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间97例采用标准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PD)和传统Child法消化道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与PD术后胰瘘发生相关的因素. 结果 97例PD术后患者中,发生胰瘘1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P=0.038)、手术时间(P=0.003)、胃肠吻合口下方输入段与输出段之间加做Braun吻合(P=0.034)及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P=0.003)与PD术后胰瘘的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OR=11.687,P=0.021)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OR=0.056,P=0.016)是胰瘘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 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是PD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可以减少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后引流液淀粉酶含量及其他危险因素对临床相关术后胰瘘(CR-POPF)的预测价值.方法 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行LP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LPD后CR-POPF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胰腺质地是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胰瘘(POPF)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胰腺质地的判断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研究发现,胰腺星状细胞(PSC)的活化与胰腺的纤维化的发生密切相关,因而其活性可能影响胰腺质地。因此,本研究探讨PSC活跃度预测PD术后临床相关性胰瘘(CR-POPF)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连续收治的101例行PD术患者的切缘处胰腺病理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检测PSC的活跃度,并进行分级。分析PSC活跃度与胰腺质地及CR-POPF发生的关系,以及其他相关临床因素与CR-POPF发生的关系,用ROC曲线评价PSC活跃度预测CR-POPF的效能。结果:101例患者中,41例(40.6%)出现CR-POPF。分析结果显示,随着PSC活跃度等级的升高,CR-POPF发生率呈明显递减趋势,不同的胰腺质地之间,PSC等级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SC活跃度与胰腺质地的硬度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0.456,P0.001),而与CR-POPF发生率之间则存在明显负相关性(r=-0.539,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胰腺病理、PSC活跃度分级、术前体质量指数、胰管直径、术前总胆红素、第1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与CR-POPF的发生密切相关(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SC活跃度分级(OR=0.24,95% CI=0.10~0.56,P0.001)和术前总胆红素(OR=1.01,95% CI=1.00~1.01,P=0.008)是CR-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PSC活跃度预测CR-POPF的AUC为0.795(95% CI=0.708~0.88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3%和87.8%。结论:PSC活跃度等级能较客观、准确地反映胰腺的质地情况,是预测PD术后CR-POPF的有效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贯穿式胰肠吻合(PPJ)临床相关性术后胰瘘(CR-POPF)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PD且术中采用PPJ的108例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65例, 女性43例, 年龄65.5(54.2, 72.0)岁。观察患者术后胰瘘、胆瘘、腹腔出血等相关并发症, 对CR-POPF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将P<0.10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08例患者均成功行PD治疗, 其中腹腔镜PD患者76例(70.4%), 开腹PD患者32例(29.6%)。术中均采用了PPJ, 包括贯穿式胰肠连续吻合39例(36.1%)、贯穿式胰肠间断吻合49例(45.4%)和改良贯穿式胰肠连续吻合20例(18.5%)。手术时间390.0(314.0, 480.0)min, 术中出血量200.0(100.0, 384.0)ml, 术后住院时间为12.0(10.0, 15.0)d, 术后胰瘘(B+C级)发生率为11.1%(12/108)。年龄、体质量指数、胰腺CT值、胰管粗细是发生CR-P...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07例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17个可能对PD后并发症发生率产生影响的非重复特征性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PD术后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提示:有无基础疾病、是否行术前减黄、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术前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胰腺质地以及主胰管直径对P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PD术后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胰腺质地及胰管直径(P<0.05).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胰管直径(<3 mm);术后出血独立危险因素为胰瘘.结论 影响PD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术前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胰腺质地及胰管直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高危因素和替代胰瘘风险评分系统对预测术后胰瘘发生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同一手术团队自2015年1月1日起至2019年1月1日收治并实施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影响术后胰瘘发生情况的临床因素进性单因素分析;根据替代胰瘘风险评分系统计算术后胰瘘发生的概率。结果纳入此次研究的患者共195例,术后共计66例患者(33.8%)出现胰瘘,其中包含生化瘘41例(21.0%),B级瘘25例(12.8%),无C级瘘发生。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后胰瘘的发生与术前合并糖尿病、胰管直径≤3mm、胰腺质地软、胰体组织CT值40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胰管直径≤3mm、胰腺质地软是影响PD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替代胰瘘风险预测系统预测术后胰瘘的灵敏度为82.1%,特异度为84.4%,曲线下面积为0.900(95%CI:0.851~0.948)。结论替代胰瘘风险评估系统参数客观,操作简便,在术后胰瘘发生情况的预测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未来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的研究来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瘘术前预测评分系统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我院行PD手术的4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得出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前瞻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医院胰瘘预测系统(NCCH预测系统)在术前预测PD术后胰瘘发生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结果491例PD患者中共有90例患者(18.33%)发生胰瘘,其中A级胰瘘56例(11.40%),B级胰瘘26例(5.30%),C级胰瘘8例(1.