证求因,辨证入微。其学术特色及临证经验值得后学宗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不同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将68例确诊DM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热毒炽盛证、湿热蕴结证、寒湿痹阻证、脾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检测临床指标变化,并设64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热毒炽盛证、湿热蕴结证患者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免疫球蛋白G(Ig G)、红细胞沉降率(ESR)高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寒湿痹阻证患者血清CK、CKMB、LDH、HBDH高于脾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热毒炽盛证与湿热蕴结证两证型中病情活动期发生率高于稳定期,差异有显著性(P0.01);寒湿痹阻证病情活动期与稳定期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脾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两证型中处于病情活动期发生率低于稳定期,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DM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病情活动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轻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调查494例CHB患者(其中轻型CHB407例)的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及中医证型。依照中医证型将患者分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5组,分析轻型CHB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活体肝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94例慢乙肝中医证型分布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其中以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为主;407例轻型CHB患者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由轻及重依次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5种证型炎症程度两两比较,肝郁脾虚证分别与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3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1.310、P0.005;χ2=16.565、P0.001;χ2=16.013、P0.001);5种证型纤维化程度两两比较,肝郁脾虚证分别与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3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8.798、P0.001;χ2=18.313、P0.001;χ2=23.076、P0.001);湿热中阻证分别与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3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5.480、P0.001;χ2=15.232、P0.001;χ2=19.684、P0.001);轻型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学炎症程度及纤维化密切相关,以肝郁脾虚证与湿热中阻证为主,属病理学改变早期,但仍有约1/4患者需接受抗病毒治疗;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患者属于肝组织病变中晚期,需积极抗病毒治疗。[结论]轻型CHB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可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不能行肝穿刺活检的患者可以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相关检测手段综合分析,合理选择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通过对近20年(1991年—2010年)肝硬化证候相关现代文献的全面检索,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Excel 2003软件对其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频次进行分析。结果①获取肝硬化相关证候82个,其中代偿期32个,失代偿期55个,出现频率位居前5位的证候如下:代偿期为肝气郁结证、瘀血阻络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胃湿热证,失代偿期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湿热(蕴结)证、气滞湿阻证和瘀血阻络证,总体为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血瘀证、肝气郁结证和脾虚湿困证;②获取肝硬化证候要素共计24个,其中病位类7个,分别为肝、脾、肾、络、胆、胃、中焦,在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均有出现;病性类17个,根据出现频率,在代偿期出现的12个依次为湿热、气滞、血瘀、阴虚、湿阻、虚、气虚、阳虚、气逆、寒湿、热/火、血虚,失代偿期出现的16个依次为气滞、血瘀、湿阻、湿热、阴虚、气虚、阳虚、虚、水停、寒湿、痰、热/火、气逆、出血、热毒、血虚。结论①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辨证分型比较繁杂,代偿期以肝气郁结、血瘀阻络和肝胆湿热等实证多见,失代偿期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虚证多见。②从病位证候要素分布可见,以肝、脾、肾常见;从病性证候要素分布可见,失代偿期出现了代偿期未出现的水停、出血、热毒等病性类证候要素,说明失代偿期证候比较复杂,病情危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