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首都机场入境航空器上输入性蜚蠊的种类、数量和航空器侵害率等情况。〔方法〕2005—2008年,在首都机场口岸对86 873架入境航空器进行卫生处理后,收集蜚蠊标本进行调查。〔结果〕在来自20个国家的97架次入境航空器上捕获输入性蜚蠊123批次515只,经鉴定分为3科12属18种,以德国小蠊最为常见。〔结论〕输入性医学媒介可通过航空器从世界各地传入我国,威胁机场的卫生安全,同时给我国造成物种侵害,因此应加强航空器的医学媒介生物控制工作。同时应根据各个国家航空器蜚蠊侵害率的不同,对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卫生状况的航空器实施分类,进行分级管理,更加有效地控制医学媒介生物传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威海口岸蜚蠊本底情况,为消灭蜚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1年4~10月对威海口岸蜚蠊的种群、密度、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蜚蠊1958只,经鉴定分为2科2属2种,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63.84%;日本大蠊仅限于旅游船。蜚蠊日平均密度旅游船最高为9.48只/盒,饭店宾馆最高为2.53只/盒,5~7月蜚蠊密度较高。〔结论〕威海口岸应在春季进行灭蠊,使蜚蠊密度降低到不足为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于2008年2月20日从圭亚那进口龙凤檀原木集装箱内捕获7只雌性古巴蜚蠊成虫。该种蜚蠊起源于古巴,在加勒比海地区是常见种类,在我国罕见。其主要特征为:通体亮石灰绿色,前胸背板边缘为淡黄色。为防止该蜚蠊通过国际航行船舶传人我国,对古巴蜚蠊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供口岸一线检验检疫人员和昆虫研究人员鉴定蜚蠊种群时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上海洋山口岸输入性蜚蠊种群及组成。方法标本的展翅处理、雄性外生殖器解剖和SteREOV12解剖镜扫描图片等进行鉴定。结果2006--2011年上海洋山口岸入境蜚蠊有26属38种。这些蜚蠊来源地域广泛,以亚洲、非洲和美洲为主,占调查总数的89.47%,其中30种为上海市首次截获,8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结论上海洋山口岸输入的蜚蠊种类多,来源地广泛,危害风险高,必须加强对入境交通工具、集装箱及货物的检疫查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防城港企沙边地贸口岸蜚蠊种群构成情况.共捕获蜚蠊239只,隶属1属3种,以美洲大蠊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6.
扬州口岸蜚蠊本底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扬州口岸蜚蠊本底情况,为口岸控制蜚蠊和鉴别外来种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04年11月 ̄2005年10月对扬州口岸蜚蠊采用瓶诱法进行调查。〔结果〕共捕获蜚蠊296只,分类鉴定为2科2属3种,优势种为德国小蠊,蜚蠊全年密度为0.14只/瓶。〔结论〕扬州口岸蜚蠊密度低于国家标准,但仍需进一步做好口岸蜚蠊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黄岛口岸送检的蜚蠊进行种类鉴定。方法 对黄岛口岸送检的7只蜚蠊依据形态特征进行形态学鉴定,确定蜚蠊种类。选取每只蜚蠊的小段后足,组织匀浆后提取线粒体基因组DNA,利用基于线粒体基因组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进行序列扩增和分析,与NCBI Gene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选取褐斑大蠊(Periplaneta brunnea,NC_039940.1)、澳洲大蠊(Periplaneta australasiae,KX640825.1)和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NC_006076.1)等相关近似种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捕获的7只蜚蠊形态鉴定均属于美洲大蠊,序列与GenBank中美洲大蠊(登录号:MT011509.1、MH184241.1、KU543637.1)COI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8.91%~100.00%,判断此次捕获蜚蠊均为美洲大蠊。系统进化树显示蜚蠊样本与美洲大蠊序列形成一个单系,与近似种蜚蠊显著区分开。结论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鉴定手段,明确黄岛口岸送检的蜚蠊种类为美洲大蠊,为口岸蜚蠊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监测上海口岸输入性及本地蜚蠊携带的10种病原体情况。方法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PCR检测病原体。结果从蜚蠊中检出的病原体有霉菌、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和乙型肝炎病毒;未检出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和志贺菌。4类蜚蠊病原体携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20,P〉0.05)。结论蜚蠊是病原体扩散的中间宿主,口岸应采用先进检测技术监测蜚蠊中病原体。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防城口岸蜚蠊群种、季节消长和栖息场所的调查结果.调查采用广口瓶诱捕计数法,全年放瓶3042个,捕获蜚蠊6486只,平均密度为2.13只/瓶.经鉴定为美洲大蠊、澳洲大蠊、斑蠊、褐斑大蠊、蔗蠊和德国小蠊等,其中美洲大蠊和澳洲大蠊为优势种.成若比为1∶1.47,成虫的雌雄比为1∶0.49,而若虫的雌雄比为1∶2.40.季节消长以1月份密度最低(0.02只/瓶),8月密度最高(6.08只/瓶).蜚蠊侵害程度以厨房最为严重,码头仓库和餐厅次之,卧室最轻.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本口岸蜚蠊防制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丹东口岸室内蜚蠊种类、分布情况、季节消长及生态习性的调查情况。其结果是:共发现蜚蠊4种隶属于3科3属。优势种为美洲大蠊。日本大蠊次之。德国小蠊和中华真地鳖较少。优势种分布在居民住宅和饮服行业。4月份出现,7~9月份为高峰期。10月份以后下降。对居民侵害率达51.34%。  相似文献   

