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四硫化四砷 (As4S4)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患者心电图校正后QT(QTc)间期的影响。方法 复方柏子仁 (主要成分As4S4)治疗的 90例患者分为诱导缓解组和巩固维持治疗组。诱导缓解组测定并记录患者服药前及缓解后的血砷浓度及同步 12导联心电图 ;巩固维持治疗组测定并记录患者服药前及第 2 ,4 ,6 ,8,10疗程后的血砷浓度及心电图。测量每份心电图的QT间期值 ,以Bazett公式校正 ,计算出QTc,观察血砷浓度与QTc间期的关系。结果 无论诱导缓解组还是巩固维持治疗组 ,口服As4S4均能引起QTc间期的延长 ,QTc与As4S4的剂量及血砷浓度有关 ,随着As4S4的累积剂量或血砷浓度增大 ,QTc值及其延长的幅度也增大。在巩固维持治疗组服药的 10个疗程中 ,QTc值异常 (≥ 4 4 0ms)率平均为 37.7% ,随服用As4S4累积剂量的增加 ,各疗程血砷浓度缓慢上升 ,但各疗程之间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各疗程中QTc间期虽逐步延长 ,但QTc值异常率在各疗程中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QTc异常的患者均无临床症状 ,未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病变 ,无一例患者因QTc间期延长而终止治疗。结论 As4S4治疗APL虽可引起QTc间期延长 ,且QTc间期的变化与血砷浓度呈正相关 ,但As4S4仍为一种安全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四硫化四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PML/PML-RARα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四硫化四砷(As4S4)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白血病细胞中PML/PML-RARα蛋白的作用。在患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多次留取骨髓或外周血标本,用抗PML蛋白单抗对APL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信号的演变规律。结果显示:治疗前APL细胞表现为细胞核内弥漫分布的大量微颗粒荧光信号。As4S4治疗后,最早于第2天即可出现荧光分布的改变,表现为微荧光颗粒消失,出现数个大荧光颗粒,并出现核周荧光,最终大荧光颗粒也消失。当As4S4合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时,PML蛋白荧光信号变化规律与单用As4S4基本相同。但单独应用ATRA治疗后,PML蛋白荧光信号的改变与前两组明显不同,主要差别为微荧光颗粒不会很快消失,而是在微荧光颗粒逐渐减少的基础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大荧光颗粒,最终微荧光颗粒消失,而大荧光颗粒始终存在。结论:As4S4使患体内APL细胞的PML/RML-RARα蛋白发生重新分布,与ATRA治疗后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3.
长期口服四硫化四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肝脏慢性毒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长期口服四硫化四砷(As4S4)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肝脏的慢性毒性。方法对长期服用As4S4的APL患者各时期生化指标、超声检查结果(包括肝、脾大小形态,实质回声及门脉宽度的检查)及肝纤维化指标(PⅢNP及Ⅳ型胶原)进行跟踪分析。结果106例服用As4S4的APL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6(6~72)个月,丙肝阴性组84例,初始服用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于2倍正常值的发生率分别为16.7%和15.5%,ALT、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比服药前有明显升高(P值均〈0.05),连续用药0.5,1.0,2.0,3、0年及3、0年以上ALT、AST、GGT水平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生化指标: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尿素氮(BUN)、肌酐(CRE)与用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丙肝阳性组22例,初始服用时ALT、AST高于2倍正常值的发生率分别为63.6%和59.1%,连续用药2年后肝功能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连续用药3年以上的APL患者42例,丙肝阴性组33例患者中,2例脾肿大、1例门脉增宽,21例(63.6%)被诊断为脂肪肝,16例进行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均为正常;丙肝阳性组9例患者中,4例脾肿大,2例门脉增宽,6例(66、7%)被诊断为脂肪肝,6例进行肝纤维化指标检测,2例高于正常值。结论APL患者长期服用As4S4对肝功能无显著影响,未引起明显的肝纤维化和门脉高压症状,但脂肪肝发病率较高,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由急性脑血管病所致心电图改变,逐渐被临床工作者所重视。本文作者共收集近3年来145例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旨在对QTc间期进行分析和讨论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4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男性97例,女性48例;年龄39岁~83岁,平均年龄61.4岁。全部病例按专业学术会制定的标准确诊[1],均有CT、MRI或腰穿证实,并做生化检验。其中脑缺血性组,脑梗塞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缺血)5例;脑出血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9例,脑出血85例。1.2.检测方法对所有病例在入院3天内,由专业人员采用日本光电6511心电图机,床边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 相似文献
5.
