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阶段性心理社会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索分阶段的心理社会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对4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平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分阶段特殊的心理社会干预9个月,1年后随访。使用修改版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疗效及预后。结果:研究组的BPRS总分及自积压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1年后随访,其治愈率,复发率及病残率均以研究组显著较好,SDSS总分也有明显降低。结论:阶段性心理社会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提高疗效,改善社会功能,以及防止精神症状复发方面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联合家庭干预和认知领悟治疗法 ,观察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中依从性和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1年 12月间入住我院的 1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干预组 :药物加家庭干预加认知领悟治疗 ,对照组 :药物加普通心理治疗 ,出院后随访 1年。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查表 (SDSS)评价疗效 ,观察依从性、复发率和病残率。结果 干预组完全依从性、不依从性、BPRS评分、SDSS评分、治愈率、复发率和病残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家庭干预和认知领悟治疗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中的依从性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中医心理教育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中医心理教育对精神分裂症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把120例精神分裂症痊愈出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研究组实施药物治疗和1年的中医心理教育,1年后随访,使用修改版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进行比较。结果 经1年的家庭心理干预后,研究组的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t=2.91~9.04,P<0.01)。1年后随访,两组患者的治疗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有显著差异(x^2=6.00~20.49,P<0.25或P<0.01)。结论 中医心理教育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疗效,改善社会功能,对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程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全程综合性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药物组各58例,其中脱落7例。两组均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干预组同时接受全程综合干预措施1年。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E-30)、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分别于入组时及干预结束时进行评估。结果:入组时,两组所有量表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干预结束时,干预组的BPRS、NOSIE-30中的总消极因素及SDSS评分均明显低于药物组;而NOSIE-30总分、总积极因素及GQOLI评分均明显高于药物组。结论:全程综合性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家庭护理干预对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 对临床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263例随机分为研究组(132)例和对照组(131)例,出院后2组均给予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家庭护理干预,观察一年.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服药依从量表于入组时、3个月、6个月、1年后进行评定.结果 1年后,研究组BPRS总分、服药依从性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研究组的复发率(21.9%)低于对照组(33.5%),差异有显著性(χ2=3.95,P<0.05).结论 家庭护理干预对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早期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干预组为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心理和社会综合干预措施,50例与之匹配的对照患者单用药物治疗。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进行随访评定。结果:干预组随访时PANSS阴性量表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SDSS的职业和工作、家庭外社会活动、家庭职能、个人生活自理、责任性和计划性5项因子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促进社会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抗精神病药物合并家庭干预组(干预组,45例)及单用抗精神病药物组(对照组,45例),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研究。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家庭功能量表(FAD)、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及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估患者家庭状况和精神症状。结果:随访结束后,干预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及家庭功能改善明显(P<0.01);干预组FACESⅡ-CV中的实际亲密度、理想亲密度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6.7±12.2)分、(57.7±10.4)分、(68.4±10.6)分、(55.8±9.7)分,P均<0.01],干预组FAD中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及总的功能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BPRS、SAPS及SANS评分均较入组时有明显下降(P均<0.01),随访期干预组BPRS和SAN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9.6±10.7)分、(21.8±12.5)分、(16.7±6.4)分、(18.8±7.2)分,P均<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精神症状预后与基线期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基线期家庭功能及发病年龄呈负相关(t=2.65,-2.49,-2.79,P均<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家庭干预,可增加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提高家庭功能,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家庭干预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后病情稳定且正在服用药物的7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他们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6名患者不采用家庭干预,研究组36例患者采取家庭干预。采用阴性和阳性量表(PANS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社会功能、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并统计两组的复发率。结果家庭干预6月后,研究组36例患者PANSS减分较明显,疗效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PSP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干预能提高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家庭关怀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90例符合条件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观察组的家庭进行为期12个月讲座或者上门随访方式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为患者提供家庭关怀,对照组仅进行药物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疾病严重程度,并对服药依从性,复发率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社会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分成氯丙嗪、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及奎硫平等药物治疗组,每一组又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单纯药物组)和社会心理综合干预治疗组(综合治疗组)。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中正确数(W1)和持续错误数(W2)以及持续操作测验(CPT)中错误数(C1)和漏报数(C2)等指标评定认知功能。结果:治疗6个月及12个月时,综合治疗组W1均显著高于单纯药物组、W2均显著低于单纯药物组;综合治疗组C1、C2均显著低于单纯药物组,尤以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社会心理干预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1.
利用网络防治精神分裂症复发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网络对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方法:选取71例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数字化网络组(数字化网络配合社区防治网)35例,社区防治组36例(由社区防治网随访)。最后完成62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数字化网络组患者进行网上心理咨询,社区防治组进行一般康复干预。随访1年。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估,同时监测其复发率和药物依从性。结果:随访结束时PANSS各量表的评分数字化网络组均显著优于社区防治组(P〈0.01)。数字化网络组1年复发恶化率低于社区防治组(P〈0.05)。药物依从性和社会功能数字化网络组均显著优于社区防治组(P均〈0.01)。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网络配合社区防治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预防复发,改善社会功能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认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认知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100例随机分成药物治疗(药物组)51例,药物加认知治疗(联全组)49例,分别于入院时和出院时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Q)测定。结果:BPRS在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ITAQ在入院时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出院时联合组得分药物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认  相似文献   

13.
The validity of a questionnaire developed to assess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s drug therapy by relatives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is examined. The questionnaire items are tested against the statement: "Patients should not take drugs, they can only be helped by good advice". The prejudice of relatives of schizophrenics against drug therapy may have an effect on the patients' compliance to maintenance therapy and, subsequently, on their relapse rate. A number of factors,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were examined as possible determinants of the negative attitudes of relatives. These factors include age, sex, profession, education, positive family history, and use of drugs among the relatives; mental state, residence, duration of illness, relapse rate and clinical features in the patients. Poor education of relatives correlated to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s drug therapy.  相似文献   

14.
吴皓  李晓一 《上海精神医学》2002,14(4):204-205,233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文化相关的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的作用。方法 将32例与文化相关的短暂精神病性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药物治疗组,B组为心理干预合并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8周前后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随访半年。结果 药物治疗文化相关的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疗效肯定,治疗2周、4周、8周后BPR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8周BPRS评分B组下降更明显且半年复发率较低。结论 文化相关的短暂精神病性障碍需要药物控制精神病性症状,心理干预合并药物治疗是治疗的较好方法且能降低疾病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缓解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CQOLI-74)、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精神状态、药物不良反应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患者组的生活质量总分、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并涉及到心身健康的多个方面。BPRS分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结论:缓解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媒体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应用多媒体干预,另一组作对照,两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Q)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均无差异,多媒体组治疗后自知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Q)评分有显著差异。结论多媒体干预可以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影响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影响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的关键因素。方法 对 57例单用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采用一系列标准评定工具对 39个临床指标进行定量或半定量评估。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将治疗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减分率≥ 30 %者确定为“有效”。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 :服药依从性 ,MMPI中Sc、Si、D因子 ,治疗前BPRS 2和BPRS 4因子 ,TESS 3因子 ,家族史 ,起病形式 ,意识模糊 ,住院时间与利培酮疗效有关 ;经多因素分析有服药依从性 ,MMPI(Sc) ,BPRS 2 ,家族史 ,意识模糊等 5个指标选入回归方程。结论 影响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的关键因素依次为服药依从性 ,MMPI中精神分裂因子 ,阴性症状 ,家族史及意识模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阶段性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82例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采用阶段性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均采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及服药依从性问卷评价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2组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NOSIE、ITAQ评分和服药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采用阶段性健康教育可增加服药依从性,有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