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峰 《中医研究》2014,(10):9-10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为中医界所广泛引用,而究其原意,似有巫术之嫌,与后世所赋予之意相差甚远,即使如此,也有夸大正气作用,将正气绝对化的偏向。反复不恰当地引用此言,势必扭曲正邪斗争的关系,加重其片面性,不利于正确指导医疗实践。故正确对待此言,客观审视邪正关系,方有利于防病治病。  相似文献   

2.
<正> 气血津液皆为人体正气,同具御邪抗病之能力。但具体到各种正气所抗病邪之种类则有不同,诸正气所特有的不同职能的抗邪能力,称之为正气分职抗邪。正气分取抗邪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临证时不难发现虚热性疾病有发热、口渴;虚寒性疾病有畏寒、肢冷。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可能是因温热之邪耗伤了体内阴液,致阳胜阴衰;阴寒之邪损伤阳气,使阳微阴胜。在治疗时以养阴清热,则虚热之病可痊;用温阳散寒法,则虚寒之疾可除。其养阴温阳皆为扶助人体正气,以期抗病痊疾,然何不于虚热病时扶阳以除热邪?虚寒性疾病养阴以散寒邪?由此可见,正气因其种类不同,所抗邪气亦有差异。形成正气分职抗邪的原因,主要责之于正气的不同功能和邪气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虚实是中医辨证的纲领,论治的依据。对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就是根据癌肿不同阶段的正邪变化,作出相应的治疗。所以能否正确认识癌症的邪正关系,也就决定了正确治法的能否确立,从而最终影响治疗的效果。1瘤邪所凑.正气未必先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是中医发病学理论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大多数医家将此语解释为:凡是遭受邪气侵犯,人体必定首先正气亏虚。也就是说,是正气亏虚招致邪气的侵袭。正气亏虚是因,邪气侵袭是果。在解释恶性肿瘤的发病缘由时亦借用此语。所以认定恶性肿瘤的发生同样是由于正气先虚…  相似文献   

4.
13 病方进展 不治太甚 【原文】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 【译文】病势正在进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时攻治,应坚守正气,这好比使敌军疲惫的方法。 【今释】中医认为,疾病过程,从正邪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产生、发展及转归取决于正邪斗争的消长,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即元气,指机体的抗病能力;邪气指致病因素。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能够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内养正气,  相似文献   

5.
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但中医学认为发生癌症与机体抗御疾病能力(正气)的虚弱有密切的关系,如<内经>早就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医宗必读>谓"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说明正气虚损是形成癌肿的内在依据,认为癌瘤是全身性的疾病.而癌灶只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  相似文献   

6.
扶正法即补法,具有补益阴阳气血,调整脏腑机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近年的研究认为,扶正类药物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肝炎病人免疫功能,扶正以祛邪,达到治疗肝炎的目的。揭示了扶正法在肝炎治疗小的重要意义。一、机理的探讨《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了正气是人体内的抗病能力,人体内正气的强弱与疾病的产生和病情的转归有密切的关系。对于肝炎病,一些医家则认为,其产生的原因除与外感毒邪有关外,也与人体正气的虚弱,抗邪无力有一定的关系。如关氏认为: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是“由于湿热疫毒隐伏血分,再加上正虚不能抗邪而致”。陈氏等认为,慢性肝炎则是“由于湿热病邪蕴结不懈,日久伤及脏腑和气血所致”,  相似文献   

7.
孙洁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8):346-347
临证治病 ,虚实的辨析往往是成功的突破口 ,知其虚实之后 ,斟酌攻补 ,然后才可以治愈疾病。但虚实之间 ,变化多端 ;攻补关系 ,亦多难明。考疾病之发生 ,正虚是基础 ,邪实是关键。虚实并见之证 ,可以用攻法 ,使邪气速去 ,则正气自可渐安 ,此乃以攻为补也。笔者在临床上用以攻为补的方法治疗男科疾病 ,取得满意疗效 ,现介绍如下。1 因邪而致虚 ,当急去其邪 ,以期正气自复病非人所素有 ,必有邪伤 ,而后成病。邪气侵袭人体 ,正气胜则无病或病不足忧 ,正气不敌则可为病。邪居于内 ,阻碍气血流通 ,妨碍正气生长 ,久而重伤元气。正气伤则更难逐寇…  相似文献   

8.
“中暑”在祖国医学中属“暑温”范畴。它是夏季感受暑温病邪所发生的外感热病。对暑温病的发病原因,祖国医学认为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暑热或暑湿秽浊之邪乘虚侵袭所致。因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汗出过多,中暑患者极易出现“气伤津耗”的征象,致使正气不足无以抗邪;或日受暑气之邪,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则与治法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扶正祛邪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从邪气与正气的关系来说,是邪与正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根据中医学理论观点,正气是维持人体生命能量的各种物质与功能以及由这些物质和功能所产生的抗病能力;邪气是指一切致病因素。邪正斗争的胜负,决  相似文献   

