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疾病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9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5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表现为免疫组化不同程度的表达[嗜铬粒蛋白A(CgA)、突触素(Syn)、CD56等染色标记为阳性]。术后随访6~40个月,平均26.5个月,术前有血尿、头痛、心悸及排尿后血压升高等症状的患者于术后症状消失或逐渐缓解,5例患者术后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在临床上非常罕见,且易误诊漏诊,需根据术后免疫组化进行明确诊断。其可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及内分泌检查进行鉴别。术前应进行定性和定位的辅助检查,目前膀胱副神经节瘤的治疗方案多样,手术治疗仍是首选方案,治疗后应长期规律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PUB)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6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要点。 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2(23~55)岁,所有患者均为无功能性肿瘤,1例临床表现为尿痛,5例为体检发现膀胱占位。CT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肿瘤均为单发,平均直径1.6(0.8~2.2)cm。1例行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平均手术时间72(35~130)min,平均估计出血量22(10~50) ml。术后病理6例均有阳性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gA、CD56和Syn,而上皮性标志物如CK、CEA等为阴性。术后随访8个月至11年,1例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5年复发,其余5例均无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罕见,可无明显症状,CT增强扫描结合免疫组化检测可明确诊断,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安全、有效,术后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副神经节瘤电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经治的2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6岁和51岁,无高血压病史,1例因血尿发现,1例查体发现。经B超、CT诊断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结果:手术过程其中1例术中有血压升高,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病理示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后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罕见且容易被忽略,可伴有高血压、血尿等症状或无症状,B超、CT及膀胱镜是重要的定位诊断方法,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 结果病例1为无功能性肿瘤,体检发现膀胱占位,CT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肿瘤为单发,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病例2为功能性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心悸、排尿后血压一过性升高,MRI增强结节不均匀强化,肿瘤为单发,术前降压扩容后行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症状消失。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膀胱副神经节瘤。随访9~12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 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罕见,可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术前需充分检查及准备,术中预防血压波动引起的高血压危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均效果良好,术后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膀胱非功能性副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并讨论膀胱副节瘤的诊断和治疗特点。结果膀胱副神经节瘤好发于年轻女性,常表现为血尿,免疫组化示CgA、NSE和S-100蛋白阳性,CK阴性。CT及MRI在鉴别诊断上意义不大。经尿道肿瘤切除及膀胱部分切除术治愈该患者,术后密切随访3月无复发。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目前治疗上以膀胱部分切除为主。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因其为潜在恶性肿瘤,术后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过。患者,男,51岁,排尿后头晕同时血压升高,血儿茶酚胺和尿香草苦杏仁酸明显升高,MRI见膀胱前壁33 mm×27 mm 肿块,膀胱镜检未发现肿瘤。术前考虑膀胱前壁副神经节瘤,完善扩容降压3周以上,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手术顺利,切除范围包括瘤体及部分膀胱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10 d 拔除导尿管,未见排尿时血压升高及头晕。术后病理证实为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后3个月复查,血压正常,盆腔CT未见复发。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术中预防血压波动导致的高血压危象,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效果满意,术后需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报告2例膀胱副神经节瘤诊治情况,并复习国内外有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女性,1例为功能性副神经节瘤,予苯苄胺控制血压至正常后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血压正常,排尿无头痛等;1例为非功能性副神经节瘤,经常规术前准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病理报告为副神经节瘤。术后效果均满意,分别随访2年和1年余,无复发。结论 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膀胱副神经节瘤各有其特点,病理及免疫组化是确诊的唯一手段,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疗效。方法:对5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男2例,女3例,平均46(36~77)岁。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2例,开放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5例患者随访1~7年,1例术后3年肿瘤复发行TURBT,术后病理诊断为移行细胞癌1~2级。