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神经型(n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中作用.方法 行大鼠原位小肠移植.实验分为2组.1组:同系移植组(Lewis→Lewis,12例);2组:同种移植组(DA→Lewis,12例).观察术后生存时间.再灌注30 min、术后1、3、5、7d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开腹行麦芽糖吸收实验;切取移植肠管,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移植肠nNOS和iNOS的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移植肠nNOS mRNA和iNOS mRNA的表达.结果 A组生存时间>30 d.B组生存时间为(6.83±0.75)d.再灌注后A组nNOS染色与mRNA表达明显减弱,此后nNOS染色和mRNA表达分别于术后3、7d恢复正常.再灌注后A组iNOS染色与mRNA表达增强,此后逐渐减弱.与A组比较,术后3~7 d,B组nNOS染色减弱,iNOS染色增强,血清NO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糖吸收值显著降低(P<0.01);术后5、7d,B组nNOS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01),iNOS 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 在AR过程中,nNOS可能调节了iNOS的表达;nNOS的活性和表达与移植肠管的结构和吸收功能密切相关;iNOS的激活是加重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小肠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小肠功能衰竭的理想治疗手段。小肠属于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库,含有大量免疫活性细胞,同时也是体内最大的细菌库,因此小肠移植后常因发生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和感染而导致手术失败。小肠移植不但有受者对供者的移植排斥反应,还有供者对宿主的反应。多数移植后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反应剧烈,严重妨碍了小肠移植的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在大鼠小肠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和急性排斥反应(AR)中作用.方法 建立同种大鼠原位小肠移植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鼠分为4组.移植对照组、左旋精氨酸(L-Arg)组、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Ⅰ组(Ⅰ组)和L-NAMEⅡ组(Ⅱ组)受鼠于手术当天开始分别每天给予生理盐水、L-Arg 150 mg·kg-1 ·d-1、L-NAME 4和8 mg·kg-1·d-1.术后观察各组受鼠的存活时间,行HE染色观察移植小肠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移植小肠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以及检测血糖吸收功能和血清NO浓度.结果 移植对照组、L-Arg组、Ⅰ组及Ⅱ组受鼠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1.7±1.2)d、(10.2±1.0)d、(12.3±1.5)d和(17.3±1.9)d,Ⅱ组受鼠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移植对照组相比,L-Arg组和Ⅰ组IRI的Park评分下降,IRI减轻;Ⅱ组Park评分显著升高(P<0.01),IRI加重,但AR明显减轻.与移植对照组相比,IRI期间,Ⅰ组iNOS染色减弱,Ⅱ组iNOS和nNOS染色均减弱;AR期间,Ⅱ组iNOS染色明显减弱.各组血清NO浓度于再灌注后30min逐渐升高.与移植对照组相比,Ⅱ组血 NO浓度的升高延缓.与移植对照组相比,L-Arg组血糖吸收值于再灌注30 min至术后3d明显增高(P<0.01);Ⅰ组和Ⅱ组血糖吸收值术后处于较低水平.结论 NO在大鼠小肠移植IRI中起到了细胞毒和细胞保护的双重作用;在AR中加重了组织损伤.术后早期补充L-Arg可促进移植肠管对糖类的吸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和相关因子Fas、FasL、bcl-2和bax在大鼠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评价十二指肠黏膜活检在胰腺移植中诊断排斥反应的价值。方法选SD和Wistar大鼠行全胰十二指肠移植,实验分同基因胰腺移植组和异基因胰腺移植组。于移植术后第3、5及7d分批处死受体,取移植胰腺和十二指肠标本用HE染色和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移植物。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后胰腺和十二指肠Fas、FasL、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异基因胰腺移植组胰腺和十二指肠病理评分相同者占61.1%(11/18);评分不同者占38.9%(7/18),其中胰腺评分较高者6例,十二指肠黏膜评分较高者仅1例。异基因胰腺移植组胰腺和十二指肠病理学评分和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高于同基因胰腺移植组(P<0.05,P<0.01)。胰腺和十二指肠细胞凋亡指数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评分成正相关(r=0.965,P<0.01;r=0.942,P<0.01)。随着术后时间延长,排斥反应分级上升,细胞凋亡增加,FasL表达升高,在异基因移植组bcl-2表达下降,而Fas和bax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细胞凋亡与移植胰腺急性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细胞凋亡指数可作为判断移植物损伤程度的指标。