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以胶粒动电位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聚氰基丙烯醚异丁酯毫微粒的制各条件进行了优化。根据阿克拉霉素A在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毫微粒上的吸附机理,以载药量与载药毫微粒动电位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方法优化了制备肝靶向阿克拉霉素A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毫微粒的工艺条件,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制得的载药毫檄粒粒径分布在40~120nm范围,胶粒动电位为-15.47mV,载药量为48.76%,药物载带率为98.83%。粒径分布与动电位值均满足肝靶向要求,载物量与药物载带率均高于同类材料报道值。HPLC法证明了吸附法工艺制得的载药毫微粒中药物的稳定性。体外释药试验结果表明,载药毫微粒中药物的释放具缓择性。与一步法制得的载药毫微粒比较表明,阿克拉霉素A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毫微粒的载药机理主要是吸附。  相似文献   

2.
 分别对 ̄3H-阿克霉素A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毫微粒尾静脉iv给药和po给药后小鼠体内分布特点及其与 ̄3H-阿克拉霉素A水溶液的比较进行了研究。毫微粒制剂在小鼠各脏器中相对放射性强度以肝脏最高,尾静脉iv与po给药分别达给予量的71.21%与53.76%,分别是 ̄3H-阿克拉霉素A水溶液分布量的3.62倍和3.95倍。常位移植人肝癌模型裸小鼠尾静脉iv ̄3H-阿克拉霉素A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毫微粒后各脏器分布特点与正常小鼠相似,肝癌组织中相对放射性强度达给予量的8.79%,是 ̄3H-阿克拉霉素A水溶液的9.39倍。电镜观察发现载药毫微粒可进入肝脏实质细胞浆与肝脏枯否氏细胞浆中,也可进入肝脏瘤组织中。  相似文献   

3.
肝靶向氧化苦参碱毫微粒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优选肝靶向氧化苦参碱毫微粒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以毫微粒的包封率作为考察指标,系统观察法优化最佳制备工艺.结果采用该制备工艺得到的毫微粒粒子均匀圆整,平均粒径在100~200nm之间,包封率较高,平均为87.06%.结论该工艺稳定可行,可作为肝靶向氧化苦参碱毫微粒生产工艺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葫芦素毫微粒冻干针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制备稳定的、易再分散的葫芦素聚乳酸毫微粒 (Cu-PLA-NP)冻干针剂。方法 :选用适宜填充剂制备Cu-PLA-NP冻干针剂 ,并评价其相关理化性质。结果 :冻干前后毫微粒形态、粒径、pH、包封率及载药量无明显变化 ,再分散性良好 ,制剂稳定 ,含水量合格。其临界相对湿度为 69.52%。结论 :在适宜的处方及工艺条件下制备的Cu-PLA-NP冻干针剂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5-氟尿嘧啶肝素钠-白蛋白毫微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乳液固化法制备了肝素钠-牛血清白蛋白毫微粒,并以口服给药的形式,研究毫微粒的肝靶向性。透射电子显微镜测定毫微粒的平均粒径为184±31nm(n=300)。以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将5-氟尿嘧啶肝素钠-白蛋白毫微粒在酸性条件下100℃水解20h,测得5-氟尿嘧啶的平均包封率为29.5%。体外试验结果表明,5-氟尿嘧啶毫微粒在37℃的稀盐酸液中72h累计释药达79.48%。  相似文献   

6.
苦参碱毫微粒的制备及体外释药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肝靶向性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并进行体外形态学及释药动力学研究。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以毫微粒包封率为考察指标,均匀设计优化处方与工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动力学特征。结果制得的毫微粒均匀圆整,算术平均粒径为(157.4±22.4)nm,包封率为(84.91±1.76)%,载药量为(16.98±0.35)%,体外释药具有双相动力学特征。结论该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肝靶向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的制备。  相似文献   

7.
