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附子的药理及临床应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附子(Radix Aconiti Carmichaeli praeparata),为毛莨科乌头属植物乌头的侧生子根,主产于我国四川、陕西,云南等地。乌头的品种很多,各地所产亦有不同,据文献所载,目前世界上发现大约250种,我国约70余种,云南约有40余种。中药所用附子主要采用四川乌头(Aconitnm Carmichaeli Debeaux),取其肥大侧根,经加工炮制切片入药,通称为附片。  相似文献   

2.
胡述文 《微创医学》2005,24(2):226-227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侧根.乌头和附子来源于同种植物,主块根为乌头,侧根为附子,两者均为含乌头硷,中乌头硷等多种生物硷.乌头硷有剧毒.附子、辛温有大毒.临床为减少其毒副作用以避免中毒反应发生,其炮制及有效剂量问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乌头及附子为常用中药,有止痛、强心、利尿、促进代谢等作用。药用乌头有草乌和川乌两种,草乌为毛莫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川乌为植物乌头的干燥块根。附子为植物乌头的干燥侧根。乌头及附子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生物碱,其中的乌头碱、中乌头碱及次马头碱为剧毒性双酯类生物碱。故临床上一般不用生乌头及附子,而是经过加工炮制使生药减毒后提供药用,但不同的植物品种,不同产地或是不同方法加工的炮制品中乌头生物碱的含量及组成变化很大,故药材炮制后,应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定量测定其中的总生物碱和双酯型毒性生物碱,以便控制药物质…  相似文献   

4.
乌头类药物属毛茛科植物,是常用的中草药,具补火回阳,散寒止痛功效,民间常用以治疗伤痛。动物实验亦证明具有抗炎镇痛作用。药用其干燥块根,主根名乌头,附生的子根名附子,不生子根的主根称天雄,乌头品种多达200余种,四川栽培的称川乌,野生和其他地区产者称草乌,草乌品种甚多,如雪上一支蒿、落地金钱、搜山虎等,这类药物含有乌头碱,其毒性剧烈,易  相似文献   

5.
胡述文 《医学文选》2005,24(2):226-227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侧根。乌头和附子来源于同种植物,主块根为乌头,侧根为附子,两者均为含乌头硷,中乌头硷等多种生物硷。乌头硷有剧毒。附子、辛温有大毒。临床为减少其毒副作用以避免中毒反应发生,其炮制及有效剂量问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其性热,味辛,有毒.具有回阳救逆,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证明生附子含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附子经过炮制后,生物碱含量减少,其毒性亦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7.
附子煎煮与配伍应用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水浴和微波加热条件下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的水解规律,检测与不同中药配伍煎煮后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变化。方法:分别以水煎煮和微波加热的方法提取附子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对其中的3种双酯型生物碱及其水解产物进行含量测定;同时检测与不同中药配伍煎煮后,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减少程度的差异。结果:附子水煎煮30 min后,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分别变为峰值的10.5%和41.9%,乌头碱完全检测不到;附子微波加热150 s后中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分别为峰值的59.2%、41.4%和86.6%。与生附子单煎煮比较,生附子与大黄、干姜或甘草共煎后,乌头类生物碱总含量均明显下降,分别降至附子单煎煮时的52.8%、66.2%和53.4%;与人参或白芍共煎煮后略有下降,分别为附子单煎煮时的79.5%和83.7%。结论: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在水煎煮和微波加热过程中有不同的水解规律;生附子与大黄、干姜、甘草、人参或白芍共煎后乌头类生物碱含量均有下降。  相似文献   

8.
附子一药,始载于《本经》。附子为附于乌头(母根)而生的子根,故名附子。因此乌头为母根,附子为子根。天雄为乌头无附子的独根。药店供应的乌头与附子,实为一物(编者按:仅在上海及个别地区如此。),仅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而分为乌头、附子两药。  相似文献   

9.
乌头是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块根。野生品称为草乌,栽培品称川乌;川乌的块根主根名为乌头,旁生块根(子根)称附子,独根称天雄,均含有毒成分乌头碱等。  相似文献   

10.
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前后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 ,采用串联质谱ESI MS及HPLC测定附子中的主要成分在配伍前后含量变化 ,采用薄层扫描测定甘草中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在配伍前后的含量变化。分组 :附子单煎组、附子与甘草合煎组、附子甘草单煎后再混合组。结果 :合煎组与混合组 ,其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显著降低 ,且附子中乌头碱的稳定性相对差些 ,说明 2味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溶性的物质 (因为乌头碱与甘草中的甘草酸可能形成络合物 ) ,从而减少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另外 ,附子与甘草配伍后甘草酸的含量也有所降低。通过…  相似文献   

