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创荣  蔡彦  刘小虹 《河南中医》2011,31(8):829-830
<伤寒论>论述咳嗽证治,可概括为寒性咳喘、热性咳喘和痰饮咳喘三大类,临证当分清寒热虚实,随证治之.同时,必须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咳嗽的内容互参,方不致有所偏废.  相似文献   

2.
《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然而人体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其中包括水、气、津、精、液及糟粕的输布和排泄。此乃正常之生理活动,反之则病矣。笔者就《伤寒论》中对其水液代谢障碍导致的病、症、证及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进行分类归纳探析。  相似文献   

3.
对《伤寒论》心悸证治探析.即心阳虚致悸;心阴阳两虚致悸;心脾不足气血两虚致悸;阳气郁遏致悸;太阳病误用泻下致悸;少阳中风误用吐下致悸;少阳伤寒误汗致悸;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致悸;心阳虚水停下焦致悸;胃阳不足饮停干中致悸;太阳病水停中焦致悸;少阳病水停心下致悸。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出血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有关出血证的论述共有36条,包括鼻衄、目衄、唾血、吐血、便血、尿血、胞宫下血等,对出血证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方药运用宜忌、预防和善后处理等均有所论述,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故有必要对其出血证治规律和特点作一专门论述。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一书中对不同原因所致的咳喘(包括短气、不得息),有精辟的论述和行之有效的治法.笔者现略陈己见,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的水气证,多属表里同病和继发症。主要为心下有水气、胁下有水气、腰以下有水气三种证型。由于发病原因的不同及受病部位的差异,其证以邪实为主。现将《伤寒论》水气证的证治剖析于后。一、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对吐利证论述详尽,六经病皆有之,施治颇具特色。笔者谨就吐利证治予以剖析。一、太阳伤寒,殃及阳明致吐利太阳病以风寒袭表为主,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主要脉证,然“呕逆”症亦能兼见。因风寒之邪,既从肌表伤人,表现上述太阳表证,又可从口鼻而入,殃及阳明胃肠,使其失和降而致吐逆。如《伤寒论》第3条麻黄汤证的“呕逆”、  相似文献   

8.
一、阳明虚寒证的本质及辨证施治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若平素过食生冷之物,过服寒凉之药,或“其人本虚”(194条),均可导致“胃中虚冷”(191、194、226条)。这是阳明虚寒证的共同本质。但还需据其感寒、兼湿、兼饮逆、兼表热及其胃阳虚衰之轻重程度不同等,予以辨证施治。 1.阳明中寒证。所谓阳明中寒证,是平素胃阳不足复感寒邪所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对于发热的论述约占条文十分之七,然主要讨论由外感而引起。其发热类型有微热、烦热、恶热、潮热及往来寒热等,其性质有实证、虚证及虚实挟杂之证。笔者就《伤寒论》的发热证治规律探究如下,以冀对临床辨治有一定指导意义。1 《伤寒论》的发热证治规律 发热亦称身热,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循其因机,在表者多为外感风寒,邪正相争,营卫失和;在里者则为表邪入里,化热成实,里热蒸腾;还有病邪在半表半里或表里同病,亦有真寒假热、水极似水之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治痛不下数十法,今举其要者略论如次。一、调和营卫法本法多用于风寒外袭、营卫不和之头痛、身疼痛、肢节烦痛。如头痛兼发热、汗出、恶风(13条),或因误下里寒兼表证(91条),或里阳不足(92条)及里虚兼表证之身疼痛(372条),或少阳兼太阳未罢伤寒表证之肢节烦痛(146条),  相似文献   

11.
1、宣肺解表,涤饮利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小便不利,……小青龙汤主之”(40条)。表寒不解,水气停积,肺气失宣,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治用小青龙汤宣肺解表,涤化水饮,表解饮除,上焦得开,下焦得通,则小便自利。 2、助脾和胃利水“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条)。服桂枝汤,或用下法,但仍见头项强痛诸症,并非“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为桂枝汤可汗证,或以“心下满微痛”可下证。因本证辨证关键在小便不利,实属脾胃失运,气化不利,水邪內停之理,治乃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待脾胃健运,气化得利,水邪能除,则小便不利及诸症乃熄。  相似文献   

