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铁民 《中草药》2019,50(6):1281-1284
针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现状,遵循建立"最严谨的标准"的理念,对目前编制《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工作提出关于多基原中药的名称、非标药材进入药典成方、中药基原植物及药材拉丁学名的字体和词序标准化3项建议,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修订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秦民坚  田梅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9):1743-1748
2010年国家药典委员会正式颁布了《中国药典》(2010年版),其中一部收载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为有效控制中药材质量,《中国药典》不仅提供中药材拉丁名,还提供了基原植物的学名(scientific name)。该文简述了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有关植物学名命名人的缩写规则。作者根据《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以及国际权威植物名录数据库进行比较,统计分析了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录的基原植物学名的命名人引证不规范现象,并提出修正建议,旨在引起中药研究者的重视,维护药典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3.
<正>植物名包括学名和中文名。学名即拉J名,根据国际植物学会规定的植物命名法规,由属名、种加词和定名人三部分组成。植物药材的原植物来源是药材鉴定的基础。作者在使用1995年版《中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过程中,发现由于个别药材原植物的中文名或拉丁名与已出版的《中国植物志》(以下简称《植物志》)记述不一致。给药材鉴定,尤其是全草类的鉴定带来一定的困难,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历版《中国药典》中对于泽泻药材来源记载的变化以及《中国植物志》与《中华本草》的记载,发现历版《中国药典》中的泽泻药材来源记载混乱,存在中文名与拉丁名不对应的问题。泽泻作为常用药材,市场流通量大,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经典名方中多个处方中存在泽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将会进一步增大泽泻药材的市场流通量。经典名方作为国家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其研究要求明确所用药材的基原,而《中国药典》中泽泻基原记载的混乱问题严重阻碍了经典名方的开发,为了规范泽泻药材基原以保障临床疗效并推动经典名方的发展,泽泻的基原问题必须尽快解决。此外,泽泻基原的考订也可为《中国药典》中同样存在相似问题的决明子、荆芥、天南星、黄藤和筋骨草等药材提供考订思路,以期能加快《中国药典》中各药材的修订。该研究通过历代本草及地方志等文献对泽泻产地变迁情况分析,发现从魏晋时期至今,泽泻产地在不断迁移,最终形成了以四川为主产地的现状。将产量最大的川泽泻与道地药材建泽泻从植物、化学成分、基原及市场流通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在各方面都有所不同,是泽泻科泽泻属2个不同品种,现今川泽泻即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占据大部分市场,但是与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Alisma orientale不符。通过考证分析,建议将泽泻A. plantago-aquatica与东方泽泻A. orientale均作为泽泻药材的来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药名、基源植物中名及学名与其基源植物在《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的中名及学名。方法:对我国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某些中药名及基源植物的中名、学名与其在《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基源植物的中名及学名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2015年版《中国药典》某些中药名及其基源植物的中名与其在《中国植物志》及《Flora of China》植物中名存在混淆和交叉混淆,及其学名不一致的4种情况:一是《中国药典》部分中药的基源植物中名与其在《中国植物志》的植物中名不一致;二是《中国药典》的部分中药基源植物的学名与其在《中国植物志》植物的学名不一致;三是《中国药典》部分中药的基源植物中名及学名与《中国植物志》或《Flora of China》上植物中名和学名不一致;四是《中国药典》某些中药名与《中国植物志》其他植物中名相同。结论:《中国药典》的中药名、基源植物的中名及学名与《中国植物志》及《Flora of China》的中名及学名应保持一致性,才有利于人们进行中药种植、采购、销售、生产、研究,同时也将有利于我国中药在国际上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6.
