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配合不同植入位置微种植钉远移磨牙时的初始上颌前牙位移及尖牙区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于2021-02-16在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需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行远移磨牙非减数正畸治疗的1例女性患者作为建模对象。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微种植钉位于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之间,分别距离牙槽嵴顶4、6、8、10 mm的8种工况,并在微种植钉与尖牙唇面的舌侧扣之间加载1.47 N正畸力。分析加力1 s后8种工况的上颌前牙位移及尖牙牙周膜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8种工况中,上颌中切牙均呈现牙冠唇向、牙根腭向的位移趋势;上颌中切牙牙冠唇向位移量随微种植钉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微种植钉位于相对近中(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时产生的位移量更小。8种工况中,上颌尖牙均呈现牙冠唇向、牙根腭向的位移趋势,且牙冠呈现唇倾趋势;上颌尖牙牙周膜最小主应力绝对值随微种植钉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微种植钉位于相对近中时产生的最小主应力更大。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配合微种植钉远移上颌磨牙时,配合本实验8种工况中相对近中的更高位微种植钉利于切牙转矩控制,配合相对...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疗效.方法: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15例,平均年龄为25.3岁.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通过重叠磨牙远移前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评价其远中移动磨牙的疗效.结果:双侧第一磨牙均平均向远中移动2.58 mm,左右侧第二磨牙分别平均向远中移动2.57 mm和2.68 mm,双侧中切牙均平均向近中移动0.34 mm.双侧中切牙在水平向上无明显移动,左右侧第一磨牙均平均颊向移动0.96 mm和0.97mm,左右侧第二磨牙平均颊向移动1.01 mm和1.11 mm.双侧中切牙无明显伸长或压低,双侧第一磨牙均平均压低0.26 mm,左右侧第二磨牙分别平均压低0.37 mm和0.36 mm.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均无明显颊腭向旋转.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有效地远中移动上颌磨牙,但会引起轻微的磨牙压低和前牙支抗丧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平面导板,对上中切牙压低效率的影响及支抗前磨牙、磨牙的变化,以期对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平面导板矫治深覆(牙合)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选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平面导板和无平面导板矫治深覆(牙合)的病例各6例,两组均设计上中切牙不少于0.7mm的压低,通过前牙压低矫正深覆(牙合).前磨牙及磨牙作为支抗牙不设计移动.以腭穹窿为参照,重叠设计压低前后的数字化模型,比较两组上颌中切牙压低效率的差异,以及两组支抗前磨牙和磨牙的差异.结果 平面导板组上中切牙压低效率为33%,无平面导板组上中切牙压低效率为8%,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面导板组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分别伸长0.3、0.1、0.2和0.1mm;无平面导板组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分别压低0.0、0.2、0.1和0.1mm,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面导板组和无平面导板组未设计移动的第一磨牙分别颊倾0.0mm和0.3mm,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平面导板对上颌中切牙的压低无明显影响,但能有效伸长支抗前磨牙及磨牙,克服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牙合)垫效应"造成的后牙压低,并维持磨牙水平向的位置,对深覆(牙合)的矫正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应用改良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过长磨牙辅助种植修复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包括25名种植修复前正畸患者,平均年龄39.2±10.1岁.