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研究和探索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治疗在预防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妇科恶性肿瘤实施经腹、经腹腔镜手术术后病人共180例,分A组、B组、C组。A组60例未采用预防血栓措施;B组60例采用气压治疗;C组60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治疗。对比观察3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包括下肢肿胀、下肢疼痛、下肢血管彩色多谱勒测定血流速度、血栓形成,及对比3组术后3 d、5 d血清学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A组DVT发生率3.33%,B组1.67%,C组0%;C组患者术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凝血酶原时间等血清指标明显优于A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气压治疗的施行,能够明显降低妇科肿瘤术后下DVT的发生率,提高整体治疗和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肢体拍打联合中药热熨对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长期卧床的DVT高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肢体拍打联合中药热熨。干预2周后比较2组下肢DVT发生情况,下肢麻木、肿胀、疼痛、皮色(皮温)改变的发生情况,以及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结果:DVT发生率观察组为4.00%(2/50),低于对照组的14.0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下肢麻木、肿胀、疼痛及皮色(皮温)改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 <0.05)。结论:肢体拍打联合中药热熨能够有效地改善下肢麻木、肿胀、疼痛、皮色(皮温)改变等情况,降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减少DVT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桂枝汤加味联合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营卫不和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营卫不和型慢性荨麻疹患者6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另选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职工健康人群30例,为C组。B组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每次1片,每日1次。视皮疹减轻的情况逐渐减量,直至停掉西药;症状较重者,每次1片,每日2次。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桂枝汤(桂枝、白芍、防风、白鲜皮、地肤子、甘草、生姜、大枣)加味,所有药物均制成配方颗粒,每日1剂,每日2次,早晚用温水冲服。A组和B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C组无需治疗和其他干预。结果:治疗1个月,治疗组治愈5例,好转11例,显效11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53.33%(16/30);对照组治愈0例,好转3例,显效15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10.00%(3/3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个月,治疗组治愈11例,好转11例,显效8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73.33%(22/30);对照组治愈4例,好转8例,显效14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40.00%(12/3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3组D-二聚体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治疗2个月3个时间点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到治疗因素的分组主效应,F=21.6,P<0.01;时间因素主效应,F=458.2,P<0.01;两者交互作用,F=6.8,P<0.01。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3组同一时间点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进行对比,A组和B组治疗1个月和2个月的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组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与B组同一时间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组和B组治疗1个月的D-二聚体水平与C组同一时间点分别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2个月的D-二聚体水平与C组同一时间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2个月的D-二聚体水平与C组同一时间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个月后,A组的相关系数为0.438,说明在该时刻,D-二聚体水平随着症状积分的增长而增长;治疗2个月,A组的相关系数是0.648,说明在该时刻,D-二聚体水平随着症状积分的增长而增长,且相对于治疗1个月的时候,这种关系更加紧密。对A组和B组的治愈患者进行随访,A组未见复发;B组有2例再次出现风团,但风团数目不多、瘙痒不甚。结论:桂枝汤加味联合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营卫不和型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疗效,能改善血浆D-二聚体水平,复发率低。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症状积分关系密切,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抗栓泵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4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院产科收治的120例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预防DVT,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用抗栓泵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记录产后5天内出血量,统计DVT发生率和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PLT、FIB及D-二聚体低于治疗前(P0.05),PT、APT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LT、FIB及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P0.05),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产后出血量及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抗栓泵能够改善产妇剖宫产术后凝血功能,降低DVT发生率,未增加晚期产后出血的风险及出血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围手术期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对诊断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统计其术前及术后第3d血清D-二聚体及FIB的实验室数据,并根据多普勒彩色超声的回示结果将病人分为DVT组及非DVT组,比较两组之间D-二聚体及FIB水平。结果:手术前DVT组与非DVT组组间FIB、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3d DVT组与非DVT组FIB、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DVT组与非DVT组组内术前同术后第3d FIB、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DVT组FIB、D-二聚体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DVT组FIB、D-二聚体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围手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行FIB和D-二聚体的检测有助于DVT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祛瘀通脉汤对DVT家兔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用30只健康大白兔,参照高峰[1]等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的方法建立动物左后肢体股静脉血栓模型。在造模前一天,取家兔空腹静脉血,并随机选取10份,作为D组(正常对照组)造模后,将30只白兔随机分为A组(祛瘀通脉汤干预组)、B组(血塞通溶液干预组)、C组(蒸馏水对照组),共3组。