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目的 总结咪达唑仑口服镇静术对口腔诊疗不配合的儿童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年龄因素对咪达唑仑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109例对口腔诊疗不配合的儿童患者,在门诊环境下实施咪达唑仑口服镇静术辅助诊疗,给药剂量为0.50~0.75 mg/kg,记录各项评价指标并对≤3岁组(40例)和>3岁组(69例)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镇静治疗总成功率为71%(77/109),≤3岁组治疗成功率[58%(23/40)]显著低于3岁以上组[78%(54/69)](x2=5.26,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9/109),≤3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8%(11/40)]显著高于3岁以上组[12%(8/69)],x2=4.24,P<0.05.结论 咪达唑仑口服镇静术对3岁以上患者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相对少;口服咪达唑仑0.50~0.75 mg/kg的剂量范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比较术前右美托咪定滴鼻和咪达唑仑口服对儿童牙科患儿术前的镇静效果以及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儿童牙科治疗的患儿60例, ASAⅠ级,3~6岁,均在全身麻醉下实施口腔修复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和咪达唑仑组(MID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右美托咪定2 μg /kg滴鼻和咪达唑仑0.5 mg/kg口服。记录Ramsay镇静评分、与父母分离焦虑评分(Parental Separation Anxiety Scale,PSAS)、麻醉面罩接受评分(Mask Acceptance Scale,MAS)、小儿麻醉术后躁动评分(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 Scale , PAEDS)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患儿的Ramsay镇静评分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在给药前即刻,给药后10 min,20 min,30 min观察记录。结果: MID组“令人满意的”面罩接收率为93.33%;DEX组也为93.3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1.00)。MID组“成功地与父母分离”人数比例为93.33%,DEX组为96.67%,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95)。MID组躁动发生率为20%,DEX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右美托咪定滴鼻和咪达唑仑口服均能为患儿提供满意的镇静效果,与父母分离以及麻醉面罩接受情况,两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右美托咪定组的患儿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咪达唑仑口服或肌注两种不同给药方法对牙科焦虑症患儿牙科治疗时的镇静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2020年7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科接受咪达唑仑镇静下牙齿治疗的9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肌注组给予肌注咪达唑仑(0.2 mg/kg),口服组给予口服咪达唑仑(0.6 mg/kg,单次最大剂量20.0 mg)。采用Ramssay量表评估患儿镇静情况,Frankl量表评估患儿治疗依从性,Houpt量表评估患儿治疗完成情况。同时记录药物起效时间、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心率、血氧饱和度、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肌注组起效时间(13.0±2.0) min明显短于口服组(15.6±1.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89,P<0.05)。两组的Ramssay量表评分中位分值(Z=-1.089,P=0.276),Frankl量表评分中位分值(Z=-0.0863,P=0.388)及Houpt量表评分中位分值(Z=-1.854,P=0.0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分布相似。两组患儿的镇静成功率(χ2=0.178,P>0.05)及治疗成功率(χ2=3.10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P>0.05)。结论:口服或肌注咪达唑仑镇静效果相似,是治疗牙科焦虑症患儿的安全有效的镇静方法,但肌注组的镇静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孤独症患儿在肌注咪达唑仑镇静下口腔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Frankl量表评分1分的孤独症患儿,共进行30例肌注咪达唑仑(0.20 mg/kg)镇静下口腔治疗.记录患儿镇静和治疗相关数据,并于24 h后回访患儿不良反应及家长满意度.结果:所有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28例(93.3%)完成了既定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静脉泵入咪达唑仑控制牙科恐惧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1例对牙科治疗极度恐惧但能与医师良好沟通的患者,将其两侧需行根管治疗的2颗患牙分别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常规牙科治疗,试验组加用咪达唑仑静脉泵入清醒镇静技术,控制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恐惧。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行为治疗效果,并观察试验组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对照组的Houpt行为治疗效果评分和Frankl治疗依从性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z=- 4.846,P=0.000;z=- 4.907,P=0.000)。试验组患者采用镇静措施后血压、心率均有轻度降低,并有轻度的呼吸抑制,但不影响治疗完成。