<正> 植物的名称使用拉丁学名主要是为了国际间通用的需要。同样,对药材使用拉丁名称,也是为了适应这个目的。本文仅就《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中所收载的植物药材拉丁名称组合的规律性进行研讨,并就其中个别药材拉丁名称的组合问题提出商榷性的意见,以供今后修订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一些中药原植物学名补正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一些中药原植物学名补正意见沈保安(安徽省芜湖市药品检验所241001)《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以下简称《法规》) ̄[1]规定,任何一种(包括亚种、变种及变型)植物,只能保有一个正确的学名,即符合《法规》的学名。凡是不符合《法规》的学名,统称为异名。随着植物分类科学的发展,我国植物分类学家在编著《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等著作过程中,对已往文献中存在异名的拉丁学名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审订....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对在2010版《中国药典》的某些中药名及拉丁学名与其基源植物在《中国植物志》及《Flora of China》的中名及拉丁学名未统一等情况进行探讨,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中药名与其基源植物的中名及拉丁学名存在的易引起人们产生歧义、误解地方,旨在引起中药学及植物学工作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7,(6)
梳理清楚甘松的植物拉丁学名与汉文学名的一致性;考证国内外文献中甘松的植物拉丁学名与汉文学名;国内各藏区实地采样,对比观察甘松原植物形态,定种。匙叶甘松(甘松香)Nardostachys jatamansi(D.Don)DC.、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大花甘松Nardostachys grandiflora DC.实为一个种,即2010、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所载药材"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D.Don)DC.";《中国植物志》等文献中认为匙叶甘松(甘松香)Nardostachys jatamansi(D.Don)DC.、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是甘松属的2个种,但通过观察原植物形态并对比后认为,两者实为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D.Don)DC.一个种及其变型光果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D.Don)DC.f.plena Batal.(该文建议命名)。该文对甘松的植物学名进行了考证与实地采样定种确认,为其国内外药用资源是否濒危及其进一步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中国药典》载数种药材学名进行辨析。方法:将《中国药典》数种药材学名与《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国植物志》收录的中药材植物学名进行比较。结果:《中国药典》与各著作学名存在同物异名/同名异物(藏菖蒲)以及物名均不一致现象。如绵萆薢:《中国药典》与《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国植物志》所载绵萆薢植物名相同学名不同,金荞麦:《中国药典》与《中药鉴定学》所载植物名与学名均不同。结论:中药材学名应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统一性。应规范与使用中药材学名。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通过本草考证及对我国植物志(含地方植物志)、历版《中国药典》及地方中药材标准、近现代文献记载情况进行整理,列出原植物和药材鉴定表,并对全国菟丝子商品药材进行收集和鉴定,结果发现本草中所描述的菟丝子植物应为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以产于山东、河南为好。当今菟丝子商品药材经鉴定植物来源包括南方菟丝子C.australis、菟丝子C.chinensis和金灯藤C.japonica 3种,主要为南方菟丝子C.australis,古今菟丝子药材主流品种发生变化。许多近现代文献对菟丝子的原植物和药材性状、显微特征记载描述有出入,需进一步修改完善。南方菟丝子C.australis、菟丝子C.chinensis和金灯藤C.japonica三者种子有区别值得进一步研究。《中国药典》收载2物种,建议分开细化特征,以示区别。该研究为菟丝子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白茅根进行全面的本草考证,为白茅根研究提供文献依据。方法:查阅历代本草著作,对白茅根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与炮制进行考证与整理。结果:白茅根历代有茅根、茹根、白茅等别名;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innaeus)Raeuschel与大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var.major(Nees)C.E.Hubbard的干燥根茎;产地逐渐由湖北地区扩大到全国范围均产;历代以粗肥、色白、无须根、味甜者为佳。结论:药典记载白茅根基原为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var.major(Nees)C.E.Hubb.的干燥根茎欠妥,建议参考《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对白茅根拉丁学名进行修订,并增加收录大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var.major(Nees)C.E.Hubbard.作为白茅根的基原。  相似文献   

13.