FasL和bcl-2与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及组织损伤密切相关。十二指肠黏膜活检有助于判断有无胰腺急性排斥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期移植小肠病理学特点及意义。方法 实验分 4组 ,每组 6只。A组为非手术对照组 ;B组为异系移植组 ;C组为同系移植组 ;D组为异系移植加环孢霉素A治疗组。术后 3 ,5 ,7,10d取移植小肠进行病理学检查 ,测量黏膜厚度 ,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 ;并检测 3 ,5 ,7d移植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结果 A组小肠黏膜正常 ;B组移植小肠炎性细胞浸润、黏膜结构破坏程度和黏膜细胞凋亡数目明显高于C ,D组 ,随移植时间的延长黏膜细胞凋亡数目增加 ,黏膜结构破坏程度加重 ;C组移植小肠黏膜结构损伤程度较B组轻 ;D组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间质轻度水肿 ,未见黏膜结构破坏。结论 炎性细胞浸润、黏膜细胞凋亡和黏膜结构破坏是移植小肠急性排斥反应损伤病理学变化的主要特点。动态观察移植小肠病理学变化和细胞凋亡 ,对诊断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和估计损伤程度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小肠功能衰竭病人经全胃肠外营养(TPN)后可长期存活.然而.持续TPN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TPN相关性终末期肝病、静脉通道丧失以及反复性败血症,往往导致病人在半年内死亡。因此,小肠移植成为惟一能够选择的治疗手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临床小肠移植疗效得到很大改善。迄今最长1例小肠移植病人已存活达17年之久。1985年4月至2003年3月期间。全球61个医学中心共计对923例病人进行了989例次小肠移植,移植小肠1年生存率达64%。但是,与其他实质性脏器移植比较,小肠移植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移植后急性排斥的发生率高(57%)是阻碍小肠移植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综述了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免疫抑制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输血诱导免疫耐受对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供体特异性输血(DST)诱导免疫耐受对大鼠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SD至Wistar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实验组分别予以DST,环孢素(CsA)及DST联合CsA干预,Wistar大鼠同系间移植作为对照,于3、5、7 d观察移植肠管病理变化及受体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表达程度.结果 病理显示CsA干预组在7 d出现轻度移植排斥反应;DST联合CsA干预组与对照组结果相似,在3、5、7 d均无明显的移植排斥反应发生.并且DST联合CsA干预组TNF-α表达程度低于单独CsA干预组,在第7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γ表达程度低于单独CsA干预组,在第5、7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基因大鼠间小肠移植在CsA配合应用的情况下,进行DST可诱导其产生一定的免疫耐受,预防及减轻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及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移植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问世,近年来器官移植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在小肠移植方面也有了长足发展.但是观察发现,随着器官移植存活期的延长,出现了移植物功能逐渐减退直至丧失的现象.目前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移植物远期功能减低的主要原因就是慢性排斥反应[1].因此,我们成功地建立了大鼠小肠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为临床研究慢性排斥反应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9.
10.
中药移植合剂对大鼠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胰腺移植后的细胞凋亡情况,以及中药移植合剂在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均为异基因移植(以SD、Wistar大鼠作为供、受体),共分5组,每组10只.第1组:阴性对照组;第2组:环孢素A (cyclosporin A, CsA)组,5 mg/(Kg·d);第3组:中药移植合剂组,每100 g体重1 mL/d;第4组: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移植合剂每100 g体重1 mL/d CsA 2.5 mg/(Kg·d);第5组:亚治疗剂量CsA组,2.5 mg/(Kg·d).术后第7 d每组处死5只大鼠,取移植胰腺,受体肝脏、肾脏行病理学检查,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余鼠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时处死,观察各组移植胰腺有功能存活时间.结果:中药移植合剂可以延长移植胰腺有功能存活时间,抑制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其与亚治疗剂量CsA合用后可以达到治疗剂量CsA的抗排斥反应效果.