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草蒙筌》是明代早期很有特色的中药学入门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一卷的开头,专门列出了自己曾经参考过的“历代诸家本草”,其中,《本草蒙筌》赫然在目,李时珍说此书“每品具气味、产采、治疗、方法,创成对语,以便记诵。”赞赏该书“间附(作者)已意于后,颇有发明。便于初学,名日《蒙筌》,诚称其实。”  相似文献   

2.
《本草蒙筌》是明代早期很有特色的中药学入门书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一卷的开头 ,专门列出了自己曾经参考过的“历代诸家本草” ,其中 ,《本草蒙筌》赫然在目 ,李时珍说此书“每品具气味、产采、治疗、方法 ,创成对语 ,以便记诵。”赞赏该书“间附 (作者 )已意于后 ,颇有发明。便于初学 ,名曰《蒙筌》 ,诚称其实。”  《本草蒙筌》作者为明代医家陈嘉谟 ,字廷采 ,号月朋 ,安徽新安人。因青年时期体弱多病 ,放弃举子业而改学医 ,他在“自序”中写道 :“予少业举子 ,寻以体弱多病 ,遂留意轩岐之术于凡三代以下诸名家 ,有裨卫生者 ,罔不…  相似文献   

3.
贾颖  赵怀舟  沈华 《山西中医》2006,22(6):43-44
从篇章结构和药物组成分析,认为署名陈士铎的《本草新编》的底本,系当时流行较广的《本草蒙筌》一书。探讨二者的关系对于《本草新编》的校勘、整理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草蒙筌>是嘉靖末年(1565年)祁门(今安徽祁门)医士陈嘉谟,依王纶的<本草集要>的前后次序编辑而成的.成书时他已经80岁了,这位富有实际经验的耄耋老人,曾五易其稿,经过七年功夫而写成<本草蒙筌>.  相似文献   

5.
黄精的保健治疗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窦钦鸿 《陕西中医》1998,19(3):139-139
<正> 黄精,首载于晋代《名医别录》,又名鹿竹、重楼。亦有葳蕤、马箭(《本草图经》)、笔管菜(《救荒本草》)、生姜(《滇南本草》)、野生姜(《本草蒙筌》)等异名。  相似文献   

6.
吴昌国 《陕西中医》2012,33(3):363-364,373
<正>《本草蒙筌》十二卷,明·陈嘉谟撰。陈嘉谟,字廷采,自号月朋子,祁门(今属安徽)人,生于明成化22年(1486),约卒于明隆庆4年(1570)。少时从举子业,却因体弱多病,转而阅读医药之书,精研轩岐之术,而成一代医药名家。尤其重视本草,视之为"方药之根柢,医学之指南"。认为俗医误治杀人,多因未能深知本草。因此在授徒之中,便将熟知本草作为其首要的基  相似文献   

7.
陈嘉谟的《本草蒙筌》是明代早期很有特色的中药学入门书。该书共收载药物742种,其中炮制药物254种,辅料炙药物125种,辅料品种达38种之多。本文对其在中药炮制方面的贡献进行综合分析如下: 1 提出三类分类法 明代以前对中药炮制方法分类的资料比较缺乏。为了便于掌握运用各种炮制方法,陈嘉谟把炮制方法作了概括性的归纳  相似文献   

8.
红花,又称红蓝花、草红花,为菊科植物。晋代张华著《博物志》称中原的红花是“张骞得种于西域”,可知其为来自丝绸之路的物产之一。早期红花是用作染料的,后来才用于医药。东汉著名的医药学家张仲景在他的《伤寒杂病论》“妇人杂病篇”中栽有红蓝花酒,主治“妇人六十二种风,乃腹中气血刺痛”,是红花用于治病的最早记载。其后,历代本草医籍对红花均有记载,且多用于妇科血症,如唐《新修本草》载:治“产后诸疾”,宋《开宝本草》载“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明《本草蒙筌》载“惟入血分。专治女科”,《本草纲目》亦载其“活血……通经”。可见。祖国医药学对红花功能的认识是活血通经,化瘀止痛,为行血和血之要药。[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明确指出清·陈士铎《本草秘录》一书的著述蓝本系明·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并在此基础上对《体草秘录》一书中的"木通"一药进行了本草学方面的考证.指出《本草秘录》中的"木通"系指葡萄之根或藤茎,而非《中华本草》所指出的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藤茎,更非今称通草之通脱木.并提醒读者,在读《本草》类图书时,不但要尽量寻找较好的版本,更要善于从其书的宏观布局中体会作者的意图,否则难免产生张冠李戴、似是而非之误.  相似文献   

