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康复期胸部影像学特点.方法 分析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社区2020-01-02-2020-05-06277例确诊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血常规和高分辨率肺部CT(HRCT)等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动态分析胸部CT病变分布及形态表现,比较非重症者和重症患者影像学特征表现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出院后呼吸系统功能及健康状况。方法 选取2020年2-3月武汉雷神山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分为普通型、重型两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以及吸烟史、既往史、运动情况等基线临床特征,改良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6MWT)结果,出院时胸部CT表现及评分。在出院后6、12、18、24个月进行随访,询问患者是否仍有COVID-19的临床症状。结果 纳入320例COVID-19患者,普通型组179例(55.9%),重型组141例(44.1%);男性149例(46.6%),女性171例(53.4%)。疲劳或乏力、睡眠障碍为患者出院后随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与出院时相比,出院后12个月明显好转(P<0.05)。与出院时相比,普通型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6MWD)出院后6个月明显改善,重型组患者出院后12个月明显改善(均P<0.05)。胸部CT最常见的异常表现为磨玻璃影及纤维化改变,截止出院后24个月有94.1%(174/185)的患者胸部CT病变完全吸收。经Cox回归分析,年龄较小(HR=0.975,95%CI:0.963~0.987,P<0.001),疾病严重程度较轻(普通型/重型组,HR=1.800,95%CI:1.255~2.581,P=0.001),运动等级较高(中等活动量/波动量,HR=1.432,95%CI:1.046~1.961,P=0.025),基线淋巴细胞绝对值较高(HR=1.126,95%CI:1.054~1.202,P<0.001),基线C反应蛋白水平较低(HR=0.991,95%CI:0.982~0.999,P=0.036)是COVID-19患者胸部CT异常表现完全吸收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大多数普通型与重型COVID-19患者在24个月的随访中,呼吸系统功能恢复良好,普通型组比重型组恢复得更快。年龄较小、体育活动等级高、疾病严重程度较低、基线淋巴细胞水平较高、基线C反应蛋白水平较低均有利于患者胸部CT显示病变的完全吸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大叶性肺部感染和肺炎型肺癌患者在CT影像下的特征对比。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大叶性肺部感染患者69例和肺炎型肺癌患者54例,将大叶性肺部感染患者作为试验组,肺炎型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大叶性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种类及构成比,对两组患者均进行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病灶数量及单发病灶分布情况,检查两组患者影像学特征(支气管充血、小结节影、瘤体显示和磨玻璃影环绕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69例大叶性肺部感染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7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9株占65.3%、革兰阳性菌24株占32.0%、其他菌种2株占2.7%;试验组患者单发病灶59例占85.5%、多发病灶10例占14.5%,对照组患者单发病灶45例占83.3%、多发病灶9例占16.7%,两组患者病灶数量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CT影响特征中支气管充血、小结节影、瘤体显示、磨玻璃影环绕、囊状透亮影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叶性肺部感染与肺炎型肺癌病灶数量及分布情况基本无差别,CT影像特征支气管充血、小结节影、瘤体显示、磨玻璃影环绕和囊状透亮影有差异,检查时需注意鉴别以上CT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18例确诊并治愈出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和感染特征,为下一阶段的诊疗防控工作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4日-2月5日青海省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分析其人口学信息、发病症状、聚集性、检查检验结果、感染及临床转归等资料。结果患者年龄中位数为32岁,男性12例(66.67%),回族14例(77.78%);输入性15例(83.33%),其中在武汉从事餐饮业及其家庭成员共10例(55.56%),二代病例3例(16.67%);入院诊断临床分型以普通型为主(88.88%),首诊以发热(61.11%)和咳嗽(55.56%)为主要临床表现,CT影像学以磨玻璃渗出改变为特征,双肺病灶11例(61.11%),平均住院日为13.88 d;在病情进展为危重型的3例患者中,首诊时外周血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低于正常。结论确诊病例中以输入性、家庭聚集、普通型病例居多,输入性病例以在武汉从事餐饮业的青海籍人员及其子女为主;患者首次就诊时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同时低于正常可能提示病情有向重型和危重型进展的可能。该省是全国第二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全部出院"清零"的省份,与病例总数少、多为无基础疾病的普通型患者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影像表现特点,为治疗提供准确可靠依据.方法:纳入2020年1月22日至2月29日在本院确诊1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计算每次CT图像的CTPI、POLILF,并分析其吸收恢复期胸部CT平扫的影像表现特点.结果:新冠肺炎吸收期39%病变肺段伴有膨胀不全,完全肺不张发生率3.8%.在出院2...