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群策  刘敏 《中国针灸》1995,15(5):43-44
膻中、中脘、气海三穴调气作用机理初探张群策,刘敏(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西安710003)主题词理气,穴,膻中,穴,中脘,穴,气海祖国医学认为,气机调畅、升降出入有序是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生理状态的前提条件,气机失调、升降逆乱则是机体各种病理变...  相似文献   

2.
尺泽穴是手太阳肺经之合穴。根据肺经的循环特点以及“合主逆气而泄”的理论,尺泽穴可调整上焦和中焦气机,对于上焦和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的病症,如咳嗽、气喘、吐泻应有疗效。实践证明,尺泽穴对上述病症确有疗效;中有,尺泽穴还能治疗急性高热、咽喉肿瘤。  相似文献   

3.
尺泽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尺泽穴是手太阴肺经之合穴。根据肺经的循行特点以及“合主逆气而泄”的理论, 尺泽穴可调理上焦和中焦气机, 对于上焦和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的病症, 如 咳嗽、气喘、吐泻应有疗效。实践证明, 尺泽穴对上述病症确有疗效; 另外, 尺泽穴还能治疗急性高热、咽喉肿痛。  相似文献   

4.
气的升降出入联系全身,经脉不仅是气沟通五脏六腑的通道,其循行方向与所对应脏腑的气机升降方向也是一致的,即足三阴、手三阳经脉从低走高为升,其气机运动也是上升方向;足三阳、手三阴从高走低为降,其气机升降方向也是下降。气机运动有升降出入的变化,经脉循行有向上向下的不同,因此经脉循行的路线即是对应脏腑的气机升降之路,经脉循行方向为气机升降方向,二者一体两面,是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诸升者,统于脾,以脾主升;诸降者,统于胃,因胃主降。肝经上行,肝气以升发为顺,因此肝气上逆的说法是不合气机升降理论的。足三阳经别是胃、胆、膀胱三经之气上行至头的通道。将气机升降与经络学说结合为一,突出了脾胃作为气机升降枢轴的重要性,为临床广泛应用脾胃经穴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脘为六腑之会穴,胃之募穴。亦系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三会穴。是治疗消化系统常用穴之一。有和胃气,化湿滞,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张景岳说:“此为腑会,故凡腑病者当治之”。兹将临床典型治验仅举数例介绍于下: 例一:周××,男,27岁,因头痛眩晕,剧烈呕吐住院。体检:  相似文献   

6.
“痰证”是为痰浊停阻于脏器组织之间或见于某些局部,或流窜全身而表现的证候,痰之为病,非常广泛。中脘穴为任脉第十二号穴,任脉本能总任一身之阴经,而中脘穴又是胃之募穴和腑会穴。中脘穴的主要作用是健脾和胃,绝其生痰之源,配合中医各种治疗方法可标本兼治。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中脘穴在治疗痰证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痰证"是为痰浊停阻于脏器组织之间或见于某些局部,或流窜全身而表现的证候,痰之为病,非常广泛。中脘穴为任脉第十二号穴,任脉本能总任一身之阴经,而中脘穴又是胃之募穴和腑会穴。中脘穴的主要作用是健脾和胃,绝其生痰之源,配合中医各种治疗方法可标本兼治。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中脘穴在治疗痰证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与任脉之交会穴。具有理气和胃、温中健脾、利湿化痰、消食导滞、理气活血、扶正祛邪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笔者查阅近年来有关中脘穴及中脘穴芒针疗法的文献,对其功能、主治、解剖、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介绍。认为芒针深刺中脘穴可将体表经气直接引入脏腑,增强气血循环,激发胃气,补益后天之本,进而提升疗效。并指出芒针深刺中脘穴的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9.
郭尔夫从事针灸临床工作38年,博览群书,精于歧黄,尤擅针灸,刻苦学习《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经典著作和现代医学,对经络学说、腧穴定位和针法有独特的见解。善于挖掘针灸绝技,擅长芒针深刺募穴、药罐等,对五输穴临床运用得心应手。现就郭老师多年运用芒针深刺募穴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 中 脘 中脘穴又名太仓,位于任脉经、脐上四寸处,为胃之募穴,是手太阴、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足厥阴及任脉之会。中脘又是手太阴之所起,足厥阴之所终,任脉之所发,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脉之所生。中脘穴上一寸有上脘穴、下一寸有下脘…  相似文献   

10.
芒针中脘穴为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继红  张慧岭  寇胜玲 《陕西中医》2007,28(9):1223-1224
目的:对比观察芒针中脘穴为主与吗丁啉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主穴取中脘,对照组口服吗丁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80.0%,其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本方法可疏调三焦气机,升清降浊;刺激迷走神经可使胃紧张性收缩和蠕动加强,幽门括约肌舒张。  相似文献   

