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IL-32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92例HBV-ACLF患者,根据确诊后3个月随访情况分为存活组(n=40)和死亡组(n=5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的血清IL-32水平。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主要并发症、WBC、PLT、红细胞比积(HCT)、TBil、ALT、AST、Alb、SCr、PT、INR、HBV DNA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IL-32与其他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IL-32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AUC的比较采用正态性Z检验。结果2组间HCT、PLT、TBil、SCr、PT、INR、HBV DNA、IL-32、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L-32与TBil(r=0.952,P<0.001)、MELD评分(r=0.850,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IL-32(OR=1.137,95%CI:1.040~1.243,P=0.005)和MELD评分(OR=1.055,95%CI:1.001~1.109,P=0.025)是HBV-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IL-32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992,95%CI:0.981~1.000),优于IL-32(AUC=0.984)和MELD评分(AUC=0.87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65、3.182,P值均<0.05)。结论IL-32、MELD评分均能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两者联合则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个新型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预测模型:MACLF,并评价MACLF评分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0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3个月的病情随访情况分为生存组(n=153)和死亡组(n=117),对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分别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再次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ACLF评分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促甲状腺激素(TSH)、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PLT、ALT、AST/ALT、TBil、Alb、肌酐(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钠(Na)、AFP、血清铁蛋白(SF)、Child-Tuncotte-Pugh(CTP)评分、MELD评分及并发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在生存组与死亡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TBil(OR=1. 007,P=0. 001)、INR(OR=5. 750,P 0. 001)、FT_3(OR=0. 084,P=0. 003)、PLT(OR=0. 987,P=0. 022)、肝肾综合征(OR=7. 146,P=0. 045)及肺部感染(OR=3. 816,P=0. 023)均是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因素;由此为HBV-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创建新模型(MACLF):Logit(P)=0. 007×[TBil(umol/L)]+2. 181×INR-2. 762×[FT_3(pg/ml)]-0. 014×[PLT(×10~9/L)]+1. 797×[肝肾综合征(有:1;无:0)]+1. 339×[肺部感染(有:1;无:0)]-2. 29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ACLF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0. 934)、Youden指数(0. 774)均明显高于CTP、MELD、MELD-Na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91、0. 884、0. 893,Youden指数分别为0. 433、0. 654、0. 715)。结论创建的MACLF新模型对HBV-ACLF患者3个月的短期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一种短期急剧恶化、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且病死率高的临床综合症候群,是重症肝病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早期、准确、快速判断临床预后,及时干预疾病进展对改善疾病转归具有重要意义。对近年来发现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炎性相关预后标志物进行了归纳,旨在完善现有预后指标,为临床医生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5):1070-1074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联合血小板/白细胞比值(PWR)在预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3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入院后90 d的预后分为生存组(n=53)和死亡组(n=70)。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入院24 h内患者TBil、ALT、AST、GGT、ALP、SCr、Alb、前白蛋白(PAB)、INR、WBC、淋巴细胞计数(LY)、单核细胞计数(MO)、中性粒细胞计数(NE)、Hb、PLT,并计算PWR和MELD评分。