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湖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临床特征,为病例的发现、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 2020年1月21日—2月13日的所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临床分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检测结果 的差异。 结果 918 例患者高发年龄为 15~64 岁,小于15岁的病例28例(仅占3.05%),轻型病例318例(占34.64%),普通型病例523例(占56.97%),重型70例(占7.63%),危重型7例(占0.76%);有一种以上基础疾病的240例(占26.14%)。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占67.54%),干咳(占42.59%),部分患者出现乏力、咳痰、咳嗽、头痛症状;血常规表现白细胞总数以降低或正常为主(占97.37%),淋巴细胞下降(占43.9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或正常(占66.46%);95%患者胸部CT检查有肺炎影像学特征。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发热和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的血象有改变,胸部CT检查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胸部CT检查是一种较好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4例复阳病例在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征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从而思考影响复阳发生的因素。 方法 收集4例新冠肺炎复阳病例的信息,对其两次入院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4例复阳病例男2例,女2例,年龄33~70岁。4例病例首次住院病程为9~24 d,中位数18 d,核酸阳性持续时间为3~15 d,中位数14.5 d;二次住院病程为11~19 d,中位数14.5 d,核酸阳性持续时间为1~17 d,中位数5.5 d。二次住院的病程及核酸阳性持续时间更短。再次入院时仅病例1的淋巴细胞比例降低,但不能排除由其基础疾病导致,其余病例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4例病例复阳时复查胸部CT均提示两肺病灶比首次入院时明显吸收,其中病例4病灶完全吸收。临床症状仅病例4有明显表现。 结论 复阳后病例的临床表现、个人体质、肺部影像学、核酸及抗体检测结果不完全平行,在出院患者的随访中同样需要关注既往体健的病例,建议联合两项检查来制定新冠肺炎筛查策略,提高新冠肺炎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3月武汉火神山医院接收的600例经核酸检测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普通型483例、重型98例、危重型19例。对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多层螺旋CT和核酸检测的新冠肺炎检出率,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下新冠肺炎患者累及肺叶情况与病灶特点,并根据临床分型及影像学特点重新分型。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新冠肺炎的多层螺旋CT检出率为99.50%(597/600),与核酸检测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层螺旋CT检查,597例患者中普通型480例、重型98例、危重型19例,而且相较于轻型患者,重型与危重型患者的肺部感染面积更大。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灶特点主要为单纯磨玻璃密度影(61.47%)。结论:对于新冠肺炎患者,可积极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明确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征及重症患者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55例相关资料,分析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患者分布情况、流行特征,探究重症患者影响因素。结果 55例确诊患者中,男20例,占36.4%,女35例,占63.6%; 50岁以上32例,占58.2%;临床分型以普通型为主,34例,占61.8%,重型、危重型21例,占38.2%; 60.0%的确诊患者发病前均有武汉暴露史,家庭内接触传染占30.9%;治愈出院53例,治愈率为96.4%,死亡2例,病死率为3.6%。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与普通型患者性别占比比较无明显差异;患者年龄≥50岁、潜伏期≥7 d、就医延迟、居住环境不佳、未采取个人防护措施、有基础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乏力伴胸闷等与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湖北武汉暴露史是引起二代续发病例的主要原因,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因素为患者年龄≥50岁、潜伏期≥7 d、就医延迟、居住环境差、个人防护差、有基础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乏力伴胸闷等,因此,应尽早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降低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肺念珠菌病患者肺部病灶影像学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影像学对肺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5例肺念珠菌病患者在明确诊断前使用抗细菌治疗及在明确诊断后抗真菌治疗前后的胸部X线和(或)CT肺部病灶影像学图像,对2种治疗方法前后肺部病灶的动态变化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35例患者抗细菌治疗后,肺部病灶无吸收10例(28.57%),加重18例(51.43%),出现新病灶7例(20.00%),合计治疗有效率为0.00%;改用抗真菌治疗后, 29例患者肺部病灶有不同程度的吸收,病灶无变化3例(8.57%),加重2例(5.71%),出现新病灶1例(2.86%),治疗有效率82.86%;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0.07,P<0.01)。