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基于中医古籍数据挖掘探讨治疗哮喘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古今医案云平台及中医药数据智能分析平台中的古代医案进行检索,将符合要求的古典方剂纳入数据库.采取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对古典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主要功效以及关键药物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古典方剂574...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亚健康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1年1月1日,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亚健康的临床研究。提取纳入研究文献中的证候、证候要素、药物信息建立数据库,分别统计证候类型、证候要素、药物类别及药物分布情况,对高频药物进行二项、三项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9篇。证候类型44个,前3位为肝郁脾虚(18)、心脾两虚(14)、肝郁气滞(11)。病位证素7个,前4位为脾(54)、肝(48)、肾(34)、心(31)。病性证素12个,前3位为气虚(56)、气郁(37)、血虚(26)。使用中药133味,前3位为茯苓(60)、甘草(57)、白术(53);涉及19个类别,前3位为补虚药(41)、清热药(13)、安神药(10);药物归经前3位为肝经(67)、肾经(50)、脾经(48);用药频次≥10次的35味药物中,置信度≥80%的二项关联30对,三项关联126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5个核心药物群。结论:亚健康以肝郁脾虚最为常见,主要病变涉及肝、脾、肾、心四脏,应注重脏腑间的密切联系,整体施治;用药以补虚药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古籍疫病防治的文献挖掘,寻找中医古方治疗相似疫病的组方,总结用药规律,挖掘潜在关联规则及配伍规律,为新冠肺炎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归纳病因证型。在中医古籍中寻找能够治疗相关证型的组方,建立组方数据库,使用SPSS Clementine 12. 0、SPSS Statistics 19. 0和Excel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寻找潜在配伍规律。结果: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得到甘草、柴胡、黄芩等高频药物22种;高频药物归肺、脾、胃经最多,药性温、寒为主,药味苦辛居多;得到甘草-桔梗、甘草-防风、甘草-羌活等较高关联性药对12个;因子分析提取9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得到6类。结论: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得到了一些可能治疗新冠肺炎的药对和可能配伍,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国古代文献中防治肺系疫病方药的用药规律,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第5 版《中华医典》数据库中的肺系疫病条文,筛选明确具有现代流行性传染病特征、发病部位在呼吸系统、且包含药物组成的条文。提取其中涉及的病名、证候、用药等信息,对提取信息进行术语规范化后,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常用中药用药频次、分析其关联规则,获取核心处方及组方规律,结合现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 869 条古代疫病条文,根据传染性评价和发病部位判断后,最终纳入含中药处方的肺系疫病条文共177 条,1 条来自唐代,4 条来自宋代,2 条来自金代,2 条来自元代,60 条来自明代,90 条来自清代,18 条来自民国。涉及药物共204 种,单药使用频次最高前3 位的为甘草、黄芩、桔梗,出现药对频次最高的组合为甘草-桔梗、黄芩-甘草、连翘-甘草。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进一步分析,设置支持度20,得到核心处方黄芩-黄连-连翘-甘草-桔梗;设置支持度16,得到核心处方为黄芩-黄连-柴胡-连翘-桔梗-牛蒡子-玄参-甘草。结论:中国古代经历多次疫灾,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记载了大量的抗疫方药。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古代肺系疫病的诊疗经验,建立了古代肺系疫病文献数据库,发现古代肺系疫病与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辨证分型虽不尽相同,但高频用药多为清热药、解表药;处方规律则改泻火解毒为辛凉宣肺,注重顾护胃气。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当代中医治疗宫腔粘连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公开发表的文献中符合条件的用于治疗宫腔粘连的中医复方共87首建立数据库。在统计软件中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探求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①按照中药使用频次进行统计,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共32味,排名前6位的中药分别为当归(68次)、菟丝子(56次)、熟地黄(49次)、川芎(47次)、丹参(43次)、赤芍(43次)。②对使用频次≥3次的药物进行功效、性味归经、配伍规律分析得出,12类药物功效以补虚药(补血药14.54%、补阳药12.28%、补气药10.48%、补阴药8.59%)为主,其次为活血化瘀药,再者为清热药;7种药性以平、温为主;7种药味以甘、苦、辛为主,以甘味为最;归经属12个脏腑,以肝、肾、脾为主。③根据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发现高支持度的排名前2位药组为当归-菟丝子和菟丝子-熟地黄;高置信度排名前2位的药组为山茱萸-菟丝子-当归和甘草-川芎-当归。④经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后,发现10个药物聚类方。结论当代中医治疗宫腔粘连多以补血活血、滋肾益精为基本组方配伍,并随症加用清热、理气、利水渗湿等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治疗瘙痒的用药规律。方法:以瘙痒为主题词,检索《中医方剂大辞典》,收集止痒方,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中医药治疗瘙痒方共1 515首,涉及827味中药,总用药达10 355次。所用止痒中药以功效、药味、药性和归经分类频率分别为91.02%、85.97%、91.23%和85.59%;止痒中药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攻毒杀虫止痒药、理气药、安神药、拔毒化腐生肌药、化湿药、驱虫药为主,占用药频数的91.02%;药味以甘、苦、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5.97%;药性以寒、平、温为主,累计频率达91.23%;归经以肝、脾、肺、胃、肾、心为主,累计频率达85.59%。结论:临床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攻毒杀虫止痒药、理气药等中药运用较多,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防风、当归、川芎、地黄、荆芥、矾石、白芷、黄连、苦参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余霖治疗疫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方法:从《疫疹一得》中筛选出处方98首,应用SPSS 24.0及IBM SPSS Modeler 18进行频数、性味归经、用药类别、证型、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药物频数得出清热泻火药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得出核心药物为石膏、犀角、黄连和生地,聚类分析可归纳出清热泻火药、利水渗湿药、凉血活血消斑药、清热燥湿药等药物组合。结论:余霖针对疫病火毒较盛的病机施予清热泻火法,处方以石膏、犀角、黄连为核心。  相似文献   