12.
1 阳明中寒之成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 ,阳明病多为胃实热之证。因病传至此 ,正盛邪实 ,故病在阳明多表现为热症 ,然由于病邪性质及患者体质的差别 ,阳明病亦可表现为寒症。纵观太阳篇及阳明篇 ,可知阳明病之成因可分为二 ,一者为由它经 ,主要是从太阳经之邪传来 ,此多从阳化  相似文献   

13.
肺系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咳嗽、喘息,〈伤寒论〉中对不同原因所致的发热、咳喘(包括短气、不得息),有精辟的论述、行之有效的治法及变证和调护.这些内容至今仍为临床诊治肺系病的指南,并广泛应用,本篇初步探讨了其肺系病的证治规律和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1 发汗宣肺法 本法主要适用于风寒外束、卫闭营郁的太阳伤寒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喘促、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脉浮紧等。本证喘促乃风寒外束,腠理闭塞,肺气失宣而成。治宜麻黄汤发汗宣肺,方中,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桂枝通阳解肌;杏仁宣肺平喘;甘草调和诸药,四药同用,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2 解肌降气法 本法主要适用于风寒外袭、卫强营弱、肺气上逆的太阳中风兼喘逆证,其临床表现有恶风发热、头  相似文献   

15.
眩为眩晕;冒者通帽,盖也,蒙也,首如蒙物而晕。眩冒并称,即头目眩晕如蒙物。《伤寒伤》中有关眩冒症者条文凡12条,内容涉及太阳、少阳、阳明诸经之病。证有虚实之辨,阴阳之分;治有补泻之异,塞温之别。下面就此作一探讨。 1 眩冒之辩证 1.1 因实之眩冒 1.1.1 风阳上扰之眩冒……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基础,创立了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而下利作为主证或兼证的条文遍及六经,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多见热利;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多见寒利。下利以少阴、厥阴经病多见,少厥二经病位都在里,少阴病病性多属阴、虚、寒,厥阴病病性多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人体以脏腑为本,五脏六腑各司其职,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脏腑功能的失常皆可导致下利病证。文章主要探讨下利且有证有方的条文,下利有虚实寒热之分,按照寒利、热利、寒热错杂利三种类型分而论治。  相似文献   

17.
李佑富 《光明中医》2000,15(1):17-19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曰:“甚者从治”,“从者反治”,概括了反治法的定义,并具体指出“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客观地认识了寒热和虚实两对性质相反而症状疑似的证候,最早最具体地将其运用于临床,垂范千古。笔者不揣浅陋,试作探析,...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的脾虚证,多由误用吐下损伤脾气,或过发其汗、损伤脾阳,或脾阳不足、寒湿阻滞,或里虚脾弱、气血不足,导致以脾虚为主而又兼证各异的不同证情。本文力图辨证求因、审团论治、探析于后以飨读者。1 汗伤脾阳、气滞腹满证 第66条曰:“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腹胀满的产生,是因太阳病发汗太过而损伤脾阳,或平素脾虚、发汗不当,则脾阳更虚。脾司运化,主大腹。脾阳受伤、运化失职、气滞于腹,故生胀满。此种腹满因其内无实邪,故腹不硬痛,即使疼痛也很轻微,喜温喜按,或午后、夜间胀满,皆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郁证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继承《内经》创立了治郁诸法,散见于六经之中。笔者将其归纳为气郁证治、火郁证治、水郁证治、痰郁证治、湿热郁结证治、血郁证治六法,并结合典型病例论述了郁之联系和区别、治则治法、方药方义等。并且指出《伤寒论》之诸多治郁之法内涵广泛、匠心独运,对后世影响大,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孙红旭 《中医研究》2010,23(11):7-8
<正>《伤寒论》中有关二便的论述有三十余条,涉及六经病各篇。其中对二便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二便关系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对现今临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伤寒论》中二便病症的病因病理、相互关系表现形式、临床意义及其治法方药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