结论:中药移植合剂具有一定的抗大鼠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作用机制与其抑制移植胰腺腺泡细胞凋亡有关,且与CsA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在大鼠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移植是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胰腺移植之后患者可获得正常的糖代谢,不需要外源性胰岛素并可逆转糖尿病的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移植后排斥反应是影响胰腺移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靶细胞的凋亡是导致靶细胞损害并进而引起移植物丧失功能的机理之一。本研究动态观察大鼠胰腺移植后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初步探讨大鼠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以期为临床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拮抗剂(MetRANTES)在小肠移植早期应用对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与他克莫司的协同效应。方法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建立异基因节段性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移植后将大鼠分为4组,每组24只。第1组为对照组,移植前后不作任何处理;第2组为MetRANTES组,小肠移植后(0~7d)腹腔注射MetRANTES200μg/d;第3组为小剂量他克莫司(FK506)组,小肠移植后(0~7d)腹腔注射FK5060.5mg·kg-1·d-1;第4组为MetRANTES联合FK506组,2种药物的应用方法与第2、3组相同。观察移植大鼠的一般状况和存活时间以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并于移植术后3、5、7d分别取各组大鼠移植肠标本(n=6)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移植肠RANTES和CD4 、CD8 、CD25 T淋巴细胞的表达进行连续定量测定。结果第1~4组大鼠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7.37±1.19)d、(22.32±8.60)d、(23.64±6.58)d和(30.55±4.18)d,第2、3、4组大鼠与第1组相比,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1);第4组大鼠存活时间更长,与第2、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组全部死于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移植后第3、5、7d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第2、3、4组病理学检查无明显排斥反应征象。第1组大鼠的移植肠RANTES表达在术后各时段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其动态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进程呈正相关;第2组和第4组大鼠移植肠RANTES、CD4 、CD8 和CD25 T细胞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第1组(P<0.01)。结论MetRANTES能明显抑制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效保护移植肠功能,显著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并可增强小剂量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动态观察近交系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发生规律,探讨该模型对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研究的价值.方法:选用近交系大鼠F344(RT11)和BN(RT1n),根据改良Monchik法建立下腔静脉回流式异位全小肠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同系移植组(F344→F344,ITx组)和同种移植组(BN→F344,ATx组),每组各制作实验模型8只.结果:①ITx组大鼠平均生存期30d以上,ATx组大鼠平均存活12d.②ITx组大鼠术后各时点的大体观察无明显差异,而移植小肠病理组织学POD 3d呈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表现,POD 0、5、7、9d 与正常小肠的组织学特征基本相同.③IL-2Rα和γ-INF mRNA转录水平显著性改变早于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④ATx组在POD 5、7、9d的大体表现与组织病理改变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的诊断标准.结论:近交系大鼠BN→F344与近交系大鼠F344→Wistar适用于小肠移植排斥反应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近系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排斥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动态观察近交系大鼠BN→F3 44组合模型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规律 ,探讨该模型对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价值。方法 选用近交系大鼠F3 44(RT1l)和BN (RT1n) ,根据改良Monchik法建立异位全小肠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同系移植组 (F3 44→F3 44,ITX 组 )和同种移植组 (BN→F3 44,ATX 组 ) ,每组供、受体大鼠各 8只。