样本人群总计41颗过长磨牙需正畸压低治疗,其中上颌第一磨牙21颗,上颌第二磨牙16颗,下颌第一磨牙1颗,下颌第二磨牙3颗.完善牙周治疗并达到健康牙周状况.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无托槽数字化隐形矫治器(IROK隐形矫治系统,西安恒惠科技有限公司)治疗.为了使压低磨牙的力量有更好的贮存和释放形式,我们改良设计了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牙齿的结构形式.过长磨牙压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头影测量的分析比较.结果 25名患者的41颗过长磨牙均取得良好的正畸压低治疗效果,压低治疗的平均时间7.4±2.3个月.21颗过长上颌第一磨牙和16颗过长上颌第二磨牙,相对于腭平面,分别平均压低3.3 mm(P<0.001)和2.8 mm(P<0.001).相对于下颌平面,3颗过长下颌第二磨牙平均压低2.7mm,一颗过长下颌第一磨牙治疗后压低3.5 mm.磨牙压低治疗后未见明显根吸收.结论 应用改良无托槽数字化隐形矫治器压低过长磨牙,是一种有效的辅助种植修复的正畸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过微种植体支抗植入,结合正畸压力,压低成年人上颌伸长磨牙,为对颌缺失牙种植修复提供足够的颌间距离。方法选择11名成年患者15颗上颌伸长磨牙,对颌缺失牙颌间距离明显缩短,影响缺失牙种植修复。在上颌伸长磨牙颊、腭侧各植入一枚自攻型钛合金微种植钉作为支抗,即刻负载,用橡皮链进行牵引加力,压低磨牙,每4周加力。当伸长磨牙压低并已创造足够的颌间距离后停止加力,进行下颌缺失牙修复。治疗前后拍摄CBCT,测量比较上颌伸长磨牙在治疗前后压低量。结果 15颗上颌伸长磨牙均获得有效压低,平均压低2.43 mm,平均压低时间5.8个月。上颌伸长磨牙未出现明显松动。结论应用微种植支抗可有效压低成年人上颌伸长磨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舌侧活动翼矫治器内收上前牙过程中, 双弓丝体系联合腭中缝微种植钉支抗时, 上颌牙齿的生物力学效应。方法选取1例双颌前突患者的锥形束CT数据, 分别建立单、双弓丝体系;有、无种植钉内收上前牙的4个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上加力内收上前牙, 分析对比上牙列的初始位移趋势和牙周膜应力分布。结果单、双弓丝体系对比组中, 第一磨牙牙冠的矢状向位移量分别为-3.62E-4 mm、-2.64E-4 mm, 上中切牙冠根位移差值分别为8.64E-3 mm、6.23E-3 mm。联合微种植钉, 第一磨牙牙冠水平向、矢状向、垂直向位移量为6.96E-10 mm、5.46E-10 mm、2.28E-10 mm, 上中切牙冠根位移差为1.20E-2 mm。结论双弓丝体系, 更有利于后牙支抗的保护和前牙转矩的控制。联合微种植钉后, 后牙支抗控制更好, "拱形效应"减弱, 前牙转矩控制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CT,CBCT)测量在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腭侧以不同角度植入微种植支抗钉时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间近远中向宽度,以及微种植支抗钉植入路径的黏膜厚度和骨组织厚度,为临床选择微种植支抗钉植入位置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0例成人患者,以其颌骨进行扫描重建的CBCT资料为研究对象,在上颌腭侧,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选取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2、14、16、18 mm的软组织标志点作为测量位置,分别测量与牙长轴成30°、45°、60°、90°时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之间的近远中向宽度及微种植支抗钉植入路径的黏膜厚度和骨组织厚度。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法两两比较。结果植入微种植支抗钉角度越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间的近远中向宽度越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90°方向相比,以60°方向植入时近远中向宽度更大,接触相邻牙根的概率更小;植入角度越大,黏膜厚度越小,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30°、45°方向相比,以60°方向植入时黏膜厚度更小,微种植支抗钉进入骨组织内的长度更大更稳定。植入微种植支抗钉位置越高,近远中向宽度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2、14 mm位置相比,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6 mm植入时近远中向宽度更大,接触相邻牙根的概率更小;植入位置越高,黏膜厚度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18 mm位置相比,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6 mm植入时黏膜厚度更小,微种植支抗钉进入骨组织内的长度更大,更稳定。