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胰腺质地软、主胰管直径≤3mm、非胰腺癌是影响PD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结果表明:NCCH胰瘘预测系统前瞻性预测PD术后胰瘘的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76.9%,曲线下面积(AUC)为0.910(95%CI:0.857~0.962)。结论NCCH术前胰瘘预测系统能够在术前对于胰瘘风险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以及临床医师不断完善手术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手术死亡显著减少,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居高不下,其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是术后胰瘘(POPF)。因此,本研究探讨PD后发生临床相关胰瘘(CR-POPF)的危险因素并开发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1年7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行PD治疗的365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的方法以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对建模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CR-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以列线图进行可视化呈现;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区分度,并通过Bootstrap重复自抽样法进行内部验证,绘制校准曲线评价校准度;将验证组代入模型绘制ROC曲线和校准曲线,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BMI、腹部手术史、主胰管直径、胰腺质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与单核细胞计数比值、术后乳酸与CR-POPF明显有关(均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896,95...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临床相关性胰瘘(CR-POPF)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出血的关系,总结诊治及预防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47例行PD术后发生出血病人临床资料,包括伴CR-POPF 30例和不伴CR-POPF 17例。治疗措施包括保守治疗、放射介入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结果 伴CR-POPF的30例PD术后出血病人均为迟发性出血,发生时间为术后13.8(3.0~37.0)d,其中B级胰瘘11例,C级胰瘘19例;消化道出血13例,腹腔出血18例(1例同时存在消化道和腹腔出血);B级出血10例,C级出血20例;4例采取保守治疗,7例接受介入治疗,5例行胃镜检查治疗,11例行开放手术治疗,3例采用介入联合手术治疗。伴CR-POPF与不伴CR-POPF的PD术后出血病人在出血时间及分级,腹腔感染、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ICU治疗时间以及病死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7例PD术后出血病人中17例死亡。结论 伴CR-POPF的PD术后出血病程长,病情复杂,病死率高。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干预时机和治疗方式,进一步提高PD的安全性,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性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接受PD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PD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为12.6%(16/12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清总蛋白、胰腺质地、主胰管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血清白蛋白均值是影响PD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 65岁)、胰腺质软、手术时间长是PD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高龄、胰腺质软、手术时间长是影响PD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专业化的队伍,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是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腹腔出血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PD 74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术后腹腔出血的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74例患者中,术后出血9例,其中死亡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胆红素(χ2=5.480,P<0.05)、合并胰瘘(χ2=17.06,P<0.05)、腹腔感染(χ2=12.27,P<0.05)与腹腔出血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合并腹腔感染(OR=6.825,95%CI=1.142~40.783)、胰瘘(OR=6.42,95%CI=1.056~39.038)是腹腔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胰瘘和腹腔感染是腹腔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腹腔感染及胰瘘可有效减少腹腔出血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511例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D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8.81%(45/511)。单变量分析表明:术前胆红素水平、胰瘘、胆瘘、术后腹腔感染为有意义的相关因素(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胰瘘(OR=2.158)、术后腹腔感染(OR=3.051)是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PD术后胰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做到及早发现、迅速诊断、正确处理可有效减少迟发性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017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的术后胰瘘预测评分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249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及156例胰体尾切除术(distal pancreatectomy, DP)病人的资料。对可能与术后胰瘘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根据预测评分中胰腺质地、肿瘤病理、胰管直径以及术中出血量4项指标进行评分。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此评分对病人术后胰瘘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249例PD病人中31例(12.4%)发生术后胰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肿瘤病理、胰管直径以及术中失血量是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94,P<0.001,95%CI:0.839~0.949。预测评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9%和77.1%。156例DP病人中44例(28.2%)发生术后胰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管直径以及术中出血量是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567,P=0.190,95%CI:0.467~0.668。