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进  王兴胜 《新疆中医药》2009,27(2):F0004-F0004
1 寒热错杂,水饮上泛用乌梅丸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花椒组成,系厥阴病主方,主治蛔厥证属于寒热错杂而正气虚弱者。乌梅丸具有酸甘化阴,辛甘化阳,辛苦通降,酸苦通泄之效,并非只为蛔厥、久利而设。笔者临床应用,凡见寒热错杂、正气亏虚病证皆可选用。  相似文献   

2.
乌梅丸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由乌梅、细辛、干姜、人参、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连、黄柏10味药物组成,具有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气血两调的特点,主治蛔厥,兼治久利。清·柯韵伯提出乌梅丸可用于寒热错杂病证,从而拓宽了此方的应用思路。其在中医现代临床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疾病,且取得较好疗效。现就近年来对乌梅丸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乌梅丸方由乌梅、黄连、黄柏、人参、制附子、当归、桂枝、干姜、蜀椒、细辛等药组成。出自《伤寒论》第338条,主治蛔厥,又主久利。古今方剂专著都视乌梅丸为治虫痛的主方,因而把它列为“杀虫剂”或“驱虫剂”。这与张仲景的立方本意和临床实际都是不相符的。正如清代柯韶伯在论述乌梅丸立方大意时指出:“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矣。”  相似文献   

4.
乌梅丸一方,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原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蜀椒组成,主治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蛔厥证”,亦主久痢。笔者临床上应用本方治疗寒热互见的妇科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乌梅丸新用     
安得辉  郑春叶 《新中医》2005,37(3):80-80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花椒组成,系厥阴病主方。主治蛔厥证属于寒热错杂而正气虚弱者。乌梅丸具有酸甘化阴,辛甘化阳,辛苦通降,酸苦通泄之效,并非只为蛔厥、久利而设。笔者临床应用,凡见寒热错杂,正气亏虚各种病证皆可选用。兹举验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军  郑立明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5):315-315,316
乌梅丸方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蜀椒组成 ,有安蛔止痛之功。原主治蛔厥及寒热错杂之久痢等症 ,现临床医师在此基础上谨守病机 ,辨证施治 ,随证化裁 ,收到显著疗效 ,故总结如下 :1 治疗头痛、眩晕1.1 血管神经性头痛梅和平[1 ] 用乌梅丸养血疏肝 ,和中止呕 ,平调寒热治之。处方为 :乌梅 30 g,细辛、柴胡、黄连各 6 g,干姜、黄柏、桃仁、当归、制附子、桂枝各 10 g,党参、白芍各 15 g。服 3剂 ,头如释重负 ,余症减轻。用上方加吴茱萸 6 g,连服 6剂 ,诸恙皆除。何红…  相似文献   

7.
乌梅丸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云春 《新中医》2004,36(4):67-67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花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具有寒温并用、安蛔止痛的功效,主治蛔厥证。笔者运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发热、痢疾、胃脘痛等病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铮  张培彤  常瑞婷  罗钺 《中草药》2023,54(24):8252-8262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通过系统整理古籍与现代文献,对经典名方当归四逆汤的处方来源、组成、药物基原、剂量、炮制、煎服法、功效主治等关键信息及现代临床应用进行考证分析。共获取当归四逆汤相关条目1146条,涉及古籍文献152部。基于古籍考证结果,研究建议方中桂枝基原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的干燥嫩枝,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的干燥根及根茎,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的干燥根,通草为木通科植物木通Akebia quinata的干燥藤茎,当归、甘草、大枣基原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致。炮制方面,建议甘草宜炙炒,余药用生品即可。经古今剂量换算,建议以水525 mL煎煮当归9 g、桂枝9 g、细辛3 g、甘草6 g、木通6 g、白芍9 g、大枣25g,煮取280 mL,每次温服100 mL,每日3次。古籍记载该方治疗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为表现的血虚寒厥证,经后世医家临证灵活应用,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肩关节周围炎、冻疮等疾病,为当归四逆汤后期研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乌梅丸临床新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爱芝 《河南中医》1994,14(5):307-307
乌梅丸临床新用陈爱芝河南省内乡县人氏医院(474350)主题词乌梅丸/治疗应用,痉病/中医药疗法,呃逆/中医药疗法,厥症/中医药疗法乌梅丸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脉症并治》篇,由乌梅、细辛、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蜀椒等十味组成,具...  相似文献   

10.
重温厥阴病 活用乌梅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近来重温《伤寒论·厥阴病篇》,玩味张仲景名方乌梅丸的药性配伍,结合自己以往的临证经验,认为乌梅丸不仅只为蛔厥而设,实乃厥阴诸病的主方,无论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只要谨守厥阴病机,临床灵活运用乌梅丸,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花椒等组成,具有寒热并调,气血兼顾,扶正祛邪,调肝和脾的功效。厥阴病多寒热错杂,方中乌梅酸能制蛔,花椒、细辛辛能散寒,黄连、黄柏苦能泄火,黄连、干姜、黄柏、细辛等同用,寒热并调。伤寒三阴证多为虚寒,厥阴则为三阴之末,阴尽而阳生,故方中桂…  相似文献   