1例术后6年复发,伴有左肾重度积水,左肾无功能,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左肾输尿管切除加右输尿管皮肤造口。3例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对于排尿时伴有相应副神经节瘤临床表现的患者应除外膀胱副神经节瘤的可能,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3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2例表现为排尿时阵发性高血压,1例表现为间歇性肉眼血尿。肿瘤直径1.5~3.0cm。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TURBT术。结果:病理检查组织细胞多数为多边形,有的为梭形,富于嗜伊红细颗粒状胞浆,核分裂少见,间质富含毛细血管,个别细胞核有非典型性及多核瘤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CgA、NSE、Syn阳性,病理诊断为副神经节瘤。3例患者随访16~3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未见复发及转移,高血压治愈2例,明显改善1例。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的典型表现为与排尿有关的阵发性头痛、头晕等高血压发作症状,少数可表现为肉眼血尿;应用B超、CT、膀胱镜可做定位诊断,尿VMA和儿茶酚胺可作定性诊断;由于可能诱发高血压危象,术前不主张活检。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平滑肌瘤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膀胱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21例患者分别采用膀胱部分切除、膀胱肿瘤剜除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膀胱平滑肌瘤,术后随访9个月~8年,均无肿瘤转移或复发。结论:膀胱平滑肌瘤系泌尿系少见的良性肿瘤。结合影像等资料能够初步诊断,确诊依靠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颐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至201i年7月诊治的4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3例,男I例,年龄41~63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2例,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者1例,无症状者1例。4例中仅l例患者血去甲肾上腺素值明显高于正常。4例均行CT及膀胱镜检查。术前均按嗜铬细胞瘤做准备。结果3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肿瘤剜除术。术前2例高血压者术后血压恢复正常。术后随访6~2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膀胱非上皮肿瘤鉴别诊断时应考虑本病可能。血儿茶酚胺测定对膀胱副神经节瘤的定性诊断价值有限。CT和膀胱镜检查在肿瘤定位、定性诊断中起重要作用。膀胱部分切除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术前应充分扩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归纳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一般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3月—2020年8月所有膀胱肿瘤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对术后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中术前明确诊断2例。7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4例[2例术程平稳;2例术中出现血压剧烈波动,经过积极降压1例最终完成手术、另1例取活检后终止手术(院外积极酚苄明准备,3月后再次入院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剜除术,术程平稳;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3例(包括上述因术中血压无法有效控制中止手术者1例),平均手术时间130(30~180)min,平均术中出血30(20~50)mL。术后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3~5 d后恢复良好出院。1例发现肿瘤远处转移建议转外院继续治疗。7例均获随访,全身转移1例于外院治疗效果不佳,其余6例症状均有所改善,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复发征象。远期结果仍有待进一步随访。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前明确诊断困难,往往误诊为膀胱恶性肿瘤。手术为一线治疗方式,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体现出微创优势,术后恢复快,部分选择性病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同样可取得良好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病理检查证实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14~66岁。有高血压症状9例,其中尿香草扁桃酸(VMA)升高8例,尿儿茶酚胺升高9例。14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3个月~5年。结果:术中见肿瘤位于肾门区4例,肾上极区5例,肾下极区2例,肾上腺前外上方3例。13例手术完全切除肿瘤,1例伴肝转移者行肿瘤大部切除及肝尾叶切除。病理检查诊断为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1例。术后随访12例,9例术前高血压者有7例血压恢复正常;9例无瘤生存,1例复发,2例死亡。结论: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是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生存时间取决于肿瘤是否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复发病例可再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4.
膀胱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疾病,因多位于黏膜下层和肌层之间,且具有潜在恶性,故极易误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本例报道1例27岁女性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该患者因“大量血尿”入院,彩超、CT、MRI均提示膀胱占位。全身麻醉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手术,术后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提示副神经节瘤。出院后2周再次发生无痛性肉眼血尿,全身麻醉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痊愈出院。正确地诊断膀胱副神经节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尤其是影像学检查对诊断至关重要。手术是膀胱副神经节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膀胱部分切除术是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主要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5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2~68岁,平均46岁;有高血压症状者3例,无症状体检发现者2例.