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曾振平  喻万柏 《现代医学》2010,38(4):333-336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经Spinocath导管行连续腰麻(CSA)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5~95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CSA组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组,两组均选择L2~3间隙穿刺,CSA组负荷剂量为0.75%罗哌卡因0.5~1ml,CSEA组注入0.75%罗哌卡因1.0~2.0ml,CSEA组硬膜外向头端置管3~4cm,CSA组蛛网膜下腔置入Spinocath导管1~2cm,观察并记录两组麻醉前和麻醉后5、10、15、30min、1h及术毕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2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阻滞平面达T10时CSA组的局麻药用量(1.1ml)明显少于CSEA组(1.7ml)(P〈0.05)。CSEA组阻滞平面达T10的时间(5.6min)明显早于CSA组(10min)(P〈0.05),CSEA组达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和下肢运动完全阻滞的时间也明显早于CSA组(P〈0.05)。CSA组自蛛网膜下腔用药后血压无明显下降,而CSEA组麻醉后5~30min血压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血压下降的最大幅度有明显差别(P〈0.01)。CSA组麻黄素的用量显著少于CSEA组(P〈0.01)。结论:罗哌卡因经Spinocath导管用于CSA,局麻药用量小,血流动力学稳定,可控性强,适用于老年下肢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相同浓度、相同剂量不同(轻、中、重)比重的布比卡因溶液用于仰卧位下肢骨科手术时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ASA Ⅰ~Ⅲ级择期在仰卧位行下肢骨科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0.375%重比重布比卡因组、0.375%等比重布比卡因组、0.375%轻比重布比卡因组,每组20例。各组均在患者平卧后经蛛网膜下腔Spinocath导管给药。首量均为2.7 ml(10 mg)。测定和记录各组患者给药后锐痛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达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完全运动阻滞患者例数和完全运动阻滞出现时间。记录各组给药后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值。结果:重比重组锐痛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锐痛觉阻滞平面出现时间、BMS 3分的出现时间均明显早于等比重组和轻比重组(P<0.01),最高锐痛觉阻滞平面、阻滞节段数(T节段)分别与等比重组和轻比重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等比重组和轻比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给药后重比重组MAP,HR下降幅度与等比重组、轻比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仰卧位下肢手术时,0.375%等比重布比卡因10~12.5 mg用于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起效快,镇痛完善,运动神经阻滞满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连续腰麻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应用中的有效性。方法90例因妇科恶性肿瘤实施开腹广泛全子宫切除并盆腔淋巴清扫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连续硬膜外组(EA组,n=30)、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n=30)、连续腰麻组(CSA组,n=30)。EA组于L1~2硬膜外间隙,分次注入0.5%罗哌卡因共计15ml;CSEA组于L3~4间隙蛛网膜下腔注入0.5%罗哌卡因3 ml,术中硬外腔追加0.5%罗哌卡因;CSA组采用Spinocath导管针,于L3~4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2 cm,注入0.5%罗哌卡因2 ml,视阻滞平面追加0.5%罗哌卡因每次0.5ml。比较3组的阻滞平面、镇痛效果、肌松程度,循环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以上3组在麻醉阻滞平面、镇痛效果、肌松程度,循环变化情况都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连续腰麻具有起效快、效果确切、肌松效果好、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点,能满足妇科肿瘤根治手术的麻醉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CSEA)与连续硬膜外麻醉(CEA)用于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阴式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80例,分为CSEA组和CEA组,每组40例.CSEA组向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必要时硬膜外腔追加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维持麻醉;CEA组硬膜外腔注入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用药后镇痛效果满意,阻滞平面均未超过T6.CSEA组在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明显优于CEA组(P<0.05), CSEA组硬膜外用药量也明显少于CEA组(P<0.05).结论:CSEA、CEA均可用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但CSEA术中麻醉起效快,镇痛效果确切,用药量小,肌松良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5.