结论在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腭侧,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6 mm以60°方向植入微种植支抗钉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两种微螺钉支抗压低上颌伸长磨牙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1颗伸长的上颌磨牙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在被压低牙的颊腭侧各植入一颗微螺钉支抗,拉簧加力进行压低;B组在被压低牙的近中邻牙区颊腭侧各植入一颗微螺钉联合镍钛片段弓压低磨牙.测量并比较两组压低牙齿移动的距离、速度和微螺钉支抗失败率.结果 两种方法都可以取得明显的压低效果,但是两组磨牙压低速度和微螺钉失败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磨牙压低平均速度是0.37 mm/月,B组平均压低速度是0.33 mm/月,A组和B组失败率分别为27.3%和5.0%.结论 两种微螺钉支抗压低磨牙方法均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微螺钉直接压低法效率稍快,但失败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应用腭中缝微种植钉间接支抗压低上颌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上颌磨牙伸长的患者30例,平均年龄37岁。腭中缝两侧2~3mm区各植入微种植支抗钉1枚,利用铸造支架在伸长牙颊舌侧各设计2个加力点,流体树脂将微种植支抗钉、铸造支架、伸长磨牙附件2个天然牙稳定连接形成新的绝对支抗源,橡皮链十字交叉加力压低,力值1.47~1.96N。分别测量治疗前后伸长磨牙近颊尖到腭平面、近中牙槽嵴顶到(牙合)平面以及近腭尖到根尖的距离,并记录牙周探针的深度,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患者磨牙均实现有效压低,压低值平均为3.4mm,治疗时间4~8个月,平均为6.5个月。治疗前后伸长牙牙周探诊深度、伸长磨牙近中牙槽嵴顶到磨面距离、近中颊尖到根尖长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近颊尖到腭平面之间的距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中未发现患牙牙髓坏死以及种植钉松动脱落。结论 腭中缝微种植钉间接支抗可以有效压低伸长的上颌磨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0.2 mm时,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移趋势以及牙周组织的应力情况。方法:利用锥形束CT(CBCT)扫描志愿者的颌面部口腔情况,导入Mimics 20.0软件对CBCT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Geomagic studio 2014逆向工程软件以及NX1911软件进行几何以及实体建模,建立上颌骨-上牙列-牙周膜-黏骨膜-隐形矫治器的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 2019对隐形矫治器模型实施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0.2 mm的工况,探讨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移趋势、应力大小以及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的单次位移量较小,牙齿偏向整体移动;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时牙周膜等效应力最大值为0.039 MPa,且应力主要分布在远中邻面。结论: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时对牙齿位移距离以及牙周组织作用力均符合正畸要求,受力比较均匀,牙齿偏整体运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制一种新型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矫治器,即改良蛙式矫治器,并评价其初步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在德国蛙式矫治器基础上,通过自制微型塑料腭托将支抗种植钉与螺旋开大器相连接,腭部加力丝以种植钉为支抗推磨牙向远中.并通过典型病例介绍改良蛙式矫治器的初步临床应用要点.结果 改良蛙式矫治器各组成部分之间形成稳定连接,能以种植钉为支抗,通过加力丝的弹性形变施力,有效远中移动上颌磨牙3.5 mm,同时带动前磨牙远中漂移,而治疗中未发生前牙唇倾.结论 改良蛙式矫治器是一种有效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新型矫治器,还可避免传统推磨牙向远中矫治器的缺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无托槽隐形矫治远移上颌第二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牙周膜应力分布及第二磨牙位移趋势,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二磨牙位移量、附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CT扫描获得患者上颌骨DICOM文件,采用Mimics、Geomagic Studio等软件分别建立无附件上颌第二磨牙远中移动0.2 mm(模型A...