药物干预后,观察各组血液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变化。结果:家兔左肢DVT模型成功率100%,试验白兔30只,死亡3只,纳入统计共27只。造模前一天D组各项血液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指标均在兔正常生理指标范围内;造模后第二天A、B、C三个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与D组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7天、14天,A、B两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瘀通脉汤在改善创伤后血液高凝状态及降低血液黏度方面与血塞通溶液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阿司匹林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AHR)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4例AHR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中药组53例,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对照组A 51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 对照组B 50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钠(LMWH)治疗。比较三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值(Hb)、D-二聚体水平、下肢DVT发生率及术后切口并发症,下肢肿胀程度发生情况,评价预防疗效。结果:术后14 d,中药组血红蛋白高于其他两组(P<0.05),对照组A高于对照组B(P<0.05),D-二聚体水平低于其他两组(P<0.05),对照组A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中药组DVT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对照组A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DVT 发生率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对照组A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术后下肢肿胀低于其他两组(P<0.05),对照组A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患者AHR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减少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减轻下肢肿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护理。方法:选取20例骨创伤病患采用Autar修订量表进行DVT风险评估,对低风险病患采用踝泵运动预防和健康宣教;对中风险病患采用足底泵或间歇充气挤压泵预防;高风险患者在中风险措施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类药物预防。结果:2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DVT,有1例患者发生肌间隙血栓;干预前后患者D-二聚体、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创伤患者实施DVT风险评估,并实施针对性预防干预,可较好地预防患者发生DVT。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手法按摩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于我院行髋部骨折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者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穴位贴敷联合手法按摩进行干预,两组均持续干预10 d。对比两组术后DVT发生情况、凝血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DVT发生率相近,但观察组DVT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手法按摩能够改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凝血指标水平,降低DVT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检测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3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以及80例血压正常的孕妇的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选择85例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结果: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与健康孕妇和非妊娠妇女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孕妇和非妊娠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测定在妊娠期高血压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检测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3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以及80例血压正常的孕妇的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选择85例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结果: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与健康孕妇和非妊娠妇女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孕妇和非妊娠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测定在妊娠期高血压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全髋置换围手术期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40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成A、B 2组,每组20例,A组采用速碧林治疗,B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并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天、3天、7天、10天,14天进行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测定.结果:A、B 2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2组术前与术后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极显著差异(P<0.01);2组术后3、7、10、14天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2组术后1天与术后3、7、10、14天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2组之间术后3、7、10,14天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有降低作用,对干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0例妊娠糖尿病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组)及60例同期健康分娩孕妇(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期糖尿病组患者D二聚体(2311.72+1715.24)ug/m L,纤维蛋白原(4.13+0.54)mg/d L,均显著高于健康孕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839、7.192,均P0.05)。结论:检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可判断其体内高凝和纤溶状态,在GDM的预后判断、病情发展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应用于糖尿病足早期诊断和病情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3月这一时段内,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00例纳入研究,作为A组,将同期该院收治的单纯糖尿病患者100例纳入研究,作为B组,将同期健康体检者100名纳入研究,作为C组,抽取血液检测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比各组数据。