11.
我国乌头(Radix Aconiti sinensis)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Aconitum carmichaeliDebx.;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Aconitum manshuricum Nakai等)的块根,附子是其多年生宿根的子根。本属植物,我国已知者约有76种。其由四川栽培者名为“川乌”,而各地野生者称为“草乌”。乌头与附子均属祖国医学中的常用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本类药物历来作为“回阳救逆”、“温补脾肾”以及  相似文献   

12.
乌头为毛莨科植物药用其块根,主根为乌头,旁根为附子,其有毒成分为乌头碱.乌头碱类药物包括川乌、草乌、附子、一枝蒿,柴金龙、黄金叶搜山虎或跌打损伤的外用药。人类中毒多由于采药时用口尝试、煎药时间不足或过量饮用引起,有少数中毒患者可出现多源、多形、多变、复杂的心律失常。笔者在近几年中遇到1例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尖端扭转室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附子中毒     
附子一药始载于《本经》,附子为子根,乌头为母根,皆为草本植物乌头的根。本草纲目载有附子主治:“腰脊风寒,脚疼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为百药长。”“乌头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缓”。附子性热质燥有毒,走而不守,功能回阳温里,逐寒止痛。外能达皮毛而散表寒,内则温中暖下元,彻内达外,为回阳止痛之要药。附子与乌头基源相同,性效相似,但一般认为附子以补火回阳较优,乌头以散寒止痛见长。两种均为常用药,因含多种  相似文献   

14.
采用LC-MS/MS法研究炙甘草配伍对附子水煎液中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和离体肠吸收的影响。以生附子水煎液和生附子炙甘草药对水煎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两种水煎液中以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为代表的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差异。并通过离体外翻肠囊模型,考察炙甘草配伍对三者在不同肠段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炙甘草配伍附子在显著降低游离的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和肠道吸收率的同时,还可以促使各肠段对乌头类生物碱无差异吸收,达到减毒缓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生附子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强心作用的有效成分。方法 用水提取,色谱分离纯化,通过各种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水溶性部分分得强心作用成分——附子苷,从乙醚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种已知的二萜生物碱:乌头碱、中乌头碱、尿嘧啶、苯甲酰中乌头原碱、附子灵和次乌头碱。结论 附子苷为一新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其主根为乌头,乌头之独生者(乌头不生出附子的块根)称为天雄。附子、乌头和天雄同出一本。但因药用部位不同,功效亦有差异,天雄性味功用与乌、附基本相同,但比附子作用和毒性都大。此类植物多有支根,故天雄稀少。乌头镇痛首屈一指,而强心和驱寒作用不及附子,且乌头碱含量高、毒性大,临床投用需慎重。附子虽镇痛效力不及乌头,但回阳、驱寒作用显著,且其毒性低于乌头,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7.
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的侧根(块根).其母根名乌头.乌头质坚硬,表面有皱纹,附子肥大,外皮灰黑,少皱纹,内部充实色白.夏至后,附子即长成,可采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鼠灌胃给予含附子汤剂后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药动学。方法:4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四逆汤(药液a)、附子水煎液(药液b)、附子加炙甘草水煎液(药液c)及附子加干姜水煎液(药液d),用LC-MS-MS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浓度,采用DAS2.0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4种不同配伍方给药后,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药动学参数有差异。与附子水煎液比,炙甘草与附子配伍,使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3个成分的tmax延迟,MRT0-t延长,且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出现多峰现象;由干姜及炙甘草配伍附子的四逆汤给药后tmax延迟,MRT0-t缩短。结论:药材配伍对相同成分的药动学行为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八味地黄汤为研究对象,考察各药味对附子生物碱的影响规律,揭示附子配伍组方的科学内涵,为科学阐释八味地黄汤配伍规律提供化学依据。方法利用电喷雾质谱技术分别对八味地黄汤,附子加山茱萸、山药、肉桂、丹皮、泽泻、地黄、茯苓共煎液以及次乌头碱加山茱萸、山药共煎液进行系统考察。结果次乌头碱加山药、山茱萸,附子加山药等共煎液中次乌头碱含量较高;八味地黄汤、附子加山茱萸共煎液中次乌头碱含量较低;肉桂、丹皮、泽泻、地黄、茯苓等对附子生物碱的影响不明显。结论八味地黄汤中乌头碱和中乌头碱水解和溶出比较完全,次乌头碱的含量较少,次乌头碱的减少是由于水解以及溶出受到抑制导致。其中山茱萸对制附子起减毒作用,其减毒机制主要是抑制了制附子中次乌头碱的溶出。而山药则能导致附子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20.
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但心脏毒性显著。其主要毒性成分为双酯型二萜生物碱,如: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如何减轻附子毒性但又不影响药效格外重要。多年来,众多学者不断深入研究附子生物碱的毒性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文章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资料,阐述了附子所含有的双酯型二萜生物碱对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影响,以及与其心脏毒性相关心肌的氧化损伤、细胞凋亡、缝隙连接蛋白Cx43和钠、钾、钙离子稳态的影响,并阐述了与上述机制相关的甘草、人参与附子配伍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