结论单纯咪达唑仑静脉镇静对于能够良好沟通、主观愿意配合的极度牙科恐惧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氯诺西康在阻生齿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40例需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氯诺西康静脉注射加局部麻醉法拔牙,对照组采用常规局部麻醉法拔牙。记录2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进行镇静程度(Ramsay评分)、改良牙科焦虑量表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的观察。结果:研究组SBP、DBP、HR、SpO2较对照组均有轻度降低;研究组镇静程度增强(Ramsay镇静评分增高);研究组的术后改良牙科焦虑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前局麻时及术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氯诺西康在阻生齿拔除术中,对于极度牙科恐惧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马来酸咪达唑仑(midazolam HCl)静脉输注提高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时患者舒适度的效果。方法50例双侧下颌阻生智齿拔除难度基本相同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设计,一侧采用盐酸咪达唑仑低流量(平均流量0.042±0.010mg·kg^-1)静脉输入,另一侧空白对照。结果试验组焦虑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平均得分21.4±12.2mm,疼痛VAS平均得分(6.92±9.50)mm,与对照组(35.9±18.2)mm;(16.4±12.4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结论在拔除阻生智齿时,对轻度恐惧的患者应用盐酸咪达唑仑镇静,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咪达唑仑经鼻给药在儿童口腔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儿童口腔诊疗中使用咪达唑仑经鼻给药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纳入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4.1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研究6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咪达唑仑经鼻给药组在镇静满意度[RR=0.95,95%CI(0.85,1.06),P=0.36];行为满意度[RR=0.90,95%CI(0.79,1.04),P=0.15]上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平均镇静起效时间[SMD=-1.86,95%CI(-3.31,-0.42),P=0.01];平均恢复时间[SMD=-1.71,95%CI(-2.91,-0.51),P=0.005]短于对照组。结论:咪达唑仑经鼻给药与其他镇静方法效果相似,镇静起效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牙科恐惧症儿童实施口服咪达唑仑镇静下的口腔治疗,评估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口腔科就诊的Frankl量表评分为1的有不良牙科治疗经历的3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共进行了46人次的口服咪达唑仑(0.5~1.0 mg·kg-1)镇静下治疗。治疗时,记录患儿的心率、血氧饱和度、治疗内容及持续时间等。采用Houpt量表评估患儿治疗完成情况,治疗结束24 h后电话回访不良反应。结果46人次治疗中,患儿的生命体征平稳、安全,37人次(80.4%)完成了既定治疗,9人次(19.6%)镇静效果不理想,仅完成部分治疗。烦躁不安是术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3岁以上儿童的治疗成功率高于3岁及以下儿童,性别、剂量和治疗内容与治疗成功率无关。结论口服咪达唑仑治疗牙科恐惧症儿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3岁以上儿童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瑞马唑仑与丙泊酚用于儿童日间多生牙拔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江苏省口腔医院2022年10月—2023年4月于日间门诊全麻拔牙的患儿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丙泊酚组(P组)和瑞马唑仑组(R组),每组40例。丙泊酚组麻醉诱导丙泊酚2 mg/kg,麻醉维持丙泊酚6~12 mg/(kg·h),瑞芬太尼10μg/(kg·h)。瑞马唑仑组麻醉诱导瑞马唑仑0.3 mg/kg,麻醉维持瑞马唑仑0.8~1.5 mg/(kg·h),瑞芬太尼10μg/(kg·h)。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即刻(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时(T4),拔管即刻(T5),拔管后5 min(T6)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 rate, HR)。记录组儿童手术时长、意识消失时间、拔管时间、镇静失败率等指标。结果 R组T1-T4时刻MAP、HR高于P组(P<0.05)。R组意识消失时间长于P组(P<0.05),但拔管时间短于P组(P<0.05)。两组患儿的镇静成功率均为100%,但R组的补救镇静...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低流量咪达唑仑静脉泵入技术,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拔牙过程中血压升高的控制。方法:单盲、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分别给予心理疗法和咪达唑仑泵入控制血压,比较基础值、就诊后、拔牙前、拔牙中和拔牙后的血压变化。血压的数值变化采用均值t检验,拔牙过程中血压的波动比较,采用变异系数(CV)。结果:就诊后,2组患者血压都比基础值有明显升高,主要是收缩压的升高。采取心理疗法后血压降低不明显,整个拔牙过程维持在较高水平。采用咪达唑仑泵入技术后,血压对比基础值和对照组都有明显降低,但波动幅度较对照组大。结论:低流量咪达唑仑静脉泵入可以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病人拔牙时的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14.