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HBV-ACLF预后的关系,并建立MELD评分联合PWR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约登指数、临界值、敏感度、特异度,比较单独MELD评分和MELD评分联合PW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者评价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两组患者TBil、ALT、SCr、INR、WBC、MO、NE、Hb、PLT、PWR和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TBil、SCr、INR、WBC、MO、NE、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的预后有影响(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WR(OR=0.883,95%CI:0.798~0.977,P=0.016)和MELD评分(OR=1.442,95%CI:1.225~1.698,P0.001)为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MELD评分联合PWR(AUC=0.895,95%CI:0.827~0.943)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高于单独MELD评分(AUC=0.842,95%CI:0.765~0.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LD评分联合PWR可以提高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年龄和D-二聚体(D-D)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11例HBV-ACLF患者,根据确诊后90 d预后分为生存组(n=49)和死亡组(n=62)。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肝病、ALT、AST、TBil、Alb、D-D、PT、纤维蛋白原(FIB)、PTA、INR、SCr、血清钠(Na),并计算MELD评分。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D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评估预测变量的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法。结果两组间年龄、TBil、D-D、PT、PTA、INR、SCr、Na、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88...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严重度简易评分系统。方法收集620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肝性脑病、血清肌酐、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感染、肝脏大小、腹水液平等7个临床指标,应用统计学方法并结合临床实际,确定各指标从0~4分评分界点,并累计总分。据此建立模型并确定诊断界点,对此评分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对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交互卡方检验确定各指标评分分值并建立模型。将500例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两组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8,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0.963,最佳临界值9.5,灵敏度0.98,特异度0.83。120例患者对其进行验证,≥10分预后差,病死率为84.3%,≤9分组预后好,病死率为3.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P0.001)。结论本评分系统可用于HBV-ACLF预后评估,具有简易、敏感、客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ELD评分系统结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预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33例HBV-ACLF患者,根据3个月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72)和存活组(n=61)。在入院24 h内测定患者NLR和肝肾功能、凝血指标,并进行MELD评分。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相关因素与HBV-ACLF患者疾病转归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MELD评分联合NL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价二者结合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年龄、TBil、血清肌酐(Cr)、PT、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NLR均大于存活组,PTA小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88、-2.064、-3.707、-3.517、-3.410、-5.908、-2.830、4.169,P值均<0.05)。年龄、Cr、MELD评分与NLR为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1.110、1.092、1.305、1.289,P值均<0.05],PTA为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0.872,P<0.05)。MELD评分较NLR的AUC高,分别为0.777和0.680,PTA的AUC为0.304,NLR联合MELD评分的AUC为0.843,当PTA=35%,MELD评分为23.29分,NLR为2.06时,对应的Youden指数最大,分别是0.32、0.28和0.43。当MELD评分>23.29,且NLR>2.06时,死亡概率为92.6%。结论 MELD评分联合NLR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具有更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判断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预后方面,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的动态变化是否优于基线MELD评分。方法前瞻性收集2009—2011年在我国4家医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转归等,研究MELD评分动态变化与转归的关系。结果①纳入的82例90 d病死率为37.80%。