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目的:优化连翘挥发油胶体磨包合工艺。方法:以连翘挥发油的包合率和包合物收率及综合评分为指标比较饱和水溶液法、超声法、胶体磨研磨法对连翘挥发油的包合效果。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优化,以挥发油(mL)与β-环糊精(g)的投料比、β-环糊精(g)与水的投料比和研磨时间为考察因素,确定连翘挥发油胶体磨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胶体磨研磨法的包合率、包合物得率及综合评分均高于饱和水溶液法和超声法。最佳的包合工艺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投料比为1∶10,β-环糊精与水的投料比为1∶6,研磨时间为20 min。3次试验结果显示,包合率平均值为89.52%,包含物得率平均值为93.98%,综合得分为90.41%,RSD为1.21%。结论:优选的连翘挥发油胶体磨包合工艺操作简便,包合效果好,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当归挥发油胶体磨研磨包合的工艺条件。方法以当归挥发油的包封率和包合物收率及综合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优化,确定了当归挥发油胶体磨研磨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挥发油(ml)与β-CD(g)的比例为1∶10,β-CD(g)与水(ml)的比例为1∶3,研磨包合时间为19 min。结论优选的当归挥发油胶体磨包合工艺操作简便,包合率高,包合效果好,可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选胶体磨法制备连翘薄荷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方法以包合物得率和包合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β-CD与水的比例、连翘薄荷油与β-CD的投料比和包合时间对包合工艺的影响;通过薄层色谱法、红外光谱法和显微影像初步验证连翘薄荷油-β-CD包合物是否形成。结果β-CD包合连翘薄荷油的最佳工艺为β-CD与水的比例为1∶3,连翘薄荷油与β-CD的比例为1∶9,包合时间为25 min。通过薄层色谱法、红外光谱法和显微影像初步证明了连翘薄荷油包合物的生成。结论胶体磨法包合连翘薄荷油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选胶体磨法制备紫苏叶和荆芥混合挥发油?β?CD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方法:以包合物得率和挥发油包合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β?CD与水的比例、挥发油与β?CD的投料比和包合时间对包合工艺的影响;通过薄层色谱法初步验证紫苏叶和荆芥混合挥发油包合物是否形成。结果:确定紫苏叶和荆芥挥发油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紫苏叶和荆芥混合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为1:9,β?CD与水的比例为1:3,包合时间23min。结论:胶体磨法制备包合紫苏叶和荆芥混合挥发油的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6.
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β-CD包合干姜挥发油的工艺。通过正交设计直观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多水平试验,以挥发油利用率为指标来评定工艺的优劣。结果筛选出饱和水溶液法较佳包合工艺为A3B3C2:即β-CD与挥发油的配比为6∶1,包合温度为55℃,包合时间为2h。最后用显微镜成像法和薄层层析法验证了包合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椒香温中止痛方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并表征其包合物。方法以搅拌时间、包合温度、β-环糊精与挥发油比例为影响因素,包合率、收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包合工艺。通过显微法、TL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对所得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最佳条件为搅拌时间2 h,包合温度37℃,β-环糊精与挥发油比例9∶1,综合评分为90.09。包合物制备成功,包合前后挥发油主要成分无明显变化。结论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β-环糊精包合椒香温中止痛方挥发油。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选桂枝、干姜混合挥发油提取及β-环糊精(β-CD)包合的最优工艺。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以浸泡与否、加水倍量和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以挥发油体积为考察指标,优选挥发油提取工艺;通过正交试验法,以饱和水溶液法对混合挥发油进行β-CD包合,以挥发油包合率为评价指标,以包合温度、包合时间、β-CD与混合油比例为考察因素,进行包合工艺的优选。采用显微成像分析和X射线衍射法对包合物进行验证。结果桂枝、干姜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为饮片不浸泡,加8倍量水,提取11 h,验证结果显示该工艺稳定可行;最优包合工艺为包合温度为50℃,油(m L):β-CD(g)为1∶8,包合2 h,验证结果显示包合工艺稳定可行;显微成像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混合挥发油和β-CD已经形成了包合物。结论确定了桂枝、干姜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包合工艺,且该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优化荆防颗粒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方法 以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得率为评价指标,比较胶体磨法、饱和水溶液法、超声法包合物制备工艺,确定包合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以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得率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考察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1∶6~1∶10)、β-环糊精与水的比例(1∶2~1∶4)以及研磨包合时间(15~25分钟)对包合物制备工艺的影响,通过气相色谱法对包合前后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检测。结果 经对比,胶体磨法得到的包合物挥发油包合率(80.37%)和包合物得率(86.55%)均高于饱和水溶液法(75.19%、79.49%)和超声法(68.38%、72.05%),故选择胶体磨法制备荆防颗粒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优选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挥发油∶β-环糊精为1∶8,β-环糊精∶水为1∶3,研磨包合时间为21分钟,3次验证实验结果显示,挥发油包合率平均为85.98%,包合物得率平均为92.51%。结论 优选的荆防颗粒挥发油包合工艺包合率和包合物得率均较高,包合工艺科学、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0.