对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录的药材和饮片数量、药材与饮片基原物种数与 入药部位、成方制剂和单方制剂的数量及组成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载入网站(http://itcm.hzau.edu.cn/yd/zgyd.htm)供参考查 询。分析显示:(1)《中国药典》(一部)共收录616种药材与饮片以及47种植物油脂与提取物。616种药材和饮片按其来源 可分为植物类、动物类、矿物质类、微生物类、人工合成或配置原料类、人源制品、兼具动物与植物来源类等。47种植物 油脂与提取物中,46 种为以植物来源制成的药材,剩余 1 种为动物来源,即水牛角浓缩粉。(2)616 种药材和饮片中,有 421 种(占比 73.60%)药材源于单一的基原物种, 96种(占比 16.78%)药材具有 2种基原,40种(占比 6.99%)药材具有 3种基 原,11种(占比1.92%)药材具有4种基原,2种(占比0.35%)药材具有5种基原,2种(占比0.35%)药材具有6种基原。47种植 物油脂与提取物中,有 34种具有单一基原,基原数为 2和 3的植物油脂与提取物各有 5种。(3)《中国药典》(一部)共收录 1 605种成方和单方制剂。除未公布组成的云南白药和云南白药胶囊外,其余1 603种复方制剂和单方制剂一共涉及14 329种 药材。2020年版《中国药典》成方和单方制剂使用频次最多的前20种药材为甘草、当归、茯苓、川芎、黄芩、白芍、黄芪、 陈皮、地黄、白术、丹参、冰片、桔梗、大黄、熟地黄、木香、红花、麦冬、党参以及白芷。结果提示2020年版 《中国药 典》 亦存在药材饮片与处方药材不完全对应、炮制品收录不完整等问题。通过系统分析 《中国药典》 收录中药材的总体信 息及其与处方间的相互关系,可为进一步研究中药材生产与完善处方药材的记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泽泻为常用中药,目前我国的商品泽泻主要有"建泽泻"(福建泽泻、江西泽泻)、"川泽泻"(四川泽泻)和"广泽泻"(广西泽泻)。《中国药典》曾分别收载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和泽泻A.orientale作为泽泻药材的基原。不同商品泽泻的原植物是否相同、是哪种,是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该研究的目的是明确不同商品泽泻的植物来源,为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泽泻来源项的修订提供参考依据。作者对古代本草文献中泽泻的原植物形态、分布等资料进行了梳理;到产地进行原植物调查,收集代表性原植物的花、果实与泽泻和东方泽泻的分类特征进行比较;对不同产地的典型药材进行性状比较;对3个主产区8个种植区域的39份泽泻叶片进行DNA条形码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泽泻和东方泽泻在花、果实等植物形态特征上的差别及ITS2序列中第247位的碱基差异(A/T),可对不同产地泽泻的原植物进行区分。商品"建泽泻"的主要原植物为东方泽泻,"川泽泻"和"广泽泻"的主要原植物为泽泻。经过本草考证、植物形态特征对比及DNA条形码鉴定并结合目前商品泽泻的实际情况,建议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泽泻的来源项修订为"泽泻科植物东方泽泻Alisma orientale(Sam.) Juzep.或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inn.的干燥块茎"。  相似文献   

15.
含贝母药材的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玲  王曙  曲建博  阳长明 《中草药》2021,52(11):3462-3466
贝母具有清热、化痰、止咳的功效,是治疗肺经疾病的要药,也是常见的中药材。《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录浙贝母、川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5种贝母药材,其中,川贝母来源有6个基原,伊贝母2个基原,浙贝母、湖北贝母、平贝母各1个基原。通过对历版《中国药典》收录的贝母药材标准变化情况、贝母中生物碱类成分研究及《中国药典》2020年版含贝母药材中药制剂情况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对含贝母药材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建议,为提高含贝母药材中药制剂的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一部)收载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的来源信息。方法:统计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果实及种子类中药,建立数据库分析其数量、基原植物、药用部位等。结果: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共收载59科142种果实及种子类中药,包括85种果实类中药和57种种子类中药,占其收载616种药材和饮片的23.05%。药材数量最多的10科是豆科14种、芸香科11种、葫芦科9种、蔷薇科9种、大戟科6种、姜科6种、禾本科4种、菊科4种、茄科4种、使君子科4种。有31种药材的基原植物数≥2种,占比为21.83%。基原植物数为4种、3种、2种的药材分别有1种、5种、19种,且有6种药材的基原植物数不明。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的药用部位分为完整果实、果实的一部分、完整种子、种子的一部分,各含71种、14种、51种、6种药材。85种果实类中药涉及20种果实类型,如核果、蒴果、浆果、柑果、聚合浆果等。结论: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的数量较多,药材的来源科属、药用部位和果实类型有多样性,还需深入分析《中国药典》记载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7.
