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膀胱非功能性副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并讨论膀胱副节瘤的诊断和治疗特点。结果膀胱副神经节瘤好发于年轻女性,常表现为血尿,免疫组化示CgA、NSE和S-100蛋白阳性,CK阴性。CT及MRI在鉴别诊断上意义不大。经尿道肿瘤切除及膀胱部分切除术治愈该患者,术后密切随访3月无复发。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目前治疗上以膀胱部分切除为主。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因其为潜在恶性肿瘤,术后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颐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至201i年7月诊治的4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3例,男I例,年龄41~63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2例,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者1例,无症状者1例。4例中仅l例患者血去甲肾上腺素值明显高于正常。4例均行CT及膀胱镜检查。术前均按嗜铬细胞瘤做准备。结果3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肿瘤剜除术。术前2例高血压者术后血压恢复正常。术后随访6~2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膀胱非上皮肿瘤鉴别诊断时应考虑本病可能。血儿茶酚胺测定对膀胱副神经节瘤的定性诊断价值有限。CT和膀胱镜检查在肿瘤定位、定性诊断中起重要作用。膀胱部分切除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术前应充分扩容。  相似文献   

3.
目的归纳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一般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3月—2020年8月所有膀胱肿瘤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对术后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中术前明确诊断2例。7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4例[2例术程平稳;2例术中出现血压剧烈波动,经过积极降压1例最终完成手术、另1例取活检后终止手术(院外积极酚苄明准备,3月后再次入院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剜除术,术程平稳;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3例(包括上述因术中血压无法有效控制中止手术者1例),平均手术时间130(30~180)min,平均术中出血30(20~50)mL。术后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3~5 d后恢复良好出院。1例发现肿瘤远处转移建议转外院继续治疗。7例均获随访,全身转移1例于外院治疗效果不佳,其余6例症状均有所改善,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复发征象。远期结果仍有待进一步随访。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前明确诊断困难,往往误诊为膀胱恶性肿瘤。手术为一线治疗方式,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体现出微创优势,术后恢复快,部分选择性病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同样可取得良好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过。患者,男,51岁,排尿后头晕同时血压升高,血儿茶酚胺和尿香草苦杏仁酸明显升高,MRI见膀胱前壁33 mm×27 mm 肿块,膀胱镜检未发现肿瘤。术前考虑膀胱前壁副神经节瘤,完善扩容降压3周以上,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手术顺利,切除范围包括瘤体及部分膀胱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10 d 拔除导尿管,未见排尿时血压升高及头晕。术后病理证实为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后3个月复查,血压正常,盆腔CT未见复发。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术中预防血压波动导致的高血压危象,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效果满意,术后需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疗效。方法:对5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男2例,女3例,平均46(36~77)岁。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2例,开放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5例患者随访1~7年,1例术后3年肿瘤复发行TURBT,术后病理诊断为移行细胞癌1~2级。1例术后6年复发,伴有左肾重度积水,左肾无功能,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左肾输尿管切除加右输尿管皮肤造口。3例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对于排尿时伴有相应副神经节瘤临床表现的患者应除外膀胱副神经节瘤的可能,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副神经节瘤电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经治的2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6岁和51岁,无高血压病史,1例因血尿发现,1例查体发现。经B超、CT诊断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结果:手术过程其中1例术中有血压升高,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病理示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后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罕见且容易被忽略,可伴有高血压、血尿等症状或无症状,B超、CT及膀胱镜是重要的定位诊断方法,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诊治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6月至2012年4月5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23 ~ 68岁,平均43岁.体检发现膀胱肿物2例,以间断无痛肉眼血尿为主要临床症状1例,1例表现为进行性排尿困难10年,另1例排尿时伴心悸、胸前区不适2年.1例有高血压病史6年,术前血压最高160/90 mm Hg(1 mm Hg=0.133 kPa).膀胱镜检查可见膀胱内突起肿物或膀胱内呈外压性改变,肿瘤位于三角区1例,后壁1例,顶部1例,膀胱前壁2例,3例行病理活检,均为阴性.3例行术前内分泌检查提示血去甲肾上腺素明显升高,分别为1957、3581、60 500 pmol/L.2例术前诊断为膀胱副神经节瘤,1例考虑为脐尿管癌,另2例诊断为膀胱肿瘤. 