王佩志 《吉林医学》2010,31(32):5739-5740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教学过程中发生穿破硬脊膜后,改用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可行性。方法: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穿破硬脊膜后,迅速置入硬膜外导管,改水平卧位后分次小量注药(2%利多卡因1mg/kg),调控阻滞平面。同时,配对选择ASA同为Ⅰ~Ⅱ级的32例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分别采用t检验对麻醉前、麻醉后10、20、30min四个时点的SBP,MAP及麻醉后CO进行组间数据对照比较。结果:硬膜外麻醉过程中发生穿破硬脊膜而改用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的32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其两组间两两数据的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不比连续硬膜外麻醉严重。但20min时的MAP与基础值及10min值的自身对照比较,P值均<0.01,提示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给药后20min是血压下降的高峰期,要注意及时处理。结论:在意外穿破硬脊膜后,随机改为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是可行的,特别是下腰段者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阴式全子宫切除术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昌伟  李晋  朱睿 《医学综述》2014,(4):756-757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应用于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择东莞广济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择期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n=50):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CEA)组。两组患者均经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CSEA组经硬膜外穿刺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2.5 mL;CEA组硬膜外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5 mL。两组患者均向尾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 cm,根据诱导后5 min感觉阻滞平面,硬膜外追加0.75%盐酸罗哌卡因,使阻滞平面达T8水平开始手术。评价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硬膜外追加用药量。结果 CSEA组患者麻醉效果评价优于CEA组(P<0.05)。CSEA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2.0±1.6)min,阻滞完善时间(8.3±3.5)min,硬膜外追加用药量(7.1±3.1)mL;CEA组麻醉起效时间(5.2±2.2)min,阻滞完善时间(17.3±4.2)min,硬膜外追加用药量(16.4±5.6)mL,两组间各观察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相比,腰-硬联合麻醉的起效时间短,镇痛完全,肌松效果满意,麻醉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子宫切除术病人中 ,比较连续腰麻及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效果及两种麻醉方法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子宫切除术病人 6 0例 ,随机分为连续腰麻组 (CSA组 )和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组 (CSEA组 )。CSA组蛛网膜下腔首量注入 0 .5 %的重比重布比卡因 2ml,然后分次小剂量追加布比卡因直至阻滞平面达T8以上 ;CSEA组先行T1 2 ~L1 间隙硬膜外腔穿刺向头侧置管用于术中麻醉维持 ,然后L2 - 3蛛网膜下腔注入同浓度、同比重的布比卡因 3ml。分析两种椎管内麻醉的阻滞效果和蛛网膜下腔用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阻滞平面达T8时CSA组的局麻药用量 (2 .5ml)明显少于CSEA组 (3ml) (P <0 .0 5 )。CSEA组阻滞平面达T8的时间 (5 .6min)明显早于CSA组 (10min) (P <0 .0 5 ) ,CSEA组达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和下肢运动完全阻滞的时间也明显早于CSA组 (P <0 .0 5 )。CSA组血压自蛛网膜下腔用药后 2 5min起出现显著性下降 ,而CSEA组血压下降出现在 15min时 (P <0 .0 5 ) ,两组病人血压下降的最大幅度有明显差别 (P <0 .0 1)。结论 :在子宫切除术病人中 ,采用小剂量分次给药的CSA法可以减少局麻药的用量 ,能提供可靠、可控性好的阻滞平面 ,并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8.
王琼  陈晓菲  孙晓雄 《北京医学》2003,25(6):379-381
目的 探讨导管针(spinocath)法连续腰麻的临床效果、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术后并发症,并与目前广泛应用的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进行比较。方法40例择期骨科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连续腰麻(CSA)或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CSEA)。记录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药的用量,麻醉后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感觉和运动阻滞程度。术后2d随访,记录有无术后并发症。结果CSA组有2例腰穿失败,改为硬膜外麻醉。两组麻醉操作时间相似[(12±2.0)vs(14.2±3.5)min]。麻醉完善时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15±2.1)vs(19±10.0)min],CSA组局麻药用量为(18±6.2)mg,CSEA组局麻药用量平均为(12.5±1.2)mg,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最高阻滞平面和运动阻滞程度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CSEA组低血压的发生率高(3/20 vs 0/18),但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并发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导管针法连续腰麻与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相似,用于骨科下肢手术麻醉效果完善,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并发症少,尤其适用于心血管功能不稳定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0.5%等比重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70岁以上老年人下腹部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70岁以上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CEA)组,观察麻醉后感觉平面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局麻药用量、麻醉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CSEA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显著快于CEA组(P〈0.01),局麻药用量显著少于CEA组(P〈0.01),CSEA组的麻醉优良率(100%)高于CEA组(8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要用药和操作得当,0.5%等比重布比卡因CSEA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70岁以上老年人下腹部手术。  相似文献   

10.