11.
蜚蠊膜翅目天敌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蜚蠊为城市主要卫生害虫之一,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产安全,由于蜚蠊对许多农药产生了抗药性,利用生物防治法控制蜚蠊越来越受关注。现就目前蜚蠊生物防治领域中膜翅目天敌主要种类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横琴口岸地区蜚蠊的种群构成及其密度的变化规律,为口岸防控蜚蠊,防止传染病传播提供依据。方法用诱蟑盒诱捕。从2004.3~2005.2,每月上下旬各调查一晚,将捕获的蜚蠊带回实验室鉴定,分类,计数。结果共布盒1440个,捕获蜚蠊965只,以美洲大蠊为优势种,占72.5%。全年平均密度0.67只/(盒·夜),6月份密度最高为1.717只/(盒·夜),2月份密度最低为0只/(盒·夜)。结论横琴口岸地区蜚蠊密度不高,有明显季节性,4~7月为活动高峰期,进行杀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珠江水域广州口岸蜚蠊的本底情况,为口岸开展蜚蠊防控、完善相关传染病防制机制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盒式诱捕法调查蜚蠊的种群结构、密度和季节消长等情况。结果共捕获蜚蠊2462只,隶属于3属4种;优势种为美洲大蠊;蜚蠊年平均密度为0.22只/盒;季节消长呈单峰型,高峰期为5~9月,不同口岸蜚蠊密度高峰期各有不同。结论本次调查掌握了珠江水域广州口岸蜚蠊的本底情况。  相似文献   

14.
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于2003年8月29日从一艘巴拿马籍货轮上捕获1只雌性褐带蜚蠊成虫Supella longipalpa(Fabricius,1798);该种蜚蠊在美国是常见室内种,在我国罕见。其主要特征为:有两条淡褐色带状横斑位于翅基部和腹部,因此俗称其为“褐带蜚蠊”。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1994年1月至12月防城港蜚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全年共布放诱饵瓶2400只,有效瓶2328只,捕获蜚蠊355只,总密度为0.15只/瓶.共发现蜚蠊2属4种,以美洲大蠊为优势种,密度以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5、6月份为高峰期.月平均密度与该地区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福建长乐辖区口岸各开放码头蜚蠊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情况,为口岸防治蜚蠊和鉴别输入性蜚蠊种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一采用标准诱捕盒法,每月上下旬各监测1次,连续12个月。结果 2008—2009年调查共捕获各类蜚蠊1443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2科2属4种;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其次是美洲大蠊;长乐辖区口岸蜚蠊年平均密度为0.23只/盒。结论长乐辖区口岸蜚蠊密度低于国家标准,但仍需进一步做好口岸蜚蠊监测工作;本次调查为今后辖区口岸蜚蠊防治工作提供切实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7.
昆明市城中心一座20多层的大型酒店由于不重视蜚蠊防制,2002年发现蜚蠊成灾,客人为此投诉酒店的事情时有发生。于是该酒店委托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进行调查及防制。  相似文献   

18.
在前几年蜚蠊密度调查和大面积综合防制的基础上 ,我们于 2 0 0 1年对聊城市进行了拉网式普查 ,对所有单位和居民区环境进行彻底治理 ,同时对阳性区进行科学消杀 ,将蜚蠊密度控制在标准之内。现将防制措施报告如下。1 方法 采用粘蟑纸法 ,定人、定时、定点 ,从 2 0 0 1年开始 ,于4~ 11月的 15日前后调查 1次。在城区普查基础上 ,选择东、西、南、北、中阳性点或疑似阳性点及重要场所设点监测 ,以相邻相近的居民 10户、饮食店 5户和宾馆 2户为一监测点。采用威海产的粘蟑纸 ,诱饵为新鲜面包 ,居民每户放 2张 ,饮食店放 4张 ,宾馆放 5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小结了1993年1~12月在漳州口岩市区室内蜚蠊种类及季节消长调查,采集了879只成虫隶属于二个科、二个属、五种。美洲大蠊、褐斑大蠊、澳洲大蠊为市区优势种;但不同场所其优势种排列不一,宾馆以褐班大蠊、美洲大蠊为主。饮食店里美洲大蠊占绝对优势,居民点为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蜚蠊终年活动,成虫高峰在6~7月,呈单峰型,若虫高峰在6月、9~10月,呈双峰型。  相似文献   

20.
肖厝口岸蜚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肖厝口岸蜚蠊的本底资料,为今后开展口岸卫生监督与媒介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年1~12月采用盒式诱捕法对肖厝口岸蜚蠊的密度指数、种群构成以及季节消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共布放有效诱捕盒592只,捕获各种蜚蠊610只,经鉴定隶属2科2属4种,具体为美洲大蠊、澳洲大蠊、褐斑大蠊、德国小蠊。其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捕获蜚蠊总数的52.46%。蜚蠊全年平均密度为1.03只/盒,全年只有1个高峰期,为8月份,其密度为2.61只/盒,为全年的蜚蠊繁殖生长的高峰期。〔结论〕肖厝口岸蜚蠊密度相对较低,种群构成相对简单,蜚蠊密度消长与气温的高低有密切的相关关系(r=0.8592,tr=5.3103,P﹤0.001)。每年的8月份是防治蜚蠊的最好时机,尤其在港区某粮油工业公司、与港区连接部的某餐馆、港区食堂3个蜚蠊密度相对较高的调查点,要经常对存放的食物及有利于蜚蠊生长及藏匿的场所进行清理,定期采用药物杀灭,破坏其生长繁殖环境,这是防治蜚蠊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