结果 A组D-二聚体、hs-CRP水平显著高于B、C两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患者随糖尿病足等级提升,D-二聚体、hs-CRP水平逐步提升,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应可早期诊断糖尿病足,并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依据,具有较高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糖尿病足患者25-羟基维生素D与D-二聚体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和II型与正常人群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0—12月间至该院就诊的110例糖尿病糖足患者和50名健康人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分为A组、B组和C组,并对所有患者进行25-羟基维生素D、D-二聚体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 A组患者25-羟基维生素D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略高于B组患者,但两者相比较均无明显差异;A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B组患者。C组健康人的25-羟基维生素D明显高于A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A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B组患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C组健康人;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C组健康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C组健康人。结论糖尿病糖足患者的25-羟基维生素D、D-二聚体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健康人群存在明显差异,且D-二聚体水平与无糖尿病糖足的糖尿病患者相比也存在明显区别,可以作为临床上对糖尿病糖足的预判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浩  钟浩  杨旋芳 《新中医》2016,48(10):110-112
目的:观察肢伤一方联合利伐沙班片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60例气虚血瘀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2组均给予骨科基础治疗,以及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术后10 h给予口服利伐沙班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肢伤一方治疗。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血小板计数(BPC)、D-二聚体、凝血功能、DVT发生率、切口引流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前1天,2组BPC、D-二聚体水平、PT、APTT和FIB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4天,2组BPC水平均较术前1天下降(P0.05,P0.01)。术后14天,治疗组的BPC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术后1天,2组D-二聚体水平均较术前1天上升(P0.05)。术后14天,2组D-二聚体水平均较术后1天下降(P0.01),PT、APTT均较术前1天延长(P0.01),FIB含量均较术前1天减少(P0.01);治疗组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PT、APTT长于对照组(P0.01),FIB含量少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14天DVT发生率和术后1天切口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伤一方联合利伐沙班片治疗气虚血瘀证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D-二聚体水平,预防DVT,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杨丽萍 《新中医》2021,53(5):36-40
目的:观察实脾饮合真武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肾病综合征(NS)脾肾阳虚证的疗效以及对D-二聚体、胱抑素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NS脾肾阳虚证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实脾饮合真武汤加减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肾功能指标、脾肾阳虚证评分以及D-二聚体和胱抑素C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为64.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升高,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血清白蛋白高于对照组,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脾肾阳虚证各项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脾肾阳虚证各项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脾肾阳虚证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D-二聚体、胱抑素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二聚体、胱抑素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D-二聚体、胱抑素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脾饮合真武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NS脾肾阳虚证疗效显著,可以改善肾功能和临床症状,有效下调D-二聚体、胱抑素C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小板指标检测在骨折患者疾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在该院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四肢多发骨折患者、四肢单处开放性骨折患者、肢体单处骨折患者各50例,作为A、B、C 3组,进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小板指标检测。结果入院时、术后24 h及术后3 d,A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小板指标显著高于B、C两组,而B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小板指标检测在骨折患者中具有预防血栓并发症的警示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在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5年10月在本院进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预防DVT的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采取基于DVT预防指南综合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健康教育、早期功能锻炼、梯度压力弹力袜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药物预防等四项,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 d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症状,以及检测术前及术后第5~7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术前及术后7d干预组患者Homan征阳性率为5%,Nenhof征阳性率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67%及81.67%,术后第5~7d干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60例患者中,58例患者血流通畅,2例患者发生血流淤滞,但无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显著低于文献报道的DVT发生率;对照组中9例患者血流通畅,28例血流淤滞,23例发生DVT,干预组与对照组超声结果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基于DVT预防指南的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地减轻关节置换患者术后DVT的相关症状以及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正常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30例正常非孕育龄妇女(对照组)、60例正常孕妇(早、中、晚孕各20例)及30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D-二聚体水平随孕周上升而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正常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正常妊娠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妊高征患者尤为明显。由于正常孕妇处于相对高凝及继发性纤溶增强状态,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更倾向于血栓形成和D IC发生。因此,动态检测孕妇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对妊高征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