死亡组患者基线MELD评分为(25.50±4.77)分,与存活组[(23.72±4.68)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但是从入组第7天开始,死亡组MELD评分逐渐升高,存活组MELD评分逐渐下降,此后各时间点2组MELD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低危组(基线MELD评分≤23分者)从第14天开始,存活患者MELD评分显著低于死亡患者[(16.04±4.00)分vs(29.39±12.30)分,P<0.05],高危组(基线MELD评分>23分者)从第7天开始,存活患者MELD评分显著低于死亡患者[(22.38±4.91)分vs(28.92±6.76)分,P=0.001],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差距逐渐增加。结论判断HBV-ACLF的预后应在基线MELD评分基础上,注意其动态变化,这将有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妊娠期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08年6月—2020年7月收治的26例妊娠期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发病孕周、产次、首发症状、入院时并发症、实验室指标(WBC、Hb、PLT、ALT、TBil、Alb、SCr、MELD评分、HBsAg、HBV DNA等)、腹部超声、分娩方式、胎儿情况、治疗措施、预后转归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26例患者中8例均在发病后28 d内死亡,病死率达30.8%。经产妇22例,占84.6%,ACLF往往发生在妊娠晚期(20/26,76.9%),平均发病孕周为(30.9±5.8)周。HBV-ACLF临床表现不典型,首发症状常为乏力、纳差(21/26,80.8%)和尿黄(19/26,73.1%)等。死亡组的TBil(Z=-2.056,P=0.041)、凝血酶原时间(Z=-2.362,P=0.016)、...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合理胆红素诊断阈值,以期更为精准地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08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1232例HBV-ACLF患者,根据基线血清TBil水平分为A组(TBil<205.2μmol/L)和B组(TBil≥205.2μmol/L),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及28 d、90 d、1年及3年生存情况。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2组患者的生存率,并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2组间年龄(t=3.188,P=0.001)、男性(χ2=33.833,P<0.001)、肝衰竭分型(χ2=39.987,P<0.001)、WBC(Z=6.586,P<0.001)、HGB(Z=4.272,P<0.001)、PLT(Z=3.680,P<0.001)、Cr(Z=4.505,P<0.001)、TC(Z=...  相似文献   

11.
张倩  韩涛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3,(10):2301-2306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临床症候群,短期病死率高。因此,早期准确评估ACLF患者预后,对临床决策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近年来ACLF预后评价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完善现有的预后评价体系,帮助临床医生及时给予适当的临床干预措施,进而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诱因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2010年2月收治的HBV—ACLF病例资料,对其诱因、临床转归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9例HBV—ACLF中,HBeAg(+)287例,HBeAg(-)222例。能够追寻到明确诱因的,以抗病毒治疗相关因素为主,共67例,占13.2%。HBeAg(+)与HBeAg(-)ACLF相比,抗病毒治疗相关因素诱发HBV—ACL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8例(16.7%)和19例(8.6%)。HBeAg(+)和HBeAg(-)患者中断抗病毒治疗至发生ACLF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9例HBV—ACLF治愈或好转266例(52.3%)。各诱发因素所致ACLF治愈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HBV—ACLF预后与基础疾病、HBVDNA水平、病情分期及发病后是否采用抗病毒治疗密切相关。不能明确诱因的HBV-ACLF共210例(41.3%)。结论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使HBV-ACLF的诱因分布发生了变化,应重视抗病毒药物应用的规范化。一旦发生ACLF预后差,应及时给予适当的抗病毒治疗,并重视基础疾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30例HBV-ACLF患者(治疗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n=87)和死亡组(n=43);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n=37)和非感染组(n=93)。以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入院当天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观察入院当天、住院第5天、第10天、第15天血清肌酐、胱抑素C、血清Alb、PT,计算CC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营养指数(PNI)、CCR5(入院后第5天CCR)、ΔCCR5(入院后第5天CCR-入院当天CCR)、CCR10(入院后第10天CCR)、ΔCCR10(入院后第10天CCR-入院后第5天CCR)、CCR15(入院后第15天CCR)、ΔCCR15(入院后第15天CCR-入院后第10天CCR),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上述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恶化(AD)患者28 d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情况以及90 d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67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AD患者,根据TBil、PTA分为A组(134例,51.3μmol/L TBil 171.1μmol/L且PTA 40%)、B组(393例,51.3μmol/L TBil 171.1μmol/L且40%≤PTA 60%)、C组(143例,TBil 171.1μmol/L且40%PTA 60%),研究患者的临床特征、28 d ACLF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90 d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多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法。