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种植钉不同植入高度对隐形矫治配合颌内牵引远移下磨牙时所产生的生物力分布的影响,寻找有利于保护下前牙支抗的种植钉植入位置,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Mimics、Geomagic Studio 2017、SolidWorks2016、Ansys workbench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六种工况进行力学分析。工况一:无种植钉(对照组);工况二至工况五:种植钉植入于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的颊侧骨皮质,距离牙槽嵴顶分别为10 mm、7 mm、4 mm、1 mm;工况六:种植钉植入于下颌升支前缘颊舌向居中,高于平面5 mm的位置。结果 矢状向,种植支抗使所有牙齿均产生远中向位移;相较于对照组,种植钉组前磨牙远中位移量超过第二磨牙。垂直向,对照组(无种植钉)为类似后倾弯对下颌牙列产生的作用;种植钉组侧切牙、尖牙压低,中切牙、第一前磨牙伸长。冠状向,对照组(无种植钉)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为舌向位移,种植钉组仅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出现了舌向位移;所有牙齿中,尖牙的位移量受种植钉植入高度变化影响最大。结论种植钉植入位置越高,保护前牙支抗的效果越强。方案设计时应根据种植钉植入高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隐形矫治器上颌磨牙远移的生物力学研究模型,分析矫治体系的初始位移及应力分布特点,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 建立隐形矫治上颌磨牙远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ANSYS软件中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通过数值仿真分析求得受力瞬间牙齿在牙周膜及周围牙槽骨等约束下的移动方式、牙套形变、牙周膜应力分布,并探索适宜的Ⅱ类牵引增强前牙支抗的必要性及适宜力值。结果 第二磨牙远移的同时伴有其牙冠远中倾斜、伸长及舌侧倾斜;其余牙表现为唇/颊倾、压低且位移量与距支抗牙距离成反比。牙周膜等效应力越靠近颈缘越大,距离第二磨牙越远越小,均小于牙周组织可承受最大应力。矫治器在第二磨牙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位移峰值小于材料的弹性极限和拉伸极限强度。100 g Ⅱ类牵引可以有效抵抗前牙唇倾,300 g牵引力作用于牙列后超过牙周膜最大承受力值。结论 使用无托槽矫治技术远移磨牙不能实现单纯的整体移动且支抗牙有一定的支抗丧失,需要进行必要的支抗控制。100 g Ⅱ类牵引即可有效抵抗推磨牙带来的前牙支抗丧失,300 g牵引力作用下牙周膜受力过大,尽量避免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不同控根附件在磨牙近中移动过程中的力学影响。方法:利用锥形束CT(CBCT)扫描获取上颌骨数据,采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和Ansys等软件建立包括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及其牙周组织、隐形矫治器和不同控根附件的4个三维有限元模型,即模型A-无附件;模型B-颊侧垂直矩形附件;模型C-颊侧单个半圆柱形优化附件;模型D-颊侧双半圆柱形优化附件。模拟上颌第一磨牙在隐形矫治器作用下的近中移动,比较其周围牙周膜应力分布、位移模式和牙槽窝近中内表面应力分布。结果:颊侧双半圆柱形优化附件模型的近中牙周膜压力分布和近中牙槽窝应力分布最广泛,旋转中心最靠近根尖孔,其控根效果最好。颊侧垂直矩形附件牙周膜近中面压力分布靠颊侧明显比靠腭侧广泛,颊侧位移旋转中心比腭侧明显靠近根尖孔,说明此附件对颊侧控根效果优于腭侧。单个颊侧半圆柱形优化附件的牙周膜受力及位移模式与无附件相比无显著差别,但位移最大值更大。结论:添加控根附件后,增加了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的效率。颊侧双半圆柱形优化附件控根的作用优于传统矩形附件,但是所有的附件组合均使磨牙发生近中倾斜移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微种植钉和铸造支架直接牵引上颌第二、第三磨牙前移关闭上颌第一磨牙缺隙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2例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且只接受局部正畸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腭中缝两侧植入微种植支抗钉2颗,制作铸造支架,稳定连接上颌同侧前磨牙和微种植钉。设计力线接近阻抗中心,颊舌侧加力牵引磨牙近中移动,关闭间隙。采用Graphpad Prism 6.0 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所有间隙均顺利关闭,磨牙近中平均移动5.7 mm,磨牙轴倾度基本正常,牙周状况良好,其余牙保持原有咬合关系。结论: 利用微种植钉和铸造支架可以有效牵引上颌第二、第三磨牙近中移动,关闭上颌第一磨牙缺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隐形矫治器远移下颌第一磨牙的有限元模型,探究是否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及不同第一磨牙起始位置进行远移时的牙列移动特点。