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周彤  王冬梅  黄娟  盛娟  王伟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1):1509-151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Trans 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TRI)术后使用桡动脉加压气囊(TR Band)第一次减压时间的安全性及对患者舒适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TRI术后100例使用TR Band压迫止血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术后2 h开始减压,每隔1 h减压1次,每次放气2 mL,连续3次,余量气体在术后10 h内放完;对照组术后4 h开始减压,每隔2 h减压1次,每次放气2 mL,连续3次,余量气体在术后12 h内放完。比较观察2种减压方法的止血效果、患者舒适度、压迫侧食指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压迫处局部并发症的情况。结果:2种减压方法均能有效止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的SpO2监测均在正常范围内(P>0.05),术后2 h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术后4 h的SpO2监测和患者舒适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术后不同减压时间皮下瘀斑、局部水泡、发绀和麻木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TR Band第一次减压时间提前至术后2 h,解除压力阀的时间为术后10 h,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胡青  黄安文 《中华医护杂志》2007,4(12):1097-1098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特点。方法桡动脉Allen试验阳性患者,择期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40例。结果经桡动脉介入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低,患者舒适,易接受。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是冠心病介入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但手术操作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4.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杰山  梁岩  徐国帆  蒋学军 《重庆医学》2006,35(14):1297-1298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在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4月~2005年8月,89例患者疑似冠心病接受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结果82例患者成功接受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率92.1%,过程顺利,无冠脉开口损伤、穿刺口血肿和肌间血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临床效果好,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354例护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朝霞 《当代医学》2011,17(30):93-94
对354例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提高经桡动脉介入术的成功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在冠心病病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trans 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TRI)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TRI术病人,其中对照组(2020年1-5月行TRI病人)实施常规护理质量管理;观察组(2020年6-12月行TRI病人)采用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比较2组间护理质量效果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病情评估准确率、专科护理措施落实率、健康教育合格率、护理记录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出血、肿胀、疼痛麻木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水疱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桡动脉闭塞。观察组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制定和实施,为冠心病病人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依据,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标准和指导,有利于提升专科护理质量,保障病人安全,提高病人舒适度,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回顾性评估采用经左或右侧远端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胸痛中心通过左或右侧鼻烟壶远端桡动脉穿刺完成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患者61例,对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点血肿发生率、患者术后3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进行统计。结果共有56例患者穿刺置动脉鞘成功,总体成功率91.8%,失败原因主要是近端动脉闭塞和远端桡动脉持续痉挛;共有2例患者发生穿刺点血肿,发生率3.3%;未发生术后3 d MACE及住院期间死亡。结论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中,早期经验提示经左或右侧鼻烟壶远端桡动脉穿刺路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王垒  刘慧  胡永寸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335-3336
目的研究康复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86例接受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心肌梗死确诊患者,将其分为A、B2组,平均每组43例,在围术期内分别进行常规治疗和康复治疗。结果B组患者在围术期内出现心绞痛等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手术结束后的离床时间明显早于A组;住院接受治疗的时间明显短于A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中采用康复治疗,可取得非常明显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贺兰萍  张荣华  张莉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6):1102-1102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为常规的治疗途径,已被临床广泛使用。但随着介入治疗器械的进步,各种导管和支架的外径越来越小,使经桡动脉入路行PCI术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1.
<正>心脏介入诊疗术传统的做法是经股动脉穿刺。随着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冠心病技术的新方法。因桡动脉周围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故穿刺成功率较高,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病人容易接受。但如果术前准备不完善、术中配合不密切、术后观察不及时、护理不得当,亦可引起伤口出血、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入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2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手术方案分为两组,各26例。对照组接受经股动脉PCI治疗,研究组接受经桡动脉入路PCI治疗。统计并比较两组PCI成功率、手术情况(手术时长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CI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5.38%)低于对照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行PCI可缩短冠心病患者手术时长、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对减轻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TRI)患者术后穿刺点压迫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7月行TRI术后患者50例为对照组, 2014年8~10月行TRI术后患者50例为实验组.对照组使用传统减压方法;实验组在组建QCC基础上,以"减轻TRI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为主题,通过自制查检表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现况调查,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执行改良的减压方法.结果:实验组患者疼痛、肿胀及麻木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实验组术后4 h舒适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TRI术后患者疼痛程度与桡动脉止血器压迫穿刺点时间有关,QCC对于改善TRI术后4 h患者疼痛程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莫秀凤  杨海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303-2304,230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并发症与舒适度,对比经桡动脉、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优缺点。方法:391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按分为两组:桡动脉组(183例)和股动脉组(208例),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和舒适度的情况。结果: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后局部血肿或伤口出血、血管迷走反射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组(P<0.05),动脉痉挛及闭塞发生率桡动脉组高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经桡动脉组腰背疼痛、尿潴留、便秘、平均卧床时间及换药次数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可减少患者不适与痛苦,增加舒适度,同时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5.
周华 《广西医学》2005,27(12):2062-2063
我院从2005年1月至6月上旬开展了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66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内黄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高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术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股动脉途径PCI治疗,观察组采用桡动脉途径PCI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98.04%)与对照组(96.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2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造影剂用量、穿刺时间、X线曝光时间、置入鞘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采用桡动脉途径PCI治疗,手术成功率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价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后桡动脉急慢性损伤。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行TRI及桡动脉OCT检查的患者114例。根据患者既往是否经同侧桡动脉行介入治疗分为首次TRI组(n=87)和重复TRI组(n=27)。TRI结束后将鞘管回撤至距穿刺点2 cm处并对桡动脉近段、中段和远段行O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桡动脉急性损伤(内膜撕裂、夹层、穿孔、血栓和痉挛)发生率及慢性损伤(内膜增生)。结果 114例患者桡动脉内膜撕裂、夹层、穿孔、血栓及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31.6%、14.0%、1.8%、26.3%和50.0%。首次TRI组与重复TRI组患者急性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撕裂:28.7%vs 40.7%,P=0.680;夹层:13.8%vs 14.8%,P=0.782;穿孔:2.8%vs 0.0%,P=0.965;血栓:26.4%vs 25.9%,P=0.958;痉挛:51.7%vs 44.4%,P=0.509)。两组患者桡动脉各段急性损伤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重复TRI组管腔狭窄率、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和内膜厚度指数均明显高于首次TRI组(P值均<0.05)。结论 重复TRI组与首次TRI组桡动脉急性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复TRI组患者桡动脉内膜增生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收集整理经本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经过临床确诊,并符合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28例,其中采取经桡动脉途径的患者16例(桡动脉组),采取经股动脉途径的患者12例(股动脉组).结果:桡动脉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6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桡动脉压迫止血带止血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于贵州航天医院心内科行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试验组,各45例。常规组采用自粘性弹力绷带环绕包扎止血,试验组采取动脉压迫止血带止血,比较两组术后止血时间、术后舒适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止血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舒适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动脉压迫止血带止血操作简单、快速,便于局部穿刺部位的观察,且患者舒适度高,又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从Gruentzig于1977年在苏黎世为一名37岁的男性患者施行了世界上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以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相关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改进及高压释放支架技术的应用,支架植入术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