组间累积发生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分别采用Cox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ACLF发生以及90 d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A、B、C三组间MELD评分以及Child-pugh评分差异显著(20.2±4.6 vs 14.7±3.6 vs 22.7±5.6,F=211.118,P 0.001; 10.6±0.8 vs 9.3±1.2vs 10.4±1.2,F=66.427,P 0.001),B组均低于A组和C组(P值均0.05)。69例(10.3%)患者在28 d内发生ACLF,A组19例(14.2%)、B组17例(4.3%)、C组33例(23.1%)。B组ACLF发生率低于A组(χ2=15.937,P 0.001)和C组(χ2=48.502,P 0.001)。各组发生ACLF的独立性影响因素,A组为AST(RR=1.033,P=0.030)、细菌感染(BIs)(RR=14.326,P=0.001)、血钠(Na)(RR=0.888,P=0.019)、AFP(RR=1.003,P 0.001),B组为男性(RR=0.201,P=0.035)、ALT(RR=0.996,P=0.006)、AST(RR=1.008,P 0.001)、GGT(RR=1.004,P=0.018)、PTA(RR=0.642,P 0.001)、TBil(RR=1.039,P=0.002)、BIs(RR=49.656,P 0.001)、HBV DNA(RR=2.206,P 0.001),C组为急性静脉曲张破裂出血(AVB)(RR=3.172,P=0.025)、BIs(RR=2.946,P=0.007)。79例(11.8%)患者在90 d内死亡,A组29例(21.6%),B组15例(3.8%),C组35例(24.5%),B组均低于A组(χ2=41.492,P 0.001)和C组(χ2=52.905,P 0.001)。三组发生ACLF患者90 d病死率均高于各自未发生ACLF患者(A组:χ2=4.151,P=0.042; B组:P=0.022; C组:χ2=16.968,P 0.001)。各组90 d生存的独立性影响因素,A组为肌酐(OR=1.075,P=0.007)、Na(OR=0.450,P 0.001); B组为AVB(OR=1378.999,P=0.026)、Na(OR=0.392,P=0.018); C组为AVB(OR=31.699,P=0.038)、Na(OR=0.841,P=0.023)、发生ACLF(OR=14.258,P=0.017)。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AD患者可分为三型,高黄疸型(C组)、低凝血型(A组)更容易出现ACLF且预后更差。BIs是三类患者发生ACLF共同的影响因素。血Na水平是三类患者90 d预后共同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诱因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预后差异和近10年发病诱因的变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西安市第八医医院住院治疗的537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因、发病诱因、转归(好转/死亡),并计算28 d病死率。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Cox回归分析评价不同诱因对28 d病死率的影响。结果537例患者中HBV相关ACLF 511例(95.16%)、HCV相关ACLF 3例(0.56%)、酒精性肝炎相关肝衰竭2例(0.37%)、未分型18例(3.35%)、HBV/HCV重叠感染1例(0.19%),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相关ACLF 2例(0.37%)。537例ACLF患者中,34.8%无发病诱因,17.1%未规范治疗,16.0%为HBV-ACLF停用核苷类似物(NAS),9.7%饮酒,6.9%合并感染,手术和应用肝损药物分别占3%。手术、感染、停用NAS诱发的ACLF 28 d病死率与无诱因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553、11.351、4.274,P值均<0.05)。手术[风险比(HR)及95%可信区间(95%):2.132(1.240~3.664)]、感染[HR及95%CI:1.942(1.262~2.989)]是诱发慢性肝病患者发生ACLF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后5年发病诱因与前5年发病诱因比较,药物诱发ACLF患者比例明显增高(χ2=6.365,P<0.05)。结论ACLF患者存在手术、感染、停用NAS诱因时,与无诱因患者比28 d病死率增高;手术和感染是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近5年药物诱发ACLF的比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究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40例非肝移植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后28 d和90 d存活情况进行分组(28 d:生存组164例,死亡组76例;90 d:生存组140例,死亡组100例)。收集患者发病诱因、肝功能指标、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出现的并发症等资料。计量资料用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h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根据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HBV-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HBV-ACLF患者的诱因主要包括HBV自发激活(55.6%)、核苷类似物停药或耐药引起HBV激活(25.2%)等。