10.
在中药药性理论中,“十八反”属于中药配伍禁忌。作者对历代96592首方剂中出现含“十八反”的方剂量进行梳理。1、“十八反”配伍禁忌的历史沿革:金元时期张从正“十八反”歌现今流行最广,历代所载的反药,尤其是金元以后,增改较多,如《珍珠囊药性赋》载有反药54种,《本草蒙筌》23种,《本草纲目》36种,《得配本草》36种。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伟大祖国医药遗产是极其丰富的 ,《本草拾遗》是唐·陈藏器 (公元 713- 74 1)于公元 739年编成 ,于唐《新修本草》(简称《唐本草》)颁行 80年之后 ,为补《唐本草》遗漏之作 ,现本书早以佚失。但该书在当时流传甚广 ,国内《太平御览》、《开宝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远至日本《名医类聚》、《医心方》,均曾引用过本书的内容。安徽皖南医学院尚志钧教授据《证类本草》、《医心方》等书辑出《本草拾遗》,恢复原貌 ,弥补了馆藏佚书的空白。全书分序例 1卷 ,拾遗 6卷 ,解纷 3卷 ,总曰《本草拾遗》。“序例”相当总论 ,其佚文中…  相似文献   

12.
鉴别药物的真伪,历来是中药材采购中的重要课题。古代本草对药物真伪多语焉不详,因而成了一个中药学中的薄弱环节。明代医家陈嘉漠撰写的《本草蒙签》一书,虽然是一本学习中药学的入门著作,但书中极其重视药物的真伪鉴别,论述既详细又精辟,其经验十分值得后人借鉴和进一步研究。纵览《本草蒙签》全书,鉴别药物大致可归纳为4个方面,现介绍于下。1以次充好即以质劣的药物充当质优的药物,如"钟乳令白,醋煮;细辛使直,水渍;当归洒洒,取润;构把蜜伴,为甜;螺峭胶于桑枝,蜈蚣朱其足赤:此将歹作好"(《总论·贸易辨假真》)。药物…  相似文献   

13.
中药炮制后能减毒增效,但如炮制不正确则可使有效成分丧失甚至毒副作用增加。明代陈嘉谟在其《本草蒙筌》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可见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必须重视。  相似文献   

14.
基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中药警戒思想,梳理明代代表性本草著作中警戒信息,分析明代药物警戒思想的特点,为现代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炮炙大法》《本草乘雅半偈》《本草蒙筌》为蓝本,以书中中药为研究对象,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4个方面提取文本信息,归纳药物警戒思想。结果发现明代药物警戒认识较为系统,在识毒方面毒性分级明确并纠正前人谬误,在用毒、防毒方面用毒突出、注重毒药的配伍和炮制,在解毒方面中毒解救方法、机制明确。提示明代已初步形成"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警戒思想理论框架,为现代的药物警戒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对现代临床合理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修本草》中明确标明文献名的引用文献有30余种,其中引用的本草文献有《名医别录》、《李当之本草》、《药录》、《药对》、《徐仪药图》、《本草音义》和《食经》7种.《名医别录》的编定者为陶弘景;《李当之本草》在唐时仍有存留,属《神农本草经》传本之一;《药录》应非《李当之药录》;《新修本草》所引之《药对》非徐之才《雷公药对》,而可能是《旧唐书·经籍志》所录之古本《雷公药对》.  相似文献   

16.
谢海洲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0):623-623
我们伟大祖国医药遗产极其丰富 ,《本草拾遗》是唐代陈藏器(公光 713~ 74 1)于公元 739年编成 ,于《唐·新修本草》颁行 80年之后 ,为补唐·新修本草遗编工作 ,现本书早佚。但该书在当时流传甚广 ,远至日本和《名医类聚》《医心方》,国内《太平御览》《开宝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均曾引用过本书内容。安徽皖南医学院尚志钧教授据《证类本草》《医心方》等书辑出 ,使唐·陈藏器著《本草拾遗》恢复原貌 ,弥补了馆藏佚书的空白。全书分序例 1卷、拾遗 6卷、解纷 3卷、总曰《本草拾遗》。“序例”,佚文论及十剂 (将药物性能分为宣、通…  相似文献   

17.
文章研究李当之本草著作佚文,着重分析在《吴普本草》和《本草经集注》中李当之本草佚文的取舍标准,同时指出,《说郛》卷106中的《李当之药录》实质陶宗仪等人 《太平御览》伪托,此外,文章还对新辑本《李当之药录》的疏谬作了补正。  相似文献   

18.
经考证认为《本草纲目》中乌芋应为莎草科的荸荠(Eleocharistuberosa(Roxb.)Roem,etSchult.),《图经本草》、《本草衍义》、《本草求真》、《本草从新》中的乌芋亦是莎草科荸荠。而《名医别录》、《新修本草》、《证类本草》中的乌芋则是泽泻科的慈姑(SagittariasagittifoliaL.)。  相似文献   

19.
《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著录了江苏明代名医缪仲淳所撰《续神农本草经疏》(十二卷),把它列在缪氏撰《神农本草经疏》(三十卷)之后,并将二书撰年均定为1625年。那么,缪氏确在一年之内写过两部本草吗?又,明代殷仲春《医藏目录》记载了缪氏《神农本草经疏》,但却注明为十二卷,而不是三十卷。  相似文献   

20.
《本草纲目》中乌芋的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考证认为《本草纲目》中乌芋应为莎草科的荸荠(Eleocharis tuberosa(Roxb.)Roem.et Schule.),《图经本草》、《本草衍义》、《本草求真》、《本草从新》中的乌芋亦是莎草科荸荞。而《名医别录》、《新修本草》、《证类本草》中的乌芋则是泽泻科的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