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及干预手段,提高医务人员对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胰腺炎的认识,探讨临床药师该如何加强对培门冬酰胺酶用药的药学监护。方法:对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使用培门冬酰胺酶化疗后出现腹痛伴血、尿淀粉酶升高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使用培门冬酰胺酶化疗后出现腹痛伴血、尿淀粉酶升高,但无影像学异常表现,依据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为1~2级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胰腺炎,予禁食等对症处理后,显著好转。通过复习相关文献,评估患儿情况,认为可行第二剂培门冬酰胺酶化疗,临床药师对患儿进行饮食指导,在严密监护下行第二剂门冬酰胺酶化疗,患儿未出现类似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药师需加强对使用培门冬酰胺酶化疗患儿的药学监护,对患儿及家属行用药教育,如出现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胰腺炎不良反应时应及时评估,协同医师共同完成患儿化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参与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治疗方案的制定及药学监护要点.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查阅文献参与1例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患儿门冬酰胺酶再暴露的治疗方案制定,对患儿进行用药教育及药学监护,以确保化疗方案顺利完成.结果 临床药师协助医师为患儿制定化疗方案,进行用药教育及药学监护,门冬酰胺酶相关... 相似文献
3.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18,(1)
目的比较培门冬酶(pegaspargase,PEG-Asp)和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儿童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为ALL儿童患者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同时对应用二者过程中及时监测凝血功能及采取适当措施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小儿血液科收治的分别采用PEG-Asp或L-Asp行诱导缓解方案的81例ALL儿童患者(PEG-Asp组和L-Asp组)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骨髓象检查结果显示两组儿童患者均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结果 PEG-Asp组纤维蛋白原(FIB)降低50例次,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19例次,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5例次,凝血酶时间(TT)延长4例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者为0例次,L-Asp组纤维蛋白原(FIB)降低25例次,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2例次,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0例次,凝血酶时间(TT)延长0例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者为0例次。结论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对ALL儿童患者凝血功能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FIB下降及APTT延长,且二者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门冬酰胺酶使用过程中的药学监护要点。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并发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依据相关指南和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建立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药学监护要点。结果 药学监护要点为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较早和快速识别;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治疗药物方案建立与调整;评估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患儿是否可再次使用门冬酰胺酶。结论 通过药学监护,快速识别和管理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有助于确保患儿从门冬酰胺酶疗法中获得最大益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培门冬酶(PEG-Asp)相对于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自血病(ALL)的治疗有无优势。方法 55例初治ALL患儿,分为随机组(PEG-Asp组)和对照组(L-Asp组),对比化疗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儿完全缓解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G-Asp组平均住院时间比L-Asp组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G-Asp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低于L-A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EG-Asp和L-Asp在儿童ALL治疗中疗效相当,但PEG-Asp具有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缩短住院日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培门冬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培门冬酶(PEG-Asp)和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与安全性,为ALL患儿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血液科收治的分别采用PEG-Asp或L-Asp行强化治疗的ALL患儿(PEG-Asp组和L-Asp组)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2组患儿除均行含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和泼尼松的强化治疗外,PEG-Asp组给予PEG-Asp 2500 U/m2,肌内注射,1次/2周,连用2次;L-Asp组给予L-Asp6000 U/m2,静脉注射,隔日1次,共8次.2组患儿均定期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糖和肝功能,化疗前后行骨髓象检查,记录病情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按照2003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制定的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3.0版),将不良反应分为0~4级.结果:PEG-Asp组男20例,女20例,中位年龄6.3岁.L-Asp组男33例,女27例,中位年龄6.7岁.强化治疗前及强化治疗后随访期内骨髓象检查结果显示2组患儿病情均完全缓解.PEG-Asp组完全缓解时间[(13.2±2.0)个月]与L-Asp组[(13.9±1.8)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G-Asp组平均住院时间[(11.5±7.1)d]短于L-Asp组[(18.5±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Asp组和L-Asp组皮肤试验阳性率分别为10.0%和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化治疗期间,PEG-Asp组和L-Asp组分别有1例和4例患儿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或口唇及喉头水肿或腹泻.2组患儿均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均出现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总胆固醇、尿素氮和血糖的升高及低蛋白血症.各级不良反应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Asp与PEG-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强化治疗中均较安全有效,出现的不良反应种类与级别类似,但PEG-Asp具有用药次数少、患儿住院时间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1病例介绍,患者,男,23岁。