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推拿对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脑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将90例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联合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眩晕、颈肩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脑血流参数[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的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LVA、RVA和BA的Vm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推拿和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CSA患者的脑血流参数及椎-基底动脉血液流变学,快速缓解或消除CSA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刘天宇  王泽宇  唐志杰  付磊 《光明中医》2022,(17):3122-3125
目的 探求针刀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针刀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刀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左、右椎动脉(LVA、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改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ESCV评分和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有显著改善(P <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结论 针刀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可以改善椎动脉供血状况,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平衡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平衡针刀组及联合组,每组30例。温针灸组以温针灸风府、风池、完骨、天柱治疗,1次/d,连续5 d后休息2 d, 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平衡针刀组使用平衡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联合组在温针灸组的基础上使用平衡针刀治疗,连续治疗3周。比较3组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对比治疗前后3组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ESCV)评分,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ESCV评分及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与温针灸组、平衡针刀组比较,联合组ESCV评分及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与平衡针刀组比较,温针灸组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肝阳夹痰证患者服用定眩汤前后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肝阳夹痰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予定眩汤口服,对照组予西比灵。两组均连续服药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TCD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及全血还原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基底动脉(BA)及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的收缩期血流速(Vs)、舒张期血流速(Vd)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BA、RVA"的Vs、Vd及"LVA"的V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眩汤治疗肝阳夹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改善脑部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优于西比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推拿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8例,运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54例,治疗组予推拿罐治疗4次,对照组予针刺治疗10天,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评估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情况及脑供血指标,并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CV总分均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LVA、RVA的Vm测值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A的Vm测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BA、LVA、RVA的PI、RI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推拿罐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能改善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中医补气活血通络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治疗,2组均以7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3疗程。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右椎动脉(RVA)、左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68.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RVA、LVA、BA的血流速度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组各指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补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RVA、LVA、BA的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效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7.
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孟辉  马明祥 《河北中医》2009,31(7):1036-1038
目的探讨针刺加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予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50例予氟桂利嗪胶囊配合牵引治疗。各项治疗均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探测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和右椎动脉(R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A、LVA和RVA的Vm均明显增加,PI均减少,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治疗组BA、LVA和RVA的Vm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能显著提高CSA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王希瑞  周正谦 《新中医》2021,53(5):70-75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检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血流速度及阻力系数(RI)]、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PCV)、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清指标[内皮素-1 (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ET-1/CGRP比值],采用眩晕障碍量表筛查表(DHI-S)及眩晕量表(DARS)评价2组的眩晕症状。结果:研究组恶心呕吐、眩晕头痛、共济失调、平衡障碍等临床症状消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A、LVA、RV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R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各指标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V、PCV、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PV、PCV、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T及APT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FIB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ET-1及ET-1/CG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GR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HI-S及DA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DHI-S及DA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迅速转归,改善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临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李娜  孙峰山 《陕西中医》2021,(8):1032-1036
目的:探讨葛根汤联合定眩汤及地芬尼多片对颈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116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8例,给予葛根汤联合定眩汤及地芬尼多片治疗)和对照组(58例,给予地芬尼多片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眩晕程度、血流动力学[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RVA)及左侧椎动脉(LVA)]、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浆内皮素(ET)。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颈部活动受限或疼痛,涉及肩背部,向外上肢放射,身重而痛,四肢拘挛,手指麻木,肌肉萎缩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颈部活动障碍或疼痛,累及肩膀胸疼痛,向外上肢放射,身重而痛,四肢拘挛,手指麻木,肌肉萎缩评分均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水平更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BA、RVA、LVA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BA、RVA、LVA水平均升高(P<0.05)。两组ET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CGRP水平及眩晕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ET水平更低,CGRP水平及眩晕程度评分更高(均P<0.05)。结论:葛根汤联合定眩汤及地芬尼多片能够有效改善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傍刺病变节段对应的颈夹脊穴配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傍刺病变节段颈夹脊穴配合艾条压灸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功能评分、TCD检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颅内段(LVA)、右侧椎动脉颅内段(RVA)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BA[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LVA(Vd)、RVA[收缩期末血流速度(Vs)、Vm]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Vs、Vd、Vm、PI)、LVA(Vs、Vm)、RVA(Vs、Vd)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傍刺法配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家兔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动物新模型,揭示瘀血阻络与该模型形成的关系,为 CSA 的发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家兔异体血液(含引物1mL)9mL 制为瘀血,注入家兔左侧颈夹肌及头夹肌内,建立 CSA 动物模型。用经颅骨多普勒(TCD)、激光多谱勒、X 线推动脉数字减影造影及组织病理学等来观察模型的形成与发展,探讨瘀血阻络与模型形成的关系。结果:家兔注入瘀血后出现颈部姿势异常;TCD 检测发现造模后2~6W,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尤其在2~4W 表现明显。BA 主要表现为收缩期血液速度(Vp)及平均血液速度(Vm)减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5或 P《0.01;LVA、RVA 出现舒张期血液速度(Vd)明显减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1;BA、RVA 出现 PI(搏动指数)、RI(阻力指数)值波动变化。激光多谱勒检测造模后4W、6W 前庭血液变慢,与正常组比较 P《0.05或 P《0.01;X 线椎动脉数字减影造影证实左侧椎动脉全程细小,有多节段的迂曲;组织病理学证实造模后颈部软组织退变及脑组织出现缺血改变,小脑浦肯野氏凋亡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12.