9.
中医组方用药规律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是传承中医防治疾病方法和手段的核心内容.从中医组方用药规律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进程两个方面入手,总结中医组方用药规律研究的相关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的用药经验传承方法与计算机辅助的数据挖掘方法相结合将是中医组方用药规律研究和创新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一方面仍需重视传统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方法,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经验加以总结和传承;另一方面,创新相应的快捷、方便、实用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尤为重要.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将已有挖掘分析方法加以集成开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为中医组方用药经验的传承提供了便利的有效工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向雨  石全 《山西中医》2021,(9):51-53
目的:借助Excle、IBM SPSS Statistics22.0、SPSS Modeler18.1软件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药成方制剂》中外用治疗痤疮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药成方制剂》中外用治疗痤疮的方药,筛选并利用Excle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中华医典》中所包含的明清时期瘟疫治方用药的相关文献进行挖掘及整理分析,探索瘟疫用药及组方规律,为瘟疫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数据库,以“瘟疫”“瘟”“疫”“时疫”“时邪”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并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及因子分析对挖掘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药物175味...  相似文献   

12.
心藏象理论,发展至明清己日臻成熟。对惊悸、怔忡从病因及临床表现都有详细的鉴别,对"心肾相关,水火既济"理论的阐述更为准确与详尽。脏腑辨证方法更加完善,并与其他辨证方法互参。温病学说发展成熟,中西医汇通思潮开始出现。心藏象理论得以发挥与创新。在胸痹治法方药方面,活血化瘀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心藏象理论认识更加完备。  相似文献   

13.
烟草是舶来品,初始是作为药物收录于明代医家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本草正>.至明末清初起,烟草已从药笼中物演变成普遍的吸食行为,从旱烟、水烟、鼻烟的衍变,成为一种有害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本文在检阅医药学典籍和笔记小说的基础上,复习古代医家有关烟害与健康的争论,个案和戒烟解毒的方法的记载等,从医学史的角度进行考释,探讨中国古代医家控烟意识的萌生和烟草从药品到有害消费品的演变过程,温故而知新,对我们今天开展控烟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通过系统查阅明代至民国时期贵州省的200余部地方志资料,发现其所记载的120位医者的来源主要包括外来移民、儒生兼医、弃儒从医、道士和尚、从军人士、武术群体等,医术的传承主要依靠亲属传承、访名师、主动授徒、自学等方式.这些医者有较高的医术和理论水平,留下了56部医学典籍.他们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行医时不辞辛劳,敬业奉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明清两代15本医籍、医案、医话中660例疫病诊疗的方药特色及药症关系.方法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在单味药及药对与症状之间均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关联关系.显示疫病总属热邪为患,易伤及营血、易耗伤气阴.治疗以清热为大法,主用清热药.急证清心醒神,善用开窍药.后期补虚扶正,重用补益药.清热药物中,清气分热药最多,清热凉血药次之,解表药常常随症加减,说明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理论在疫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结论 数据挖掘的结果与中医疫病的治法及用药基本相符,能初步揭示明清医家对疫病诊疗的学术思想及治疫经验.  相似文献   

16.
周方圆  杨宇峰  石岩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12):2534-2536
通过查阅、整理明清以前关于噎膈的文献,从时间维度上对其进行梳理,构建噎膈因机证治的理论框架结构。主要分为起源期、发展期、丰富期和完善期。起源期为先秦两汉隋唐时期,初步形成了五噎、五膈的论述。发展期为金元时期,已经对噎膈的部位有了明确的认识。丰富期为明代,对于噎膈的因机证治理论都有较大的丰富。完善期为清代,此时噎膈因机已经全面了解,侧重噎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1目的运用统计学方法频率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明清时期中医外治中风病的方药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明清时期中风病外治方药运用规律和特点,并从整体上对本病的外治方药运用规律和药物配伍规律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新的思路。2对象2·1文献范围本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18.
宋元明清药物剂量的考证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考证宋朝至清朝的药物剂量特点,参阅有关文献及出土度量衡实物,说明自宋代起度量衡实施变革,由传统的铢分两进位改为钱两的十进位制,并出现了戥秤、字秤。证实宋元时期的1斤约合634~640克,1两约为39~40克,1钱约为3.9~4克。由于采用煮散法,临床用药之量是历史上用量最小时期;“字秤”的量值,1字是1钱的四分之一,约合1克;宋元时的1升约600毫升。明清时期的1斤约合578~579克,1两约36克,1钱约3.6克;明清时的1升约1000毫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明清医家文献,明确不孕不育症中医常用中药及其四气、五味和归经,为临床实践提供经验。方法:用关键词对中国基本古籍库进行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合格文献。建立明清种子方数据库并对原始文献进行规范化处理,整理和分析明清种子方治疗类别、剂型、药物组成、四气、五味和归经,应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明清治疗不孕不育症的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明清种子方剂235首,明清治疗不孕不育症文献中,1)常见剂型为丸剂;2)治疗类别主要为不孕;3)出现频率最高的方剂为五子衍宗丸;4)使用的药物主要是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5)使用药物的四气主要为温,五味主要为甘,归经主要为肾、脾、肝;6)常用药对为白芍、当归;药物组合为白芍、当归、川芎、熟地黄。结论:明清医家治疗不孕不育以丸药为主,治方思路针对肾、脾、肝以甘温补虚为主流,同时也兼以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此研究为现代临床治疗不孕不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阐述内丹理论、丹田与命门关系以及内丹理论对明清中医养生学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