结论动态追踪观察原因不明肺部感染患者治疗前后的肺部影像学变化,有助于肺念珠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章奇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0,24(2):F0002-F000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简称新冠肺炎,其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2月11日WHO已将该疾病正式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自2019年12月12日首例患者入院以来,截至2020年2月13日,我国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6385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6723例,累计死亡1380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及CT影像变化,为当地疫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商城县人民医院和罗山县人民医院2020年1月23日至2月23日收治的所有COVID-19确诊病例的病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治确诊COVID-19病例50例,男女性别比为1.38∶1,平均年龄为(50.92 ± 14.63)岁,其中45~64岁31例(占62%)。39例(占78%)具有流行病学暴露史,11例(占22%)无明确的流行病学暴露史。有6起家族聚集发病现象,共涉及13例病例。潜伏期1~23 d,平均为(5.95 ± 4.24)d。发热(占84%)和咳嗽(占72%)是该病例人群主要症状。入院时43例(占86%)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者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减少,40例(占8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26例(占52%)C反应蛋白升高。15例(占30%)合并原发基础疾病。40例(占80%)使用2种及以上抗病毒药物。入院2周后40例(占80%)CT显示病灶逐渐吸收。结论 多数患者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暴露史,存在家族聚集性发病现象,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白细胞正常或者减少、血沉增快较多见,对临床诊断具有参考价值,CT表现病灶面积呈先扩大后逐渐吸收的变化趋势,积极抗病毒及对症治疗症状多能好转。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发热门诊接诊病例和确诊住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为COVID-19早发现、早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探索当前疫情形势下的急诊应对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2月6日发热预检分诊处分诊的537例临床资料和分诊结果;同时对收住院的7例已确诊的COVID-19患者,就其流行病学资料,入院时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结果(咽拭子+大便)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热预检分诊处共分诊537例,其中分诊至普通发热门诊469例(占87.3%),均行胸部CT检查,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炎症37例(占7.8%),全部病例经咽拭子和大便2019-nCoV核酸检测为阴性;分诊至特殊发热门诊68例(占12.7%),其中负压救护车接回41例,确诊6例;自行来院就诊27例,确诊1例,确诊患者占特殊发热门诊患者10.3%。确诊患者均与武汉疫源区有关(包括武汉疫源区居住史或与疫源区人员密切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咽痛,咳嗽、咳痰,胸闷,声嘶,鼻塞、咽干,乏力等),入院时病程1~8 d,平均3.7 d;全部患者胸部CT扫描均表现肺部炎症,其中双肺肺炎占71.42%;仅1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和C反应蛋白异常;7例COVID-19患者咽拭子2019-nCo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4例同时伴大便2019-nCoV酸检测阳性,大便核酸检测阳性时间均晚于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1~7 d,平均3.25 d。 结论根据流行病学史进行急诊快速预检分诊,在抗击COVID-19疫情中体现出接诊效率高,可最大程度减少误诊和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渔民急性中重度硫化氢中毒的胸部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急性中重度硫化氢中毒的肺部CT影像学表现,为进行合理的治疗提供依据.结果 8例患者首次CT表现为两肺对称性各叶均有多发斑片状渗出阴影6例,两肺下叶对称性受累3例,不对称性累及2例.病灶形态:斑片状影8例.条索状影4例,磨玻璃状影3例,周边模糊的小叶性结节影4例;5例合并胸腔积液.治疗后6~10d肺部阴影吸收明显.2例患者治疗2个月后进行随访,1例肺部病灶完全吸收,1例仍有残留纤维条索状影.结论 临床上有明确的硫化氢吸入史及相应的临床表现,且接触时间较长,可发生化学性肺损伤,结合胸部CT表现可作出急性硫化氢中毒的诊断并对肺脏损害的严重程度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常德市7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及核酸检测结果,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收集2020年1月24日—2月19日确诊的7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资料,结合核酸检测结果,采用回顾性研究,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9例确诊病例中男41例,女38例,男女比1.08∶1;年龄分布22~81岁,≥50岁35例(44.3%);澧县病例最多(26例),占32.9%,武陵区次之(22例),占27.8%,两地合计48例,占60.8%;有武汉及湖北旅居史48例(60.8%),确诊的前20例均有武汉及湖北旅居史;发病至入院平均4.20 d,3 d内入院43例(54.4%),7 d后入院14例(17.7%);入院至确诊间隔时间平均2.37 d,入院2日内确诊58例(73.4%);截至2月19日已有49例治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为15.88 d,50岁以下33例(67.4%);9例重症病例男女比8∶1,50岁以上7例,有武汉及湖北旅居史6例;核酸检测结果1ab基因Ct值19.25~39.34,平均31.25,N基因Ct值18.78~39.20,平均31.53。结论 男女病例发病无性别差异。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分布以澧县、武陵区两地占多;早期病例多具有武汉及湖北旅居史;核酸检测结果各组间均无差异;重症病例以中老年男性为主。