结果 (1)ITX 组大鼠平均生存期 3 0d以上 ,ATX 组平均存活 12d。 (2 )ITX 组术后各时点的大体观察无明显差异 ,而移植小肠病理组织学术后 3d呈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表现 ,术后 0 ,5 ,7,9d与正常小肠的组织学特征基本相同。 (3 )ATX 组在术后 5 ,7,9d的大体表现与组织病理改变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的诊断标准。结论 近交系大鼠BN→F3 44组合模型轻、中、重三个层次排斥反应特点鲜明 ,适用于小肠移植排斥反应免疫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急性排斥反应是目前肾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无创、安全和可多次重复检查的手段已广泛运用于移植肾术后的肾功能监测当中.本文主要就磁共振成像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rhIL-10对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和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移植后的大鼠随机分为同基因组、对照组和3种不同剂量的rhIL-10治疗组,各组n=6。术后3、5、7d取移植肠管,行病理检查,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术后7d肝、肾功能的重要参数:天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肌酐(Crea)和血尿素(BUN)。结果对照组术后3d发生轻度排斥,5d发生中度排斥,7d发生重度排斥;中、高剂量组除部分标本在术后5、7d发生轻度排斥外,无排斥征象;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改变相似,但排斥的病理改变发生较晚、较轻。术后3、5、7d,低、中、高剂量组外周血CD3^+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ST、ALT、Crea和BU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小肠移植急性排斥的抑制,低剂量作用是明确的,但疗效有限。中、高剂量作用较明显;与同基因组、对照组比较,不增加肝、肾毒副作用;(2)动态检测外周血CD3^+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可作为器官移植术后监测排斥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检测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后受体的血浆N-乙酰氨基已糖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前凝血质活性,血清肿瘤坏死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6,并与同期的粘膜活检结果对照,发现它们在排斥早期即有显著升高,其是单个核细胞前凝血活性和白细胞介素2的变化早于反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提示术后检测这些指标将有助于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已进一步了解到免疫反应中有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方面,那就是它能使受体破坏来自体外的组织或移植器官。急性排斥反应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细胞、体液因子间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移植物死亡。本文对有关这一现象的一些新观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细胞凋亡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小肠移植后排斥反应与细胞闻过则喜良心的关系以及雷帕霉素(RAPA)对移植后排斥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为假移植组作对照(1组),其他各组采用Wistar→SD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移植后随机分为排斥反应组(2组)、雷帕霉素2mg.kg^-1组(3组)和雷帕霉素4mg.kg^-1.d^-1组(4组),每组术后1、3、5、7d分别处死6只大鼠,获取移植肠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各组在术后1、3d均未发现排斥反应,2组术后5、7d分别出现I度和Ⅱ度排斥,3组仅在术后7d出现早期排斥迹象,4组枯术后一直未见排斥证据,小肠细胞凋亡数量在排斥反应前期和排斥反应时显著增加,不同强度的排斥反应,细胞凋亡数量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排斥反应中可出现大量的肠细胞凋亡,其始发时间早于排斥的组织学发现,凋亡细胞数量与排斥强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小肠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另一种可信的标志物。雷帕霉素对排斥反应的抑制能力与剂量有关,并不能抑制肠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探讨了NO在其中的作用。一、材料和方法1.实验动物 :BN及Lewis雄性大鼠 ,体重 2 0 0~ 2 5 0g。2 .实验分组及方法 :(1)分组 :A组 :异基因移植未治疗组(供体BN ,受体Lewis ,2 4只 ) ;B组 :异基因移植FK5 0 6治疗组(2 4只 ) ;C组 :异基因移植氨基胍治疗组 (2 4只 ) ;D组 :同基因移植对照组 (供受体均为Lewis,2 4只 )。 (2 )方法 :FK5 0 6从术后第 1~ 14天 ,每天 0 1mg/kg体重 ,肌肉注射 ,1次 /d ;氨基胍从术后第 1~ 14天 ,每天 2mg/kg体重 ,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