全反式维甲酸、四硫化四砷、化疗三联方案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持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全反式维甲酸(ATRA)、四硫化四砷(As4S4)、化疗三联方案与ATRA、化疗二联方案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60例APL患者经ATRA诱导分化达完全缓解(CR)后,用联合化疗巩固治疗。随后随机分为两组,三联组30例用ATRA+As4S4+化疗维持治疗,二联组30例仅应用ATRA+化疗维持治疗。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对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的影响。结果三联组3年累计持续完全缓解(CCR)率为90.0%,二联组为63.3%,三联组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率明显高于二联组(分别为90%和63%,P〈0.05)。加用As4S4治疗不良反应未明显加重。结论APLCR患者巩固治疗后应用ATRA+As4S4加化疗维持治疗,CCR率高,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静脉应用三氧化二砷或口服复方黄黛片治疗后引起带状疱疹的再激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2008-2019年收治的212例接受砷剂治疗的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分析、卡方检验、箱式图等对患者进行统计及分析描述,观察应用砷剂后引起的带状疱疹病毒的激活率。结果:排除早期死亡病例及早期自动出院的病例,在175例使用砷剂治疗的APL患者中,17例出现带状疱疹再激活,带状疱疹在应用砷剂后10个月内再激活的精确风险为9.7%。砷剂累计中位剂量6.2(2-12)mg/kg。结论:砷剂治疗可以诱发带状疱疹病毒较高的再激活率。 相似文献
7.
维甲酸和砷剂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进行诱导分化和凋亡治疗的成功,成为分子靶向性治疗的典范.本文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9.
砷剂与化疗双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患者应用三氧化二砷 (As2 O3 )同时联合常规化疗方案即双诱导进行诱导缓解期治疗 ,达到完全缓解 (CR)后再用As2 O3 与不同联合化疗交替进行缓解后治疗 ,取得较好效果 ,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 病例 17例APL均为我院 1997年 1月至 2 0 0 3年 6月住院患者。其中初治 14例 ,经维甲酸治疗未缓解 1例 ,维甲酸治疗CR后复发 2例。2 诊断与疗效判定2 .1 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 :诊断及治疗效果判断均按照文献 [1]标准。2 .2 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 :As2 O3 治疗前、治疗缓解后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法… 相似文献
10.