甘俊鹤  王峰  崔向武 《新中医》2023,55(7):189-193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5例CSA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及观察组(53例)。对照组给予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参数、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管内皮功能、中医证候评分,并评估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基底动脉(BA)、右椎动脉(RVA)及左椎动脉(LVA)平均血流速度及一氧化氮(NO)均高于治疗前(P<0.05),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黏度、血沉、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内皮素(ET)及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脑血流参数及NO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ET及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推拿治疗CSA,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脑血流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VBI)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左椎动脉( LVA)、右椎动脉 ( RVA)、基底动脉 ( BA)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治疗前根据血流速度将 VBI患者分为低血流组和高血流组 ,根据病因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颈椎病组和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颈椎病组(混合组 )。共 40例患者用葛根素静滴 ,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各观察指标。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92 .5%。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颈椎病组间未见明显差异 ,二者均优于混合组 ,表明葛根素能改善椎 -基底动脉 ( VBA)供血 ,调整血管搏动指数 ( PI)及阻力指数 ( RI) ,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 ,降低红细胞刚性指数 ,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葛根素是临床治疗 VBI可靠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止眩消晕经验汤剂联合培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效果,重点探讨该疗法对患者脑动脉血液流速及血液流变的影响。方法:将9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2组均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加用止眩消晕经验汤剂内服,2组均以1周为1疗程,连续用药2疗程。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后脑动脉血液流速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的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加快,观察组LVA、RVA、BA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各项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眩消晕经验汤剂联合培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其机制与药物的有效成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脑动脉血液流速、改善血液微循环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中医》2017,(12)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开气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依常规推拿手法操作,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配合开气门治疗,观察2组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指标改善状况及整体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峰值流速(Vd)、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等情况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LVA、RVA、BA的Vs、Vd、RI、PI情况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0.00%,对照组82.50%,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配合开气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良好疗效,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可考虑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天麻破壁饮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所致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VBI所致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天麻破壁饮片冲服,2组均治疗14天。对比2组临床疗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Vm)、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0%,对照组8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Vm均较治疗前提升(P 0.05),治疗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Vm提升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治疗组3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天麻破壁饮片联合西药治疗VBI所致眩晕可提高疗效,调节脑动脉血流,降低血液黏稠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项七针联合刺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治疗组43例予项七针联合刺血疗法治疗,项七针组42例单纯采用项七针治疗,刺血组42例单纯采用刺血疗法治疗。3组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椎动脉[包括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7%(39/43),项七针组总有效率76.2%(32/42),刺血组总有效率73.8%(31/42),治疗组疗效优于项七针组、刺血组(P0.05)。3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但3组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与本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均高于项七针组、刺血组同期(P0.05),但项七针组、刺血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加快(P0.05),但3组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与本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均明显快于项七针组、刺血组同期(P0.05),但项七针组、刺血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七针联合刺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功能,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临床疗效,且远期疗效稳定可靠,2种疗法合用相得益彰,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川芎清脑颗粒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疗效及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纳入80例CSA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片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2组均治疗3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颈椎退变程度及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椎动脉内径、收缩期血流速峰值(Vs)、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ESCV中眩晕(程度、频度、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治疗组ESCV各项细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CASC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CAS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椎退变程度评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椎动脉内径、Vs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RI、PI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治疗组椎动脉内径、Vs均大于对照组(P0.05),RI、PI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川芎清脑颗粒能有效缓解CSA患者眩晕及伴随症状,改善颈椎功能及椎动脉供血情况。  相似文献   

19.
徐杰 《新中医》2021,53(14):75-77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7 d。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检测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Vd)、平均血液流速(Vm)及搏动指数(PI)。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Vs、Vd、Vm均大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和基底动脉PI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状况,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优选提高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临床疗效的最佳方案,并探讨其治疗CSA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龙氏手法治疗组(A组)、针刺治疗组(B组)、龙氏手法治疗组(C组)进行治疗对比观察,并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治疗前后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I).结果 A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与C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A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的Vm、PI和血管弹性指数(D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配合龙氏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Vm、PI、DI以及CSA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显著作用,且优于单纯针刺和龙氏手法疗法,是目前治疗CSA的最佳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