5-氟尿嘧啶肝素钠-白蛋白毫微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唐玉 《中国药学杂志》1995,30(12):728-729
 采用乳液固化法制备了肝素钠-牛血清白蛋白毫微粒,并以口服给药的形式,研究毫微粒的肝靶向性。透射电子显微镜测定毫微粒的平均粒径为184±31nm(n=300)。以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将5-氟尿嘧啶肝素钠-白蛋白毫微粒在酸性条件下100℃水解20h,测得5-氟尿嘧啶的平均包封率为29.5%。体外试验结果表明,5-氟尿嘧啶毫微粒在37℃的稀盐酸液中72h累计释药达79.48%。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促进固体脂质纳米粒(SLN)的发展,提高阿克拉霉素A(ACM-A)的疗效,制备具有肝靶向的阿克拉霉素A固体脂质纳米粒(ACM-SLN)冻干针剂,并对其质量和体内组织分布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设计优化ACM-SLN及其冻干针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并研究其形态、粒径及粒径分布、载药量,稳定性和动物体内分布。结果得到的ACM-SLN平均粒径为62 nm,平均载药量为4.41%,平均包封率为88.17%。体内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5,30和60 min时ACM-SLN冻干针剂在肝脏中的药物浓度分别为30.379,32.591和30.416 mg·L-1而对应的ACM-A溶液剂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795,12.796和10.135 mg·L-1结论得到的ACM-SLN冻干针剂基本稳定。与ACM-A溶液剂相比,ACM-SLN冻干针剂显著提高了ACM- A在靶器官肝脏中的药物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学杂志1994年第29卷主题词索引(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文题后的数字表示期、页,“增”表示增刊)AABC分析法~在医院药品储备中的运用8(增)-163阿克拉霉素A~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毫微粒冻干针剂的研究8(增)-28阿鲁栓~和片剂溶出度及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痤疮凝胶。方法:以维A酸、红霉素为主药,卡波姆为凝胶基质制备痤疮凝胶。其中维A酸用β-环糊精包裹,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维A酸和红霉素的含量并进行稳定性试验。结果:维A酸的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为1.04%。红霉素平均回收率为99.8%,RSD为1.5%。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可行,凝胶性质稳定,质控方法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11.
姜黄素白蛋白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和体外释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姜黄素白蛋白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采用溶剂蒸发技术制备姜黄素白蛋白纳米混悬剂,并对其形态、粒径分布和体外释药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姜黄素白蛋白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245.2 nm,姜黄素白蛋白纳米混悬剂冻干粉复溶后平均粒径为240.3 nm.姜黄素白蛋白纳米混悬剂形态圆整,粒径分布均匀,平均包封率为(42.39±0.91)%,72 h体外累计释药率为96%.结论:姜黄素白蛋白纳米混悬剂制备方法简便,有望成为姜黄素的新型纳米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制备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剂,并评价其体外透皮性能。[方法] 采用热熔乳化-均质法制备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以脂药比(X1)、固体脂质浓度(X2)、表面活性剂浓度(X3)作为自变量,以粒径大小(Y1)和包封率(Y2)作为因变量,利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得到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微观结构;并以卡波姆940作为凝胶基质制备成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剂。采用Franz扩散池法比较了冲和凝胶和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剂的体外透皮吸收性能。[结果] 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最佳处方组成为脂药比为80∶1,固体脂质浓度为12.0 mg/mL,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0.0 mg/mL,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表面光滑圆整,平均粒径为(179.3±10.9) nm,包封率为(91.1±0.9)%。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在12 h内药物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明显高于冲和凝胶,其在皮肤内药物滞留量是冲和凝胶的4.8倍。[结论] 将芍药苷制备成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累积透皮量及在皮肤中的滞留量,有望增强芍药苷对皮肤疾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姜黄素mPEG-PLGA纳米粒逆转大鼠肝纤维化作用。方法: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乙二醇聚乳酸乙酸酯(mPEG-PLGA)载姜黄素纳米粒,大鼠腹腔内注射0.5%DMN(2mL.kg-1),每周连续3天,每天1次,共4周造肝纤维化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又分为姜黄素组、姜黄素纳米粒低剂量组和姜黄素纳米粒高剂量组,每组12只。模型组及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方式为腹腔注射,姜黄素组为每日姜黄素50mg.kg-1,姜黄素纳米粒低剂量组和姜黄素纳米粒高剂量组分别为每日姜黄素10mg.kg-1和30mg.kg-1。用药治疗4周后杀鼠取材料。全部实验大鼠采血,取肝组织,分别检测血清ALT活性、AST活性、检测肝组织Hyp含量、MDA活性、SOD活性、GSH-PX活性、GST活性,观察肝组织胶原沉积变化。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活性、AST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ALT活性、AST活性显著降低。②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大鼠肝组织Hy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组大鼠肝组织Hyp含量显著降低(P﹤0.05)。