结果 行开放膀胱部分切除1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1例,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3例.4例患者术中出现高血压危象,其中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患者术中出现应激性心肌病,1例手术顺利.出血量20 ~800 ml,平均126 ml,1例输血600 ml.术后恢复顺利.随访3 ~ 48个月,患者血压正常,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 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极易误诊,对于排尿时伴有血压变化、心悸、头晕等表现的膀胱肿瘤患者应高度警惕膀胱副神经节瘤的可能.膀胱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 结果病例1为无功能性肿瘤,体检发现膀胱占位,CT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肿瘤为单发,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病例2为功能性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心悸、排尿后血压一过性升高,MRI增强结节不均匀强化,肿瘤为单发,术前降压扩容后行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症状消失。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膀胱副神经节瘤。随访9~12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 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罕见,可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术前需充分检查及准备,术中预防血压波动引起的高血压危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均效果良好,术后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PUB)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6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要点。 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2(23~55)岁,所有患者均为无功能性肿瘤,1例临床表现为尿痛,5例为体检发现膀胱占位。CT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肿瘤均为单发,平均直径1.6(0.8~2.2)cm。1例行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平均手术时间72(35~130)min,平均估计出血量22(10~50) ml。术后病理6例均有阳性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gA、CD56和Syn,而上皮性标志物如CK、CEA等为阴性。术后随访8个月至11年,1例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5年复发,其余5例均无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罕见,可无明显症状,CT增强扫描结合免疫组化检测可明确诊断,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安全、有效,术后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3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2例表现为排尿时阵发性高血压,1例表现为间歇性肉眼血尿。肿瘤直径1.5~3.0cm。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TURBT术。结果:病理检查组织细胞多数为多边形,有的为梭形,富于嗜伊红细颗粒状胞浆,核分裂少见,间质富含毛细血管,个别细胞核有非典型性及多核瘤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CgA、NSE、Syn阳性,病理诊断为副神经节瘤。3例患者随访16~3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未见复发及转移,高血压治愈2例,明显改善1例。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的典型表现为与排尿有关的阵发性头痛、头晕等高血压发作症状,少数可表现为肉眼血尿;应用B超、CT、膀胱镜可做定位诊断,尿VMA和儿茶酚胺可作定性诊断;由于可能诱发高血压危象,术前不主张活检。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63岁。因无痛性终末血尿伴排尿不畅1年入院。无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尿中找到腺癌细胞。B超提示膀胱壁实质性占位病变,IVP见膀胱区前上方有一较大充盈缺损,上尿路未见异常。于1989年12月4日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病理检查:内眼观:肿瘤7×5×2cm,表面呈多个大小不等之结节,切面呈灰白色;镜检:肿瘤组织呈小巢状、片状分布,血管丰富,间质纤维增生。瘤细胞为多边形,较一致,胞浆丰富、红染,核圆,侵犯肌层。诊断: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后复查尿脱落细胞三次均阴性,3个月后膀胱镜检未见异常。讨论副神经节瘤起源于副神经节。副神经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报告2例膀胱副神经节瘤诊治情况,并复习国内外有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女性,1例为功能性副神经节瘤,予苯苄胺控制血压至正常后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血压正常,排尿无头痛等;1例为非功能性副神经节瘤,经常规术前准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病理报告为副神经节瘤。术后效果均满意,分别随访2年和1年余,无复发。结论 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膀胱副神经节瘤各有其特点,病理及免疫组化是确诊的唯一手段,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诊疗方法,以提高其诊疗技术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21年8月徐州市中心医院和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均提示膀胱副神经节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志物突触素(Syn)、瘤细胞嗜铬素A(CgA)均为阳性。术后随访3~126个月,平均59.3个月,8例患者均存活,术后无明显并发症,7例无复发,1例复发。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易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膀胱镜可初步诊断,病理诊断可确诊。手术是治疗膀胱副神经节瘤的有效手段,术后并发症少,不易复发,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膀胱副神经节瘤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目的:总结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报告5例膀胱副神经节瘤诊治情况,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5例膀胱副神经节瘤中4例为有功能性,1例为非功能性,病理均见肿瘤细胞排列成“细胞球”结构,周边血窦围绕形成器官样结构。