依28 d存活情况分组,基线资料中年龄、PTA、NLR、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TBil水平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00、-6.015、-5.070、-5.103、-5.044、-7.430、-6.637,P值均<0.05);依90 d生存情况分组,基线资料中年龄、PTA、NLR、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TBil、胆固醇水平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05、-7.728、-3.335、-4.015、-6.053、-7.908、-6.655、-3.607,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Bil>260.20 mmol/L、PTA<24.8%、NLR>5.63、血钠<130.8 mmol/L、MELD>17.84分、MELD-Na>25.1分是影响患者28 d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4.572(1.321~15.823)、8.934(3.026~26.374)、2.632(1.126~6.152)、27.467(6.113~123.423)、4.303(1.048~17.663)、3.453(1.614~7.387),P值均<0.05];TBil>260.20 mmol/L、PTA<25.5%、血钠<135.3 mmol/L、MELD>17.84分、MELD-Na>25.1分是影响患者90 d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5.148(1.918~13.822)、15.718(5.161~47.866)、10.080(3.244~31.323)、11.157(2.580~48.254)、4.391(2.057~9.372),P值均<0.05]。240例患者中160例(66.7%)90 d内发生感染,其中细菌感染140例、病毒感染12例,真菌感染8例。160例出现感染的患者其90 d病死率显著高于无感染的患者(46.3%vs 32.5%,χ^2=6.720,P=0.010)。240例患者中176例28 d内出现腹水,44例出现胸腔积液,36例发生急性肾损伤,60例发生肝性脑病,12例发生消化道出血,2组间急性肾损伤、Ⅲ~Ⅳ度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4.088、29.811、7.797,P值均<0.05)。结论HBV-ACLF患者基线TBil、PTA、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是影响患者28 d和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BV激活引起的肝脏炎症坏死是ACLF的始动因素,而感染、急性肾损伤、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分析白蛋白相关比值[总胆红素/白蛋白比值(TAR)、肌酐/白蛋白比值(CA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白蛋白比值(IAR)、中性粒细胞计数/白蛋白比值(NAR)和红细胞分布宽度/白蛋白比值(RAR)]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17年6月—2022年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354例HBV-ACLF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随访3个月时的转归分为生存组(n=272)和死亡组(n=82),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并发症以及入院后首次的血常规、肝功能、凝血等检验指标,同时计算白蛋白相关比值、MELD评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白蛋白相关比值与MELD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ELD评分、TAR、CAR、IAR、NAR和RAR与不良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白蛋白相关比值及MEL...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V突变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87例HBV相关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52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和51例HBV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患者为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基因测序对患者血清标本进行HBV基本核心启动子区、前C区和C区13个位点的突变检测,分析HBV突变与ACLF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CHB、LC、ACLF组人均核苷酸变异检出位点分别为2.31、3.55和3.86个。nt1762、nt1846、nt1899和nt1913 4个突变位点的核苷酸突变率比较,ACLF组高于CHB组;nt1764位点突变率组间比较LC组高于ACLF组,而nt1846和nt1913位点突变率比较LC组低于ACLF组;nt1753、nt1762、nt1764和nt1899 4个突变位点的核苷酸突变率比较,LC组高于CHB组。多因素分析提示A1846T和C1913(A/G)核苷酸突变是预测ACLF的有效指标。结论 CHB或LC患者HBV基因序列的A1846T和C1913(A/G)核苷酸突变可能与其发生ACLF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困难,预后差。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慢性肝病分布的不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超过十种ACLF评分及分型标准被提出,表明ACLF在定义、评分及分型方面存在较大分歧。通过梳理具有广泛影响的几种评分及分型的特点,探讨其演变进程及适用于我国的分型标准,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不同分期慢性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住院生存时间,通过Logistic回归与Cox回归分析不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Kaplan-Meier显示不同分期ACLF患者累积生存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早期、中期、晚期ACLF患者住院期间生存期逐渐缩短(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显示,有无结肠灌肠、是否并发肝性脑病和/或肝肾综合征、PTA、TBil及Alb水平是影响ACLF患者生存与否的独立因素(P〈0.05或P〈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无结肠灌肠、是否并发肝性脑病、疾病分期、WBC及CHE水平为ACLF住院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P〈0.01)。结论早期ACLF患者较中晚期ACLF患者预后好,基线WBC、TBil、CHE及Alb水平为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肠灌肠可能对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有积极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