11.
患者取仰卧位,取剑突下与肚脐连线之中点即为该穴,嘱患者放松,医者立于一侧,用右手拇指或食指用震颤法按压中脘穴,使之有酸、胀、沉、麻感,持续按压1~2分钟,术毕。并嘱其休息片刻即可。注意事项:如在施术时患者出现晕针反应,应停止施术,并让患者闭目平躺休息。共观察136例,总有效率为91.62%。体会《冷卢医话》云:“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少阴经行身之侧,厥阴经会于巅顶。太阳、少阴二经虽不在头,然痰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中脘穴为手太阳、手少阳、手足阳明、任脉之会,并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穴。经气津液皆聚于此,点按此穴,可激发诸阳经气,温通经络,调和中州之气机,并有行气活血、  相似文献   

12.
内关和公孙配伍源于<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杂病穴法歌>"腹痛公孙内关尔".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和阴维脉相通的穴位,具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静止痛之功;公孙穴属足太阴脾经穴和冲脉相交通的穴位,具有调气机、理升降、扶脾土、调血海、和冲任、理下焦的功效.内关以清泄心胸郁热,使水逆之气下行为主,公孙以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要;内关专走上焦,公孙专行下焦.两穴合用,直通上下,理气健脾、宽中消积之功益彰.内关通于阴维脉,公孙通于冲脉,二者相合,合于心、胸、胃,所以两穴配伍可治疗心、胸、胃、腹的一切疾患.现代研究进一步从神经解剖学的角度阐明了两穴配伍可协同增效,并且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实现对胃等内脏传入信息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阴阳气机升降出入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脏腑为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核心,气机升降失调为百病之源,燮理阴阳气机升降是治疗疾病的纲要,高树中教授基于对《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旨意的把握,结合阴阳气机升降理论、通关理论、气街四海理论提出通关调气法,包括通颈关法、通膈(膏)关法、通脐(肓)关法,并提出通关调气组穴,即通关七穴十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阴阳气机升降失常所导致的病症,可畅达三焦、通调气街四海,使脏腑气机循环流通,生命之气周流不息。  相似文献   

14.
崔晨华  徐涓 《光明中医》2010,25(1):78-79
中脘穴,居脐上4寸,为胃之中,故称中脘。出自《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回阳九针之一,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以调理中焦、升清降浊、健脾和胃、鼓动经气的作用治疗一切腑病,但刺入深度一般记载是1~1.5寸,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针刺深度2~2.5寸理气作用更佳,形体较胖者甚至可达3寸左右。现将临床治验所得列举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5.
胃痞为临床常见之脾胃病症,谢晶日教授指出胃痞的基本病机是肝脾不调,气机升降失宜,故治疗以疏肝健脾,调畅气机为基本法则。谢师临证治疗胃痞的经验主要可概括为:疏肝健脾,详辨虚实;注重升降,调畅气机;利胆和胃,以散结气;湿邪为患,善用风药。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胃脘痛证治     
董德懋(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实则阳明胃,虚则太阴脾”,胃脘痛常分虚证与实证。实性胃脘痛常可选用中脘、足三里、合谷,或内关、公孙。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胃经的交会穴,同时中脘又位于胃部,  相似文献   

17.
王桂玲 《北京中医》2003,22(6):45-46
中脘穴 ,出自《针灸甲乙经》 ,属任脉 ,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 ,八会穴之一 ,腑之会穴 ,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别名中管、太仓。《千金方》云 ,中管、承满 ,主胁下坚痛。《千金翼》云 ,中管、建里二穴 ,皆主霍乱肠鸣 ,腹痛胀满。《针灸资生经》云 ,中脘、三阴交 ,治食不化 ;霍乱吐泻 ,须先中脘而后水分可也。《针灸聚英》云 ,便血灸中脘、三里、气海。《针灸大成》云 ,霍乱吐泻 ,中脘、天枢。在临床上 ,中脘穴除常用于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泻泄、纳呆、食不化等证外 ,还广泛应用于呃逆、精神疾病、冻疮、四肢关节疼痛、前…  相似文献   

18.
马军燕  周际  冯利民 《光明中医》2022,37(2):314-317
古今临床医家多认为眩晕是以风、火、痰、虚、瘀致其病,而笔者认为气机升降失调,运行逆乱与眩晕的发生密切相关,气机升降不及与太过均可使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致脑窍失养或被蒙蔽发为眩晕.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又主要表现为脏腑气机的升降失调,故可从肝与肺、脾与胃、心与肾等脏腑之气机升降失调来认识眩晕,并在治疗上以调理脏腑之气机升降出...  相似文献   

19.
《脾胃论》是中医脾胃学说的标志性著作,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明确指出:脾胃为人体升清降浊之枢纽,但脾胃中主体在胃,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胃之升清是气机升降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单纯采用电针治疗胃下垂176例。电针治疗方法,主穴:中脘、提胃穴、胃上穴、气海;配穴:足三里、内关。一般仅取主穴。中脘、提胃穴、胃上穴均呈45度向下斜刺,深度1~1.5寸;气海穴直刺1~1.5寸。用间动电疗机疏密波,负极接中脘穴,正极分五叉分别接双提胃穴、双胃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