③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胶原增生明显,大多数形成较厚的完全间隔。药物治疗组有所改善。④与正常组大鼠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总SOD、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MDA、GST活性显著升高(P﹤0.01);药物治疗组的SOD、GSH-PX活性显著升高,MDA含量、GST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姜黄素mPEG-PLGA纳米粒能够逆转大鼠肝纤维化,显著改善肝功能,能够显著减轻过氧化损伤,保护肝细胞,减少胶原生成,阻断和逆转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使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纳美芬乳酸-羟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的制备工艺,提高可预测性。方法微球用O/O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自变量为外相Span80浓度、内相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浓度和理论载药量,以微球载药量、包封率、平均粒径、跨距和第1天微球释药百分数(F1d)为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根据因变量效应面法选取较佳工艺条件并于较优区进行预测分析。结果5个方程均采用二项式拟合的效果较好,选择的较佳工艺为Span80浓度1.5%、PLGA浓度175g.L-1、理论载药量6%,按优化工艺制备的微球球形圆整,载药量、包封率、平均粒径、跨距和F1d分别为4.37%,72.8%,64.1μm,1.36和8.93%,微球具有显著的体外缓释特性。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微球制备工艺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谭蓉  刘颖  冯年平  赵继会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1):1431-1435
目的:制备硫酸长春新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VCR-PBCA-NPs)并进行释药动力学研究.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VCR-PBCA-NPs,考察纳米粒形态和粒径分布,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采用透析法进行体外释放研究,并利用药物释放模型方程拟合释放曲线.结果:制得的纳米粒形态圆整,平均粒径(98.9±3.05)am,包封率(55.23±0.96)%,载药量(7.87±0.11)%,体外释放曲线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本研究制备了VCR-PBCA-NPs,其体外释放速度较慢,具有一定的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16.
陈钢  张晓  卢刚  邵阿丽  刘广泉  蔡冰 《中草药》2012,43(7):1306-1309
目的制备鸦胆子油微囊-原位凝胶,并探讨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以复凝聚法制备鸦胆子油微囊,并将微囊载于泊洛沙姆407形成的原位凝胶中,采用无膜溶出模型考察其体外溶蚀及释放情况。结果制得的微囊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89.399μ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4.5%~97.4%(n=3)和48.3%~52.6%(n=3);加入微囊后泊洛沙姆407凝胶的相变温度提高了6℃左右,微囊-原位凝胶的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且持续释放可达96 h以上。结论鸦胆子油微囊-原位凝胶制备方法简便,载药量高,并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武毅君  姚静  周建平  倪江 《中草药》2013,44(16):2234-2239
目的 制备姜黄素温敏型纳米凝胶,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温敏型纳米凝胶,并以其为载体,包载姜黄素,对载体性质、载药量、释放度进行考察.结果 原子力显微镜法(AFM)观察制备的PNIPAm纳米凝胶,球形完整,粒径分布均匀;PNIPAm纳米凝胶(No.5)载药量达27%,24 h体外累积释药量为75.2%.结论 所得姜黄素PNIPAm温敏型纳米凝胶制备方法简便,有望成为姜黄素的新型纳米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的目的在于制备姜黄素-胡椒碱复方自微乳给药系统(Cur-PIP-SMEDDS),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该研究通过选择合适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以姜黄素和胡椒碱为模型药物,采用单纯形网格法优化设计Cur-PIPSMEDDS处方;以乳剂的载药量、平均粒径为评价指标,通过Design Expert 8.06软件进行试验设计和模型构建,响应面数据分析优化和验证最佳处方组成。通过观察微乳外观和微观形态并测定其粒径、电位、包封率及载药量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优化得Cur-PIP-SMEDDS最佳处方为丙二醇单辛酸酯(Capryol 90)-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Cremophor RH40)-二乙二醇单乙基醚(Transcutol HP)(10∶60∶30),所形成的微乳外观澄清、透明,呈圆球型,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5.33±0.80)nm,姜黄素和胡椒碱的载药量分别为40.90,0.97 mg·g-1,包封率分别为94.98%,90.96%。研究表明Cur-PIP-SMEDDS可以显著改善姜黄素的水溶性和稳定性,有望提高姜黄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以期为其剂型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而促进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甘草次酸-壳聚糖纳米粒(GA-CS-NPs)的最佳制备处方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GA-CS-NPs,以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及处方,通过形态观察、粒径、载药量及包封率的考察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最佳处方组合为甘草次酸(GA)质量浓度为0.2 mg/m L,壳聚糖(CS)质量浓度为2 mg/m L,CS溶液与三聚磷酸钠(TPP)溶液(1.0 mg/m L)的体积比为20∶3,所制备的GA-CS-NPs平均粒径(310.27±10.02)nm,包封率(51.42±0.43)%,载药量(6.87±0.47)%。质量评价结果表明,GA-CS-NPs外观圆整、均匀,在低温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结论离子交联法制备GA-CS-NPs工艺简单、可靠,产品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