方法 使用锥形束CT (CBCT)数据构建下颌骨、牙齿、牙周膜及隐形矫治器模型,依据是否辅助微种植体弹性牵引分为无支抗组及微种植体组(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根间),在两组中以第一磨牙起始位置分为工况1: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0 mm;工况2: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1 mm,工况3: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2 mm;工况4: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3 mm。分析各工况牙列总体位移及各方向位移的数据特点。结果 无支抗组:除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外,其余牙均表现为反向移动。微种植体组:除工况1中第二磨牙表现为少量近中移动,其余工况全牙列均表现为远中移动、前牙舌向移动,其中工况4第一磨牙远中位移值最大。随着第一磨牙起始位置向远中改变,第一磨牙向远中、前磨牙向近中及前牙向唇侧移动量增加,而第二磨牙向近中移动量减小。结论 微种植体能够有效保护前牙支抗,增加磨牙远移的表达率,避免第二磨牙出现往返移动,且第一磨牙移动起始位置与其远移量及其余牙齿移动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吴迪  向美玲  唐林  孙婷婷  张琳  张苗苗 《口腔医学》2019,39(11):987-992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磨牙三维方向上的移动量及表达效率。方法选择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的成人患者,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推磨牙向远中移动,其中安氏Ⅰ类组9例,患者平均年龄23岁,向远中移动上颌下颌磨牙,安氏Ⅱ类组10例,患者平均年龄24岁,向远中移动上颌磨牙。根据矫治前和推磨牙结束后拍摄的头颅侧位片,计算出磨牙三维方向上的移动线距,角度,远中移动效率,前牙支抗变化情况,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类组: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表达率为65.86%,第二磨牙远中移动表达率为71.68%;安氏Ⅰ类组,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表达率为73.88%,第二磨牙远中移动表达率为77.73%,下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表达率为69.1%,第二磨牙远中移动表达率为75.03%。磨牙远中移动过程中有轻度压低,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远中倾斜。前牙支抗无明显丧失(P>0.05)。结论利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够有效的远中移动磨牙,但伴有一定程度的磨牙远中倾斜,垂直向上的压低,前牙支抗基本无丧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2种位置的微种植钉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5~29岁,平均22.58岁,牙列轻中度拥挤,面型较好,无明显前突。实验组(n =12)于颊侧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颧牙槽嵴处植入微螺钉种植体;对照组(n =13)于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牙根之间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推磨牙向远中,推力2.5 N。通过临床评价和对比2组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评价其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微种植体首次植入成功率分别为100%(26/26)和87.5%(21/24)。治疗后上颌磨牙分别后移(2.91±0.96)mm 和(2.29±0.66)mm(P >0.05)。实验组磨牙压低的作用优于对照组,切牙唇倾的副作用小于对照组,切牙压入的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颧牙槽嵴处的微种植钉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移动较传统颊侧种植钉支抗对磨牙的垂直向压入及对抗切牙唇倾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选择12 名上颌磨牙伸长的成年病例,在其颊腭侧各植入1颗微种植体,利用微种植体直接与伸长磨牙相连,根向施力,压低伸长磨牙. 12 名患者伸长的磨牙均压低,平均治疗时间5.5 个月,平均压低2.5 mm, 伸长磨牙压低后未见牙根吸收,牙周良好. 利用微种植体支抗技术压低伸长磨牙,患者易于配合,治疗时间短,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