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12月以来[1]192,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引起的肺炎(下称新冠肺炎)患者,之后疫情迅速蔓延,波及我国所有省市及部分国家。截止4月10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1 953例,累计死亡病例3 339例,治愈出院病例77 525例[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2020年2月14日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月11日24时,全国医务人员确诊病例1 716例,其中6例不幸死亡,占死亡病例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西药结合联合对症护理治疗放射性肺炎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0年3月-2013年2月80例放射性肺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予以常规抗感染、激素、补液支持治疗,同时予以呼吸科常规护理;试验组42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清肺化痰祛瘀法治疗和放射性肺炎对症护理,对比3周后两组患者的身体功能状态(KPS)评分和肺部CT肺实变病灶大小,同时对其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的KP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肺部CT肺实变病灶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肺部CT肺实变病灶明显小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缓解38例占90.48%,未缓解4例占9.52%,对照组治疗后缓解24例占63.16%,未缓解14例占36.84%,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联合对症护理治疗对放射性肺炎合并肺部感染有明显的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张丽慧    陈红  张玲  陈雪融 《现代预防医学》2020,(12):2276-2281
目的 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 19)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101例COVID - 19确诊病例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采用Excel录入数据,SPSS 22.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6.1%患者有明确流行病学接触史。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75.2%),咳嗽(70.3%),咳痰(42.6%),乏力/肌肉酸痛(24%)。89.1%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65.3%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68.3%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升高,51.5%患者空腹静脉血糖升高,54.5%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胸部CT典型表现为磨玻璃样病灶,77.2%患者为双侧肺部均受累。101例患者中,轻型及普通型66例,重型及危重型35例。97.0%患者需要不同支持力度的氧疗,96.0%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16.8%患者接受了抗细菌治疗,5.9%患者激素治疗。5.9%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6.8%发生继发感染,5.0%发生休克,2.0%发生急性肾损伤。截至2020年3月24日0:00治愈出院98例,死亡3例。结论 COVID - 19患者多数症状轻微,预后好;重型及危重型主要发生在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危重型患者可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危及生命,应早期识别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精准护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肿瘤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3月于医院肿瘤科住院的82例肿瘤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住院后均实施精准护理,比较患者在入院和出院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出院时,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护理可有效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肿瘤晚期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出现发热并伴有肺部非特异影像学改变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6年1月合并发热及肺部非特异影像学改变、并治疗有效2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特点及转归。结果 29例患者中,19例治愈,总治愈率65.5%;仅表现为单纯双肺弥漫/多发磨玻璃影的11例患者中,10例治愈,治愈率90.9%;磨玻璃影基础上合并斑片影等表现的18例患者中,9例治愈,治愈率为5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14例患者,10例治愈,治愈率为71.4%;未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15例患者,9例治愈,治愈率为6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例患者发热时中性粒细胞完全正常、肺部主要表现为单纯磨玻璃影、仅以抗细菌联合激素治疗,完全治愈,治愈率100.0%,剩余25例患者中,15例治愈,治愈率6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结束后,中性粒细胞已恢复正常,肺部CT主要表现为单纯磨玻璃影的患者,可不必加用抗真菌治疗;因此分析肺部CT非特异表现的具体形式,结合中性粒细胞数值等临床特征,可为临床经验治疗提供指导,减少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