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棘上韧带炎属于中医学"筋伤"范畴,其病位在经筋,肝肾不足,筋脉失养为其内因,慢性劳损、感受风寒、久卧湿地为其主要外因。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去濡养~([1]),故出现腰背痛等症状。中医常采用特殊针法~([2])、火针~([3])、针刀~([4])等方式治疗,但因其有创且治疗过程疼痛剧烈,加之针刀、火针等治疗需要严格的消毒,无菌要求严格,患者接受度低。有学者提出冲击波作用于穴位可产生类似于针灸的效果~([5]),相关研究使用冲击波刺激穴位治疗髋关节疼痛~([6])、失眠~([7])  相似文献   

2.
正脑梗死是指由于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1]),其中,约有65%的患者有某种程度的感觉障碍~([2])。中医治疗具有独特优势,针灸、中药、放血、穴位埋线等治疗方法均有一定效果~([3])。刃针搜法治疗本病具有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正慢性胃炎是一种胃粘膜性炎症疾患,诱发因素繁多,发病率较高,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慢性胃炎大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与三联、四联疗法,虽然临床疗效较好,但治疗时间长,容易产生耐药性~([2])。慢性胃炎在中医学中归于痞满、胃脘痛等症候,属于脾胃病范畴,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息息相关。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在整体观念、藏象学说、五行学说等中医  相似文献   

4.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归属中医"胃痛""痞满"范畴。中医学辨证分型各家不一,大多认为血瘀证是该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2])。温艳东主任师承于著名中医老年病专家周文泉教授,临证诊疗崇尚中医整体观念,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温主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活血化瘀为原则,以"失笑散"为基础方,随证选方加减,临床疗效显著。失笑散由蒲黄、五灵脂等比例组成,有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功效。现代研究~([3-4])认为,蒲黄、五灵脂共用对胃黏膜起抗炎、止痛、保护、修复的作用。现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浙派中医"包括了丹溪学派、永嘉学派、针灸学派等十大医学流派~([1])。在中国针灸史上,浙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浙江医家博采众长,大量使用灸法,且在民间流传广泛,不乏特色灸法的发现~([2])。笔者通过查阅针灸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中西医对多数恶性肿瘤都没有较好的疗效。国内中医药专家诊治肿瘤多以内服中药为主,如谢远明~([1])、王沛~([2])等擅用脏腑和气血辨证辨治各型肿瘤,王三虎~([3])、吴雄志~([4])等擅长运用脏腑辨证和六经辨证辨治各型肿瘤。黄金昶教授别具手眼,在肿瘤治疗中运用针灸等外治法~([5]),在针灸止痛、针灸消瘤、针灸升白细胞、针灸消肿等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在学习黄金昶教授治癌理论及经验基础上,将火针疗法应用于肿瘤临床  相似文献   

7.
慢性胃炎大多属中医“痞证”范畴 ,但因其主证的不同 ,某些慢性胃炎可以从“胃痛”、“嘈杂”等证来进行论治。慢性胃炎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占首位 ,约占门诊胃镜检查患者的80 %左右。笔者根据临床症状与胃镜检查对慢性胃炎进行辨证施治 ,具有直观、客观化 ,定性、定位准确 ,易于辨证用药等优点 ,现介绍如下。1 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的慢性胃炎1 1 临床表现 大多具有反复发作的慢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如胃脘痞胀不舒、嗳气、食后饱胀、纳呆、腹泻或便秘、恶心、呕吐等。中医辨证可分为饮食积滞和胃气壅滞 2型。1 2 胃镜检查 慢性浅表性胃炎…  相似文献   

8.
正脑性瘫痪也即小儿脑瘫,指的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在发育时期出现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引发的综合征,为严重致残疾病~([1])。小儿脑瘫治疗难度较大,很多患儿治疗效果较差,有严重的运动残疾,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不佳~([2])。西医主张对脑瘫患儿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并不十分理想。针灸为中医治疗脑瘫的常用方法,临床研究获得良好进展~([3])。本文笔者尝试应用醒脑开窍、通调督脉针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取得一定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肌筋膜炎属中医"痹证"、"经筋痹"、"颈项腰背部筋伤"范畴。多因机体感受六淫中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或外伤、劳损而致血运滞涩,加之禀赋不足易致邪气侵袭体表经络,困于经络之间,致气血阻滞不行、血不荣筋、筋肉挛缩而发病。现对近5年针灸治疗肌筋膜炎研究进展概述如下。1单用针灸刘丹等~([1])用合谷刺法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炎,与采用常规针刺法比较,结果合谷刺法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0%和96.67%,均高于常规针刺组。刘顺益等~([2])  相似文献   