预测评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1%和27.7%。结论: 2017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术后胰瘘预测评分能准确地预测PD术后胰瘘的发生,但对DP术后胰瘘的预测没有作用。DP术后胰瘘的预测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胰瘘风险预测系统的临床应用。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系统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众多,包括患者自身因素(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疾病相关因素(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病理类型等)及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吻合方式、胰管引流等)。胰瘘风险预测系统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预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为胰腺质地软、胰管直径小;胰瘘风险预测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大,有助于术后胰瘘的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胰瘘(pancreatic fistula,PF)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34例PD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PF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PF发生率14.2%(19/134)。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疾病、术前胆红素、胰腺质地、胰管直径、胰肠吻合方式、术后生长押素治疗是PF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胰腺质地、术前胆红素水平、胰肠吻合方式为影响P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腺质地、术前胆红素水平、胰肠吻合方式是PD后PF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术中运用胰肠捆绑式吻合.精细操作.是降低PF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8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胰瘘将患者分成胰瘘组(39例)和非胰瘘组(147例)进行队列研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86例患者中39例发生胰瘘,其中A级26例、B级10例、C级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时间、术前6个月体质量下降、术前TBil、术前纠正后Alb、术后第3天Alb、胰腺残端游离长度、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是发生胰瘘的影响因素(x2=34.990,20.480,8.212,10.890,13.561,11.505,13.820,4.539,36.59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时间>8周、术前6个月体质量下降≥10%、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柔软、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5d是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9,3.383,1.437,1.273,11.939,P<0.05).结论 术前黄疸时间>8周、术前6个月内体质量下降≥10%、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柔软和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5d将增加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胰瘘是胰腺切除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对胰瘘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及准确的术前预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并治疗胰瘘。胰腺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与病人基本情况(年龄、体重指数、胰腺质地等),术前治疗措施及术中操作等密切相关。传统方法在防治胰瘘中存在不足,而超声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胰瘘术前预测带来了新希望。鉴于胰瘘对病人临床结局的显著影响,其必将成为长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探讨黏膜-黏膜胰肠吻合减少术后胰瘘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4月间8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析影响胰瘘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比较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胰瘘的影响。结果术后胰瘘总发生率16.5%(14/85),其中黏膜-黏膜组3.57%(1/28),传统套入组22.8%(13/57)。统计学分析显示,胰肠吻合方式、胰管直径及残余胰腺质地为影响胰瘘发生的显著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胰管直径和胰腺质地为影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3和0.009,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5.276和8.538。结论胰肠吻合方式、胰管直径和胰腺质地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对胰管扩张者(≥3mm)行黏膜-黏膜吻合可显著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胰肠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医院(NCCH)建立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术前预测系统(简称NCCH预测系统)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00例术前诊断为壶腹周围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NCCH预测系统纳入患者性别、胰腺癌、主胰管指数、门静脉受侵犯及腹腔内脂肪厚度5项指标,并将积分>4分者定义为术后胰瘘高危人群;≤4分者为低危人群.对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Pearson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应用ROC曲线分析NCCH预测系统对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中,20例术后发生胰瘘,其中A级9例、B级6例、C级5例.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胰腺癌、门静脉受侵犯、胰腺质地及胰肠吻合方式等与术后胰瘘的发生密切相关(x2=5.613,4.785,15.479,7.145,7.050,P<0.05).高危人群术后胰瘘发生率高达86.4% (19/22),而低危人群术后胰瘘发生率仅为1.3%(1/7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637,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NCCH预测系统对术后胰瘘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达到95.0%和96.3%,ROC曲线下面积达99.0% (P <0.05).结论 NCCH预测系统能够准确地预测严重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联合应用胰瘘风险评分表(fistula risk score, FRS)和术后第一日腹腔引流液淀粉酶(drain fluid amylase on postoperative day 1, DFA1)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后临床胰瘘的条件,指导术后早期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