2020年12月12日因确诊“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Ⅳ期,淋巴瘤国际预后评分4分,复治”入本院血液内科就诊。入院体检:体温36.3℃,呼吸20次·min-1,脉搏113次·min-1,血压133/86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神志清,发育正常,体型肥胖,自主体位,体检合作。右眼视力下降,左眼上睑下垂,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不红,扁桃体不肿大,颈软,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培门冬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2例初发ALL患儿,均按ALL-XH-99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VDL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进行诱导缓解治疗和巩固强化治疗;试验组28例将前方案中左旋门冬酰胺酶改为培门冬酶,余不变。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试验组的完全缓解率为93%,对照组为91%,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5%,总生存率为89%;对照组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1%,总生存率为85%,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试验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17%)低于对照组(56%),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且试验组未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结论培门冬酶在治疗儿童ALL中具有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相当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含培门冬酶的VDPAP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对51例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其中对照组28例患儿按照上海儿童医学中心ALL-XH-99方案给予VDLP进行诱导缓解治疗和巩固强化治疗;试验组23例患儿将治疗方案中的左旋门冬酰胺酶改为培门冬酶,余方案不变,进行诱导缓解治疗和巩固强化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的完全缓解率为91.3%,低于对照组的9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9.5%,总生存率为86.9%;对照组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0.7%,总生存率为82.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试验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儿无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结论培门冬酶在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具有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相当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及培门冬酶(PEG-Asp)两种方案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于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3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临床及随访资料,按照治疗药物不同分为左旋门冬酰胺酶组(L组,51例)及培门冬酶组(P组,52例),L组使用L-Asp每次6 000 U/m2,静脉注射,P组使用PEG-Asp每次2 500 U/m2,肌肉注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疗效、住院时间、治疗后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情况及生理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呈上升趋势(P<0.01),P组患儿治疗期间均低于L组患儿(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白蛋白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总胆红素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治疗后L组患儿过敏反应及胰腺炎发生率高于P组(P<0.05)。结论:PEG-Asp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能更快的缓解患儿病情,具有用药次数少、住院时间短、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于L组的特点,但胰腺炎发生率却高于L组,所以有关PEG-Asp的安全性还应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14.
培门冬酶(PEG-ASP)是一种对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进行聚乙二醇化学偶联修饰后的新型门冬酰胺酶制剂,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联合化疗的一线药物之一.它不但保留着门冬酰胺酶的生物活性,而且相对L-ASP能减少抗体的产生,延长半衰期,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本文就PEG-ASP的药代动力学、抗药性、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依照患者的危险度分层为指导,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对策,其治疗效果已显著改善。据2012年美国儿童血液肿瘤学会年会报道,标危ALL治愈率可达到94%的最好疗效,高危ALL治愈率也可达到80%,总的治愈率已达到85%[1]。成人ALL的缓解率可达74%93%,但治愈率却很低,仅为30%左右,多数预后不佳。近年来,随着支持治疗的进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进步以及靶向 相似文献
16.
患儿,男,10岁。因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型给予VDLP诱导进行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治疗用药中包括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日本协和发酵工业株式会社生产,批号:147AEL)。在治疗过程中,患儿严格控制食量和低脂饮食。于化疗后的第13天,患儿出现发热,体温38℃,伴持续性上腹胀痛,恶心呕吐,立即停用L-Asp并监测血压。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中国医药科学》2017,(17):75-78
目的观察培门冬酶(PEG-ASP)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6年7月115例初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其中PEG-ASP一线治疗患者54例为PEG-ASP组,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一线治疗患者61例为L-ASP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统计指标包括完全缓解(CR)率、无进展生存(PFS)率、总生存(OS)率,对比两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 PEG-ASP组与L-ASP组患者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1.85%和47.54%,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2.00%和69.64%,总生存率分别为92.00%和89.29%,两组患者完全缓解率、无进展生存率以及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骨髓抑制和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EG-ASP组患者过敏反应和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L-ASP组(P<0.05)。结论培门冬酶作为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线药物,其治疗效果与L-ASP相当,但含PEG-ASP的治疗方案引起肝功能损伤和过敏反应的不良反应的概率更低,在成人ALL治疗方面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