<正>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以下简称为《法规》)规定,任何一种(包括亚种、变种及变型)植物,都只能保有一个正确的学名,即符合《法规》的学名。凡是不符合《法规》的学名,统称为异名。随着植物分类科学的发展,我国植物分类学家在编著《中国植物志》、《中国真菌总汇》及有关论文过程中,对以往文献中存在异名的植物拉丁学名进行了系统而全面地审订,确定和保留了符合《法规》的正确学名,同时也废除了许多异名。在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组(APG)Ⅳ系统是目前最新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基于DNA序列的APG系统能更自然地反映植物的系统发育及演化关系,其在国外的植物科学研究和教学中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通过APGⅣ系统与传统植物分类系统变动的对比,梳理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中药基原植物分类地位的变化。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按照APGⅣ系统里被子植物的基本类群的ANA基部支群、木兰类分支与金粟兰目、单子叶植物、真双子叶植物的基部类群、超蔷薇类分支、超菊类分支,分别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中药基原植物分类地位的变化进行整理。结果: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约有72种中药,涉及到76种基原植物对照APGⅣ系统要进行科等级变动;原属于传统双子叶植物纲的22种中药,其涉及到26种基原植物,被放置于APGⅣ系统的单子叶植物和真双子叶植物分化之前出现的类群。结论:基本上理清了药典的中药基原植物在APGⅣ系统分类地位的变动,有利于进行中药基原植物的研究查阅国内外的文献,有利于我国中药在国际上进行交流活动,为我国高校《植物学》和《药用植物学》的教材修订提供参考,也将为日后我国药典内...  相似文献   

19.
《中药材》2019,(8)
目的:纠正由于种等级分类群的鉴定和归并、中文名的混淆等原因引起的药材标准中法定药用植物基原混乱的问题。方法:查询了我国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的有关药材标准及权威分类学著作,对基原有争议或学名有混淆的种,从分类系统、种鉴定和标准使用等各方面进行考证。结果:我国国家和地方标准收载的法定药用植物中,来源于毛茛科的共有92种18变种,其中植物基原鉴定清晰、分类无问题、中文名和拉丁学名无混淆的有69种11变种;由种等级分类群的鉴定和归并而引起拉丁名混乱的有12种5变种,存在中文名混淆问题的有11种2变种。结论:经过考证,21种7变种已考证清楚,2种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文献,结合现代相关研究资料,笔者对乌药的名称、基原、拉丁学名、入药部位、道地产区、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含该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乌药以“旁其”之名首载于唐代《本草拾遗》,自五代《日华子本草》以来,历代本草均以乌药为其正名;历代所用乌药的主流来源为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载的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的干燥块根;历代本草记载乌药的产地主要有广东、广西、湖南、浙江、安徽等,自宋代起以浙江天台所产者为佳,现代仍以浙江天台为道地产区;古代采收时间多为八月采根,而现代乌药多于冬春二季采挖或全年采收,采后直接干燥,或者在产地趁鲜切薄片干燥;乌药古代炮制有去皮心、酒炙、醋炙等方法,现代多以生品入药。建议经典名方开发中涉及乌药时,采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在产地趁鲜切片、干燥的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