3例行肿瘤切除术,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效果满意。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是膀胱肿瘤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膀胱憩室、膀胱良性肿瘤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经腹腔途径行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3例膀胱憩室和1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手术操作包括膀胱部分切除和完全的腔内膀胱缝合。结果:4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80(60~120)min,术中平均出血76(40~100)ml,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平均术后住院5(3~7)天。结论:采用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膀胱憩室和良性肿瘤是安全、可行的方法,具有微创、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治疗膀胱憩室和良性肿瘤的可选择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疾病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9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5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表现为免疫组化不同程度的表达[嗜铬粒蛋白A(CgA)、突触素(Syn)、CD56等染色标记为阳性]。术后随访6~40个月,平均26.5个月,术前有血尿、头痛、心悸及排尿后血压升高等症状的患者于术后症状消失或逐渐缓解,5例患者术后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在临床上非常罕见,且易误诊漏诊,需根据术后免疫组化进行明确诊断。其可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及内分泌检查进行鉴别。术前应进行定性和定位的辅助检查,目前膀胱副神经节瘤的治疗方案多样,手术治疗仍是首选方案,治疗后应长期规律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膀胱肿瘤和膀胱异物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7年7月我院对5例膀胱肿瘤和3例膀胱异物[宫内节育器(IUD)嵌入膀胱并结石]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膀胱肿瘤采用经腹膜外途径,膀胱异物采用经腹腔途径。切除膀胱肿瘤、取出膀胱异物后,缝合膀胱。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指标。膀胱肿瘤术后定期行膀胱镜检查并随访。结果:8例手术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平均手术时间98(80~13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5(10~40) 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7(5~9) d。9~12 d拔除导尿管,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无肿瘤复发病例。结果:膀胱平滑肌瘤2例,IUD异位3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副神经节瘤1例,尿路上皮癌1例。结论: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安全、疗效确切等优点,可作为治疗膀胱良性肿瘤、膀胱异物及部分膀胱恶性肿瘤的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4例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结果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41-57岁,高血压患者2例,其中1例在排尿时血压明显升高,血尿1例,1例发现尿VMA升高。3例行部分膀胱切除,1例行膀胱镜下肿物切除术。镜下如肾上腺的嗜铬细胞瘤。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CgA、Syn、NES阳性,CK和Vim阴性,支持细胞S-100阳性。结论副神经节瘤除好发于肾上腺外,膀胱也是一个发病部位,但较少见,掌握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典型的镜下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对以后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孤立性纤维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膀胱SFT患者的的临床资料,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膀胱肿瘤,在腰麻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出院。1个月后再次来我院复查,在全麻下行经腹腹腔镜下膀胱肿瘤部分切除术。结果:病理检查提示为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倾向于SFT。患者腹腔镜术后痊愈出院。结论:膀胱SFT是一种罕见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膀胱良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46例膀胱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术前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B超、CT及MRI等影像学特征或膀胱镜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39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4例行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另外2例行开放膀胱部分切除术的患者,其中有1例同时接受了输尿管再植术。对于可疑病例,根据术者经验,17例患者术后接受了单次膀胱灌注化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诊断均依据组织大病理,其中内翻性乳头状瘤31例、平滑肌瘤7例、副神经节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肾源性腺瘤1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术后定期复查,中位随访8.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膀胱良性肿瘤虽然少见,但病理类型多,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对于内翻性乳头状瘤及其他表浅的小肿瘤治疗首选TURBT术,而对于浸润肌层甚至全层的病变,则需要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