王雪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17):48-49
目的:筛选β-环糊精包合干姜超临界提取精油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实验方法,以油利用率及包合物得率两个指标,考察β-CD与精油的比例、包合温度、包合时间三因素对β-环糊精包合干姜超临界提取精油工艺的影响。结果:优选出工艺为A2B2C2,即β-环糊精:精油为8:1,包合温度为60%,包合时间为2h。结论:包合方法工艺简单,方便实用,有效地提高了干姜超临界提取精油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7,(5):60-64
目的优选九味蒲芍胶囊中挥发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饱和水溶液法,以包合率和包合物收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考察β-CD与挥发油比例、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对包合工艺的影响;采用薄层色谱法(TLC)、红外分光光度法(IR)对包合物进行验证,并考察包合物在高温、高湿、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最佳包合工艺为:β-CD 6.2 g与挥发油1 ml,在53℃条件下包合4.2 h;薄层色谱法和红外光光度法结果表明,包合物已经形成;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挥发油经包合后稳定性得到明显加强。结论优选的包合工艺简单可行,达到了制备包合物的目地。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确定嘎古拉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通过正交设计对嘎古拉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嘎古拉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每ml挥发油加入含5g的β-环糊精饱和溶液在40℃条件下包合3小时,包合率可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4.
β-环糊精包合干姜挥发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有正交试验法,研究了β-CD包合干姜挥发油的工艺。通过正交设计直观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多水平试验,以挥发油利用率为指标来评定工艺的优劣。结果筛选出饱和水溶液法较佳包合工艺为A3B3C2:即β-CD与挥发油的配比为6:1,包合温度为55℃,包合时间为2h。最后用显微镜成像法和薄层层析法验证了包合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清清颗粒中干姜和木香中挥发油混合物包合工艺进行研究。方法运用正交实验法对四种影响因素的影响作用进行检验。结果正交实验中以收率和包合率作为指标,A因素的影响具显著性意义,B,C,D因素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清清颗粒中挥发油的包合,最优工艺条件为A2B1C2D2,即投入挥发油1 m l时,β-CD为6 g,在40℃下搅拌1.5 h,搅拌速度500 r.m in-1。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嘎古拉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通过正交设计对嘎古拉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嘎古拉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每ml挥发油加入含5g的β-环糊精饱和溶液在40℃条件下包合3小时,包合率可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找嘎古拉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和包合工艺条件。方法:通过正交设计对嘎古拉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条件和包合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明嘎古拉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药材加入8倍量水,浸泡1.5小时,水蒸气蒸馏6小时,挥发油的提取率可达2.3%左右。嘎古拉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每毫升挥发油加入含5g的β-环糊精饱和溶液在40℃条件下包含3小时,包合率可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优选草果中挥发油的β环糊精(β-CD)的包合工艺。方法:以挥发油包合率为评价指标,对饱和水溶液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其最佳包合工艺条件。结果:β-环糊精包合草果挥发油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油与β-环糊精的投料比为1:10(mL:g),温度为60℃,搅拌时间为3h。结论:本实验结果为确定草果挥发油的合理包合工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