10.
"脾王不受邪"语出《金匮要略》,指脾土充盛,不易感受他邪,然而在临床研究中多有脾土旺盛时出现消化道疾病,正气强而感邪,故存疑虑。本文分析了"脾胃""正气""邪气"之间的关系,认为正邪强弱是相对而言,只有做到饮食有节、情志平和、劳作有时,顺应四时之规律,避之虚邪贼风,保持人体内外调和,才能最终做到"不受邪"。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清除各种有害因素的作用归之于“正气”,将破坏人体与外界环境相对平衡的各种有害因素归之于“邪气”。正气存在于体内。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不断的运行,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抗御外邪,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而邪气有外邪和内邪之分。病原微生物和外来的抗原属于外邪,而自身抗原属于内邪。中医学常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是人体通过正气驱除外邪和内邪,以维持身体的稳态。  相似文献   

12.
牙痛是一个很常见的症状。其辨证前贤论述颇多 ,如《临证指南医案》认为 :“牙证不外乎风、火、虫、虚 ,此言其痛耳。”张景岳指出 :“齿牙之痛有三证 :一曰火 ,二曰虫 ,三曰虚。”《实用中医口腔病学》又将风、火、湿热与虫归之于实证 ,而气虚、血虚等归之于虚证。笔者根据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 ,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 ,提出几条原则 ,特叙之如下。1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这一祖国医学光辉思想对牙痛的辨证有重要指导意义。牙痛固然常见 ,但引起牙痛的原因却非常复杂 ,口腔科医…  相似文献   

13.
甲流是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邪正相争的结果。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不足,外邪易袭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通过调理阴阳、调养情志、调摄起居、调节饮食和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以调养正气,对预防甲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姜良铎 《中医杂志》1994,35(4):201-203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外感病与内伤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深刻地认识外感病的内伤基础,认识内伤病证与外感病证的相互影响,不仅对外感病的辨治有重要的意义,对内伤病证的辨治也有一定的价值。1 无内伤基础时外感病的特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是“正气存内”者不易感邪,并不是说“正气存内”者就不会发病。即使是“正气存内”者也可能由于正气一时  相似文献   

15.
<正>任何一种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必然与之抗争,以祛除疾病和维护健康。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也取决于正邪的斗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强盛,邪不能入侵,肿瘤不会发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正气虚弱时,邪气入侵,肿瘤则可趁虚而生[1]。邪正斗争结果是直接影响着肿瘤形成与发展。1正邪与肿瘤发生正气是对人体生命物质基础即气血津精与人体正常机能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外环境的适应能  相似文献   

16.
郭瑶瑶 《光明中医》2006,21(2):17-18
中医的长处在于更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思想,重视整体调节,调整阴阳.人体的正气在抵御和祛除外邪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绝大部分药物的作用在于通过提高正气,利用正气的生理功能来抵御和祛除病邪,而非直接作用于病邪.过度的依赖药物治疗必然会损伤人体的正气.当病邪得到有效的控制,正气逐渐恢复时,可以利用机体自身正气的生理功能来调节维护内在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正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导师耿刚教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积有丰富的经验,其主要通过疏肝健脾以扶正,活血化痰解毒以祛邪,治疗甲状腺癌及相关并发症,显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今将其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耿刚老师认为,肿瘤的形成是由于正气虚损和邪毒结聚所致。其中正气虚损是本,邪毒结聚是标,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  相似文献   

18.
《福建中医葯》六卷四期所刊登的孙文发医师《論邪之所凑,其正必虚》一文,我們讀后对孙医师的論点,有不同的見解。所謂“正气”,就是人体的“元气”,或叫做“真气”,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机能,而且具有抗御病邪的力量。“邪气”就是不正之气,是指一切可能致病的因素。如果人体的正气充沛,体质强壮,那末抗御病邪的力量也强。《内經》所說“其气必虚”的“气”,正是指着人体的“正气”。所以疾病的发生与否,主要是决定于“正气”的足与不足。丹波元簡  相似文献   

19.
石卫东 《光明中医》2011,26(3):421-423
人之有病,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正邪相搏”即是此意。如果正气旺盛,虽有邪气侵入,可以不发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祖国医学的治病特点,就是调整正虚邪实,扶正祛邪,使未病者不发病,使已病者得以愈。  相似文献   

20.
张欣荣  张雷 《天津中医药》2016,33(6):348-350
癌症在《内经》中早有记载,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则外邪乘虚而入,侵及机体日久而发病。"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警戒"虚虚实实",目前癌症已经被认为是正虚邪实、邪盛正衰关系的一类疾病,依照《内经》的理论应该予以扶正祛邪和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做到"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