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五步蛇咬伤后新生儿的救治及转归。方法 报道1例妊娠晚期产妇被五步蛇咬伤后产下一新生儿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了解蛇毒及抗蛇毒血清对妊娠晚期孕妇及胎儿的影响以及新生儿的救治方法。结果 妊娠晚期孕妇4天前被五步蛇咬伤,阴道出血5小时,新生儿予及时纠正凝血功能、预防出血、促进肺泡成熟、控制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多可改善,并得以康复出院。结论 妊娠期被五步蛇咬伤后,为救治妊娠患者本身及胎儿,应早期使用抗五步蛇蛇毒血清。而对于胎盘早剥、宫内窘迫产下的新生儿,应注意监测凝血功能等变化,及时纠正凝血功能、预防出血、促进肺泡成熟、控制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2.
<正>毒蛇咬伤是夏秋季节常见意外伤害,患者受伤部位多为身体暴露位置,如手部、上肢、腿部和足部等[1]。毒蛇咬伤后,患者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进而导致疼痛、肿胀及局部坏死等症状的出现[2]。局部伤口处置是治疗毒蛇咬伤的一项重要内容[3]。本研究观察局部伤口处置救治五步蛇咬伤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院外科自1987年4月至2006年4月共收治毒蛇咬伤318例,其中五步蛇咬伤206例,蝮蛇咬伤81例,银环蛇咬伤3例,其它毒蛇咬伤28例。318例毒蛇咬伤除五步蛇咬伤当时缺药出院治疗未愈外,317例均治愈。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五步蛇又名蕲蛇 Agkistrodon Acutus;(Guenther),是一种毒蛇。本县位于浙西山区,蛇类分布较多,每当夏秋季节被五步蛇咬伤并不少见,倘若治疗不及时或抢救不力,可造成肢体残废或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1975年10月~1981年6月,用精制五步蛇抗毒素与上海蛇药等治疗五步蛇咬伤54例,现报告如下:一、诊断依据:根据患者或同伴见到五步蛇所咬或将蛇打死经核实者计51例,其余3例均根据咬时的环境、地点、时间、牙痕  相似文献   

5.
300例蛇伤患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省地处亚热带,丘陵和低山区较多,非常适合蛇类的生长繁殖.据资料统计,现有蛇类83种,其中毒蛇31种,是我国毒蛇种类最多的省份.毒蛇咬伤中毒时有发生,特别是从事农活及野外作业人群,其被毒蛇咬伤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甚至死亡者时有报道[1,2 ].我国每年毒蛇咬伤患者达10万余人次,蛇伤死亡率为5%~10%,致残率为25%~30%[3].为了解蛇伤患者的发病特点,以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毒蛇咬伤的依据,笔者总结我院1995~2005年间300例蛇伤患者的流行特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和治疗五步蛇咬伤所致中毒性心肌炎.方法 对30例五步蛇咬伤所引起的心肌损害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综合治疗.结果 26例治愈,占86.7%,4例死亡,占13.3%.结论 被五步蛇后可损害心肌,产生蛇毒中毒性心肌炎.必须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五步蛇咬伤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步蛇,亦谓之蕲蛇,是山区夏秋季节较常见的一种有毒蛇。其毒性凶猛,危害极大,人被咬伤后,毒液进入体内破坏血液循环系统,导致全身溶血而产生伤口,皮肤粘膜,消化道、泌尿道广泛出血,若不及时正确处理,就可能造成残废甚至死亡,严重地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五步蛇咬伤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外一科收治的1例五步蛇咬伤致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五步蛇是血循毒,极易造成骨筋膜室综合征,若不及时切开,则伤残率就会很高。结论五步蛇咬伤致骨筋膜室综合征机制复杂,临床VSD治疗,疗效确切,预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被带有狂犬病病毒的犬、猫等肉食动物咬伤而得病.目前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病死率高达100%,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1].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毒蛇咬伤发生的三大危症(呼吸麻痹、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之一,在我国蝰蛇、五步蛇、蝮蛇及海蛇等毒蛇咬伤均有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可能。据1973年江苏省常州市东风医院统计的蝮蛇咬伤1,193例中,发生肾功能衰竭9例,死亡8例,虽然发病仪占0.75%,但死亡率很高。因此,研究毒蛇咬伤引起的肾脏损害,及时抢救肾功能衰竭在蛇伤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发病机制蛇毒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肾缺血和肾中毒两种学说:1.肾缺血五步蛇和蝰蛇咬伤中毒时,临床上可出现广泛的难以制止的体内外大量出血。出血原因,除蛇毒内含有出血毒素及抗凝血毒素外,还有凝血毒素所致。据近年的研究说明,蛇伤中毒是一个典型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过程,为一种继发性消耗性凝血障碍、纤维蛋白溶解症及溶血症,可导致出血性休克及贫血,使心输出最和有效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此时,肾血流也减少,通过神经一体液因素的调节,肾小球输  相似文献   