10.
正眩晕症是较为常见的内科疾病,患者大多无意识障碍,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重力相关感受力及空间方向感的障碍,主要有头晕、恶心、呕吐及强烈的不适感等临床表现~([1~3])。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副作用明显且效果不佳,而中医治疗眩晕症具有明显优势~([4])。本文观察了自拟中药夏赭止眩汤治疗痰浊上扰型眩晕症的临床疗效及对  相似文献   

11.
<正>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组织微结构恶化和骨量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会导致骨脆度增加,增加骨折的风险~([1])。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功能下降,脆性骨折,驼背,身高缩短,骨骼疼痛等~([2])。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也在逐渐上升~([3-4])。本病属中医"骨痿"、"腰痛"、"骨痹"、"骨折"、"虚劳"等范畴~([5])。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效果较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慢性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西医的各种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临床症状主要有胃脘疼痛、上腹胀满、纳差、呃逆、嗳气、恶心呕吐、泛酸等,与祖国医学中的"痞证"、"胃痛"、"嗳气"、"呕吐"、"呃逆"、"反胃"等病证相关。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见解不一,提出的治法有健脾、疏肝、清热、利湿、活血等等。我们立足于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从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  相似文献   

13.
<正>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表现为一侧或双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可合并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症状,具反复发作特征。在我国患病率达9.3%,女性多于男性~([1])。其发病与遗传、内分泌与代谢、饮食与精神等因素相关。2013年WHO将偏头痛列为第六位致残性疾病~([2])西药治疗急性期效果显著,缓解期预防性用药,种类多,副作用大,效果欠佳~([3])。近年来,中医治疗偏头痛具有副作用小、耐受性良好、费用低廉等优势,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14.
正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胃黏膜炎性改变,该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作息不规律有关~([1])。临床多表现消化不良、上腹痛、餐后饱胀、食欲减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胃镜检查可见水肿、充血、红斑、脆性、渗出、糜烂、皱襞肥大、  相似文献   

15.
正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一般认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理化因素和自身免疫有关。治疗以根除幽门螺杆菌、制酸护胃、增强胃黏膜屏障为主。慢性胃炎属中医"胃痛""痞证"范畴,多由脾胃虚弱、饮食所伤、七情失和所致,辨证分型有脾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瘀血阻络[1]。笔者采用三仁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4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6.
<正>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很多学者都认为Hp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文献上称之为Hp相关性胃炎(HPAG)~([1])。Hp相关性胃炎在中医没有特定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归属"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现代中医认为Hp感染属"邪气"范畴,是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2])。目前已有很多学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胃炎包括的中医病证有胃痛、胃痞、嘈杂、呕吐、反酸、呃逆等。现代医学在诊治此类疾病时多采取抑酸、保护胃黏膜及根除幽门螺杆菌等方法,病情仍然易反复,效果欠佳。治疗慢性胃炎临证应注意辨症识证——辨疼痛、辨痞满、辨饮食、辨口味、辨大便、辨情志,治疗思路包括调畅气机、动静相宜、平调寒热、通络化瘀、酸甘化阴、化郁安神等六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8.
正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1])。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分为浅表性、萎缩性、特殊类型三大类。蒙医认为"胃虚病",主要是由三根失调,巴达干、赫依互结寒盛,胃火衰败,致饮食不化所致。表现为食欲不振,食时胃痛、嗳气、胃脘腹胀、恶心呕吐、食不知味等。自2015年11月~2016年11月西药加用蒙药哈日  相似文献   

19.
胃痞病是脾胃病科较常见的病证,多由胃肠道本身的病变引起,其治疗在临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1])。温艳东教授继承周文泉教授"调整为主、以致中和"的学术思想,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宗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气机升降平衡,结合中医宏观辨证与西医微观辨病,辨体论治,调理脏腑,灵活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痞病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指具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但其临床表现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1]),其临床表现属于"胃痞""胃脘痛"等范畴~([2-3])。现就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古代文献很早就有对"胃痞"与"胃脘痛"病因病机的论述。如《素问·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云:"乃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景岳全书·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