轻比重罗哌卡因用于单侧连续腰麻高龄患者下肢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轻比重罗哌卡因用于单侧连续腰麻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年龄82~102岁的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连续腰麻组(S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E组),S组行蛛网膜下隙穿刺,E组腰椎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记录麻醉前及麻醉后1 min、3 min、5 min、10 min、15 min、30 min、1 h、2 h、手术结束时患者的MAP、HR、SPO2;记录两组局麻药用量、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辅助用药、感觉阻滞平面、最大运动阻滞程度;观察两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MAP下降幅度两组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HR、SPO2变化两组间无差异.S组局麻药用量、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辅助用药(氟芬合剂)明显少于E组.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S组较E组麻醉起效快,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完善,血流动力学维持平稳,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用于高龄患者的下肢手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小剂量0.75%罗哌卡因在高龄下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并与0.75%布比卡因作对比研究。方法择期高龄下肢手术患者40例,年龄70~93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每组20例。2组分别在蛛网膜下腔分次小剂量注入0.75%罗哌卡因10 mg或0.75%布比卡因10 mg,直至出现最高有效麻醉平面,比较2组患者痛觉阻滞程度、最高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改良Bromage分级法,MBS),且记录麻醉前(T0)、麻醉平面达到有效麻醉平面时(T1)、切皮后2 h(T2)和术毕(T3)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均可达到完善的镇痛效果,但罗哌卡因组的镇痛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均比布比卡因组显著延长(P<0.05);最高阻滞平面低于布比卡因组(P<0.05);而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较布比卡因组显著缩短(P<0.05);罗哌卡因组最大Bromage分级明显优于布比卡因组(P<0.05)。结论小剂量0.75%罗哌卡因在连续腰麻中应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麻醉效果满意,而且能够达到较为完善的镇痛效果,肌肉松弛好,为高龄患者的手术麻醉提供了一种有效且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连续腰麻(CSA)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0例,年龄78~92岁,ASAⅡ~Ⅲ级,随机分为CSA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CEA组),每组20例。观察2组麻醉前(T0,基础值)和麻醉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30 min(T4)、1 h(T5)、术毕(T6)患者循环、呼吸功能的变化,比较2组感觉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不良反应。结果与T0比较,CSA组平均动脉压(MAP)在T1~T6降低(P<0.05),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升高(P<0.05或0.01);CEA组MAP在T3~T6降低(P<0.05或0.01)。与CEA组比较,CSA组MAP在T3升高(P<0.05),SpO2在T1~T6升高(P<0.05或0.01)。CSA组患侧感觉阻滞平面较CEA组低,运动阻滞程度明显高于CEA组(P<0.01)。CSA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CEA组(P<0.05)。结论单侧CSA显效快,运动神经阻滞完善,血液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少,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剂量的罗哌卡因用于老年病人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可行性及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1)A组:30例,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组,配方:0.5%罗哌卡因10mg;(2)B组:30例,0.5%左旋布比卡因10mg腰-硬麻醉组,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痛觉阻滞平面、最大运动阻滞程度、痛觉及运动阻滞维持时间、VAS评分、完全阻滞病人比例、术中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等.并连续监测ECG、NIBP、SpO2.在给药后5、10、20、30、60min时点记录BP和HR作为统计指标.结果 R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达最大运动阻滞程度时间均比B组时间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镇痛持续时间、最大Bromage评分持续时间比B组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硬膜外追加局麻药例数和药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医生对患者肌松效果的评价,两组均满意,但0.5%罗哌卡因组(R组)满意率比0.5%布比卡因组(B组)偏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注药后SBP、DBP、HR、SpO2均平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注药后3~10min的SBP、DBP下降HR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病人疼痛、恶心和呕吐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可安全应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适应于老年病人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章蔚  疏树华  方才  邵春晓 《安徽医学》2011,32(12):2006-2009