砷剂可以改善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长期预后吗?——单中心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以及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ATRA两种化疗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As2O3,是否可以改善APL患儿长期预后.方法 1992年7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儿童APL患者45例,其中24例使用ATRA进行诱导治疗,21例使用As2O3和ATRA联合诱导治疗,观察治疗后的缓解情况、凝血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等发生情况并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①ATRA组完全缓解(CR)19例,CR率为79.2%.ATRA+As2O3组21例全部达到CR,两组C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2,P=0.027).②在诱导治疗时ATRA+As2O3组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指标的恢复较ATRA组快(P值分别为0.015和0.009).③ATRA组随访41个月的总生存(OS)率为77.8%,无事件生存(EFS)率为66.9%.ATRA+As2O3组随访34个月的OS率为100%,EFS率为100%,两组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7).④ATRA+As2O3组患儿PML-RARa融合基因检测转阴时间明显短于ATRA组(P=0.026).结论 APL患儿联合使用ATRA和As2O3进行诱导治疗可以获得很高的CR率,降低因脑出血及DIC的死亡率;在诱导治疗及巩固治疗时加用As2O3可以更迅速地减少白血病克隆,提高儿童APL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Three patients, diagnosed as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n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were treated with THP-ADM in combination with heparin and intensive platelet transfusion. Two of the three patients achieved complete remission. The remaining one patient also responded favorably to the therapy and achieved marrow aplasia, an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coagulopathy was observed after chemotherapy. However, he suddenly died of intractable congestive cardiac disturbance ten day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P-ADM induction therapy. The mechanism of this unique delayed anthracycline-associated cardiotoxicity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化疗、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砷剂序贯治疗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 XJ Ren HY Cen XN Qiu ZX Wang WS Ou JP Wang Y Xu WL Li Y Wang MJ Wang LH Dong YJ Yin Y Liang ZY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5):328-332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不同诱导缓解方案的缓解率和缓解时间及不同治疗方案对预后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初治APL患者73例,按照不同的诱导缓解治疗方案分为单纯化疗组、单纯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组、ATRA联合化疗组和ATRA联合砷剂(As2O3)组,比较各组的完全缓解(CR)率和达到CR的时间.达到CR的病例,按照不同的缓解后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即化疗→ATRA→As2O3序贯治疗组、化疗与ATRA交替治疗组,比较两组3年总生存(OS)率、复发率、无病生存(DFS)率.结合诱导缓解与维持巩固治疗方案,将病例重新分为两组:应用ATRA和As2O3联合诱导缓解并以化疗→ATRA→As2O3序贯维持治疗者为双药诱导、序贯维持组,其他为非双药诱导、序贯维持组.比较两组的CR率、OS率和DFS率.结果 ①在诱导缓解治疗阶段,ATRA联合As2O3组的诱导缓解率高达100%,单纯化疗组57.1%,ATRA或ATRA联合化疗组78.8%,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达到CR的中位时间以ATRA联合As2O3组最短,为26(13~40)d.②在维持巩固治疗阶段,诱导缓解后序贯治疗组和化疗与ATRA交替治疗的3年OS率分别为(95.7±4.3)%和(68.6±11.2)%,3年DFS率分别为(79.0±9.5)%和(32.9±15.5)%(P<0.05).序贯治疗组的复发率为14.8%,明显低于化疗与ATRA交替治疗组(50.0%).③双药诱导、序贯维持组患者CR率、3年OS和DFS率均达到100%.非双药诱导、序贯维持组CR率为72.9%,3年OS率为(72.3±9.1)%,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RA联合As2O3的诱导缓解率高,达到诱导缓解时间短.化疗、ATRA、As2O3序贯进行诱导缓解后治疗的复发率低,生存和无病生存率高.将二者结合进行规范化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QTc间期改变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QTc间期在心肌急性缺血发作时变化特点,探讨其在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心电图出现QT间期变化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观察缺血发作时与缓解(静息)时心电图QT间期、RR间期以及QTc间期的变化特点.QTc间期按Bazett's公式计算.结果:3例患者出现缺血性QTc间期改变,其中2例表现为QTc间期延长,1例QTc间期缩短.在QT间期改变中以ST段、T波时限改变为主,QRS波时限未变化,伴T波振幅绝对值增大,ST段可抬高、压低或不变.结论:缺血性QTc间期异常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的心电图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成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校正QT间期、校正Tp-e间期、Tp-e/QT的变化,分析这些指标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E)的相关性,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 STEMI患者40例,12 h内成功行PCI术,分别测算术前及术后100 min梗死相关导联QTc、Tp-ec、Tp-e/QT,随访三个月后MAE情况。40例正常心电图做对照。结果 (1)STEMI组QTc、Tp-ec、Tp-e/QT在发病12 h内明显升高(P<0.05),PCI术后降低(P<0.05),但与对照组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TEMI组以PCI术前QTc440ms为节点分组,随访三个月组间MAE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Tp-ec 100ms和Tp-e/QT 0.25为节点,组间MAE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STEMI患者Tp-ec,尤其是Tp-e/QT比值增加,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相关,是预测急性STEMI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