口腔恐惧症系指一组与口腔诊疗相关的异常心理、生理和行为状态,其临床表现为患者心跳加快、血压异常、出汗、多语、肌肉紧张、面色苍白乃至晕厥等.咪达唑仑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和肌肉松弛作用,服用后患者可产生短暂的顺行性记忆缺失,不能回忆起在药物高峰期间所发生的事情.咪达唑仑常见的轻微不良反应包括打嗝、恶心、呕吐、头疼、眩晕、尿床、幻觉、头晕、复视以及唾液分泌过多、行为异常和短暂的血氧饱和度下降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心脏骤停、心率改变、变态反应、血栓形成、喉头痉挛和支气管痉挛以及呼吸抑制和呼吸停止等.目前越来越多的口腔恐惧症人群接受咪达唑仑镇静,而施术者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有必要对其不良后果进行追踪并建立其相关不良后果数据库,建立一个通用的咪达唑仑不良反应标准,以提高口腔镇静技术的安全性,给予临床应用其镇静时以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咪达唑仑术前喷鼻对儿童在七氟烷诱导麻醉期间癫痫样放电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行全身麻醉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86例患者(ASA分级Ⅰ~Ⅱ级,年龄0.5~6岁),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和生理盐水组2组。患儿在等候区予以术前药物喷鼻,入室后以相同步骤行8%七氟烷面罩诱导,持续监测麻醉诱导期间脑电图改变。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咪达唑仑组23例(53%,包括DSP30%、PSR37%、PED9%)、生理盐水组29例(67%,包括DSP37%、PSR35%、PED19%)患儿发生癫痫样脑电图改变,2组癫痫样脑电图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186)。咪达唑仑组意识丧失时间早于生理盐水组,但差异无显著性[(41.6±11.0)s∶(44.1±16.1)s,P=0.409]。结论:0.4 mg/kg咪达唑仑术前喷鼻并不能减少儿童在七氟烷诱导期间的癫痫样脑电图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在鼻内和舌下使用咪达唑仑对儿童患者焦虑水平和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探讨温和镇静剂用于儿童口腔科的可能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2月于我院就诊3~7岁儿童患者8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于口腔治疗前30 min通过鼻内、舌下途径使用咪达唑仑。常规进行口腔治疗,每5 min记录1次Venham分级。并在用药前与用药30 min后收集唾液,测定唾液皮质醇水平。结果:2组不同时间点(T1、T2、T3、T4)与T0时相比,患儿的焦虑情况均显著改善(P<0.05)。T1、T2时舌下组患儿的焦虑缓解情况较鼻内组效果更好(P<0.05)。而两组唾液皮质醇水平在服药前后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咪达唑仑可以有效缓解儿童患者焦虑,舌下途径给药比鼻内途径吸收更好,对唾液皮质醇水平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口服咪达唑仑在三叉神经痛老年患者射频温控热凝术中的镇静和抗焦虑效果.方法:选择60岁以上进行射频温控热凝术的三叉神经痛患者7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A组:术前口服咪达唑仑;B组:术前无用药.A组于麻醉前60 min给药,记录两组病例给药前(基础值)、术前、穿刺时、加温1 min、3 min和术毕时的SBP、DBP、HR、SPO2、焦虑AVAT评分、镇静Ramsy改良法评分.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成功率100%,B组手术成功率94.3%.两组SBP、DBP、HR、SPO2的基础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A组在各时段的SBP、DBP、HR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术前、穿刺时、加温1 min、3 min时的SBP、DBP、HR均升高(P<0.05);与B组比较,A组在术前、穿刺时、加温1 min、3 min和术毕时的SBP、DBP均降低(P<0.05),A组在术前、穿刺时、加温1 min、3 min时的HR降低(P<0.05),A组在术毕时的HR无统计学意义(P >0.05);SPO2在以上各时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msy评分:A组在各时段镇静Ramsy评分均在0-2级;B组各时段镇静评分均为0级.结论:口服咪达唑仑用于老年三叉神经射频术的镇静和抗焦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靶控输注异丙酚和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2种镇静方法在小儿埋伏多生牙拔除手术中的应用进行比较。方法 将60例接受上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拔除术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异丙酚组(P组,n=30)和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R组,n=30)。P组:滴定法靶控输注异丙酚至改良OAA/S评分3分时进行手术。PR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目标浓度为1 ng·mL-1,滴定法靶控输注异丙酚至改良OAA/S评分3分时进行手术。采用Houpt行为治疗效果评分评估2组患儿术中配合情况,记录2组患儿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和Narcotrend指数(NI),以及相关并发症、不良反应及药物输注情况。结果 Houpt行为治疗效果评分PR组优于P组(P<0.05)。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PR组低于P组(P<0.05),心率、血压及NI值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呼吸抑制和顺行性遗忘的发生率,PR组高于P组(P<0.05)。结论 在小儿埋伏多生牙拔除术中,靶控输注异丙酚和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镇静这2种方法都是安全有效的。在吸氧状态下,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镇静优于异丙酚镇静。 相似文献
19.
儿童上前牙区埋伏多生牙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临床上,儿童上前牙区埋伏多生牙现象并非罕见.由于多生牙的埋伏状态,加上患儿处于乳恒牙交替时期,多数伴有暂时性错(牙合)的正常现象,因而这类埋伏牙早期很容易被忽视.绝大多数儿童是在体检或在医院就诊其他疾病时被偶然发现,这时往往已经对其恒牙的萌出产生一定的影响.作者自1993年在口外门诊2年中共处理这类患儿42例,拔除埋伏多生牙53颗.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于锥形束CT(CBCT)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技术的手术定位导板在埋伏多生牙拔除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上颌前区埋伏多生牙患者15例,通过CBCT确定手术入路方式,CAD/CAM技术设计制作唇侧入路手术导板或腭侧入路手术定位导板,并应用到手术中定位拔除埋伏多生牙。结果 手术定位导板在术中均贴附良好,可迅速定位并暴露多生牙,同时避让邻近重要解剖结构。结论 手术定位导板在埋伏多生牙拔除中可以精确定位及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