11.
搜风要药白花蛇,定痉止痛功效好,甘咸有毒通经络,顽痹麻风一起扫。白花蛇自古就是名贵中药。白花蛇有两种,大者为蕲蛇,为蝮蛇科脊椎动物五步蛇(亦叫百步蛇)的干燥全体;小者为金钱白花蛇,为眼镜蛇科脊椎动物银环蛇的幼蛇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因其全身黑质白花,故名。有剧毒,如被五步蛇咬伤后,不出五步即死,故称五步蛇,形容其毒性之剧。前者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浙等地;后者主产于广东、广西。  相似文献   

12.
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亦称蕲蛇,是对我国劳动人民危害较大的毒蛇之一,分布于福建、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台湾诸省的广大山区。同时由于五步蛇又是一种名贵药材,在捕捉过程中更有受其伤害可能。为研究防治咬伤办法,我们对这一毒蛇的蛇毒进行一些毒理观察,为寻找解  相似文献   

13.
宁波地区有陆生毒蛇 6种 :蝮蛇、眼镜蛇、五步蛇、烙铁头、竹叶青和银环蛇。现就我院自 1 996年 1月至2 0 0 0年 8月被毒蛇咬伤且症状较重而住院治疗的 1 71例 ,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71例毒蛇咬伤患者 ,男 1 3 2例、女 3 9例 ;年龄 7~ 81岁。被咬蛇种 :蝮蛇 1 1 7例 ,五步蛇 2 0例 ,眼镜蛇 1 7例 ,烙铁头 8例 ,竹叶青 4例 ,银环蛇 2例 ,蛇种不详 3例 ;咬伤部位 :下肢 1 3 3例 ,上肢 3 8例 ;一年中蛇伤发病时间为 3月至 1 1月 ,最多为7~ 9月 ,共有 1 0 6例 ,占总发生率61 .99%。伤后 1 2小时内就诊者 3 0例 ,出现…  相似文献   

14.
毒蛇咬伤抢救成功一例报告第二医院急诊科马富玲,闫素英天津泌尿外科研究所姜埃利毒蛇咬伤在我国有明显的地区分布差异,南多北少。北方地区一旦发生毒蛇咬伤,常因解毒药物来源困难贻误抢救时机。我科收治五步蛇咬伤患者一例,抢救成功。报告如下。患者男性,32岁,已...  相似文献   

15.
毒蛇咬伤一例救治高云甘肃省人民医院中图分类号R646患儿,男性,5岁。因毒蛇咬伤12小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一天下午在山间玩耍时被五步蛇咬伤右手食指。2小时后出现精神方面的改变:嗜睡与烦躁交替出现,视物不清,被家人背回家中。当时患儿面如土色,食指局部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五步蛇咬伤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的护理要点。方法通过28例五步蛇咬伤患者进行封闭式负压持续引流护理并进行观察。结果通过封闭式负压引流和精心的护理,除1例患者因在家自行敷草药延误治疗时间,发展为气性坏疽而截肢,1例患者拒绝手术,其余26例五步中毒症状缓解快,住院6~14天,均治愈出院。结论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及其正确的护理方法对于五步蛇咬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维持有效的封闭式负压引流术,适当的体位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密切的护理观察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毒蛇咬伤     
<正>我国蛇类有160余种,其中毒蛇约有50余种, 有剧毒、危害剧大的有10种,如大眼镜蛇、金环蛇、眼镜蛇、五步蛇、银环蛇、蝰蛇、腹蛇、竹叶青、烙铁头、海蛇等,咬伤后能致人于死亡。这些毒蛇夏秋屯在南方森林、山区、草地中出现,当人在割草、砍柴、  相似文献   

18.
黄鹌菜在福建晋江地区长期来被用于治疗毒蛇咬伤,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进行了此药对眼镜蛇毒、五步蛇毒及圆斑蝰蛇毒中毒小白鼠的保护试验。  相似文献   

19.
五步蛇在我市山区较多见,主要以血循毒为主,由于五步蛇个体大,毒腺中含毒液量多,因此人体被咬伤后,中毒症状非常严重,表现为伤肢局部高度肿胀和剧烈疼痛,有小泡、血泡、瘀斑、伤口流血不止,齿龈出血,呕血、便血、血尿,以及广泛的皮下出血,严重者可致死亡。现将我科近二年来收治五步蛇咬伤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我科于对年6月至99年6月共收住院患者18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22-52岁,治愈17例,死亡1例。2护理体会2.l一般护理2.1.l捆扎可防止蛇毒迅速扩散吸收。捆扎时一定要在伤口上方无明显肿胀处近心…  相似文献   

20.
何元凤 《华夏医学》2009,22(3):570-573
毒蛇咬伤在临床上是一种急性中毒性急症,其发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治疗复杂、致残率高,如不及时救治往往造成生命危险.毒蛇咬伤后,及时、合理、有效地进行抢救并给予良好的护理,是减少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