目的 比较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46例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组,n=25)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n=21)两组.E组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腔向头侧置管,给予1%利多卡因+ 0.375%罗哌卡因10~14 ml;N组行神经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连续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CSA)镇痛对子痫前期产妇围生期血流动力学及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溪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96例子痫前期产妇,分为CSA组和连续硬脊膜外隙阻滞麻醉(CEA)组,每组98例。比较两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率、降压药物使用率、产后出血率、穿刺后头痛发生率、围生期皮肤瘙痒发生率;比较两组产妇分娩镇痛前(T0)、分娩镇痛后10 min(T1)、分娩镇痛后30 min(T2)、宫口开全时(T3)、胎头娩出时(T4)的血压、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心输出量(CO)、外周血管阻力(SVR)];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1 min、5 min、10 min时Apgar评分。结果 CSA组第一、第二产程时间长于CEA组(P <0.05),自然分娩率、缩宫素使用率高于CEA组,降压药物使用率、穿刺后头痛发生率、围生期皮肤瘙痒发生率低于CEA组(P <0.05)。两组不同时间点的收缩压、舒张压、VAS评分、MAP、CO、SVR有差异(P <0.05);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VAS评分、MAP、CO、SVR有差异(P <0.05);两组收缩压、舒张压、VAS评分、MAP、CO、SVR的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CSA组新生儿出生1 min时Apgar评分高于CEA组(P <0.05)。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率和新生儿出生5 min、10 min时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与CEA比较,CSA镇痛能有效改善子痫前期产妇产程中血流动力学状态,降低产痛,减少降压药使用量,保障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在高龄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20例择期行TURP的高龄患者,年龄75~92岁,随机分为两组,连续硬膜外麻醉(EA)组(n=60);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组(n=60)。监测ECG、BP、HR、RR和SpO2,用针刺法测定两组的痛觉减退平面(镇痛平面)和痛觉消失平面(麻醉平面),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指给药后感觉阻滞部位发热、麻木等的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用改良的Browage分级法评定运动阻滞效果,记录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指给药后抬下肢感觉无力的时间),达最大运动阻滞时间、最大阻滞节段、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评定麻醉效果,术后随访腰麻后头痛、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EA组明显慢于CSEA组(P〈0.01)。痛觉阻滞持续时间:EA组明显小于CSEA组(P〈0.01)。EA组屈髋、屈膝及屈踝不能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均明显慢于和短于CSEA组(P〈0.01);最大Browage分级EA组小于CSEA组(P〈0.05);EA组中有12例术中由于麻醉不全、有痛感而辅助静脉镇痛药,其中2例因不能耐受手术而改气管插管全麻;CSEA组中无1例辅助静脉镇痛药和改全麻,CSEA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EA组(P〈0.05)。CSEA组术后无1例腰麻后头痛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严格控制注药速度和麻醉平面,采用小剂量局麻药,术中精心管理,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应用于高龄患者TURP中是安全的,麻醉效果是确切的,与硬膜外麻醉比较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作为高龄患者TURP的首选麻醉方法 。  相似文献   

17.
全子宫切除术中腰麻联合硬膜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恒兴  杜润萍 《医学争鸣》1999,20(10):880-882
目的:比较腰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在全子宫切除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方法:选择期行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15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78例,行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B组80例,行单纯连续硬膜外麻醉,结果: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较单纯连续起效时间快,阻滞范围广,肌肉松驰完善,局麻药用量小,呈显著差异;二者在初次用药后1h内的低血压发生率、血压波动以及麻黄碱用量等无明显差异,但血压下降最  相似文献   

18.
赵宁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87-88,92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的麻醉方法在输尿管中下段结石输尿管镜碎石术(URL)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连续硬膜外麻醉(CEA)组、腰麻-硬膜外麻醉联合麻醉(CSEA)组以及腰麻组(CSA),每组各40例,比较三种麻醉方法的效果。结果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平面:CSA和CSEA组最短,CEA组最长,三种麻醉痛觉阻滞平面为T9平面都达到手术要求;单次推药麻醉持续时间:CSA组最长,CSEA组次之,CEA组最短;推入麻醉药物后血压下降患者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麻醉优良患者:CSA组和CSE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A组和CSEA组与CE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背痛发生患者:CEA组和CSEA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A组和CSEA组与CS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5%布比卡因2.5 mL CSA应用于输尿管中下段结石URL可作首选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