11.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乌梅、桂枝、于姜、炮附子、细辛、蜀椒、黄连、黄柏、当归、人参组成。主治蛔厥.烦闷呕吐.甚则吐蛔,时发时止,得食即呕,手足厥冷,腹痛时作诸症。笔者多年来,遵其“论”,借其“方”,辨证用药,临床收效满意,兹择要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2.
雷国奇  李家庚 《光明中医》2010,25(5):854-854
<正>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篇蛔厥代表方,由乌梅、细辛、桂枝、黄连、黄柏、当归、人参、蜀椒、干姜、附子组成,既治蛔厥,又主久利。笔者对乌梅丸的运用不则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研究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相关文献,对该方的药物剂量与炮制、煎制法与服法等关键信息进行考证,为经典名方的研发奠定前期基础。方法 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枳实薤白桂枝汤古今相关文献,考证方剂的来源、历史沿革、方药组成、方义演变、功能主治等相关内容。结果 共获得古代文献数据70条,涉及古籍57部;获得现代文献239条,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病证。结果表明枳实薤白桂枝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由枳实、厚朴、薤白、桂枝、瓜蒌5味药物组成。后世医家对于该方的阐释以及应用存在不同的解读。在药物剂量上,方中药物可按1两约折合为3 g计算;在药物炮制上,方中枳实应选择“麸炒枳实”,厚朴为“姜厚朴”,其余药物炮制方式遵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煎制方式上,先煮枳实、厚朴,去滓,纳余药,以离火控温的方式煎煮数沸;服药方法为饭后温服。结论 本研究通过考证,梳理了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历史源流,得出了方中药物的剂量与炮制,煎制法与服用方法等关键信息,为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更为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是百首经典名方之一。该次文献考证共检索46条古籍文献,来源于42本古籍,现代文献207条。通过系统考证大建中汤的方名、剂量、炮制、方义衍变、主治病证、煎服方法及使用注意等内容,为大建中汤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文献依据。考证结果表明,大建中汤由“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胶饴一升”组成,笔者更倾向于折合成现代剂量为蜀椒3 g,干姜12 g,人参6 g,胶饴30 g。药品说明书的功效可标注为温中补虚,降逆止痛。现代文献记载其主治病证涉及消化系统、循环系统、骨科系统、泌尿系统和眼科系统等多个系统的疾病,其中以消化系统的肠梗阻、胃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病证为主,上述病证的核心病机为“中焦虚寒,阴寒内盛”。该方的使用注意主要以下几点,①蜀椒的炮制,炒后可降低其毒性和提高有效成分的煎出率;②剂量注意,此方如用量过多,可出现干咳、水肿等不适;③服药防护,药后忌食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时注意保暖;④证候禁忌,阴虚寒凝气滞者慎用,脾胃湿热者禁用。以上考证结果为大建中汤的复方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文献资料,同时为其药品说明书的标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花椒、桂枝、人参、黄柏 1 0味药物组成。从药性上讲 ,既有寒性的黄连、黄柏 ,也有热性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 ;从药味上讲 ,有辛味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 ,有甘味的人参、当归 ,有苦味的黄连、黄柏 ,也有酸味的乌梅 ,可谓寒热互济 ,辛甘酸苦并用 ,具有补泻兼施 ,温清并举 ,气血两调的特点。此方原为治疗蛔厥而设 ,重在温脏补虚以安蛔。笔者在临床运用该方治疗蛔厥及寒热错杂厥阴病的同时 ,也将其广泛运用于其它疾病 ,收到良好效果。兹举临床验案数例如下 :…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之真武汤为温阳利水的经典名方,由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5味药物组成。后世医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与运用,使真武汤不断被传承并发扬。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将记载真武汤方书进行系统梳理,对其历史沿革、主治病证、用药剂量、药物炮制、用法、药味加减变化等进行考证。研究发现,真武汤在明清时期应用最为广泛,诸医家对于真武汤的主治病证多继承仲景之说,个别医家将其用于治疗白喉及一切水证;部分医家对真武汤药味进行加减变化,用以治疗发斑、休息痢、黄疸等。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其药物炮制较为明确,建议附子需炮制、去皮,茯苓、白术、芍药、生姜生用;虽用药剂量不尽相同,但大都与《伤寒论》中剂量一致。根据文献考证建议临床该方参考剂量为:茯苓、芍药、生姜各41.25 g,白术27.5 g,附子15 g。用法为以水1 600 mL,煎煮成600 mL,去渣,每次温服140 mL,每日3次。通过对记载真武汤的文献挖掘整理,以期对真武汤的临床应用及成方制剂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中医》1984,(11)
42.乌梅丸、黉连汤、千姜黄芩黉连人参汤均治上热下寒证,如何区别选用? 答:乌梅丸、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都是寒温并用之剂,治疗寒热相兼之证。由于三方的主药和配伍的不同,所以三方的作用和适应症就有明显的差别。乌梅丸以乌梅为主药,具有安蛔止痛的作用。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辛温散寒,人参补益脾胃。全方具有寒温并用、安蛔止痛之效。主  相似文献   

18.
乌梅丸新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梅和平 《陕西中医》2010,31(4):483-483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具有温脏安蛔的功能。用于治疗蛔厥证及寒热错杂的久利证。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于厥阴寒热夹杂之证,获效颇多,现举验案四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三、乌梅丸方意及用法乌梅丸中药味多。乌梅丸是复方合集,众药混和,以取奇效。众长汇集效融和。昔人疑非仲景制。说虽有理法岂讹。或谓蚘厥条与乌梅丸方皆非出于仲景,附子六两亦非仲景之方法,盖仲景用附子各方均以枚言也。刘栋则谓:《千金方》治久痢方亦同于此,疑是唐以降之方也。二说均有理,惟此证此方,历来用之甚效,吾人读医书但求有效为主,力证即合,安能以疑而废之耶!细辛干姜兼附子。川连蜀椒黄柏罗。当归桂枝参(人参)苦酒。  相似文献   

20.
正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全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花椒、桂枝、人参、黄柏10味药组成,乃厥阴篇的主方,主治"蛔厥"及"久利"。病至厥阴,病情日久,正气衰弱,易导致气机逆乱、阴阳失调、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