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中见肿瘤位于肾上极区3例,肾门区1例,肾下极区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4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与转移.2例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范围,患者口服降压药辅助降压.1例术后1.5年肿瘤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瘤体.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罕见,尽早手术切除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应尽可能的完整切除肿瘤组织,避免肿瘤组织的残留,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是否复发与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列腺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报道前列腺副神经节瘤1例,患者男,39岁,主因"反复血精1年余"入院,误诊为前列腺癌后,行耻骨上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完整切除肿瘤。结果:术后病理确诊为前列腺副神经节瘤,本例前列腺副神经节瘤为无功能性,免疫组化:NSE(+)、CGA(+)、S100(+)、CK(-)、Desmin(-)。术后血压平稳,2周后拔尿管出院。随访48个月至今未复发。结论:前列腺副神经节瘤缺乏特异的临床特征表现,易误诊,只有靠切除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才能确诊。由于其非常罕见,相关治疗缺乏成熟的经验,故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膀胱良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46例膀胱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术前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B超、CT及MRI等影像学特征或膀胱镜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39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4例行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另外2例行开放膀胱部分切除术的患者,其中有1例同时接受了输尿管再植术。对于可疑病例,根据术者经验,17例患者术后接受了单次膀胱灌注化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诊断均依据组织大病理,其中内翻性乳头状瘤31例、平滑肌瘤7例、副神经节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肾源性腺瘤1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术后定期复查,中位随访8.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膀胱良性肿瘤虽然少见,但病理类型多,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对于内翻性乳头状瘤及其他表浅的小肿瘤治疗首选TURBT术,而对于浸润肌层甚至全层的病变,则需要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膀胱良性肿瘤中平滑肌瘤的诊疗进行回顾性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诊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8例膀胱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25~57岁,平均38岁。临床表现为腰痛1例,无任何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7例。病程3d~4个月,平均病程27d。8例患者术前B超检查均发现膀胱内占位性病变,其中2例患者可于肿瘤内探及血流信号,CT检查发现7例患者肿瘤有不同程度强化,1例患者未见明显强化,1例行IVU检查提示膀胱壁充盈缺损,CTU检查6例患者发现膀胱壁充盈缺损,8例患者行膀胱镜检查均发现膀胱壁占位。对8例患者分别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结果:1例患者术后腰痛消失,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5年,平均随访时间2年,未见肿瘤复发或恶变转移。结论:膀胱平滑肌瘤在膀胱肿瘤中较为罕见,其预后良好,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和膀胱镜检查,在影像学表现上与膀胱尿路上皮癌鉴别困难,膀胱镜及病理可予以鉴别。确诊需依据病理,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对前列腺副神经节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报告确诊前列腺副神经节瘤1例,肿瘤组织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A、突触素(Syn)、S-100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病理和治疗情况。结果:这1例前列腺副神经节瘤以血精就诊。行前列腺根治切除术,病理检查符合副神经节瘤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NSE、嗜铬A、Syn、S-100阳性,PSA阴性。随访42个月,排尿和排便通畅,疗效满意,无转移和复发。结论:前列腺是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极少见的位置,临床非常罕见。前列腺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具有特殊性,需病理确诊,治疗宜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0月1日至2022年10月1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9例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等资料。结果 39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中男19例, 女20例, 功能型11例(28%), 无功能型28例(72%)。19例行CT血管造影提示肿瘤多分布于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周围。39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优于开放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5±66)min比(194±67)min, t=-2.529, P=0.016;(6.6±2.2)d比(9.6±4.8)d, t=-2.096, P=0.043]。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2±151)ml比(361±608)ml, t=-1.169, P=0.250]。腹腔镜组术后未出现并发症, 开放组术后1例发生肺部感染, 1例发生肠梗阻。36例获有效随访, 失访3例, 随访时间为2~115个月, 腹腔镜组1例患者术后1年因肿瘤原位复发合并肝脏转移而死亡, 开放组1例术后2年肿瘤原位复发, 经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